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

書城自編碼: 407110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马瑞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85070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罗马帝国2200年
《 罗马帝国2200年 》

售價:NT$ 332.0
经纬度丛书:拜占庭帝国
《 经纬度丛书:拜占庭帝国 》

售價:NT$ 347.0
春秋大变局 : 华夏奠基与融合的三百年
《 春秋大变局 : 华夏奠基与融合的三百年 》

售價:NT$ 296.0
高尔夫球杆量身定制理论与实践
《 高尔夫球杆量身定制理论与实践 》

售價:NT$ 3540.0
医隐:伤寒易玄(最新版)
《 医隐:伤寒易玄(最新版) 》

售價:NT$ 374.0
大自然中的美食(全5册)(帮助宝宝通过最熟悉的食物接触自然,引导孩子善待食物,敬畏自然)
《 大自然中的美食(全5册)(帮助宝宝通过最熟悉的食物接触自然,引导孩子善待食物,敬畏自然) 》

售價:NT$ 500.0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一卷)(120年珍藏本)
《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一卷)(120年珍藏本) 》

售價:NT$ 663.0
海错图笔记套装(博物君考证141幅原图)
《 海错图笔记套装(博物君考证141幅原图) 》

售價:NT$ 1193.0

編輯推薦:
1.大家作品,专业权威。马瑞芳老师对古代文学及女性议题进行了数十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曾获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理论批评类)。另外,马老师作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已出版《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等作品,具有极高知名度。
2.论述角度新颖。作者以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对中国古代的才女和美女进行重新解读,抽丝剥茧,还原她们的绝世才华与爱恨情仇,揭秘她们的真实面貌与生存状态,展现她们的自我抗争与人生选择。
3.一部关于古代女性的清醒之书。她们既忠贞痴情,又敢爱敢恨;既柔软善良,又心性坚韧;既惊才绝艳,又胸怀天下,展现了独特的女性魅力与女性力量。愿每个女孩都能突破桎梏,掌控自己的人生,自由成长,成为自己的光。
4.精美内插。文前附有8幅古代仕女彩插,均为古代绘画名作,展示书中提及的女性人物形象,给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
5.平装双封,版式唯美。封面插图选用清代名画《百美图手卷》中的古代仕女图,内文双色印刷,饰以花草元素,整体设计清新雅致,极富古典韵味。
內容簡介:
《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以及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知名女性,如洛神、妇好、妲己、夏姬、虞姬、霍小玉、崔莺莺等,从无数文学作品与历史典籍出发,讲述了她们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生经历,还原她们的本来面貌与生存状态。她们往往生活在男性的背影中,却始终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關於作者:
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学会学术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政协常委。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散文一等奖、全国纪实散文奖、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理论批评类),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创作成就载入《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
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说聊斋》,喜马拉雅主讲《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志异》《马瑞芳品读金瓶梅》《马瑞芳品读西游记》。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蓝眼晴·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煎饼花儿》《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等,学术专著《幻由人生:蒲松龄传》《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等。
目前已在天地出版社出版《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品读西游记》。
目錄
第一章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谈起
从女性角度研究古代小说的开端
唐传奇:尊重女性,爱情至上
《水浒传》中的“坏女人”
好汉上梁山的引子
“三大淫妇”也有隐情
“权”是三国女人的生命
“慈母”不“慈”
妻子如衣服
英雄必过美人关
诸葛亮、小乔成情侣
第二章 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乌托邦
“文学贞节碑”和“文学耻辱柱”
国际研讨会的“性别围攻”
蒲松龄的男权话语
子嗣至上
二美共一夫
蒲松龄的情爱乌托邦
优美的爱情故事
伟大的女性主义者曹雪芹
难得的女性主义者贾宝玉
第三章 古代女性的外貌与品格
美人如花化仇怨
美女的标准
被误读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中国古代美女的典范描写
春秋天然美人
涂脂抹粉战国女
精雕细刻的美女工程
虞姬:白天鹅的临终哀歌
涂山氏襄助大禹
妇好:殷商了不起的美女英雄
第四章 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
妺喜:“红颜祸水”始作俑
商纣王英雄成暴君
“教纣为虐”的妲己
褒姒:烽火戏诸侯
宠美女春秋霸主成苦主
夏姬:载入正史的著名“祸水”
第五章 心生怨妒的古代女性
霍小玉:痴情女子负心汉
崔莺莺:被始乱终弃的大家闺秀
“怨女”惨烈复仇
“长门”和“秋扇”
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戚夫人到冯小青
悍妇薛素姐
结语
內容試閱
引言 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代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请注意, 我说的不是“男权话语” ,而是“男权霸语” 。所谓“男权霸语” ,即男权意识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男性霸占历史和文学的话语权,霸凌女性形象的解释权和塑造权。
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里说: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 而中国古代不少男性作家在女性问题上都是缺乏良知的。
《荷马史诗》写为了美丽的海伦,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打了十年仗而特洛伊元老院的元老们看到海伦时却说,为这个女人打十年仗,值得!
