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人生几何时:中国古代的才女与美女

書城自編碼: 40711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马瑞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84776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地球编年史:人类起源(让人惊掉下巴的外星生物创造论,引发西方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跨越45万年,描绘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 地球编年史:人类起源(让人惊掉下巴的外星生物创造论,引发西方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跨越45万年,描绘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

售價:NT$ 347.0
冲突与秩序:简明社会学导论(第15版)
《 冲突与秩序:简明社会学导论(第15版) 》

售價:NT$ 449.0
四书五经精注精译(全9册)精装版
《 四书五经精注精译(全9册)精装版 》

售價:NT$ 1316.0
十传十美——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风华录
《 十传十美——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风华录 》

售價:NT$ 449.0
锦鲤养殖与鉴赏大全
《 锦鲤养殖与鉴赏大全 》

售價:NT$ 352.0
突破(鹤老师新作,人生崛起,要靠暴击!)
《 突破(鹤老师新作,人生崛起,要靠暴击!) 》

售價:NT$ 356.0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售價:NT$ 254.0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售價:NT$ 30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0
《 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 》
+

NT$ 857
《 马瑞芳品读西游记 》
+

NT$ 290
《 寿香社:中国最后的传统才女群(叙旧文丛) 》
+

NT$ 1734
《 马瑞芳品读红楼梦(全五册)(品味红楼梦,读懂世间千人千面) 》
+

NT$ 377
《 马瑞芳讲聊斋 》
+

NT$ 432
《 聊斋志异(“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40年精心点校,白话翻译,《美国国家地理》签约画师全彩插图,重新诠释现代版鬼怪传奇!) 》
編輯推薦:
1.大家作品,专业权威。马瑞芳老师对古代文学及女性议题进行了数十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曾获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理论批评类)。另外,马老师作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已出版《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等作品,具有极高知名度。
2.论述角度新颖。作者以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对中国古代的才女和美女进行重新解读,抽丝剥茧,还原她们的绝世才华与爱恨情仇,揭秘她们的真实面貌与生存状态,展现她们的自我抗争与人生选择。
3.一部关于古代女性的清醒之书。她们既忠贞痴情,又敢爱敢恨;既柔软善良,又心性坚韧;既惊才绝艳,又胸怀天下,展现了独特的女性魅力与女性力量。愿每个女孩都能突破桎梏,掌控自己的人生,自由成长,成为自己的光。
4.精美内插。文前附有8幅古代仕女彩插,均为古代绘画名作,展示书中提及的女性人物形象,给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
5.平装双封,版式唯美。封面插图选用清代名画《百美图手卷》中的古代仕女图,内文双色印刷,饰以花草元素,整体设计清新雅致,极富古典韵味。
內容簡介:
《人生几何时:中国古代的才女与美女》主要讲述西施、王昭君、蔡文姬、杨贵妃、薛涛、李清照等中国古代著名才女和美女的传奇人生,从上百部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作品出发,详细解读她们的爱恨情仇,还原她们的真实面貌与生存状态。她们才华横溢、温婉多情、洒脱乐观、坚韧顽强,虽隐于男人背后,却依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關於作者:
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学会学术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政协常委。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散文一等奖、全国纪实散文奖、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理论批评类),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创作成就载入《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
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说聊斋》,喜马拉雅主讲《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志异》《马瑞芳品读金瓶梅》《马瑞芳品读西游记》。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蓝眼晴·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煎饼花儿》《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等,学术专著《幻由人生:蒲松龄传》《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等。
目前已在天地出版社出版《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品读西游记》。
目錄
第一章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十六岁轰动文坛
苏东坡的再传弟子
赵明诚梦做“词女之夫”
李清照燕尔新婚
李清照被逐之谜
婚姻不幸,创作丰收
“人似黄花瘦”
李清照对男权的切肤之痛
李清照青州隐居十年
爱情的“荆棘鸟”
金石夫妻
生离死别
误嫁张汝舟
李清照再嫁之谜
永远的李清照
第二章 古代才女遗珠
卓文君和《白头吟》
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
谢道韫和“咏絮才”
“女校书”薛涛
风流道姑鱼玄机
几首唐代女诗人名作
朱淑真和《断肠词》
第三章 西施:美的化身与救国大任
美女是“潘多拉的盒子” ?
