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渊研楼文录(菿汉丛书)

書城自編碼: 392988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汤炳正 著 汤序波 整理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8580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售價:NT$ 874.0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售價:NT$ 354.0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售價:NT$ 406.0
浮华梦醒:民国实业家的创业之路
《 浮华梦醒:民国实业家的创业之路 》

售價:NT$ 291.0
财之道丛书·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与货币的时间理论
《 财之道丛书·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与货币的时间理论 》

售價:NT$ 354.0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

售價:NT$ 359.0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售價:NT$ 155.0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41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9
《 子其艰贞——晚年章太炎(菿汉丛书) 》
+

NT$ 442
《 知宋·宋代之儒学 》
+

NT$ 549
《 《史记》的写本时代:公元十世纪前《史记》的传写与阅读 》
+

NT$ 437
《 大学问·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从苏报案的小叙事抽丝剥茧,以大视野审视清末司法转型,阐明苏报案个案力量推动中国近代化法治前行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
+

NT$ 437
《 徐乃昌往来书札摭拾(中国近现代书信丛刊) 》
+

NT$ 806
《 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 全2册) 》
內容簡介:
本书系章太炎晚年弟子汤炳正生前编定的文集,分三部分:一为《屈学答问》七十五题,二为《序跋荟存》三十六首,三为《书信拾遗》一〇三通。作者自述“一生潜心于典籍者垂七十载,侧身于学林者且六十年。其间得失互见,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胜缕述者。而所有这些,又往往不可能见诸学术专著,反而时时流露于师生问答、零散序跋、朋辈信函之中”。书中蕴含的学术睿见,与友朋交往之直言无隐,具见前辈学者风范。
關於作者:
汤炳正,章太炎晚年弟子,1936年毕业于章太炎主讲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曾任国立贵州大学教授,后兼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历任四川师范学院(南充、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长于声韵学、文字学、《楚辞》学。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广韵订补》等。
汤序波,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汤炳正评传》《章门弟子承传世系》,整理出版《楚辞讲座》《书法讲座》《汤炳正书信集》《语言之起源》(增补本)等书。
目錄
屈学答问
一楚文化的“内向”特征与中原一致3
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并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19
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根据23
四屈赋以伍子胥自喻的历史背景26
五屈原思想融会各家而非杂家30
六儒道二家皆言“无为而治”而实质不同32
七屈子宇宙观的唯物倾向34
八申、商异派的社会根源37
九屈原“忠君”的历史进步意义39
一〇《九歌》决非汉代作品41
一一郭沫若释《山鬼》的“於山”为“巫山”,断章取义不足信44
一二闻一多校《怀沙》的“本迪”与“卞迪”,主观臆断不足取47
一三《史记》所载先秦人物,与屈原一样多未见于今天的
先秦典籍,但决不等于先秦本无其人49
一四重排《天问》的章节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粗暴的作法51
一五汉初楚辞之学崛起于江淮之间的历史原因55
一六《远游》决非抄袭《大人赋》或《大人赋》的初稿57
一七《九歌·国殇》乃楚俗国家行傩之歌,其余篇章与傩无关65
一八“以屈证屈”,本义自见72
一九研究屈赋要善于提出问题,又要善于解决问题74
