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1.从“影响”与“传记”两个关键的节点上,诠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希尼与英语诗歌传统错综复杂的关系。
2.希尼随着对自己和其他诗人日益深入的理解,走入外部世界并建立起了自信,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
|
內容簡介: |
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创作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既多元共存又相互交流的时代,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不同传统的融合。早期创作反田园诗的时候,希尼依然把反叛传统作为创新的出路,但是随着对自己和其他诗人的理解日益深入,随着他建立起自信和更多地走入外部世界,希尼对其他诗人和传统日益包容,并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新的风格。本书在“影响”与“传记”两个基本研究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希尼与英语诗歌传统的立体研究体系。
|
關於作者: |
戴从容,女,1971年出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英爱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研究。曾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中文系,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美国伟恩州立大学客座副教授、爱尔兰科克大学访问学者、杨浦区知联会副会长、《乔伊斯季刊》顾问委员会委员。出版《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2019)、《自我流放:乔伊斯小传》(2018)、《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视域》(2016)、《乔伊斯、萨义德和流散知识分子》(2012)、《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2007)、《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2005);翻译班维尔《蓝色吉他》(2018)、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2013)、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2005)、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2004)、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2005)。在国内外各类权威、核心和其他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诗人地图与交叉点
第一节 成长岁月(1939—1956)
第二节 贝尔法斯特(1957—1972)
第三节 爱尔兰共和国(1972—1981)
第四节 走向世界(1982—2013)
第二章 希尼与爱尔兰诗人
第一节 爱尔兰的元音
第二节 爱尔兰神话和早期诗歌
第三节 叶芝
第四节 帕特里克·卡瓦纳
第三章 希尼与北爱尔兰诗人
第一节 贝尔法斯特小组
第二节 北爱尔兰诗歌
第四章 希尼与英国诗歌
第一节 英国的辅音
第二节 艾略特
第三节 霍普金斯
第四节 特德·休斯
第五节 苏格兰诗人
第五章 希尼与美国诗人
第一节 彼岸世界
第二节 弗洛斯特
第三节 洛威尔
第四节 毕晓普
第六章 融合传统与创新
第一节 文化之链
第二节 语言之链
第三节 艺术之链
谢默斯·希尼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
附录:《北方》翻译和赏析
摩斯浜:两首献礼诗(周欣宁 译)
安泰俄斯(郑梦怀 译)
贝尔德格(刘怡君 译)
葬礼仪式(窦文欣 译)
北方(王启文 译)372
维京人的都柏林:样品(王启文 译)
掘土的瘦骨(王启文 译)
骨梦(王启文 译)
呼来闺房(杨娅雯 译)
沼泽女王(杨娅雯 译)
格劳巴勒人(杨娅雯 译)
惩罚(杨娅雯 译)
怪果(郑梦怀 译)
亲缘(郑梦怀 译)
大洋对爱尔兰之爱(窦文欣 译)
幻景诗(窦文欣 译)
联合法案(刘怡君 译)
卡夫希尔的订婚(刘怡君 译)
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崔瑞琪 译)
未经公认的立法者之梦(崔瑞琪 译)
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崔瑞琪 译)
自由民(崔瑞琪 译)
歌唱学校(王启文 译)
|
內容試閱:
|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1965年出版第一本微型诗集《诗十一首》之后,希尼就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当年就有两篇文章作出评论。《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次年出版后,立刻引起热烈的反响,出现了21篇评论文章。玛丽·霍兰德在《观察者》杂志上称希尼是北爱诗坛出现的“最新的明星”,道格拉斯·西里也在《爱尔兰时报》上称希尼是新诗人中最具潜力的。此后直到希尼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有20余部专著,50余篇博硕士论文和上千篇文章对希尼加以研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难以计数。多数研究都按照他的出版顺序,或从传记或从主题或从新批评的角度依次解读,如文德勒的《谢默斯·希尼》等;还有一些则针对特定专题展开讨论,如奥多诺霍的《谢默斯·希尼与诗歌语言》等。
