新書推薦: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 北极百科全书,了解北极的必读图书;2. 巴里?洛佩兹*负盛名的代表作,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3. 生态文学经典,美国自然文学重要代表作,被认为是环保主义的理论奠基作之一;4. 入选英国《卫报》100部*伟大的非虚构作品;5. 自198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本次系国内首次引进,由英美生态文学领域专家张建国翻译;6. 随书明信片由美国著名摄影师Art Wolfe供图,让你对北极有更感官的认识。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鸟类,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
關於作者: |
【作者】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1945)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共著有6部散文作品和10部虚构作品,美国*代表性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是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迄今获奖无数: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提名奖、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文学奖、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手推车奖等。
【译者】张建国(1967)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致力用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诗学、文学文体学等视角研究英美自然散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和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
目錄:
|
译者序
致谢
作者按语
前言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
1. 大熊的国度
2. 班克斯岛:麝牛
3. 力量赋予者:北极熊
4. 兰开斯特海峡:独角鲸
5. 迁徙:呼吸通道
6. 冰与光
7. 心中的乡土
8. 修士的意图
9. 北方航道
尾声:白令海之圣劳伦斯岛
注释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
內容試閱:
|
前 言本书源自对北极景观本身的敬意,更具体地说,创作灵感源自两个瞬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与一个朋友在阿拉斯加布鲁克斯岭的西部露营。在山脊搭完帐篷,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不下数十平方英里1的起伏苔原,与此毗邻的是西北极驯鹿群的栖息地的南部。那些天,我们不仅观察了计划要研究的驯鹿和狼,也观察了狼獾和红狐狸、地松鼠、双腿细长的杓鹬,以及好斗的贼鸥,它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一天夜晚,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观察一头年轻灰熊一次次地试图从一只不满两岁、独自守护一窝幼崽的狼身边穿过。这头灰熊最终还是放弃,朝另一边走开了。我们还观察了雪鸮和毛脚鵟捕食,观察了驯鹿烟云似的在山谷中飘移。晚上,我想到伊凌诺拉克山脊微风轻吹,天气寒冷;但后半夜的太阳,尽管小如北方天空中的一个风筝,却倾泻出一些热能,我的双颊感到火辣辣的就是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漫步于苔原上的群鸟之中。这些鸟儿都把巢建在地上,因而鸟巢极易被毁坏。我低头凝视一只还没有我拳头大的角百灵。它回视着我,目光坚毅如铁。我走近时,金斑鸻歇斯底里地从巢里飞起,巧妙地假装断了一只翅膀,以便把我的注意力从用草编织的杯状物转移开,那里盛着它们的浅色暗斑孵蛋。