如果在中国古代,这种话能说吗?海伦必定会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且得到“祸水” 应得的下场。正如《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被狐狸精所惑,那么这个狐狸精最后就得被姜子牙斩杀。又如,开创过“开元盛世” 的唐玄宗因宠幸杨贵妃而逐渐怠慢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那么,这个曾经给唐玄宗父子提供“性服务” 的美女就得被白练勒死。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男人掌控话语权。在文学方面,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戏剧、 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也都是男性。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女性词话》曾考察过,1840年之前女性小说家仅有《元明佚史》的作者汪端和《谪仙楼》 的作者陈义臣,这两本小说现在也已不传。在古代小说里,男性作家经常站在“男子至上” 的立场,用“男尊女卑” 的观点来审视和描写女性,漠视甚至蔑视女性。如果没有伟大的女性主义者曹雪芹,特别是如果没有难得的女性主义者贾宝玉,那么,中国古代小说在女性话题上将远远落后于欧美作家。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比如,和唐诗并称“一代之奇” 的唐传奇。
2002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三个不同时代欧美女性的生存困境。我发现,和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相比,《时时刻刻》中讲述的女性困境实在属于“小儿科” 。 中国古代女性的头上有一座沉重的男权大山。男性享受最大的性自由,女性则遵守严格的性禁锢。丈夫可以妻妾成群,寻花问柳;妻子则必须从一而终,守身如玉。而有着至高男权的男性作家还要给冲破性禁锢的女性加上“淫奔无耻” 的罪名,进行口诛笔伐。
我在三十年前涉及女性话题研究,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我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世界名著太不尊重女性,《三国演义》成了女性的“文学贞节碑” ,《水浒传》成了女性的“文学耻辱柱” 。我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专家跟我商榷,实际上是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下一次的国际研讨会上报告《〈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对我研究几十年的蒲松龄的男性观提出了批评。同时,我还在《齐鲁晚报》 开设专栏《趣话李清照》,探索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男权重压下不断拼搏并留下清词丽句的人生。比如,她早期的词和她的婚姻有什么关系?她的所谓“神仙眷侣” 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她为何再嫁,然后又坚决离婚?2016年,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杂志邀请我开设专栏《趣话美女》,这是我在《文史知识》开设的第五个专栏。我把中国古代怎样评价美女、鉴赏美女、精雕细刻美女,以及美女和政治的关系、四大美女的命运写进专栏,一月一期,发了一年。现在,我把三十年来研究、思考的女性问题提炼出来,归纳成“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主题,跟大家分享。

引言 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代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男权话语”,而是“男权霸语”。所谓“男权霸语”,即男权意识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男性霸占历史和文学的话语权,霸凌女性形象的解释权和塑造权。
倍倍尔 在《妇女与社会主义》里说:“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而中国古代不少男性作家在女性问题上都是缺乏良知的。
《荷马史诗》写为了美丽的海伦,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打了十年仗,而特洛伊元老院的元老们看到海伦时却说,为这个女人打十年仗,值得!