约定俗成话西施
正史记载的西施
西施入吴成为越国国策
吴越之争是怎么回事?
西施如何灭吴?
西施、范蠡为国舍爱
越国的“美女制造工程”
公元前的女“007”
第四章 王昭君:塞外琵琶幽怨多
昭君出塞定型
《汉书》《后汉书》记载“昭君出塞”
周旋于汉帝与单于之间
塞外琵琶幽怨多
名家巨匠咏昭君
昭君琵琶调被看成汉、匈和美曲
《汉宫秋》奇枝独秀
“八仙过海”演昭君
青冢——不朽的明证
第五章 貂蝉:亦真亦幻的身世
貂蝉横空出世
罗贯中惊鸿一瞥
貂蝉的天方夜谭
貂蝉和概念化描写
第六章 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唐玄宗开元强弩之末
“云想衣裳花想容”
从“皆列土 到皆归土
李白、杜甫笔下的杨贵妃
诗人集体无意识地同情杨贵妃
千古绝唱《长恨歌》
《长生殿》的爱情神话
独树一帜的宠妃形象
唐玄宗和杨贵妃有真正的爱情吗?
结语
內容試閱
引言 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代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请注意, 我说的不是“男权话语” ,而是“男权霸语” 。所谓“男权霸语” ,即男权意识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男性霸占历史和文学的话语权,霸凌女性形象的解释权和塑造权。
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里说: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 而中国古代不少男性作家在女性问题上都是缺乏良知的。
《荷马史诗》写为了美丽的海伦,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打了十年仗而特洛伊元老院的元老们看到海伦时却说,为这个女人打十年仗,值得!
如果在中国古代,这种话能说吗?海伦必定会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且得到“祸水” 应得的下场。正如《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被狐狸精所惑,那么这个狐狸精最后就得被姜子牙斩杀。又如,开创过“开元盛世” 的唐玄宗因宠幸杨贵妃而逐渐怠慢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那么,这个曾经给唐玄宗父子提供“性服务” 的美女就得被白练勒死。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男人掌控话语权。在文学方面,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戏剧、 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也都是男性。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女性词话》曾考察过,1840年之前女性小说家仅有《元明佚史》的作者汪端和《谪仙楼》 的作者陈义臣,这两本小说现在也已不传。在古代小说里,男性作家经常站在“男子至上” 的立场,用“男尊女卑” 的观点来审视和描写女性,漠视甚至蔑视女性。如果没有伟大的女性主义者曹雪芹,特别是如果没有难得的女性主义者贾宝玉,那么,中国古代小说在女性话题上将远远落后于欧美作家。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比如,和唐诗并称“一代之奇” 的唐传奇。
2002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三个不同时代欧美女性的生存困境。我发现,和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相比,《时时刻刻》中讲述的女性困境实在属于“小儿科” 。 中国古代女性的头上有一座沉重的男权大山。男性享受最大的性自由,女性则遵守严格的性禁锢。丈夫可以妻妾成群,寻花问柳;妻子则必须从一而终,守身如玉。而有着至高男权的男性作家还要给冲破性禁锢的女性加上“淫奔无耻” 的罪名,进行口诛笔伐。
我在三十年前涉及女性话题研究,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我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世界名著太不尊重女性,《三国演义》成了女性的“文学贞节碑” ,《水浒传》成了女性的“文学耻辱柱” 。我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专家跟我商榷,实际上是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下一次的国际研讨会上报告《〈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对我研究几十年的蒲松龄的男性观提出了批评。同时,我还在《齐鲁晚报》 开设专栏《趣话李清照》,探索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男权重压下不断拼搏并留下清词丽句的人生。比如,她早期的词和她的婚姻有什么关系?她的所谓“神仙眷侣” 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她为何再嫁,然后又坚决离婚?2016年,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杂志邀请我开设专栏《趣话美女》,这是我在《文史知识》开设的第五个专栏。我把中国古代怎样评价美女、鉴赏美女、精雕细刻美女,以及美女和政治的关系、四大美女的命运写进专栏,一月一期,发了一年。现在,我把三十年来研究、思考的女性问题提炼出来,归纳成“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主题,跟大家分享。

引言 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代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请注意, 我说的不是“男权话语” ,而是“男权霸语” 。所谓“男权霸语” ,即男权意识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男性霸占历史和文学的话语权,霸凌女性形象的解释权和塑造权。
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里说: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 而中国古代不少男性作家在女性问题上都是缺乏良知的。
《荷马史诗》写为了美丽的海伦,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打了十年仗而特洛伊元老院的元老们看到海伦时却说,为这个女人打十年仗,值得!