孵蛋散发着柔和、清亮的光,犹如弗米尔画中的窗户透过的光。广袤苔原上的那种浓郁、缜密的美令我惊叹不已。继续往前走,我发现拉普兰铁爪鹀纹丝不动地待在巢里,乌溜溜的眼睛闪闪发光。在两只雪鸮巢旁,我停了下来。它们比金斑鸻更令人发怵。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它们狂野的眼神不再那么犀利。其中一只雪鸮警惕地缓缓后退,移向三颗孵蛋。另一只紧紧地盯住我,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夜晚在苔原上漫步时,我不断鞠躬致敬。我手插在口袋中,向鸟儿及其巢中的潜在生命颔首因为在此偏远地区,其生命力之强出人意料;还因为静谧的北极光降临该地,其脚步如空气般轻盈,如呼吸般流畅。我难忘那一晚那些鸟儿不乏野性、甘愿献身的生活;也难忘一小群驯鹿穿越可可里克河奔向西北的那种洒脱,虽然这个小插曲转瞬即逝。这群驯鹿像野驴一样撒着欢儿过河,在夕阳中踢起一阵阵浪花,然后在对岸像巨大的落水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落,水花在空中熠熠生辉,像片片云母一样晶莹剔透。我难忘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小驯鹿像炸开了花儿似的穿梭于吃草的驯鹿群。在那些坚毅的成年鸟麾下,孵蛋温暖无比。可能是由于午夜时分依然是艳阳高照,跟我之前的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直到那时,我才得知阳光是多么仁慈,多么宽厚。北极这片土地连续数个世纪呈现的全是冬天的景象,阳光对此区域的同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伊凌诺拉克山脊的那些夏日里,我没看到黑夜。黑暗从未降临。雏鸟孵出后茁壮成长,然后紧随驯鹿向南方迁徙。我难忘的第二个小插曲更加短暂。一天夜晚,我驱车经过密歇根州卡拉马祖的一块墓地。其中的一块墓碑上刻着爱德华伊斯雷尔的名字这位腼腆的年轻人1881年与阿道弗斯格里利中尉一道,向北极进发。格里利及其属下在距北极点450英里1的埃尔斯米尔岛建立了大本营,并于1882年春天勘察了周边地区。当年夏季,救援队没能按计划把他们救出,第二年也未能成功。绝望之中,格里利一行25人被迫南下,希望1884年能碰上一支营救队。他们在埃尔斯米尔岛的萨宾角过冬,其中16人死于饥饿和坏血病,一人自杀,另有一人因偷吃东西被处死。伊斯雷尔是远征队的天文学家,死于1884年5月27日。三周之后,其余的人获救。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说,伊斯雷尔是他们当中最易相处的人。我难忘那晚自己坐在车上透过后窗望去,在暮光中看到了伊斯雷尔的墓碑。我在想,这个年轻人希望探寻什么呢?1881年6月那个明媚的早晨,普罗透斯号在纽芬兰的圣约翰斯港启航时,在他心里,北极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当然,这些问题无人能答。他被对那片土地的固定想象驱使。之前的约翰戴维斯和威廉巴芬,之后的罗伯特皮尔和维尔加尔默斯蒂芬森也是如此。也许他打算成为著名科学家先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劳其筋骨,然后像达尔文那样回归故里,在自己家乡密歇根州南部农场,过一种安静和沉思的生活。也许他只不过是渴望不同凡响。我们只能想象,他期望实现某种个人或私人的梦想,因此搭上自家性命。伊斯雷尔的墓地弥漫着因公殉职的情操和爱国主义的色彩。墓碑上刻着:生为上帝之子死为鬼雄在北极旅行的四五年里,我经常会想起那两个短暂的小插曲。一个充满永恒与光芒,让我想到天然的壮丽,想到未被打扰的与生俱来的美。另一个如同被扭曲的梦,让我想到人类身心长期挣扎,最终还是与遥远的北极和解。旅行途中,我逐渐意识到,人们的渴望与抱负,同风、孤独的动物以及一片片皑皑石头和苔原一样,也是北极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意识到,这片土地独立地存在着,根本就无视人们的愿望。自然景观可阻遏我们领悟其奥妙的所有企图。其讯息如飘忽的思绪一样不可捉摸,很难被领会,但仍是可认识的。人类大脑充满好奇,也喜欢分析,先拆分整个景观,然后再组合诸如此类的碎片花朵的摇曳,夜空的颜色,动物的低吟,努力去探究这一区域的地理。同时,人心也努力找寻它在这片土地上的位置,找寻一种途径去排遣自己内心的疏离感。我特别关注的北极地区,西起白令海峡,东到戴维斯海峡。那里弥漫的是白茫茫的冰雪,到了夏季,冰雪融化成大片的无冰水域和苔原,后者从高处望去,俨然像一个黄褐色的岛屿。