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代表作,《社会性动物》阿伦森推荐的“偏见百科全书”。
★ 畅销六十年、社会心理学领域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者bd之作!
★ 为什么我们强烈反对偏见,又不自觉对他人产生偏见?偏见来自何处,又将带我们走向何方?
★ 了解偏见,才能打破偏见。“人的不完美也许始自人有偏见,而无形的枷锁也许就是偏见本身。”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我们强烈反对偏见,又不自觉地对他人产生偏见?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他的著作《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1954年,《偏见的本质》一书在美国首次出版,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该书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和该领域的权威之作,对专业人士的研究和普通人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本书中,奥尔波特主要从社会范畴切入,向读者介绍了偏见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他在书中指出: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自身价值体系的投射。对于人的大脑而言,由于人无法对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单独衡量并做出判断,因而不得不依赖这种粗略而笼统的反应机制。奥尔波特在本书中说:“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觉到的细微差异充耳不闻。”所以大脑常常使用这种“标签”偷懒,表面上看这让我们更加方便有效地处理信息,实际上却是给我们预留了偏见的陷阱。
了解偏见,才能打破偏见。“人的不完美也许始自人有偏见,而无形的枷锁也许就是偏见本身。”
|
關於作者: |
墨硝,自由译者,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译有《世界简史》《克苏鲁神话全集》(合译)《蜡烛的故事》《反抗者》《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等。
刘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自由译者。
|
目錄:
|
前 言 / 001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第 1 章 问题所在 / 002
第 2 章 预先判断的常态化 / 016
第 3 章 内群体的形成 / 028
第 4 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 048
第 5 章 偏见的模式和广度 / 066
第二部分 群体差异
第 6 章 群体差异的科学研究 / 080
第 7 章 种族和民族差异 / 100
第 8 章 可见性和陌生性 / 120
第 9 章 受害者特质 / 132
第三部分 对群体差异的认知和思考
第 10 章 认知过程 / 154
第 11 章 语言因素 / 166
第 12 章 美国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 177
第 13 章 偏见理论 / 196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第 14 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模式 / 210
第 15 章 替罪羊的选择 / 231
第 16 章 接触的影响 / 247
第五部分 习得偏见
第 17 章 服从 / 270
第 18 章 儿童 / 282
第 19 章 后续习得 / 297
第 20 章 内在冲突 / 310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发展
第 21 章 挫折感 / 326
第 22 章 攻击性与仇恨 / 337
第 23 章 焦虑,性,内疚 / 350
第 24 章 投射 / 364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第 25 章 偏见型人格 / 376
第 26 章 煽动 / 391
第 27 章 宽容型人格 / 404
第 28 章 宗教与偏见 / 422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紧张关系
第 29 章 应该立法吗? / 436
第 30 章 方案的评估 / 451
第 31 章 局限与前景 / 471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能源、物质和无机自然界,同 时正在迅速地研究并解决身体疾病和儿童早夭的难题。然而,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上,我们仿佛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我们在社会知识上的欠缺似乎令我们在物理知 识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落了空。人类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应用而积累了过剩的财富,这 些财富又在战争和军备竞赛中消耗殆尽。医学领域的成就则被战争带来的贫穷与仇 恨和恐惧造成的贸易壁垒抵消了大半。
当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所引起的恐慌使全世界备受煎熬时,地球上每一个角 落的人都背负着自身特有的仇恨的重担。穆斯林不信任非穆斯林。从欧洲中部的种 族大屠杀中逃脱的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这个崭新的国家,却发现他们的国家周围充 斥着反犹太主义。世界各地的众多有色人种遭受着白人的侮辱,白人则发明了一套 异想天开的种族主义信条来为自己的傲慢辩护。在美国,到处可见的偏见也许最为 错综复杂。在这些无尽的对抗当中,尽管有一部分是基于现实的利益冲突,但我们仍
怀疑,大部分敌意是想象力带来的恐惧的产物。想象出的恐怖也能造成实际的伤害。
不同团体之间存在敌对与仇视算不上新鲜事。真正新奇的是,科技将这些团体过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俄罗斯不再是一片遥远的干草原,它就在这里。美国与“旧世界”不再遥遥相望,美国的第四点计划、电影、可口可乐和政治影响力使它变得 近在眼前。曾经因水域和山地组成的天然屏障而彼此隔绝的国家如今被天空联系在 一起。收音机、喷气式飞机、电视机、空降兵、国际贷款、原子弹、电影、旅游业——这一切都是现代的产物,它们把各种人类团体推向彼此的怀中。我们尚未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精神距离和道德距离。但这种情况并非毫无希望。首先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整体而言,人类从本质上似乎更愿意看到善意和友爱,而非残酷的景象。世界各地的普通人在原则上都反对战争与毁灭。人们乐意与邻居和平相处,一起友善地生活 ;人们愿意选择爱与被爱,而不是恨与被恨。残忍不是一种受欢迎的人性特点。就连在纽伦堡接受审判的纳粹高级官员都假装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着不人道的暴行。他们不敢承认自己做过什么,因为他们也想被当作人类看待。在战争肆虐的同时,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仇恨盛行的时候,人心所向仍与友爱同行。只要这种道德困境依然存在,解决困境的希望便存在,终有一天,消除仇恨的价值观将被普遍地接受。
尤其鼓舞人心的是,近几年,很多人开始相信科学情报可以帮助解决冲突。宗教学一直把人类的毁灭本能与理想的人性之间的冲突视为原罪对救赎的抗拒。这一生动的判断或许有其道理,近来人们却越发相信人类可以并且应当发挥自身的才智进行自我救赎。人们说 :“我们要对文化和工业领域的冲突以及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之间的冲突展开客观的研究,我们要找出偏见的根源并建立贯彻友善价值的具体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大学中的各种学科进行着这一尝试 :社会科学、人类发展、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这些新兴的学科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它们不仅在大学里备受追捧,在公立学校、教会、先进产业、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当中也颇受欢迎。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这一领域出现的发人深省的可靠研究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当然,有关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在千年前伟大的教义体系当中已经得以确立,所有宗教教义的基本原理都要求尘世的子民视彼此为手足兄弟。然而这些教义建立在小国寡民、田园牧歌的时代。若想在科技发达的原子时代加以应用,便需要对产生仇恨与包容的因素有更深刻的理解。人们以为科学应当关注物质领域的进步,人性本质和社会关系则归属于无法控制的道德观念,这是一种误解。现在我们知道,科技进步本身所引发的问题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多。社会科学不可能一夜之间突飞猛进,也无法迅速修复盲目的科技造成的损失。解读原子的秘密耗费了人类经年累月的心血和数以亿计的美金。破解非理性的人性奥秘则需要更大的投入。有人曾说,击碎一个原子比打破一种偏见更容易。人际关系涵盖的主题范围极其广泛。相关研究必然从不同的起点展开,涉及人际交往的众多领域 :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工业关系、国际谈判、公民教育——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