如果在中国古代,这种话能说吗?海伦必定会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且得到“祸水”应得的下场。正如《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被狐狸精所惑,那么,这个狐狸精最后就得被姜子牙斩杀。又如,开创过“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因宠幸杨贵妃而逐渐怠慢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那么,这个曾经给唐玄宗父子提供“性服务”的美女就得被白练勒死。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男人掌控话语权。在文学方面,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戏剧、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也都是男性。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女性词话》曾考察过,1840年之前女性小说家仅有《元明佚史》的作者汪端和《谪仙楼》的作者陈义臣,这两本小说现在也已不传。在古代小说里,男性作家经常站在“男子至上”的立场,用“男尊女卑”的观点来审视和描写女性,漠视甚至蔑视女性。如果没有伟大的女性主义者曹雪芹,特别是如果没有难得的女性主义者贾宝玉,那么,中国古代小说在女性话题上将远远落后于欧美作家。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比如,和唐诗并称“一代之奇”的唐传奇。
2002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三个不同时代欧美女性的生存困境。我发现,和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相比,《时时刻刻》中讲述的女性困境实在属于“小儿科”。中国古代女性的头上有一座沉重的男权大山。男性享受最大的性自由,女性则遵守严格的性禁锢。丈夫可以妻妾成群,寻花问柳;妻子则必须从一而终,守身如玉。而有着至高男权的男性作家还要给冲破性禁锢的女性加上“淫奔无耻”的罪名,进行口诛笔伐。
我在三十年前涉及女性话题研究,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我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世界名著太不尊重女性,《三国演义》成了女性的“文学贞节碑”,《水浒传》成了女性的“文学耻辱柱”。我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专家跟我商榷,实际上是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下一次的国际研讨会上报告《〈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对我研究几十年的蒲松龄的男性观提出了批评。同时,我还在《齐鲁晚报》开设专栏《趣话李清照》,探索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在男权重压下不断拼搏并留下清词丽句的人生。比如,她早期的词和她的婚姻有什么关系?她的所谓“神仙眷侣”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她为何再嫁,然后又坚决离婚?2016年,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邀请我开设专栏《趣话美女》,这是我在《文史知识》开设的第五个专栏。我把中国古代怎样评价美女、鉴赏美女、精雕细刻美女,以及美女和政治的关系、四大美女的命运写进专栏,一月一期,发了一年。现在,我把三十年来研究、思考的女性问题提炼出来,归纳成“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主题,跟大家分享。
唐传奇:尊重女性,爱情至上
我在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做报告的论文是《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论文第一部分说,如果要做古代女人,最好到唐代去,特别是到唐传奇里边去。因为唐传奇高扬着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的旗帜,女性可以追求真爱,英雄能为保护女性、爱情而牺牲,连大自然中的水都会为女性的爱情流动……
这样说是不是神乎其神?请大家好好读读唐传奇那些瑰丽无比的爱情故事,你会发现,我说的还远远不够。
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高峰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美好的女性意识。唐传奇中有两种风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一种是为忠心或孝心而存在的女性,一种是为真挚的爱情而存在的女性。
第一种女性在小说里出现总是为了效忠主人或报答亲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红线、聂隐娘和谢小娥。她们为了主人的安危或亲人的冤屈而拼搏,有仇必报,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这种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她们最动人的魅力,她们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非常重要的素材来源。
第二种女性在唐传奇中占据着更重要的位置,而且更加动人。她们高扬着爱情的旗帜,以不同的身份演绎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了爱情而生存。她们的身份千差万别,也就是说在唐传奇里,任何一种身份的女性,都可能而且应该为爱情而生存,比如:
《长恨传》中的杨玉环是贵妃;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无双传》中的刘无双都是千金小姐;
《柳氏传》中的柳氏、《非烟传》 中的步非烟、《崔护》中的绛娘都是小家碧玉;
《李娃传》中的李娃、《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都是妓女。
还有一些女主角并不算是人类,她们也在追求爱情,比如《柳毅传》中的洞庭龙女、《裴航》中的仙女云英、《崔玄微》中的众花妖、《吴堪》中的白螺女、《任氏传》中的狐狸精任氏、《李章武传》中的女鬼王氏、《申屠澄》中的雌虎精,还有《离魂记》中的张倩娘的灵魂……
这些不同出身、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女性一概把爱情视为自己的生命,用尽全力争取、维护自己的爱情。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感天地、泣鬼神。