如果在中国古代,这种话能说吗?海伦必定会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且得到“祸水” 应得的下场。正如《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被狐狸精所惑,那么这个狐狸精最后就得被姜子牙斩杀。又如,开创过“开元盛世” 的唐玄宗因宠幸杨贵妃而逐渐怠慢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那么,这个曾经给唐玄宗父子提供“性服务” 的美女就得被白练勒死。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男人掌控话语权。在文学方面,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戏剧、 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也都是男性。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女性词话》曾考察过,1840年之前女性小说家仅有《元明佚史》的作者汪端和《谪仙楼》 的作者陈义臣,这两本小说现在也已不传。在古代小说里,男性作家经常站在“男子至上” 的立场,用“男尊女卑” 的观点来审视和描写女性,漠视甚至蔑视女性。如果没有伟大的女性主义者曹雪芹,特别是如果没有难得的女性主义者贾宝玉,那么,中国古代小说在女性话题上将远远落后于欧美作家。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比如,和唐诗并称“一代之奇” 的唐传奇。
2002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三个不同时代欧美女性的生存困境。我发现,和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相比,《时时刻刻》中讲述的女性困境实在属于“小儿科” 。 中国古代女性的头上有一座沉重的男权大山。男性享受最大的性自由,女性则遵守严格的性禁锢。丈夫可以妻妾成群,寻花问柳;妻子则必须从一而终,守身如玉。而有着至高男权的男性作家还要给冲破性禁锢的女性加上“淫奔无耻” 的罪名,进行口诛笔伐。
我在三十年前涉及女性话题研究,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我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世界名著太不尊重女性,《三国演义》成了女性的“文学贞节碑” ,《水浒传》成了女性的“文学耻辱柱” 。我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专家跟我商榷,实际上是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下一次的国际研讨会上报告《〈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对我研究几十年的蒲松龄的男性观提出了批评。同时,我还在《齐鲁晚报》 开设专栏《趣话李清照》,探索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男权重压下不断拼搏并留下清词丽句的人生。比如,她早期的词和她的婚姻有什么关系?她的所谓“神仙眷侣” 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她为何再嫁,然后又坚决离婚?2016年,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杂志邀请我开设专栏《趣话美女》,这是我在《文史知识》开设的第五个专栏。我把中国古代怎样评价美女、鉴赏美女、精雕细刻美女,以及美女和政治的关系、四大美女的命运写进专栏,一月一期,发了一年。现在,我把三十年来研究、思考的女性问题提炼出来,归纳成“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主题,跟大家分享。
第一章 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十六岁轰动文坛
中国古代才女如花,我首先给大家选择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那朵,来重点讲一下第一才女——李清照。
为什么要重点讲李清照呢?因为她是古代才女生存状态的典型代表。
第一,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最高。中国古代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戏剧等,而在宋词的两大派别中,李清照是婉约派盟主,和豪放派盟主苏东坡相抗衡。
第二,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尤其能看出在男权霸凌下女性的艰难和抗争。
第三,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柔婉女性,更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对于今天的女性,甚至不只女性,都有所教益的人。
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下九百多年前十六岁的李清照是怎样以“绿肥红瘦”轰动整个东京文坛的吧。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东京”不是日本首都,而是北宋都城开封。
北宋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有两首《如梦令》在开封不胫而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北宋是异族不断南下侵扰的时代,也是文学可以轰动的岁月,文学家能够决定治国方针, “问鼎国纲”,左右政局。“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活跃于政坛,他们“文以载道”,用后世广泛流传的美文来阐述他们的政治主张;他们之间政见不同,唇枪舌剑,各领风骚,因此升官,也因此贬官, 甚至坐牢。在鲁迅先生的《准风月谈》中被称为“半当真半取笑”的王安石变法,是斗争焦点。因为“党争”,几次被贬官的天才诗人苏轼,花甲之年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因为写诗而带来“乌台诗案”大灾祸,他下定决心“焚砚弃笔”,不再写作,却偏偏总会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的新词丽句而引起包括皇太后在内的“忠实读者”狂喜不已……