国内学者从1986年起开始对希尼加以译介,1995年后学术性研究大量出现并呈逐年上升之势。不过目前出版的研究专著只有李成坚的《爱尔兰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及其文化平衡策略》、欧震的《重负与纠正——谢默斯·希尼诗歌与当代北爱尔兰社会文化矛盾》、刘炅的《人性的链条:谢默斯·希尼的诗歌与霍普金斯、叶芝、拉金的影响》。此外关于希尼的研究文章有一百余篇,主要集中在个别文本的解读、希尼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观念、希尼的诗歌观念和诗歌艺术、诗中的乡土、政治和伦理主题、希尼的翻译策略,其中“身份”研究占很大比重。
从比较文学角度系统研究希尼对其他英语诗人的接受在国内外仍然较少。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尤其对像希尼这样生长在文化冲突的北爱尔兰,从小接受爱尔兰和英国文学的双重教育,成年后又活跃于爱尔兰和英美文化圈的诗人来说,仅从国别文学的角度研究他的诗歌显然已经不够了,因此借助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系统审视不同诗歌传统如何在希尼身上融合并产生新的效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代文化的多元融合的特征。当然,希尼所受到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诗人,俄罗斯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捷克作家米洛斯拉夫·赫鲁伯、波兰诗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等都从不同角度影响过希尼,更不用说荷马、维吉尔、但丁这些作为所有欧洲文化根基的古代大诗人了。由于篇幅所限,本课题将只研究希尼与英语诗人之间的关系,不过其他一些语种的诗人也会在谈到希尼与诗歌翻译等问题时有所涉及。
然而,即便只就英语诗人而言,这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除了英国和美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重要英语国家,也有印度、南非这样的前英国殖民地,更有英语加勒比地区等世界各地众多用英语写作的诗人。本课题将只研究对希尼产生较大影响的英语诗人。由于希尼一生基本活动于英国、爱尔兰和美国,而且希尼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或者说他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会更关注与他自己的生活有一定交集的诗人,因此他承认的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英语诗人也主要集中在爱尔兰、英国和美国。本课题将主要关注这三个国家的诗人对希尼的影响。这三个文学传统既在历史上有大规模的交叉,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精髓,希尼作为当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通过自身经历将这三种文化连结在一起,也为比较文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个案。
当然,希尼成名后,在各种文学艺术集会上也与其他地区的英语诗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比如1988年希尼与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澳大利亚诗人莱斯利·穆雷和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一起给BBC电台录制节目,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后来希尼曾撰文评价布罗茨基和沃尔科特的诗歌。希尼认为沃尔科特“他为加勒比海地区所做的正如辛格为爱尔兰做的”(GT 23),而希尼对沃尔科特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他体内的非洲和英国。来自他的教育的人文主义声音与来自他家乡土地的声音”之间的冲突,因为希尼同样面临着体内的爱尔兰与英格兰,所受的英国文化教育与家乡的爱尔兰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不过鉴于希尼对爱尔兰、英国和美国之外的英语诗人提及得极少,本课题不做专章论述,会在探讨到相关问题时有所涉及。
国内在对希尼的影响研究方面,董洪川的《希尼与爱尔兰诗歌传统》已经关注到了这个方面,但缺少具体的个案研究;何宁的《希尼与叶芝》比较了两位诗人对待爱尔兰传统与现实的不同态度;刘炅的《诗的恩典:希尼与霍普金斯诗歌之比较》在希尼对霍普金斯的评论基础上分析了希尼所受的影响和所做的变化。此外丁振祺的《融谐中爱尔兰魂灿耀》、傅浩的《他从泥土中来》、杜心源的《乡土与反乡土》、程建锋的《论希尼诗歌人物身上爱尔兰文化的混杂性》、袁曦的《希腊神话与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创作》等也从整体上谈到希尼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还有两篇硕士论文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希尼的翻译研究方面,李成坚对国内外的希尼翻译研究做过述评,定阳写了两篇文章分析希尼的具体翻译文本,杜心源通过希尼翻译的《贝奥武甫》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的概念。但总的来说,国内对希尼受到重要影响的一些诗人如卡瓦纳、奥登、毕晓普等都尚未给予足够关注,希尼与贝尔法斯特诗社的联系更没有专门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