但那儿也有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风景:胡德河上的威尔伯福斯瀑布突然坠下160英尺1,扎进加拿大苔原中部的偏远峡谷里,其咆哮声数百英里外就能听到。洪堡冰川是格陵兰大冰盖一高耸的、长达50英里的滨海部分,崩解形成的流冰以无比巨大的威力冲进凯恩湾。梅尔维尔岛中东部是一片侵蚀地带,充斥着沙漠般的橙色,以及柔和的黄色和红色,让旅人想起犹他州南部的峡谷和河谷。那里也有更具异域风情之地,比如拉格尔斯河,冬季从埃尔斯米尔岛的哈森湖流出,蜿蜒2 000英尺穿过地狱般的黑暗及霜雾,最终消失在苔原里。在西北疆域的巴瑟斯特角南部和霍顿河西岸,沥青页岩火在地下燃烧了数百年,使这些滨海小山酷似闷燃着的巨大工业矿渣堆。科伯克河中游南岸,高达一百英尺的沙丘在几百平方英里的流沙中拔地而起。格陵兰岛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作路易莎女王地的极地绿洲,那是一处谷地,长着野草,夏季野花盛开,周围是凸起的格陵兰冰盖。总体来看,北极地区有沙漠景观的经典型轮廓:简陋、平衡、广袤、静谧。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南部较常见的,是排水良好的苔原和低洼沼泽地,其他地方则是大片已经风化的石头和碎石,看起来更像是一片沙漠。在巴芬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以及阿拉斯加北部,异常陡峭的极地群山葆有偏远氛围,即使身在其中,旅行者仍深感其高冷巍峻。然而,天气变化及动物活动,特别是鸟类及驯鹿的活动,使这片土地变得不再那么单调。由于此地的大部分景观一览无遗,再加上空气清澈无尘,阳光照耀下,自然万物的棱角异常分明,各种动物似乎就在眼前徘徊,其一举一动历历在目,无比清晰。像其他乍一看还挺荒芜的景观一样,你若去亲近它,极地苔原的美景会像花冠一样,突然绽放在你眼前。比如,你会开始注意到,在单调的棕色苔原草丛中,出现了斑驳而鲜艳的红色、橘色和绿色。一只狼蛛向闪亮的甲壳虫扑去。少许麝牛绒毛静静地躺在淡紫色的虎耳草花丛中。阿尔文彼得森是丹麦博物学家,他初到格陵兰东北部海岸时写道:我不得不承认,看到这片石头遍野的荒漠之地时,我内心泛起种种奇怪感觉。然而,彼得森离开此地时写道,在詹姆森地,麝牛在高过头顶的葱翠草丛中吃草;他还写到苔原岛峰的苍凉之美,无冰雪覆盖的尖顶石峰刺破了格陵兰冰盖自更新世以来就有的宁静。我像彼得森一样,弯腰去捡北极兔的细长肋骨,突然不经意地看到了北极毛毛虫的茧。苔原上生物如此丰富,让你不再觉得此地了无生机;它和舞台相似,预示着将有精彩剧目上演。有一次,夏季散步时,大风过后的空气异常清澈。你不时会看到稀有而简约的生命迹象动物路径,猫头鹰捕食过的雷鸟遗骸,被野兔吃得几乎光秃秃的柳树残株。你会成为鸟儿的伙伴,它们跟在你身后(知道你是一种动物;早晚你会弄出一些食物)。鹬鸟啾啾(tuituek)地叫着,在你面前散开tuituek是该鸟在爱斯基摩语中的名称。你从风化石灰岩碎石斜坡笨拙地走下来,踩出像玻璃撞击似的清脆声音远处,一只苔原灰熊后腿直立,在仔细观察你;它的凹形前爪一动不动,姿态酷似人类,让人紧张不安。在北极,特别是在北极西部,朝着小溪决口处走,你可能会碰见猛犸象的獠牙。在北极东部,你会发现完好的环形石头,那是1 500年前猎人用来固定毛皮帐篷的边儿的。这些古老的多塞特人营地多位于海岸,在这里北极人已游猎了4 000年,它们是人类自古以来毅力坚强的明证。旅行者偶尔会遇见一座大房子壮观的石头地基,这是12世纪图勒文化的遗迹。(寒冷干燥的北极空气,可能对保存800年前被图勒人吃剩下的环斑海豹的遗骸起了作用,甚至还保存了它们原有的味道。)更多情况下,你会偶遇20世纪野营地的遗物,这些人工制品远远没有多塞特文化或图勒文化遗址加工过的驯鹿骨片、有雕饰的木头或连缀起来的兽皮让人着迷。但这些人工制品分解得也很慢包括阿尔伯特亲王卷曲烟丝红色铁盒,宝贝炼乳金属盒,及小木屋枫糖浆的易拉罐。在新近的野营地,你会发现,一簇簇手电筒电池犹如动物粪便,许多废弃步枪和猎枪弹药令人眼花缭乱。把目光从不管是哪一世纪的遗物上移开,向远方望。你眼光所及的土地,回荡着压倒一切的和谐之音,充溢着自然史恒久的力量,而人类的营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新近的证据却让人隐隐感到有些不安。它与这片土地没有一点儿明显的和谐之处。它声称是这一区域自然史的一部分,但这似乎有些虚伪。现在去北极地区,你一定会为那儿最近发生的变化而震惊。在滨海现代化野营地,你会发现许多外来技术似乎从天而降当地人已开始使用新工具,开始过一种新生活。刚开始时,适应这些变化还相当容易,然而,变化在持续加速。