爱情的力量可以使柔弱的女性变得刚强。《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是个身世凄惨、天性柔弱的歌伎,她想尽办法追求爱情幸福,但是无法改变自己低微的地位。出身高门的诗人李益曾经热烈追求她,与她卿卿我我,后来却为了与名门之女结亲将她抛弃。有位黄衫豪士出于义愤,把负心人李益强行带到霍小玉面前,柔弱的霍小玉面对负心人和已经幻灭的爱情,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李益是进入文学史的诗人,他的负心故事以及对妻妾疑神疑鬼的表现都是正史记载过的,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
爱情的力量可以使女性把父母之命抛到九霄云外。《离魂记》中,闺中少女张倩娘和表兄王宙相爱,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别人。王宙愤恨地离开,当晚在船上却见倩娘赤脚夜奔而来,两人一起离开,在蜀地生活了五年,生了两个儿子。直到王宙在倩娘的要求下一同返回家乡,才知道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居然是倩娘的灵魂。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中,崔母阻拦女儿莺莺和张生相爱,但是莺莺在丫鬟红娘的协助下,来到张生的书房和他幽会……
爱情的力量可以使女性坦然面对死亡。《任氏传》中,狐仙任氏对知道自己身份却依然不离不弃的郑六从一而终,最后在随郑六回乡的路上被猎犬杀死;《无双传》中,尚书小姐无双为了回到爱人仙客身边,冒着极大的风险吃下假死药,一点儿也不考虑万一醒不过来怎么办;《非烟传》中,武公业的侍妾步非烟和书生赵象幽会,武公业发现后将非烟鞭笞至死,非烟死前却坦然地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长恨传》中,贵妃杨玉环即便已经去世,在天上也没忘记她所爱的皇帝玄宗;《李章武传》中,曾与李章武私会的王氏已去世多年,为了和李章武再次相会,从九泉之下回到阳间……
所以,在唐传奇里,爱情就是这些女性的生命。失去了爱情,就等于失去生命。女性为了爱情能牺牲生命,男性也是这样,局外人还能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四处奔忙,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霍小玉传》中,黄衫豪士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霍小玉拍案而起,把负心人李益带到霍小玉面前;《无双传》中,为了一对恋人顺利团聚,为了保守这对恋人的秘密,好几个人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无怪乎宋人洪迈要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唐代小说可以和唐诗媲美,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出来的。
无怪乎鲁迅先生要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始有意为小说”,特别是有意把女性的爱情写成让人百读不厌的小说,这是唐传奇最有魅力的所在。
洪迈说“凄婉欲绝”,鲁迅说“文辞华艳”,这些都是唐传奇的主要特点,这和唐传奇的作者大都出身于文人甚至官宦阶层有关,也和唐传奇里的女主角常被设定为出身于书香门第、文化水平较高有关。
毫无疑问,在唐传奇中,“女性”和“爱情”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用浓墨重彩书写的。我们可以说,在唐传奇中:
男人为功名富贵而奔波,女人为爱情幸福而生活;
男人把爱情看成一种感情,女人把爱情看成一种艺术;
男人没了爱情会悲哀,女人没了爱情整个世界都不复存在。
唐传奇高扬着这样的旗帜:尊重女性,解放个性,解放人性。
所以我说,如果做女人,要到唐传奇里去做,千万不要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里去。否则,那可就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进入《三国演义》的女性,会掉进以权、忠、义为核心的男性陷阱,面临着男作家把女性男性化的操控;进入《水浒传》的女性,会被卷进“女人是祸水”的命题,面临着男作家对她们的丑化,不得不背负淫乱、庸俗、粗野的恶名。
《水浒传》《三国演义》当然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特别是英雄传奇、历史演义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是相对唐传奇而言,它们的女性意识却空前地倒退。那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女性意识失落在什么地方?我将会从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文学贞节碑”和“文学耻辱柱”
就像在法庭上律师跟检察官做“结案陈词”一样,1993年我在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对我的论文《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做最后的结论。我的结论是,因为女性意识的空前失落,《三国演义》成了女性的“文学贞节碑”,《水浒传》成了女性的“文学耻辱柱”。
从唐传奇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我们可以看到:
在唐传奇中担任领衔主演的女性,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成了配角和陪衬;
女性的地位从天上仙眷掉到地上的泥淖中,描写女性时的态度也从歌颂、同情,变为轻视、异化、诬蔑、丑化,女性往往不再优美、温柔,不再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爱情从唐传奇的“合情而不合法”“情战胜法”,成了《三国演义》中的“无情”和《水浒传》中的“情即淫”,也就成了万恶之首;
都是因通奸被杀,唐传奇《非烟传》以同情的态度写女主角步非烟美的毁灭,《水浒传》却津津乐道地描写英雄如何杀女人;
唐传奇中的英雄可以为女人的爱情献身,三国英雄却可以把女人当作随意更换的衣服,水浒英雄对女人更是无比轻视。
同样是妇人有了外心,唐传奇《柳氏传》中的李生将自己的宠妾柳氏送给她钟情的秀才韩翊,说“柳夫人容色非常,韩秀才文章特异,欲以柳荐枕于韩君”,主动将自己的小妾推荐给好友。而在《水浒传》中,和妻子潘巧云并不般配的杨雄、用钱占有外室阎婆惜的宋江,却都用钢刀维护做丈夫的尊严。
所以我说,就女性意识而言,从唐传奇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大大倒退了。那么,为什么在罗贯中、施耐庵这两位伟大作家的笔下,会出现女性意识的倒退呢?
