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全书共22章,涵盖了心理学历史、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领域,助你轻松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消除对心理学的疑惑与误解,建立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全面了解该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并运用心理科学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播下幸福的种子!
★中国积极心理学领域重磅力作。全书凝聚了彭凯平教授近30年的心血研究,从更开放、积极和正向的视角俯瞰心理学,助你开拓视野,建立对该领域的全新认知!
★贴近生活与实践。全书内容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将心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是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认识自我和全面提升生命品质的首选读物!
★国内外一流影响力人士,包括马丁·塞利格曼、俞敏洪、樊登、苏彦捷、刘东华、许燕、戴珊、顾朝曦、乔健、张千一、周卫平等诚恳力荐!
★沅心理出品。
|
內容簡介: |
自我的终极目的是去靠近永恒的真、善、美,其唯一价值是实现生命最大的幸福。
心理学中的生命领域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在生命领域中的展示与反思,是在生命场景中的认知与行动的同一性意识。第三代积极心理学家正在将目光从积极天性、真实的幸福向生命领域延伸,帮助人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运用更积极的心态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中创建成功与幸福。
彭凯平教授引领你在心理这一最主要的生命领域,探索更精彩的自我!本书帮助你全面了解心理学历史、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升科学识见,探寻生命本质。更重要的是,让你绽放积极天性,塑造积极自我,惊喜地发现自我是如此充实而富足!
想象一下,当自我不仅存在于个体,拥有良好的人格、个性、思维、情绪、认知和意识,还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文化、关系与世界;不仅注重身体和物质,还有明确、正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不仅活好当下,还能拥有无限可能与未来,我们就找到幸福的源头。
|
關於作者: |
彭凯平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 Lab)联合主席
*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
*从2015年起年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职
*其科普著作《孩子的品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深受大众读者喜爱
|
目錄:
|
第一部分 幸福的起点—懂一些心理学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与“心理学是什么”// 003
第二章 心理学为何与众不同? // 016
第三章 心理学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 023
第二部分 幸福的基石——认识你自己
第四章 领略感觉、知觉的美妙 // 055
第五章 学习与记忆的奥秘 // 135
第六章 神奇的思维 // 067
第七章 解决问题没你想的那么难 // 074
第八章 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 079
第九章 什么是意识和自我意识 // 084
第十章 做情绪的主人 // 107
第三部分 幸福的阶梯——探索世界
第十一章 人真的生而不同吗 // 123
第十二章 语言及沟通的魅力 // 099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 149
第十四章 文化心理学——我们如何被文化背景所影响 // 173
第四部分 越积极,越幸福
第十五章 走近积极心理学 // 185
第十六章 幸福,就在不远处 // 192
第十七章 品格优势与感恩 // 201
第十八章 你体验过福流吗 // 209
第十九章 怎样能变得更积极 // 218
第二十章 心理韧性——成功者的共性 // 228
第二十一章 创新从何而来 // 238
第二十二章 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 249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播下幸福的种子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4-前483年)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此来表达他对世界一切皆变的哲学思考。赫拉克利特有一个学生,也是一位哲学家,名字叫克拉底鲁(Cratylus)。克拉底鲁比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更过分,他竟然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后世对克拉底鲁的评价并不高,并把他归于诡辩派。他虽然据说是柏拉图的第一位老师,但是似乎柏拉图更尊重并且在意他的另一位老师苏格拉底。
克拉底鲁是苏格拉底的同时代的人物,但是却没有苏格拉底出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克拉底鲁全面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坚定地认为一切事物都变化无常,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而也就无真理可言。并且在克拉底鲁的观点里,他认为语言根本无法描绘世界,因为语言一经说出,事物已面目全非。这相当于从人的语言角度又彻底否认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与可能性。如果按照这个理论,那么以雄辩著称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个笑话。
然而,与克拉底鲁大致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古老东方,也有一位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无我的大思想家却比克拉底鲁的命运好得多。这位思想家就是释迦摩尼,他创立了佛教。佛教的核心主张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如此的相似!但是无常无我观在古希腊被定义成伪辩论而被人所蔑视,而在东方却大行其道。
对此,我们便很好奇。为什么几乎差不多一样的思想在东西方却有着如此天差地别的命运?其实,其核心都是来自于对那个“自我”的期待。
自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后来的心理学,自我都是最根本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追问“人是什么?”
古代的思想家们还没能掌握将人的心理过程通过人的意识活动来进行分析的科学方法,所以就算是如柏拉图那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绕过“灵魂”的诱惑。在古希腊人看来,一个具有“自我”的人,除了具备有型的身体、情绪与道德,当然也必须具备确定的灵魂。而一旦像克拉底鲁这样否定掉“自我”,那人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并且这个躯壳也是无意义的!这还得了!