现在,巨大变化让人困惑不已。新工具带来了种种更为复杂的信仰体系。从圣劳伦斯岛到格陵兰岛,本土文化处于这样的状态:经济迅速重组,社会内部结构分崩离析。例如,最近一位科学家写了一篇有关努尼瓦克岛居民生活的文章,指出从野生食物到店购食物的转变(伴随着营养成分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复杂化)太迅速了,以至于很难抑制。他写道:本文发表之日,其中的大部分信息就只具历史价值了。自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发现石油之后,北极地区因工业开发发生了许多变化:800英里长的跨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建成后,最近沿库帕鲁克河又有延伸;在加拿大的梅尔维尔岛和图克托亚图克半岛,建立了石油勘探基地;在巴芬岛北部及小康沃利斯岛,进行着大规模的铅锌矿开采作业;数百英里的新道路已铺设;海运、空运和卡车运输不断增加。该区域本属正常的恶劣多变天气,极寒条件和漫长黑夜、遥远的供应补给站、解决永冻土层(以奇特方式融化和移动)上基建稳固问题,这一切使相关建设的耗资都成了天文数字真的,在加拿大,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鼎力相助,这些建设项目人们甚至想都不敢想。近期的这些巨大变化在地图上看只是稀疏的点和线,好像无足轻重。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定居点和村庄产生的连锁反应经济、心理、社会影响,都是巨大而严重的。取得的成功尽管很小,有些还是捏造的,却鼓励了对此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当地居民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权利越来越集中在这些人手中:他们拥有大量经济资源,对该区域的地理归属感却很差。马更些河河口附近的图克托亚图克村的一位村民,给我讲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他经常坐狗拉雪橇在滨海地区随意穿行。自从远程预警雷达站设立在他习惯经过的路线上,他决定停下来看看那是什么东西。驻扎在那里的军人欢迎他,并不是因为他是当地居民,而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他好像是北极童话里的人物。他们热衷于给他的狗喂生牛排。每次他一来,他们朝他的背上重拍几下,然后给他的狗喂大量的牛排。他们的慷慨对他来说很古怪,他跟那些军人也不可能融洽,因此他就不再去那里了。而此后的数个月,每次从雷达站附近经过,他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得住狗。穿过村庄,即使通过无人居住区,也不难发现剧变迹象,也不能不让人感到难受。其中,如此多似乎都是漫不经心地强加给这片土地、强加给人的,是一种野蛮的入侵,因而,它所引发的沮丧,可能会使人绝望。我像其他到此地的游客一样,思索了这些事情;但这片土地的存在,单是它对各个感官的影响,就常使我远离当代的问题。我在想,究竟是什么,竟让我对一只角百灵折腰?人们如何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景观?这片土地如何影响栖居者的想象?欲望本身,想去领会的欲望,对知识有何影响?对我来说,这些问题比时事问题似乎更有意义,更值得深思。为了寻求答案,我和不同性情的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和爱斯基摩人在巴芬岛北部海岸附近捕独角鲸,在白令海峡捕海象;和海洋生态学家勘察数百英里的海岸及近海海域;和风景画家周游加拿大列岛;与钻井工人一起,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顶着寒风,在冬天的冰层上钻油;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船上的船员一起,向北驶过格陵兰岛西海岸,进入西北航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对北极的评说各不相同辽阔的苔原像闪烁的海市蜃楼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显然空无一物;冬日天空犹如深蓝色的拱顶,又像一位满身缀满闪烁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顶上围成一圈以防御外敌,它们长长的针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岛表层之下潮湿的中生代岩壁上,一脉铅锌矿石闪闪发光,像是一面小镜子;冬季空气清澈,海洋冰层扭曲碎裂,发出呻吟悲鸣之声。