《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们的笔墨集中在政界要人、传奇英雄上,有关女性的描写出现某些不足也可以理解。不过我依然觉得遗憾的是,这两部名著不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简单化、表面化,而且它们反映出的女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背离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只能从自宋代开始统治宗法社会后期的思想潮流——新儒学,也就是宋明理学来看。宋明理学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其中以“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代表的这类理论观点,正是通过《三国演义》的轻视女性、《水浒传》的蔑视女性,自觉地、艺术地、顽强地、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这两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失落,和这种观念不无关系。
宋代儒学家认为,“理”是“月印万川”,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法规。如果说,以“忠君”为最主要思想基础的“理”做主导,描写宋代生活的《水浒传》还算基本符合历史,那么同样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做主导,就改变了三国时期“孝”占重要地位的社会思想,让三国女性按宋代儒学倡导,为理而生,为理而存,为理而献身,也就是为“权、忠、义”献身,就显得有几分可笑了。
宋代儒学家认为,“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关羽、赵云在女性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道德修养,武松、石秀、李逵对女人的不屑一顾,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伦理学的“自律”和“慎独”,他们都成了坚决“灭人欲”的典范,遵循着“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的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只能压制自己的权利和愿望,甘心去做英雄的衣服、美人计的筹码,甚至是英雄的盘中餐。《水浒传》中那些想满足“人欲”且以“人欲”干扰英雄事业的女人(如不忠于宋江的阎婆惜等)只能为英雄祭刀,而那些战胜了“人欲”并为追求“天理”而奋斗的女人(如顾大嫂、孙二娘等),又不得不磨灭掉相当程度的女性特点,成为男人眼中不伦不类的“大虫”“夜叉”。
清代思想家曾批判过宋代儒学家对女性那些残忍、迂腐、愚蠢的说教,如“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等。而这些说教却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得到肯定性的、艺术化的描写,所以我的结论是:
《三国演义》是为“理”而献身的女性的“文学贞节碑”;
《水浒传》是背“理”而求欲的女性的“文学耻辱柱”。
由思想开放的唐代到经历了宋明理学的元代,文人在女性观念上呈现倒退似乎也不足为奇。其实,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为代表的元杂剧,已经以《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等作品中一个个优美、大胆的女性形象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而诞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不仅没有更上一层楼,反而出现了意识上的严重倒退。遗憾的是,罗贯中和施耐庵这两位大作家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上鲜有记载,流传到今天的有不少都属于民间传说,因此我们很难从二人的真实经历中挖掘出其创作理念的确切成因了。
被误读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西方衡量美女的标准是“黄金分割”,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是大自然对美女做出的反应,浓缩成八个字或者说四个典故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具体写美女如何美,而是写大自然对美女的反应,是一种拟人化描写。大自然中的鱼、鸟、月亮、花,本来不可能有人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文人的想象中,它们见到美女会产生羞愧之感,鱼儿羞愧地沉入水底,大雁羞愧地从天上掉下来,月亮羞愧地躲进云里,花朵羞愧地闭合起来。
我在这里要澄清一种广泛的误读。曾经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个典故分别来自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沉鱼”来自西施。传说西施在水边浣纱的时候,水中鱼儿惊叹她的美丽,羞愧地沉到水底。
“落雁”来自王昭君。传说昭君出塞时,天上的大雁看到她的美丽,羞愧地从天上掉下来。
“闭月”来自貂蝉。传说貂蝉在月下祈祷,月亮看到她的美丽,偷偷地藏到云彩后。还有种说法是,月中的嫦娥看到月下的貂蝉,觉得自己不如她美,就把月宫的大门关起来了。
“羞花”来自杨贵妃。传说唐玄宗和杨玉环在御花园赏花时,花朵看到杨贵妃后,觉得自己不如她美,羞愧地闭合起来。