两首《如梦令 一出现,有人便说:“这准是翰林学士苏东坡的新作!”“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这不正是东坡居士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吗?“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这样的字字珠玑,不正是东坡居士的遣词用字吗?这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没有苏东坡式的天才,焉能营造出来?不过,奇怪的是,跟苏东坡那首一问世就被广为传唱的《蝶恋花·春景》相比,这两首《如梦令》清丽妩媚,天真烂漫,有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据知情者说,这两首《如梦令》是十六岁少女的作品,她叫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曾掌管太学。一个十六岁少女居然写出了可以与“词坛泰斗”苏轼相媲美的词,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北宋文坛的豪放派领袖苏轼, 被贬官岭南数年, 传说他因受湿热, 已“病不能冠带”。“江山代有才人出”,就在一代文豪苏东坡似红日西坠之时,身处“孔孟之乡”的一个红妆少女却如一轮新月横空出世,继柳永之后,绘成神州文坛的另一道亮丽风景——跟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分庭抗礼的婉约派。
李清照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呢?天才总是有着特殊的悟性和灵性,一般人再用功、再刻苦,都无法拥有。而出生在“泉城”济南,以及家庭的特殊生活氛围,对造就李清照的特殊艺术修养,尤其是对两首《如梦令》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济南, 又称“泉城”, 有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是其中之冠, 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 趵突泉公园里另有“漱玉泉”,漱玉泉北侧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曾写下一副著名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学术界公认,李清照的词主要是承传李后主,且将两人并提:“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沈谦《填词杂说》)李清照的词集叫《漱玉集》,她丈夫赵明诚的金石专著叫《金石录》。 但李清照是否在趵突泉边、大明湖旁住过,却值得怀疑与考察。徐北文教授在《李清照全集评注·前言》中考证道:“李清照是否幼年居于济南呢?考《宋史·文苑传》,李格非中进士后,历任冀州、郓州、开封、洛阳等地官职,后居官京东路(治所在青州),均未在济南任职。”
我的师姐陈祖美教授在《李清照评传》中,根据章丘发现的宋代石碑上的《廉先生序》(末尾署“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提出:李清照出生于章丘,现在叫济南市章丘区。那么,李清照的故居应该是“漱玉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章丘,北宋时属于济南府,因绣江河从章丘穿境而过,故别名为“绣江”,山青水绿,人杰地灵。泉水涓涓不绝,“周环二十里”的湖面上,鸥舞碧空,鱼翔浅底。段成式《酉阳杂俎》曾记载:“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
二十年前,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百脉泉与李清照》,这样写道:“章丘百脉泉方圆半亩多, 丝丝缕缕的泉水,像万斛珍珠,从地底直上涌出, 喷珠溅玉, 透澈空明。”“多么神奇瑰丽、俊爽潇洒的一泓清泉!直径三米的池子正中,一股清澈的泉水,欢快地跳荡着, 蹿出半米多高,形成硕大的水晶花冠,像盛开不衰的广玉兰,像四五朵白牡丹集束竞开。泉水为池底卵石映衬,水花银亮,枕流漱石,琤琤淙淙。这清冽圣洁的泉水,这生命的仙水, 这大自然的玉液琼浆,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忘返。这清泉,名曰‘漱玉泉’。”
李清照生长在章丘漱玉泉边,清泉是大自然赋予她的人格象征和终生精神的雨露。李清照自己仿佛就是从王母娘娘的瑶池露泄人间的一股清泉,几百年来滋润着亿万读者的心田。
李清照少年时在开封、洛阳和章丘间来回居住,她特别喜欢流连于湖畔,喜欢饮像醪糟一样的甜酒。她有时在溪亭宴饮,美景美酒惹人醉,直到暮色苍茫才想起亲人倚闾而望,忙拨浪急归,小船儿却偏偏“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荷丛深处的鸥鹭,扑啦啦地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
深秋时节,湖上“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水草多半已经枯黄,李清照却仍耽于湖光秋色,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直到侍女频催,才肯让小舟归家。可是哪里知道,她想回家了,跟她非常熟悉的水鸟却和她怄气,扭过头去不跟她道别,好像在挽留她:天色还早呢,再跟我们聚一会儿吧!李清照便写了这样几句:“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我真遗憾李清照怎么不写童话。
《双调忆王孙·赏荷》 中还有这样的句子:“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伴随了明月为魂、梅花为魄的李清照一生,可以设想:倘若笔下没有清泉、明湖,大词人李清照还存在吗?