所有这一切,这片土地本身及其所激发的,就是说,它实际上的意义,以及它隐喻性的派生意义,从古到今都是因人而异的。这些不同的看法使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就是在这儿,人们拥有了梦想,寄予了希望。个人的梦想,无论是小小的私下愿望希望在北极筑巢的鸟儿的坚毅与乐观,能鼓舞来自远方的心神疲惫的朋友,还是宽宏的愿望希望从此地得到的一些科学信息,能造福自己的社区;在这些个人梦想中,寄托着这样的希望:人们要生活得有意义。一个民族非常宏大的梦想,蕴含在已传承了上千年的故事中。这是一个体现了决心和希望的叙事,它实际上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前人智慧的启迪下,我们将来应该如何做?这个故事包含着永恒的对话,不仅有我们之间有关自己的意图和未来行动的对话,而且有我们与大地进行的对话比如,在草原上的大雷雨中,在一形成不久的山脉的锯齿形轮廓线前,或是发现一个偏远的湖面突然浮现一群鸭子,我们有何思索,有何诧异。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一直都是四万年来有我们人类参与的大地的故事。我想,该故事的核心是告诉我们一个简要而永恒的信念:明智地生活在大地上,并且过好的生活,都是可能的。如果我们切实尊重大地上的一切,可以想象得到,极度的无知就会远离我们而去。穿过林木线到达北极,就不会再看到北方猫头鹰抓着上冻的猎物,紧贴胸前羽毛,来使它解冻。前方是开阔的荒野景观,相对应的地图上,稀疏地标着有趣而古怪的地名:约翰兄弟冰川,白手帕角;海军局湾,泰迪熊岛,斑马崖;敏捷峡湾,圣帕特里克峡谷,饿死湾。在广阔的牧师之子海湾及皇家天文会列岛,仍有爱斯基摩人在捕猎环斑海豹。北极是这样一片土地飞机可发现有克利夫兰市那样大的冰山,北极熊是从星星上飞下来的。犹如沙漠一样,这是一个多用隐喻、极富预示性的区域。通过在角百灵巢前深深鞠躬这一简单动作,你又一次把你的人生托付到你的梦想上去了。
自然散文的典范,生态文学的杰作译者序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授给了巴里洛佩兹的《北极梦》。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美国著名的《自然散文:英语传统》的编者罗伯特芬奇指出:随着《北极梦》的出版,洛佩兹成了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可以说,《北极梦》既是洛佩兹的代表作,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然散文的代表作。而且,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洛佩兹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1978)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1988)、《重新发现北美》(1991)、《生活往事》(1998)、《辩解文》(1998)。洛佩兹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其中4部《冬日故事》(1981)、《乌鸦与鼬鼠》(1990)、《野外笔记》(1994)、《抵制》(2004)分别获得了一些奖项。《北极梦》是洛佩兹在其深入北极地区5年的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不仅描绘了从白令海峡到戴维斯海峡之间的北极圈以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野生生物,而且讲述了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殖民者数百年来对该地区的利用、勘查和开发。同时,它还描写了爱斯基摩人乃至开发者的存在(生活)状况。一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北极地区是一片严酷肃杀、了无生机的冰川雪地。而在洛佩兹的笔下,北极地区却不乏奇观,不乏美景,不乏生机。