二〇不能迷信《楚辞》古本,要能独立思考75
二一屈原曾到汉北的一些旁证77
二二南北朝时期为屈学之低潮78
二三应当正确对待《楚辞》中的汉人作品82
二四屈赋虽多偶句,也具有错落美的特征84
二五读史能通国俗,才知《哀郢》首段实指顷襄元年秦攻丹淅
的国内形势93
二六清儒训骚,往往因吹求过甚,反失本义95
二七屈原并非“巫官”,屈赋并非“巫辞”97
二八治屈赋各有所难,亦当各有所重114
二九同一神话之分化,往往由神话本身两种不同特征而引起116
三〇《天问》问句的修辞,变化多端,无板滞感118
三一《七谏》不见于《东方朔传》的原因130
三二《天问》《招魂》中的神话原型不容忽视132
三三屈赋词序例置现象多见于中原,并非楚语所独有134
三四依古籍校改《楚辞》文字,当持审慎态度135
三五“山无草木曰岵”,疑于义者当求之于声136
三六屈赋联绵词与迭音词交互作用以求错落之例繁多137
三七诗骚异体的原因,乃由口头歌唱与书面记录之不同所
造成140
三八楚国之外,徐宋鲁诸国亦有“令尹”之称146
三九屈原北走汨罗的目的,为救国,非为自沉148
四〇诗骚中比兴说的特例151
四一班固曾撰有《离骚赞》一书,今已佚亡154
四二出土楚简以“二”为重文符号之例类繁多,“些”类重文,
乃其通例159
四三屈原初放东居陵阳,其地乃楚国东境的文化中心与交通
要道163
四四以韵律为根据,可校正屈赋之许多误文165
四五屈原二十几岁即任“左徒”,不合于《曲礼》而合于当时的
历史事实168
四六王逸注屈赋之失误,多属学识问题,并非全是时代局限169
四七汉代以比兴释屈赋之风已盛,而王逸过于穿凿,反失
本义170
四八刘安被诛后,最早得见《离骚传》者,刘向最有条件171
四九《天问》“顾菟”之得其正解,乃几代学人不断探索之结果173
五〇屈原所草“宪令”对当时贵族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故夺稿,遭谗,被放,乃历史必然175
五一在楚国广阔领域中,与中原语言之间,亦当有音系之异,
不特音值有别176
五二对屈学遗产要善于继承,不能抱虚无主义态度178
五三不能以“三五”之言,否定《抽思》为屈作180
五四刘向纂定《楚辞》之后的后人增补,亦犹刘向纂定
《列女传》而后人又增补以东汉妇女传记181
五五鄂君启节之“郧”,当在汉北,即今湖北郧县、郧西之地,
决非汉水下游潜江流域之郧182
五六《涉江》之“南夷”,乃指当时溆浦一带的巴、濮诸族而言,
非指楚人183
五七“克”字从“古”得声,故“克”得与《尔雅》“辜月”之辜相通184
五八“克”从“古”声,故与“辜”“嫴”皆有肩任负荷之义185
五九武王以辜(克)月伐纣之事,证以长沙楚帛书十一月
“利侵伐”之言益信186
六〇丹淅即楚初封之丹阳,“三户”即在其地188
六一《屈赋修辞举隅》之目的,是解决校勘、训诂难于解决的
问题190
六二汉唐摹屈赋者,多失屈赋修辞之妙谛192
六三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主流相同,故以中原典籍释屈赋,
极少扞格193
六四利用出土文物释屈赋,必以典籍知识为前提194
六五读书必明体例,《说苑·谈丛》足证《渔父》“新沐”
二句为古谚,下文非古谚196
六六读书宜识字,“雎”与“睢”,“汨”与“汩”,不能混为一谈197
六七出土汉简帛对训释《楚辞》异文,有重要参考价值199
六八《东方朔传》朔作品“八言七言”,乃指当时七字句或
八字句的诗歌201
六九《哀郢》的“陵阳”、《招魂》的“庐江”,地望相连,于古有证202
七〇训释《天问》必须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203
七一春秋时代“谐音双关语”早已流行,故二湘修辞采用之204
七二追本溯源,《楚辞》之“辞”的本义为争论是非之言205
七三《屈赋新探》虽早脱销,尚无重版之期206
七四姜亮夫氏对“屈原否定论”的论点与态度207
七五批评“屈原否定论”,并不是学术史上由疑古思潮又回到
盲目信古的老路209
序跋荟存
一《湘西民歌集》序213
二《论章太炎》序221
三《屈赋新探》前言222
四《屈原论稿》读后
——关键在勇于探索224
五《二毋室论学杂著选》序227
六《〈切韵考外篇〉刊误》序229
七《屈赋新探》后记231
八《楚辞类稿》自序237
九《语言之起源》自序239
一〇《楚辞研究与争鸣》序241
一一《九歌论笺》序243
一二《现代楚辞批评史》序244
一三《渊研楼酬唱集》序247
一四《离骚大观》序251
一五台版《屈赋新探》《楚辞类稿》序言253
一六《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序254
一七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257
一八《离骚校诂》序259
一九《自在》序261
二〇《楚辞研究》前言263
二一《九章研究》序268
二二《语言之起源》补记270
二三《汉楚辞学史》序276
二四《千家诗新编》序278
二五《墨子研究》书后280
二六《屈原与他的时代》序282
二七《楚辞今注》序284
二八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286
二九《楚辞研究全书》序289
三〇二十集电视剧本《屈原》审查意见292
三一《楚辞文心管窥》序297
三二《辞赋论集》序299
三三跋太炎先生《遗嘱》
——为纪念太炎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而作301
三四《楚辞学文库》总序304