这种说法很流行,但其实是错的。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写女性美的经典语句,也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对女性美的最高评价。要知道这句话的来源,必须找到最早的源头。就像长江和黄河,要找到它们的发源地,得一直往上游走,找到唐古拉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这才分别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而不能说半路上哪条河是它们的发源地。而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说来自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就好像把金沙江说成是长江的源头,把渭河说成是黄河的源头一样。
那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是从哪儿来的呢?最早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美人的是三位文学大师——庄子、曹植和李白。
这四个典故和“四大美女”有没有关系呢?有一个典故和西施有关,其他典故和“四大美女”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具体说来,“沉鱼落雁”的典故是庄子创造的。《庄子·齐物论》记载:“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意思是毛嫱和骊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水中的鱼儿看到她俩,自愧不如,潜到深水躲起来;天上的鸟儿看到她俩,自愧不如,远远飞走;地上的麋鹿看到她俩,自愧不如,赶快跑得远远的。毛嫱、骊姬都是春秋前期的著名美女。骊姬生活的年代相对清晰,她生活在春秋早期,公元前七世纪,是晋献公宠爱的美人。而毛嫱的年代较为模糊,清代郭庆藩在《庄子集释》中说毛嫱是“古美人,一云越王美姬也”。按一般习惯,古人提及真实历史人物时,总是把时代早的放前边,时代晚的放后边。庄子把毛嫱放在骊姬前边,就说明毛嫱应该比骊姬的年代更早。所以,庄子创造的“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也就是后来的“沉鱼落雁”的说法,更有可能是用来形容春秋早期、公元前七世纪的美女毛嫱、骊姬的,而不大可能是用来形容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纪的西施的,更不可能是用来形容庄子去世后二百多年才出生的王昭君了。
“闭月”的典故是曹植创造的。曹植《洛神赋》写美丽的洛神出现时,“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形容洛神的身姿时隐时现,好像轻云遮蔽了月亮的光辉。可见“闭月”一说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而貂蝉最早出现在元代末期的《三国志平话》中,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所以,“闭月”的典故是曹孟德那个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创造的,比貂蝉的出现早了一千多年。
“羞花”的说法是大诗人李白创造的。李白的诗《西施》 中有这样四句:“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意思是说,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她是从苎萝山出来的,她的美丽穿越古今,连荷花都因为她的美丽而感到羞愧。按照李白的观念,吴国灭亡,西施是有责任的,所以后边还有这样的句子:“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白也写过杨贵妃的美丽,他在《清平调》中描写唐玄宗带杨贵妃到御花园赏花的场景,“名花倾国两相欢”,用牡丹花和杨贵妃类比,说明人和花一样美。但是写西施“羞花”,似乎想要说明人比花更美。或许在李白看来,西施的美比杨贵妃更胜一筹。
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形容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传说苏东坡曾给欧阳修念他的朋友文与可 的诗句,“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在古代婚礼上,新妇用扇子把脸挡起来,拜堂后移掉扇子,称为“却扇”。此句描写一位美人移开扇子露出美丽的容颜,庭院里原本盛开的鲜花都因羞愧而凋落。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写得很好,但欧阳修一看就说,这两句并不是文与可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后来《新五代史》中用“花见羞”称呼一位美女。从此以后,小说、戏曲中就出现了无数的“花见羞”“百花羞”,一直到《西游记》中还有。
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连到一起用的,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形容一位妇人“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就是从这部戏曲开始,“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变成了“沉鱼落雁”。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从此成为古代文人的口头禅了。
妇好:殷商了不起的美女英雄
殷商时期曾有一些贤明的君主,他们创造了殷商的基业,也留下了不少勤政爱民、英雄美女相得益彰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汤祷桑林”。