北极的冬天没有白天,终日不落的圆月普照着平静的寒冰,北斗七星在头顶正上方闪烁;北极的夏季也没有黑夜。同时,洛佩兹并不掩饰北极地区危险、严酷的一面。在洛佩兹看来,北极地区的所有存在物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部作品中,他主要使用崇尚生态整体观(西方学者多用生态中心主义)、倡导大地伦理学的利奥波德所使用的land(大地,土地)一词,而很少使用具有二元对立(人与自然,人优于自然)意味的nature(自然或大自然)一词。在洛佩兹看来,大地是有机的:景观(landscape)不是没有知觉,正因为其有生命,它才最终能与不顺应它而强加于它的现实力量抗争;大地充满活力,是有生命的,它是容纳其他动物的一个庞大动物。洛佩兹明白,北极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相关动植物的生存方式,而且也决定人的生存方式乃至精神状态。在北极,由于光照弱,平均温度低,植物稀疏矮小,动物为了适应此环境,形成了季节性的冬眠和迁徙的生存策略。气候和动物等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当地土著的生存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还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对生存于某一自然环境并与之亲近的人来说,该自然环境是其精神慰藉,与其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在他眼里,北极既美丽又凶险的自然环境,有时会使常到此考察的人惊奇感和敬畏心渐增,使其博取功利的动机渐弱。洛佩兹强调,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具有共通性(intercommunity)。他认识到,动物与人一样,是大地生态共同体平等的、不可或缺的居民,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在一些方面可以给人以启迪,人不应歧视动物,更不应随意处置动物。他崇尚爱斯基摩人的这种观念人和动物的大部分关系是本地性的、人性化的。人们遇到的动物是其生存的共同体的一部分,因此应对它们负责。在他看来,把动物行为想象成出自本能是轻率的。他崇尚中国古人对想象中的动物麒麟奉若神明的态度。二洛佩兹在描述和阐释北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揭露、谴责和批判西方人近四百年来在该地的僭越行为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在他看来,西方人对北极地区的利用、勘探与开发等行为,首先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他揭露说,兰开斯特海峡的独角鲸的命运,显然与在该地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计划有关,而在北极旅行时,不想碰见工业开发景象很难。更有甚者,不在北极定居的人及有关当局常常把该地域视为原始、荒芜和异教之地,从而轻率地(在此)存储有毒物、实验武器。洛佩兹认为,西方人在北极的僭越行为严重影响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并使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爱斯基摩人被迫融入西方现代社会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悠闲、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承受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动荡所带来的困苦、不安,以及焦虑、伤害。对洛佩兹来说,勘查、开发北极,给西方人生活带来的更多是不幸和痛苦。他描述道,四百年来,在探索穿越加拿大北部的北路航线及探测北极点的过程中,欧美相关国家的船长、船员及随行科考人员,由于所乘船舶被长期冻结在海中,在极度绝望、痛苦中死于非命的不乏其人。他说,当代长期工作在北极偏僻的采油、采矿营地的员工的生活,是他所知的生活中最凄惨的;其中一些工人宿营地里的气氛,同小型国家监狱的环境几乎没什么两样。需要强调的是,在洛佩兹看来,西方人在北极的僭越行为和痛苦经历是由其有害的梦想错误想象和非分欲望所致,而最终根源则是其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为此,他揭批了西方人在北极的错误行为的思想文化根源。