三五《楚简帛研究》序307
三六《儒道诗学与阐释学》序310
书信拾遗
一致汤国梨315
二致孙作云318
三致李延陵320
四致汤国梨323
五致姚奠中325
六致汤国梨327
七致汤国梨329
八致姚奠中330
九致王焕镳332
一〇致姚奠中333
一一致姚奠中335
一二致姜亮夫336
一三致汤国梨337
一四致金德建338
一五致《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339
一六致姜亮夫341
一七致饶宗颐342
一八致郑文344
一九致萧兵346
二〇致赵逵夫347
二一致赵逵夫349
二二致章念驰351
二三致聂石樵353
二四致黄中模354
二五致王元化356
二六致[黎]传纪357
二七致朱季海360
二八致赵逵夫361
二九致姜亮夫363
三〇致王仲荦364
三一致常振国、降云365
三二致周啸天366
三三致王利器368
三四致张啸虎369
三五致郭在贻370
三六致姜亮夫372
三七致张啸虎373
三八致稻畑耕一郎374
三九致李希泌376
四〇致赵逵夫377
四一致戴志钧379
四二致潘景郑380
四三致萧兵381
四四致《云梦学刊》382
四五致《社科纵横》384
四六致《文学评论》386
四七致吴贤哲388
四八致杨乃乔391
四九致郑在瀛393
五〇致黄灵庚394
五一致梅桐生396
五二致浦士培397
五三致竹治贞夫398
五四致刘信芳400
五五致竹治贞夫403
五六致敏泽405
五七致刘信芳407
五八致何新411
五九致竹治贞夫412
六〇致稻畑耕一郎414
六一致新田幸治416
六二致冯俊杰417
六三致潘力生419
六四致竹治贞夫421
六五致郭维森423
六六致竹治贞夫425
六七致陆天华427
六八致杨乃乔429
六九致苏雪林431
七〇致夏传才432
七一致黄中模433
七二致陆天华435
七三致陈怡良437
七四致章念驰438
七五致夏传才439
七六致张中一441
七七致廖化津442
七八致竹治贞夫444
七九致刘毓庆446
八〇致毛庆448
八一致小南一郎449
八二致徐志啸450
八三致龚克昌451
八四致褚斌杰452
八五致刘信芳453
八六致戴锡琦457
八七致萧德君458
八八致姚奠中460
八九致聂石樵462
九〇致竹治贞夫464
九一致姚奠中465
九二致刘信芳466
九三致陈怡良467
九四致竹治贞夫468
九五致刘信芳469
九六致《文学遗产》470
九七致陈怡良471
九八致夏传才472
九九致李温良473
一〇〇致章念驰474
一〇一致竹治贞夫475
一〇二致竹治贞夫476
一〇三致《东方文化》的一封公开信:在汉字讨论中所想到的478
重校后记汤序波486
內容試閱
自序
我一生潜心于典籍者垂七十载,侧身于学林者且六十年。其间得失互见,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胜缕述者。而所有这些,又往往不可能见诸学术专著,反而时时流露于师生问答、零散序跋、朋辈信函之中。如果说这个集子还有些存在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这一点吧!
《学记》曾说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又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些话都讲得很好。但在我的一生中,后生问学,来自各方,难易杂陈,自难强求其由易及难,循序渐进;而我的答问,又往往是兴之所至,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鸣叩之间,很难做到高低相应,铿然动听。集子里的《屈学答问》,就是这样杂凑来的一部散曲。
为别人的书写序,我是三十年代就开始了。但久而久之,渐知写序之难。为古书写序,可以任意发挥,瑕瑜并陈。而为今人写序,则不得不“成人之美”,始不负作者的雅望。后来我才发现了个折中办法,即书稿中如有不当之处,我虽不见诸序文,而必附见于信函,提供作者做修改时的参考。集子里所收的《序跋荟存》,有不少这样的文字。当然,其中本无疵累可指的书,还是有的。有人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我却无此癖好。更多的是“有求不应”,得罪了人。故我在这方面所留下的“业绩”,也不过是这集子里所收的数十篇耳。
我在开国前的书信,早已难见踪影。开国后的二十多年,亲友老死不相往来,当然更无书信可言。但改革开放以后,亲朋好友给我的来信,有如开了闸门的水,一发而不可遏止。上至学界名流,下至商店学徒,我是来者不拒,有信必复。但大都是随手写来,没有底稿,雁去而不留踪。因为我总是认为以书信流传于世,乃名人之盛事,非吾辈所敢想象。不料,一九九五年秋,孙儿小波由黔来蓉,以四天的时间,为我清理书柜。在所残存的千多封来信中,竟发现来信的封面和笺背,竟偶有我复信时留下的底稿。虽很乱,但也辨认得清楚。我这时正整理文集,孙儿劝我别立书信一类,以作纪念。于是尽可能地抄录了百余通,作为《书信拾遗》。但其中也略有选择,即无关学术活动,不谈学术问题者,皆弃而不取。当然,也有不少重要信件,因没有存稿,只得付之阙如。
这个集子的抄写工作,主要由老伴潘芷云任其劳,熊良智同志副之;文字校理,印刷出版,则由李大明、李诚同志多为代劳。特此志谢!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写于渊研楼,时年八十有七,执教六十周年也,即以此为纪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