苏东坡的再传弟子
有点文学史常识的朋友可能要问,苏东坡是豪放派盟主,李清照是婉约派盟主,那么李清照怎么能是苏东坡的再传弟子呢?请认真听我分析。
我们今天所谓的“宋词” ,是从唐代就兴起的文学样式,苏轼等大文人叫它“小词”, 李清照叫它“小歌词”。宰相晏殊曾写过不少著名的词,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最有名。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王安石曾对晏殊说:“为宰相而作小词, 可乎?”可见“小词”不是庙堂之作,群众性特别强,词人的名气大小要以街头巷尾、娼馆酒楼唱其词作的次数来判断。
当时有一种说法:凡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永词。柳永,世称“柳七”,因其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郎中”。苏东坡都想和柳永比试比试。俞文豹《吹剑录》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苏轼问一个擅长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了哈哈大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幕士把宋词豪放、婉约两大派分别具有的豪放和细腻的特点讲得非常形象。
李清照有一篇重要的词学著作《词论》,却犯了名作家“客串”批评家的通病,把自己看得很高,对别人采取特别严格的法则。李清照对东坡词多有微词。她说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意思就是:东坡词都是不合音律的诗。苏轼以诗为词,有时“不协音律”,是他不乐意以音律害文意,并不是他不懂音律。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苏轼曾亲自唱过《阳关曲》。李清照当然讲音律,且被公认为继柳永之后婉约派最突出的代表。 有意思的是,李清照虽然不认识苏轼,好像也不太欣赏苏轼的词,却偏偏大大受惠于苏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启蒙老师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字文叔,曾用“有竹堂”命名自己的书斋,也保持着如翠竹一样坚韧挺拔的人格。据《宋史》记载,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跟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为官清正,手不释卷,勤于写作。那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可入国子监读书,李格非担任过太学正。他每天从太学归家,就在有竹堂读书、写作。他主张写文章要敢于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真知灼见。 他在《洛阳名园记》中曾令人震惊地断言“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后来西京洛阳果然陷入金人之手,说明李格非高瞻远瞩。李格非还主张写文章不要留斧凿痕迹,要“沛然如肝肺中流出”,要“以气为主”,而“气以诚为主”。这些文学追求给他的女儿李清照带来了深刻影响。
当李格非发现女儿的写作天赋时,他太高兴了,说:“中郎有女堪传业!”他不会想到, 李家娇女的文学成就不仅将超出蔡邕之女蔡文姬,还会遮住父亲的光芒。
李格非之妻是王准的孙女,王珪的女儿。王准之子是元丰时期的宰相,相门之家招了李格非等九个孙婿,都是进士及第,其中出了三个翰林、一位宰相。王准的曾孙婿则出了两个宰相:秦桧和孟忠厚。李清照和秦桧之妻王氏是近亲姐妹。人生竟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巧合,同一家姥姥门中出了两个天差地别的女性:一个是南宋时的爱国志士李清照,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个是相国夫人秦王氏,陷害忠良,提醒秦桧不要把岳飞放虎归山,几百年来跟秦桧一起长跪岳飞墓前。历史竟然跟人开如此大的玩笑:彪炳史册的易安居士跟遗臭万年的秦桧夫人居然是表姐妹!
