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本书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诸多案例,看重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避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因偏见、先入为主、主观预设、惯性思维等导致的认知偏差,摆脱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误区,获得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讲解介绍社会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2021年由日本社会心理学学者田中知惠撰写出版。书中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诸多案例,着重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意在引导人们克服印象形成过程中因偏见、先入为主、主观预设、惯性思维等导致的认知扭曲与偏差,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多方考察、深思,摆脱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误区,最终获得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本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有助于人们提高认知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理性,减少误判,少走弯路。
|
目錄:
|
第一编 人们是这样做出判断的
第一章 人们在做判断过程中的“认知结构”
→什么是“对人的印象” 2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4
→人们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式” 7
→人们在做判断时的“直觉”与“熟虑” 10
→持有印象时的“自动思维过程”与“主动思维过程”
——功能的模式 11
→行动时的“系统 1”和“系统 2”
——程序的模式 19
→人们的认知只通过“自动思维过程”,能否顺利地
运作下去 21
第二章 一种被称为“偏差”的惯性思维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偏差” 22
→“惯性思维”会给人们的判断带来哪些影响 23
第二编 对“别人”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章 你能“看懂别人”吗
→对人的认知容易受“确认偏差”的影响 42
→希望能发现什么呢
——“探索信息”的阶段 45
→容易在哪方面形成记忆呢
——“记忆符号化”的阶段 47
→回忆什么呢
——“探索记忆”的阶段 49
→解读出了什么
——“解释”的阶段 51
→能预见到什么呢
——“预测”的阶段 55
第四章 你能读懂“别人的情绪”吗
→人们是怎样“推断”别人心理状态的 59
→那个人应该是那样想的
——推测时的“外行理论策略” 61
→那个人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
——进行推测时的“模拟方略” 62
→区别运用“理论方略”与“模拟方略” 66
→认为自己“明白了”产生的影响 69
第五章 你为什么“喜欢那个人”呢
→当对人抱有好感时的“惯性思维” 72
→喜欢长得好看的人
——外在的魅力 73
→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想法的类似性 76
→喜欢经常能遇到的人
——熟知性 79
第六章 你是如何谈论“别人的事情”的
→跟他人分享对“别人”的印象时会怎样 83
→迎合现场的气氛
——协调听众 84
→自己也开始这样觉得
——相信自己说过的话 86
→为什么我们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87
→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分享你对别人的印象 88
→“预期行为”的说明会给听者带来什么
——语言预期偏差的影响 90
第三编 “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是如何形成的
第七章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呢
→“对自己的认知”你有多少 94
→“自我图式”的作用 95
→你想怎么看“自己” 101
→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 112
第八章 你想让别人如何看你呢
→别人是如何认为你的
——“自我表露”的理由 116
→在受到否定评价时更倾向于“期望自我表露” 117
→“自我表露”的两个方式 120
→“自我表露”会如何影响自己 125
第九章 “别人是如何想你”的呢
→我们引人注目吗
——聚光灯效应 127
→真的会像你预期的那样吗
——透明度错觉 129
→我会被选上吗
——自我目标偏差 132
第十章 你“所了解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
→如果脑海中浮现出“重要的他人”的话,会改变对自
己的看法 134
→“内省”的界限 137
→如何用“自我总结”探寻那个难以发现的自己 139
第四编 “团体”的印象是如何打造的
第十一章 你如何看“那些人”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144
→“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刻板印象”的形成 145
→“刻板印象”难以改变、难以消除
——“刻板印象”的维持 148
第十二章 你是如何与同伴谈论“别人的事情”的呢
→其他人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刻板印象”的共享 158
→“信念”是如何被共有的 160
第五编 “那个印象”真的可以吗
第十三章 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固有“印象”的呢
→“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70
→因“惯性思维”出现的问题,或许是有益的 173
第十四章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惯性思维”呢
→为什么说了解“惯性思维”很重要 175
→“惯性思维”到底会带来多大的问题 177
→“偏差”没有对错之分 182
结语 184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如果这本书有缘出现在你手中,那么你是由于什么原 因选择读这本书的呢?笔者列举了以下七个原因,哪一项 是你的选择呢?
1. 觉得自己是个不具备“识别他人”能力的人,想通过阅读此书弄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 自信自己是个具备“识别他人”能力的人,想通过阅读此书确认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情形不适用自己。
3. 就连自己都无法确定“自我的印象”,想通过阅读此书弄清原因所在。
4. 有时,尽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乐观的预期,但结果却是失败,想通过阅读此书弄清原因所在。
5. 总是觉得自己的团队比对方的团队优秀,想通过阅读此书了解对方是否也是这么想的。
6. 无论如何都无法对“对方的团队”产生好感,想通过阅读此书弄清原因。
7. 想通过阅读此书,了解如何从心理结构的角度来描述对于他人、自己及团队的印象。
以上的选项中有与你想法相近的选项吗?(希望能够有)
以上选项都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相关。尤其是关系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身边的人、自己、自己所在的团队和对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看待他们……这样一些问题。
要是将此书的内容拿到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的话,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本书大概只是为了解释上述选项 7 而写的吧。可是,如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就会发现,其他各选项也都是囊括其中的。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我们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常见问题。
本书由五个部分构成。各部分都是以成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
第一编介绍的是,“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认知扭曲”现象。人们脑海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在形成某些“印象”的过程中,会出现“直接作用形成的判断”和“深
思熟虑形成的判断”这两个过程。我们只有在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具体问题的分析。
本书各个章节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如何给对方留下印象”与“如何评价自己”这样的内容是不可能完全分开思考的。当然,遇上这类问题,作者会在相应的章节中进行解说。
在最后的第五编中,作者采用了依据“认知扭曲”更有可能获取正确判断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它的意义。
但愿此书能够成为你重新审视自我、身边的人、你的团队以及对方团队的契机。
第一章 人们在做判断过程中的“认知结构”
→什么是“对人的印象”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诸位理解,就让我们来读一个故事吧——
某天夜里,某个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
——董事长在想:今天的工作虽然结束了,可还有件重要的事情没做。那就是要向一直协助自己工作的秘书求
婚,让秘书从现在起就成为自己的婚恋对象。
秘书既年轻又温柔,还特别聪明伶俐。想必跟秘书结婚之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多个好帮手。自从公司成立以来,自己已经在 IT 行业打拼了 20 年。在十分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把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业绩也很不错。如今,公司的运营稳健,各项事务都已经步入正轨。要是再把个人的婚恋问题解决了,不就是锦上添花了吗?虽说今天时间晚了些, 但秘书的电话想必还能打通吧。当然,当面求婚是最好的,可自己不是太忙了嘛,没办法啊。
——太棒了!秘书答应了自己的求婚,真是令人开心!