哲学最大的愿望就是试图去解释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运行的规律、人作为一种存在与世界的关系、生命的意义这几个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和人都是一个“无”,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是一个所谓的人,甚至还有什么理由生存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呢?所以,古希腊的克拉底鲁注定很悲催。
但是在东方,一个“无常无我”的世界观却被人们坦然接受了!这是因为东方与西方从根本上来说,对由时间与空间所构成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并且由此对于“有”与“无”的感受也非常的不同。
简单来说,西方思维下的时间观念是一条直线,无始无端,所有事件都是发生在这条线上的空间内。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至于“人一次也不能踏入河流”的观念更是否定掉了时间这条线,也就不可能再有空间,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生活。可是人们的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因此,这种“无我”观念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这里,“有”代表着真实的存在,而“无”则代表着彻底的消亡。
而在东方,时间的观念并不是一条直线。在古代印度,时间是一个圆,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所有事件都是在圆形中发生。不管这个圆本身如何,存在就是存在,无非是以这种形式存在或者以那种形式存在,决定存在的不是时间与空间,而是超绝时空的业力。这样,人们只享受当下就好。
而在古代中国,时间观念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许多平行线。现实生活只是时间与空间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有着更为辽阔的“天地人鬼畜”的大千世界与充溢在天气万物之中的“浩然之气”。所以,有与无并不绝对,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纠结什么。
东西方从根本上对世界与人生的观念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我们对待“自我”这个大问题的态度取向,也形成了三种关于“自我”认识的观念方向。
科学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也是目前来看解释“自我”相对最精密的学科。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所以,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自我)。这种自我观,是在整体中泾渭分明的独立细分的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格、个性、情绪、认知、意识,都需要有一些明确的定义范畴。这就像一条直尺,刻度分明,我称之为“直尺式的自我模式”。
印度文化中的自我,我称之为“混沌的自我模式”。因为在古代印度的思想里,无论是持实有观念的婆罗门思想传统还是持空无观念的沙门思潮,其核心并不是确定自我是什么,而是要将自我的本质与世界的本质一致化,也就是所谓的“梵我同一”。在这种观念下,时间与空间都不具备特殊的意义,它们只是构成绝对实在的条件——自我也就是整个世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是存在于关系中的不断变换的存在。《易》与“阴阳鱼”图形是这种观念最为代表的巅峰之作。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存在着不同情境中的真实的社会自我,也存在着超然而富有灵性的超道德自我,这两个自我从来不发生冲突。人在经历现实当下种种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变通,也同时在享受着自我遨游在超然的境界中的绝对。我将这种自我的观念称之为“关系的自我”。
不过,无论是“关系的自我”、“直尺的自我”还是“混沌的自我”,虽然不同文化心理与思辩传统不同,但如果我们查阅东西方古圣先贤的遗留,我们会发现,“自我”最终的目的都是去靠近那个永恒的真、善与美。而“自我”的唯一价值,就是实现生命最大的幸福。古代印度人将这种幸福定义为解脱,古代希腊人将这种幸福定义为真理,古代中国人将这种幸福定义为“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因此,无论从哪种文化角度来看,自我的发现都是人类向往幸福的终极追求。
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早已经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科学的巨大进步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大脑、意识与基因。大量关注生命发展的学科与研究层出不穷,对于生命的内容,也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心理学上的“生命领域”理论的崛起也证明了我们在这个方面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生命领域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在生命领域中的展示与反思,是在生命场景中的认知与行动的同一性意识。休闲、工作、婚姻、生活水平、健康、性生活、友谊、生产力、物质福祉、亲密关系、安全、情感福祉、社区等生活领域都被做为“生命领域”中的重要场所。其中,心理、家庭、工作、健康和社区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为是最主要的生命领域。
目前,第三代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们将目光从积极天性、真实的幸福开始向生命领域延伸。他们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运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中创建真实的幸福与成功,并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中找到平衡。
1、积极的心态使人生得以树立一个明确而正向的精神追求,它决定一个人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以使他们获得内在的满足。积极的心态是基于自我发展的原则,专注于为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一个人行为不符合他们的精神追求时,就会导致这个生命领域的不平衡。
2、家庭是每一个人至关重要的生命领域。家庭不一定完全依赖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与你有意义,有亲密关系的人有关的共同体,是责任自我展现最集中的场所。现代人要更加重视家庭生活与家庭经营,这是积极而幸福的自我的根本需求。
3、在所有的社会,工作在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是生计的必要,具有经济满足和工具满足两种作用。工作也是人们进行学习、发展和实现目标最好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并且工作还具备社会心理方面的促进作用。它赋予个人生活意义并满足他们成为社会一部分的内在需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工作能够享受到家庭之外的尊重与成就,还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善待工作是现代人相当重要的一份责任与选择。
4、健康涉及我们的身体、情感、身心健康与幸福。健康状况不佳会影响生活品质、工作质量以及家庭成员关系和社区互动的能力。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促进健康生活至关重要。了解如何锻炼、健康饮食、放松和建立精神联系有助于促进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健康与富有活力。
5、社区是家庭与工作以外的关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包括我们与朋友、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包括我们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所结成的团体。社会让人们珍惜团结,在社会中构建家庭一样温暖的氛围。最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当个人在社区中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
这样的生活是充实而富足的,这样的生命是幸福与丰盛的。
认识自我,投入生活,是真正幸福的开始。
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播下幸福的种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
2023 年 1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