李清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她生长在不按“女子无才便是德”治家的翰墨之家,从小就在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李清照的才情深得李格非的遗传, 其学识主要归功于家学渊源。
在北宋政坛上,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和保守派“元祐党人”是两个主要派别, “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宋哲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一贯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重用司马光、苏轼等旧党,废黜新法。高氏病故,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新党”,贬黜“元祐党人”,苏轼被贬谪。 晁补之也被贬官齐州,后因母丧,回到离章丘不远的金乡。这样一来,蛰居深闺的李清照“未出茅庐”,就不仅受到了“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的父亲的言传身教,还得到了词坛名家晁补之亲授词艺!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李格非要好。据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载,晁补之曾公开称赞少女李清照杰出的写作才能。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和张耒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秦观和晁补之的主要成就是词。晁补之词的成就之一是以词写柔情,包括夫妇之情。李清照后来将这种写法发挥到极致,追根溯源,不能不考虑她初学写作时得到的高手指导。
天才和机遇如影随形,甚至可以说,天才有天才的特别运转机制。天才与天才之间常常有着类似前世注定的微妙关系:宋词两大派别的词风如春兰秋菊,婉约派盟主李清照却偏偏是豪放派盟主苏东坡的“双料”再传弟子。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绝不能跟“师爷”苏东坡、老师晁补之,甚至她的父亲李格非相比。李清照的生活中没有金戈铁马、大漠孤烟,只有锦瑟银筝、玉炉沉烟;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只有书香门第的父慈母爱、姐贤弟友。 李清照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完整的女性世界,优美的女性世界,特殊的女性世界。 这个世界赋予了李清照特殊的创作灵感,她游弋其间,如鱼得水,最终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增添了一个新“省份”——婉约派。
赵明诚梦做“词女之夫”
北宋京城开封文坛,名家会聚,佳作频出。而妙龄少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出,立即洛阳纸贵,街头巷尾传唱,文人奔走相告。此时,太学生赵明诚却害了相思病,想把这位才女娶回家。
所谓“太学”,是宋代官学,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可入读。李清照的《如梦令》问世不久,开封就纷传一件奇闻:太学生赵明诚对父亲说,他午睡时在梦中看到一本书,醒来后记住其中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给儿子解梦说:“‘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 ,‘芝芙草拔’是‘ 之夫’,不就是说你要做‘词女之夫’? ”
世上有如此巧梦吗?可惜弗洛伊德不知道,否则可以将此作为解梦的奇特案例之一。 太学生的相思情深不难理解,“新党”政要赵挺之居然要借助梦兆跟“元祐党人”联姻,就值得推敲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政治上势不两立。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属于所谓“新党”,他和保守派“元祐党人”苏轼、黄庭坚等结怨很深。苏轼和他的追随者对赵挺之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讽刺、挖苦,无所不至。赵挺之做监察御史时就几次弹劾苏轼,或者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者牵强附会,说他在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时的《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大成问题,如果他得势,将对大宋不利。《续资治通鉴·宋纪》 :
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 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 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