秘书说,结婚后,肯定会以家庭为重,但并不想放弃公司的这份工作。所以,还得在别的部门给秘书安排一个工作
岗位。就本人的想法而言,必须举办个婚礼仪式,招待一 下那些有生意往来的客户朋友。
那么,明天得赶紧与公司经常联系的酒店销售经理商谈一下。婚纱和礼服怎么选呢?
故事讲到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那就是董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秘书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并没有标准答案。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许您对董事长和秘书的印象就在发生着变
化。当然,要是没有发生变化也没啥。譬如,您可以想象,董事长以及他的伴侣——秘书,在结婚仪式上也可能穿结婚礼服和婚纱……对于他们俩,您尽可以做出种种假设, 甚至都有可能把董事长想象成女性,而把秘书想象成男性。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认为董事长是女性。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里却活跃着众多的女 性领导,担任董事长职务的也不乏其人。这些情况,媒体的屡屡报道也可以做证。那么,在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就会出现“董事长一定是男性”的印象呢?
那是因为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大多遵循着一个所谓的“认知结构”(关于“认知结构”这个概念,笔者稍后将会做详细阐述)。在“认知结构”的框框下做判断,人们就容易把自己引入某个固定的方向,最终陷入“自以为是”“武断”的境地。以上那个故事中,人们想当然地把董事长想象成男性,而把秘书想象成女性,就是这个“认知结构”在作祟吧。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就像前面的故事所叙,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董事长就该是男性。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所遇见的人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印象”。试想一下,我们的这些“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对所遇见的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呢?
事实上,在第一次见到这些人物时,某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信息,会给人们的判断提供众多的线索。
例如,与 A 君相识时,从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居住的地区这些信息中,就能判断出 A 君的生活比较富裕。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所用的物品都是奢侈品,自然而然地感到他的谈吐也很优雅。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就算 A 君从事的是高收入职业,住的是高级公寓,也不见得他就是个
很富有的人。像职业之类的信息,虽说只是某人的一条简历,但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使得接受信息的人们凭空对 A 君产生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像这样从某一方面的信息得出对某人的“印象”,然后印象不断加深的过程就称为“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分为几个阶段,几个阶段又相互关联。为了便于理解,本书将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即对信息的“记忆”阶段、对信息的“理解”阶段和对信息的“强化”阶段。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A 君的职业信息所留下的“印象” 很鲜明,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因此,在对 A 君所持有的那些值钱与不值钱的物品中,人们很容易记住其中的奢侈品。这就是在“记忆”阶段发生的事情。
一旦认为 A 君是个富裕的人,那么,人们就会收集与自己的假设一致的证据。如此这般,把 A 君的言行举止按照自己的假设进行“理解”,必然就能使自己的假设得到证实。这样一来,也就愈加“强化”了自己的假设(即判断)。
于是,当您有机会与他人谈论 A 君时,都会抱定自己在上述三个阶段所形成的对 A 君的“印象”——即他是个
富有的人的印象。这样一来,您对 A 君所持有的那种主观臆断的、片面的印象,就会如同真实的存在一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类似这种人们对于某个人的主观评价印象(本人的认知)以及这种口口相传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在本书的第
二编中详细加以阐释。
当然,被评价(判断)的对象并不限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也会持有一个“我是 ×× 样的人”的印象。
当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时,如果所议论的内容符合自我判断, 与自己的印象一致,就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就不那么容易接受。
假如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腼腆”的人,那么,在选择职业时,一般都会选择与别人接触机会较少的职业。如
果有朋友说“我觉得你适合做销售”,您也一定会不以为然。
也许,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准确。可是,固执的我们并不买账,往往总会执着于自己
的看法。
在我们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理想的自我,并总是想让别人也这么认为,把自己看成是理想中的“×× 样的人”。
有时,为了影响别人的思路,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
与此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想被人所知的一面,当然也就会竭尽全力去掩盖这一面,尽量被别人忽视。类似这种“自我印象”的内容,作者将会在第三编进行介绍。
刚才,我们也稍微提及了对“他人”的印象以及由许多个“他人”而形成的“团体”的印象。这些内容,作者将会在第四编进行说明。关于“×× 样的一群人”,在我们所持有的特定“印象”所形成的过程中以及在维持那个“印象”的过程中,人们自身所持有的某些动机也产生了作用,并且那样的“印象”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也在不
断深化。关于这一点,作者也会在本书以后的篇章中进行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