首先,他极力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西方人中心主义)、主客二分、征服等观念。西方文化把非人类自然万物,乃至西方人之外的一切,包括爱斯基摩等其他民族,都视为低劣的对立面或客体,视为需要征服或改造的对象。对此,洛佩兹进行了深入批判。他说:我们受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传统的影响,把动物视为客体,我们信奉的宗教把动物视为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我们专注于揭示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把自身和动物占据的世界不可改变地分隔开来。我们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和存在物都当作客体。我们操弄着这一切,使其为我们形形色色的目的服务。同时,洛佩兹还批判了西方文化至上、物欲主义等观念。历史上,来到北极的西方捕鲸者蔑视爱斯基摩人的世界观和日用器械,认为爱斯基摩人只配用温和而无害的方式加以利用,像小孩子一样接受训斥。洛佩兹则强调,西方人的观念和习俗产生于特定的温带环境,爱斯基摩人的观念和习俗是适应北极特殊的寒带环境而形成的,二者没有高下之分。他认为,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悲剧由错误认识所致,而西方人的认知会受先入之见和欲望的影响。在他看来,过度的物质占有欲望不仅会葬送北极地区,危及爱斯基摩人的生存,而且最终将葬送整个人类。三洛佩兹在批判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赞赏了爱斯基摩人的传统观念。他写道,爱斯基摩人有一种无言的智慧,懂得如何得体地生活,如何恰当地对待他人,对待大地。在他看来,爱斯基摩人传统上对大地有一种依恋感,从不脱离或伤害大地。对大地上的所有存在物,爱斯基摩人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待之,并虚心地汲取智慧。洛佩兹认为,爱斯基摩人对大地有敬畏感和顺应心,对他们而言,即使大地共同体中存在不利于人的一面,也应坦然接受,而不应企图加以清除。他们有更多的恐惧,他们完全接受大自然中残暴的和悲剧性的一面。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最大的任务是努力顺应自然而然的、不可改变的现实。在洛佩兹看来,爱斯基摩人满足于简朴的或基本的物质生活,不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他们既求自我生存,又允许他者的持续生存。他认为,包括爱斯基摩人在内的各地土著居民与大地一体化的梦想还包括与大地结成打猎和采集的关系。一般认为,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互敬关系,且意味着保存可以使人依恋大地的故事。他还说,爱斯基摩人具有以活着为极乐(nuannaarpoq)的品性,也乐见他人如此。四可以说,洛佩兹既认识到自然景观对人的内心景观人的心理、观念、境界等的影响,又意识到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因而,他表述自己的自然观,揭批西方人在北极的僭越行为及其思想根源,褒扬爱斯基摩文化,意图都在于促使西方人改变错误观念,树立生态共同体、多元共存、相互宽容、尊重他者、平等相处、关爱、负责、节俭等观念,重建顺应自然,与非人类自然万物、与他人和谐共存,注重精神健康的存在(生活)方式,以保护北极的自然生态,确保人类及非自然万物的持久生存。他强调,西方文化必须转向。对他来说,要改变西方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文化至上、征服、占有等观念,首先要树立尊敬的态度:尊重非人类自然万物,尊重爱斯基摩人及其文化,尊重女性,等等。在作品中,他反复写自己向北极大地和相关动植物鞠躬,献上深深的敬意。其次,洛佩兹倡导对他者采取宽容态度。他认为,非人类自然万物具有自身价值,西方文化以外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他主张,西方人应使所有生物都具有尊严,这种尊严是固有的,这种共同的尊严必须赋予大地及生存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人类不应企图消除不利于自身生存,或与自身似乎无关的自然物,西方人也不应企图清除或改造异己文化。