赵挺之从苏轼的字里行间挑毛病 无所不用其极。苏轼及其追随者与赵挺之交恶几十年,其中有政见之争,也有意气之争。政治派别不同,甚至发展成了生理性厌恶,并最终害死了著名诗人陈师道。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他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没有裘衣御寒,妻子便到妹妹家借了妹夫的一件裘衣,而这位妹夫恰好是赵挺之,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陈师道一听说借来的裘衣是虽然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立即认为是奇耻大辱,对妻子发火道:“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他死活不穿,结果受寒得病而死。赵挺之的一件裘衣竟害得江西诗派年辈最长、声望最高的陈师道活不过五十岁,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程度可想而知。
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政治上的两个死对头要联姻了。当然,这是赵挺之一手策划的。
虽然说“天下爷娘疼小儿”,但是赵明诚作为赵挺之最小的儿子,却因喜欢搜集苏东坡的字画,而不太受赵挺之喜欢。那么,这位跟苏门文士不共戴天者是犯了什么病,突然支持儿子向“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求亲呢?除了将顶尖才女充做赵氏门楣的“装饰”,变幻莫测的政局应该对赵挺之的联姻选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其弟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由向太后临朝听政,“时号小元祐”。改革派失宠,向太后罢章惇相,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宰相)。 宋哲宗时期被贬的官吏,已死的追复其职,录用子孙,如司马光;未死的赦免内迁,如苏轼。 李清照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而且李家世受韩忠彦家知遇之恩,韩忠彦为门下侍郎,李格非鹏飞指日可待。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是处于劣势时借子女联姻向元祐政敌暗送秋波。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后来李格非失势,赵挺之对亲家和儿媳妇落井下石的残酷态度,可以证明当初他和李格非联姻完全是权变,是实用主义。
如果说赵挺之求亲带着政治投机因素,那么,李格非允婚则多半是感情用事,而且他在决定女儿的终身大事时,很可能征求了女儿的意见,因为李清照已经在跟赵明诚偶遇时,对他一见钟情了。赵明诚是靠太学同学、李清照堂兄李迥牵线搭桥,以拜师为名来到李家而遇到李清照的。这一猜想,不是我考证出来,而是我的师姐陈祖美教授在《李清照评传》中提出来的。
在赵挺之、赵明诚父子广造“词女之夫”舆论的同时,赵明诚最现实的选择是让心目中的岳父欣赏自己。恋爱中的人最聪明,赵明诚想出了以拜师为名拜见李格非:太学生赵明诚拜见前任太学正李格非无可厚非,拜访者和被拜访者心照不宣。赵明诚的这次拜见至关重要, 不仅让李格非认可了玉树临风的未来女婿,还意外地让李清照对赵明诚一见倾心。赵明诚到李家拜访时,李清照刚下秋千架,她猛然看见京城盛传的命中注定要做“词女之夫”的赵明诚,慌乱得鞋丢了、金钗掉了,脸儿羞得通红,虽然慌忙跑开了,却情不自禁地回头再瞧一眼这个拜访者,因为这个拜访者将来没准儿真是托付终身之人可是李清照又怕被他看轻, 给侍女说笑,就在扭头观瞧的一刹那,机警的她假装嗅闻青梅。就这样,李清照的名作《点绛唇》应运而生: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哪儿是词?简直是一幅精彩生动的怀春少女行乐图!这是李白《长干行》中“青梅竹马”的再创造,是《西厢记》中五百年前冤家“佛殿相逢”的经典场景!
封建卫道者却对李清照的这首词横加指责,王灼《 碧鸡漫志》:“轻巧尖新, 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后世的某些卫道文人为了维护李清照所谓的“名誉”,干脆认为这首词写得太不像话,不会是她的作品。清初贺裳在他的《皱水轩词筌》中即认为,李清照是堂堂名门闺秀,又有诗名,不至于不穿鞋、只穿袜子行走。他还认为含羞迎笑、倚门回首是“市井妇女之行径”,因而,这首《点绛唇》是“无名氏”所作,文学源头则是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偶见》)。
卫道者们却不知,李清照之为李清照,正因为她天性烂漫,敢做敢写,不守常规。而对李清照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恰好就是晚唐著名诗人韩偓的《 香奁集》。 我们看看他的《寒食夜》: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经过一番精心运作,赵挺之正式向李格非为赵明诚求聘李清照,两家不仅门当户对, 且是山东老乡,结为姻亲可谓水到渠成。
李清照燕尔新婚
李清照有一首《渔家傲》 :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宋词在当年是一句一句柔声细唱的,现在也得一句一句来细细体味,翻译成白话就韵味全无了。不过,为了说明我体会出的这首词的内涵——和大多数宋词研究专家阐述的内涵有所不同,我却不得不用白话。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里,晶莹剔透的寒梅点缀在覆雪悬冰的梅枝之上,迎风傲雪而放,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枝头初绽的梅花芳气袭人,像皎洁美丽的少女刚刚浴罢,此刻正在梳妆。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大自然可能也比较有意,才让清澈的月光将大地映照得如此明亮。“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让我们共举金杯,畅饮美酒,为这花好月圆一醉方休!