成汤建立商朝不久,天不作美,连续大旱,农田五年都没有收成。成汤决定以自己为牺牲,亲自去桑林祈祷。他斋戒沐浴,剪去头发,枷着双手,跪到祭坛上向天祷告说:如果我有罪,请让我一人承担;如果万民有罪,请让我替万民承担。恳请上天不要因为我不够聪明而伤害人民。他的话刚说完,大雨倾盆而下。老百姓得知后深受感动,认为成汤既是仁慈的帝王,又能和上天沟通。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也说明成汤在老百姓心目中很有威望。
第二个故事“武丁求相”。
殷商建立二百多年后,因继承权发生内乱,出现了衰败的景象。武丁上台后,千方百计振兴商朝。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得到一个贤人叫“说”,第二天,他就按梦里贤人的样子观察臣子,感觉都不像那个人。于是他派人到全国各地找,最后在傅岩(今山西省平陆县东)找到一名修路的奴隶,很像他梦里的那个人。武丁跟他一聊,发现这个奴隶很有才能,马上下令解放他,并且任命他为宰相。这个奴隶没有名字,因为武丁梦到他叫“说”,又在傅岩发现,于是他被称为“傅说”。后来,他成了殷商著名的贤相。在他的辅佐下,国家蒸蒸日上,史学家上把这段历史叫“武丁中兴”。
第三个故事“妇好出征”。
妇好是武丁的配偶,是殷商最了不起的女性。我在多年前参观妇好墓时,就有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参加中国作家采风团到河南安阳参观。我们先来到殷墟,看到妇好墓,作家们都大受感动。
我们采风团十几位作家先看到了一座汉白玉美女雕像。这座雕像戎装执钺,又漂亮又高大,这就是“妇好像”。
妇好不仅美貌如花,还是巾帼英雄。南北朝花木兰替父从军被传为佳话,妇好比花木兰早了大约一千六百年。她不需要女扮男装,而是以女将军的身份率军征讨。她深通兵法,纵横千里,所向无敌,平定了周边二十多个方国。商朝统治区域比夏朝大,其中就有妇好的功劳。妇好墓中的随葬品包括众多武器,有曾在千军万马中置对方统帅于死地的飞钩,还有重九公斤的大铜钺。妇好还懂文治,武丁把治国重任托付给她。妇好征敛贡品,检查甲骨,主持祭祀,处理国家大事,每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条。
妇好去世,武丁把她埋葬在殷王宫旁,随葬青铜器、玉器一千九百多件,分七层埋到墓里。殷墟妇好墓现在仍按发掘原样摆放,墓中出土的玉石人物和动物,还被放大后做成石雕摆放到妇好墓前,墓中的大量珍品在遗址博物馆展览。
妇好墓的青铜鼎非常著名且在考古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对妇好墓中两件似乎不重要的物品更感兴趣:玉雕阴阳人和铜镜。
玉雕阴阳人用淡灰色玉石雕成,一面男,一面女,裸体站立,梳着角状发髻。考古学者解释雕的是商代巫师,但我认为是童男童女的合体。古代少年梳的发型一般是“总角”,即两个小髽鬏,这个玉人的发型就是“总角”。男女合一身,体现了比《周易》更早的“阴阳合一”的思维,而且和一个西方传说不谋而合:希腊神话说,人原是球形物体,有两副面孔,四只胳膊,四条迈向不同方向的腿,能力非常强大,这引起了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不安,于是宙斯就像切鸡蛋一样,把这个圆球切成两半,人从此分为男性和女性。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扑向“另一半”,尘世间的爱情就这样产生了。而玉雕阴阳人把中国人早于西方的阴阳协调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妇好墓中的随葬品还有四面铜镜,是妇好生前梳妆用的。四面铜镜大小不一。可以想象三千多年前这位戎装女将军对镜梳发髻、戴头盔时的场景,前边一面大铜镜,三名侍女站在左、右、后方,拿着另外三面铜镜照出不同侧面。
在殷墟发掘的5号墓里,有几十件青铜器上的铭文纪念妇好,称呼她为“后母辛”。一个女人祭祀用了这么多青铜祭器,在夏、商、周三代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妇好生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死后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妇好的祭鼎叫“后母辛鼎”,是武丁主持铸造的。而全世界最大的鼎是“后母戊鼎”,学者考证,它属于武丁的另一位配偶妣戊,是由她的儿子祖庚主持铸造的。妣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像妇好一样驰骋疆场的将军,还是埋首深宫相夫教子的贤妃?目前没有确切的结论,我相信谜底依然藏在甲骨文里。
其实,“后母戊”和“后母辛”的意思基本相同:“后母辛”的意思是“伟大崇高的母亲辛”,“后母戊”的意思是“伟大崇高的母亲戊”。
古代后宫女子既有妇好和妣戊这样的“伟大崇高的母亲”,也有妺喜 、妲己那样的“红颜祸水”,这两类女性有着完全不同的品格。我们也不妨看看那些被称为“祸水”的女性都有怎样的故事。
悔教夫婿觅封侯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本来是将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加以诗意化描写,而“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句诗却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古代女子一种普遍的忧愁,而且这种忧愁早在王昌龄出生前一千年就已经存在了。
现在人总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而古代人往往认为“男人做官就变心”。古代女性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选择中,如果不鼓励丈夫求取功名,夫妇俩就只能做普通百姓、柴米夫妻;如果鼓励丈夫求取功名,丈夫功成名就之后,他身边的女人大概率就是别人了。唐代杜羔妻刘氏 的《闻夫杜羔登第》就写出了妻子这种心情:“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如何挽回变心的丈夫,成了古代知识女性的大难题,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较为知名的故事包括苏蕙制作《回文璇玑图诗》(以下简称《璇玑图》)感化丈夫,以及管道昇写“你侬我侬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璇玑图》。