再次,洛佩兹强调,人类要有所不为,要确立负责的态度。他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科技的发展,致使人类的能力大大增强,人口大规模增长,其他物种的生态位被占,生态失去平衡,人类的生存面临威胁。人类要持久生存,就必须学会节制。他所强调的明智生活,就是节俭的、注重精神生态(或内心景观)的生活方式,是要确保大地的完好无损。五《北极梦》显示了洛佩兹非凡的文学造诣。他用饱满的感情、奇特的想象、充满张力的叙述结构、朴实而有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在北极地区多次游历的见闻,自己丰富的地理、生物、人类学、航海史知识,转化成了妙趣横生、令人陶醉、值得反复品读的自然散文经典。洛佩兹的感情,主要是对包括野生动植物、传统爱斯基摩人在内的生态整体北极大地(景观)的迷恋、尊崇之情,对近现代西方人破坏北极生态与传统爱斯基摩人的诗意栖居的愤恨之情,以及对近现代西方人因错误观念而对自身造成重大损失的哀怜之情。在整部作品中,洛佩兹大量关于北极地理、生物、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介绍,都饱含感情,变成了文学性语言。描述动物时,他时常不用它(it )来指称,而用他(he)或她(she)。在洛佩兹眼里,动物乃至大地都和人一样,也是主体;他是北极大地以及北极动植物代言人,像创作写人散文一样,满怀激情和同情,描写出了这些自然存在主体的特征和性情。想象在《北极梦》中体现得就更明显了。正如副标题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所显示的,书名中的梦本身就暗含着想象。洛佩兹在各章中大量地介绍相关生物学、人类学、航海史、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大都是以在北极旅行途中的联想的形式插入的。除了这类联想式大框架,洛佩兹还想象到许多细节内容:描写北极光宽大的光幕在空中缓缓移动时,他说,那种优雅宛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运动姿势;描写北极熊时,他想到爱斯基摩人多腿熊的故事,以及北极熊与爱斯基摩少妇相恋的故事;描写独角鲸时,他联想到了中国传说中的动物麒麟。该作品中的许多议论段落,也是以在旅途中的联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北极梦》在叙述结构方面的特征是,它兼具游记和传统小说的特色。贯穿该作品厚厚400余页的庞杂内容的线索,是洛佩兹在北美北极地区游历时的见闻、联想和感思。这一主线索使得这一由一篇篇旅行日记组合成的大部头作品的叙述有条不紊。游记结构使作者得以描绘出北极美丽与严酷并存的奇特景观。同时,犹如传统小说一样,这部长篇游记有引子和尾声。在作品的前言引子以及主体部分的9章里,作者如写小说一样,设置了不少悬念,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动物故事和前人的探险遭遇。难怪加拿大著名生态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把洛佩兹誉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叙事作家。情感和想象是诗意(文学)语言的双翼。如前文所述,《北极梦》从头到尾感情与想象兼具,因而,该作品的语言虽然像它所描写的那片土地那样清纯、朴素,少有华丽辞藻,却诗意盎然,令人回味。从上文所举的简短、零散例子中,洛佩兹的语言特色已可见一斑。下面再枚举一例。他这样述说自己野营时遇到迁徙中的雪雁:天还未亮,我觉得好像在下小雨。推开帐篷的侧帘,我望见受暴风驱动的天幕,迅疾掠过凸圆月亮的面孔。黎明时分,天空可能会变清澈。并未下雨,嘀答声是风引起的。暴雨可能会降到其他地方。半梦半醒中,我再次听到了声响。那尖锐刺耳的叫声,像小猎狗在吠,又像小猪在鸣不平。这尖叫声仿佛又变成了来自遥远体育馆里的高昂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雪雁的夜鸣由于篇幅以及译者的理解力所限,以上对美国自然散文经典暨生态文学杰作《北极梦》的介绍,难免挂一漏万。该部作品究竟精彩、深刻在什么地方,有待广大读者自己去慢慢品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