“此花不与群花比”,大自然群花竞艳,但什么花也比不过冰雪中的梅花。
对于这首《渔家傲》, 宋词研究专家都解释为咏梅词。 我从女性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则认为这首词应该是李清照迎接新婚大喜时以梅自喻的写意图,它细腻生动地写尽了李清照对美满爱情的憧憬,活画出她“此花不与群花比”的顾影自怜,以及对“天作之合”的志得意满。根据这首词,我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瑞雪纷飞喜期近,准新娘李清照按照周礼和“孔孟之乡”的古老婚俗,以香汤沐浴,开脸上头。这是新妇上轿前必须经过的程序:用一根细线绞去面部细小汗毛,谓之“开脸”;再将头发盘成少妇发式,谓之“上头”。对镜自照, 出浴少女多像漫天大雪中绽放于枝头的梅花!窗外大雪压琼枝,暗香浮动,娇娜无双。一千多年前的才女谢道韫曾将飞雪比为“柳絮”,而有咏絮之才的李清照看着皑皑白雪,却将自己比喻为雪中之梅。她的心里像是吹进了融融的春风:莫非上天格外垂青?与明诚合卺之日恰逢月半,金童玉女,花好月圆,共举金杯,畅饮美酒之日就在眼前!
有情人终成眷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喜结连理。
李清照嫁到赵家时,娘家如鲜花着锦,婆家似烈火烹油,她可以高官宝眷的身份进入皇宫赏花,又因自己的才名而受到特别优待,坐在离皇帝很近的地方,在众多女眷中鹤立鸡群。她觉得自己像一朵娇媚的鲜花,连天上的明月都在为自己绽放笑容。有时,她坐着宝马香车,到“明光宫殿”参加皇家宴会,享受着只有皇帝信任的近臣才能享受到的殊荣,可以不拘形迹地喝个大醉:“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禁幄低张》)
新婚中的李清照,笔上好像蘸饱了蜜汁,满是皎月、绮筵、金樽、美酒。她还特别钟爱鲜花,她写芍药容华绰约,“就中独占残春”“一番风露晓妆新”;她写桂花色淡香浓,“何须浅碧轻红色”“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分明是以花喻己,“自是花中第一流”,素淡清香,风韵雍容,占尽春光。李清照良好的自我感觉得
到了赵明诚的热烈呼应,她的名作《减字木兰花》描画出一幅新婚夫妇以花传情的闺房欢情图: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买到一枝带着露珠、含苞欲放的红梅花,它带来了春色、春光、春意和春情。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心情格外舒畅,她顽皮地想叫丈夫说说,是花好看,还是她好看,总不至于“奴面不如花面好” 吧?她把花朵斜簪在乌黑的发髻上,让红梅花跟花样的面容比比看吧。
李清照跟赵明诚不仅门当户对,而且珠联璧合。
赵明诚是修养很高的金石学家,宋代人把他跟欧阳修并称“欧赵”。宋代有两部最杰出的金石学著作,即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那么,什么叫金石学?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而我的定义很简单:金石学就是考察和研究青铜器等出土文物,并撰写文章。那么,前提当然是收藏了。
赵明诚的金石之好,从做太学生时就开始了。赵挺之的官位虽不低,但他似乎不是贪官, 没有支持赵明诚搜集金石文物的家底。每到初一、十五,赵明诚就从太学请假出去,然后典当衣服,换得半贯钱,到大相国寺转悠,寻找金石碑刻。每次购买金石碑刻他都想着新婚爱妻,总是一手抱着心爱的碑刻,一手捧着给爱妻买的水果,兴高采烈地回家。小夫妻俩一边欣赏、研究碑文,一边品尝脆枣、 酸梨等,觉得自己是在享受不计名利荣辱的葛天氏之乐。有一次,赵明诚看到有人在卖一幅牡丹图,判定是南唐著名画家徐熙存世不多的作品中的佼佼者,便问卖家要多少钱。卖家出价:“二十万钱!”赵明诚跟卖家说,先把画交给我,我想办法凑钱给你。徐熙的牡丹图在赵明诚手里放了两天,夫妻二人爱不释手,但即使将他们的值钱东西都典当了,也凑不出二十万钱,只好扫兴地将画送了回去。
李清照的新婚岁月,是张敞画眉,神仙眷侣的时光;是西窗剪烛,诗酒唱和的时光;是志趣相投,夫唱妇随的时光;是梅妒菊羞,富贵优雅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政局的风云变幻,李清照的人生落进了谷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