南北朝时期,才女苏蕙是陈留县令苏道质 的女儿,她聪明伶俐,既会写诗,又会织锦,苏道质把她嫁给右将军窦子真的孙子窦滔,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后来,窦滔受到苻坚重用,步步高升,于是他也就像有些“成功男人”一样,开始寻花问柳,纳歌伎赵阳台为妾。后来窦滔被任命为泰州刺史,要前去镇守襄阳,苏蕙为他纳妾一事生气,拒绝与他同去,于是他就带着赵阳台去上任,把苏蕙丢在家里不闻不问了。苏蕙黯然神伤,于是用五色丝线织成一幅回文诗图寄给窦滔。这幅《璇玑图》上共八百四十一字,有多种读法,从哪个方向读都能连成诗句,还能连成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苏蕙在这幅图里,既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依恋,又表达了对丈夫建功立业的支持,还引用班婕妤等历史人物自喻。窦滔看到这幅图,立刻感受到了妻子的灵心慧性,于是良心发现,送走了赵阳台,把苏蕙接到身边。后来女皇武则天看到这幅图,大为赞赏,写了一篇《织锦回文记》。有学者认为,从诗学的观点来看,《璇玑图》本身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就是将作者的权力释放给读者,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其实若论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璇玑图》恐怕连三流水平都算不上,但是这幅图在当时影响广泛,简直成了文人雅士的游戏机,引得不知多少文人挖空心思进行解读,就像欧美国家流行的填字游戏一样广受欢迎。苏蕙的《璇玑图》在诗歌史上并没有留下可以传诵的诗句,在我看来,这种创作可能只是女性面对男性的霸凌时为求得自保而做出的选择,算是一个比较可悲的案例。
苏蕙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在大约九百年后,十三世纪杰出的女性书画家兼诗人管道昇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管道昇字仲姬,世称管夫人。她是著名政治家管子的后裔,不知什么原因,她在闺中待到二十七岁左右才出嫁,她的丈夫赵孟?是著名书画家,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的后裔。赵孟?在元朝很受重视,担任过济南路总管、泰州尹、翰林侍读学士和荣禄大夫等。赵孟?的书画造诣相当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画马》讲的就是赵孟?画的一匹马成了妖,日行千里,最后又回到画中的故事。赵孟?五十岁时,管道昇四十多岁,赵孟?产生了纳妾的想法,于是写了首小词给妻子,引用历史上苏东坡等文人纳妾的事例,给自己想纳妾做理论依据: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也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赵孟?理直气壮地向管道昇宣布他要纳妾,在他看来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是历史上若干跟他一样身份的男人都做过的。他提醒管道昇已经人老珠黄,认为只要自己仍然给她保留正房夫人的身份,她就应该满意了。而且他不仅想纳妾,还想多娶几个吴姬、越女那样的美女。
管道昇收到赵孟?的词后,回复了一首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道昇非常聪明地处理这个棘手的难题,她不哭不闹,不责备夫君变心,也不直接反对夫君纳妾,只是用十分热情又富有谐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情:咱们的感情太好了,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离不了你,你也离不了我,咱们活着睡一个被窝,死了睡一个棺椁。言外之意,咱们两个人好到这种程度,还能容忍第三者吗?赵孟?受到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赵孟?、管道昇这对艺术家在才华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管道昇和赵孟?一样是著名书画家,她曾经被太后召见,奉旨画一幅梅花并题诗。赵孟?被封为魏国公后,管道昇也被封为魏国夫人。
还真是无巧不成书,管道昇还曾经用五色笔书写过苏蕙的《璇玑图》。
如果论艺术成就,管道昇大概不如赵孟?,但是如果论人格,我认为管道昇高于赵孟?。赵孟?不仅动过纳妾的念头,而且比较汲汲于功名,而管道昇有魏晋之风,她比较淡泊名利,相比于官场得意,她更加向往归隐田园,过五柳大夫式的生活。她在《渔父词四首》中这样写:
《渔父词四首》其三
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鲙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
《渔父词四首》其四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这是多么潇洒的气度,再大的官职也不如心灵自由更重要,靠近皇帝哪里比得上坐在小船上喝酒呢?
不管是苏蕙还是管道昇,她们都是利用女性的温柔和才思,极其偶然地在家庭中制止了男权霸凌。在中国古代,这二位女士的经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千千万万被冷落、被遗弃的女性,可绝对没有她们这样幸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