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选择相信: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

書城自編碼: 371500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教育與發展心理學
作者: 刘历红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37573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5
《 教育中的情和爱——儿童、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教育研究40年(上海教育丛书) 》
+

NT$ 916
《 万千心理·毕生发展心理学(第九版) 》
+

NT$ 818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第10版.上册) 》
+

NT$ 912
《 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理论思考及实验实践研究 》
+

NT$ 364
《 教育心理学 》
+

NT$ 234
《 学习心理与辅导 》
編輯推薦:
1、帮家长解惑,助教师成功,和孩子一起成长。
讲述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故事,呈现了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学生成长中的典型问题;讲述心理实验故事,运用实验发现、找准症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给家长、教师和孩子支招。
2、故事法的运用。书中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连,吸引读者爱不释手。
真实的教育故事中蕴含的心理学原理,通过表象抽丝剥茧,找到行动背后的理论依据,解答教育困惑。这些教育科学的普及对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3、《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及“双减”“双新”背景下,聚焦解决“家长养育焦虑”的问题,帮助家长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新环境、新背景。
4、教育心理专家联袂推荐,作者人生逆袭堪称践行典范。
作者从一名举重运动员到教育博士,从小学体育教师到中学副校长,她从教33年,坚持学习、勤于实践、勇于挑战,自我逆袭的过程,正是“选择相信”的成功典范,极具借鉴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导顾明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胡德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全书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个教育故事及与之对应的心理实验或研究故事。部分重在建设自我系统,分别阐述态度、信念、能动性、安全与发展、明确目标、扬长补短、榜样学习和坚持运动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元认知和认知系统整合起来,讲述情绪管理、向内归因、用好从众、多角度审视、记忆策略、巧用评价、抗拒诱惑、刻意练习等,以促进生活、学习中相关策略的掌握。
本书对家长、教师在“双减”政策的现实情况下,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關於作者:
刘历红
祖籍山东,成长于河南。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其间,先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就读。2016年,从河南郑州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辞职,加盟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少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目錄
1 基本态度:选择相信
1.1 两把剪刀的故事
1.2 心理实验故事
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 怎样才能坚定地选择相信?
1.5 选择相信,运用期望效应的步骤

2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2.1 两个学习遇困孩子的故事
2.2 心理实验故事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3 能动性:主动突破
3.1 绿色回收站站长的故事
3.2 心理实验故事
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3.4 促进孩子内部状态发生变化的策略

4 安全与发展:爱的能力
4.1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4.2 心理实验故事
4.3 运用心理技术干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
4.4 个案问题解决带来的启发

上篇
5 规划人生:明确目标
5.1 家长为啥被煎熬?孩子为啥缺乏内动力?
5.2 心理研究故事
5.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 尊重差异:扬长补短
6.1 不一样的“学困生”
6.2 心理研究故事
6.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4 对动觉型孩子的教育策略

7 观察学习:榜样作用
7.1 小少年犯的悲剧
7.2 心理实验故事
7.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7.4 运用观察(榜样)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8 身心健康:坚持运动
8.1 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抑郁的孩子一点点走出阴霾?
8.2 心理实验故事
8.3 原因探析:为什么运动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4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8.5 提高重视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思想认识
8.6 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习惯的基本做法

9 情绪管理:战胜小魔鬼
9.1 好好的孩子,为啥突然就变成了小魔鬼
9.2 心理研究故事
9.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9.4 跟进了解深层原因,以期有效解决问题
9.5 帮助孩子战胜小魔鬼,家长、老师和孩子应怎么做?

10 向内归因:努力才成功
10.1 我为什么会成功?我为什么会失败?
10.2 心理实验故事
10.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0.4 归因实验运用的策略与建议

11 用好从众:防范随大流
11.1 为什么学姐们的意见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11.2 心理实验故事
1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1.4 挖掘和释放从众现象积极效应的策略

12 突破自我中心:角色要分化
12.1 从伊索寓言到出力不讨好
12.2 心理研究故事
12.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2.4 促进角色分化,突破自我中心的办法

13 好记性有窍门:用好两效应
13.1 让人头疼的英语听写
13.2 心理实验故事
1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3.4 巧用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4 巧用评价:追求正激励
14.1 什么样的评价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14.2 心理实验故事
14.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4 巧用评价正激励,促进教学有办法

15 抗拒诱惑:增强自制力
15.1 全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抵抗诱惑?
15.2 心理实验故事
15.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6 刻意训练:建设学习法
16.1 我的学习故事
16.2 历红五步学习法
16.3 刻意训练,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后记 写本书的内心体验、收获与致谢
內容試閱
序二:智慧的选择 有益的探索
《选择相信: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是刘历红30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的升华,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喜欢挑战,因为挑战能带来更多新异体验,激发出更大的潜在能量。”
每个生命体从出生到成人,均要经历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进而再发展成社会有用之人,也就是个体成长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均需要教育者按照个体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进行引导并帮助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促进个体身心平衡健康成长。
父母和老师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成长中发生的是什么问题?又为什么?如何解决?刘历红所著《选择相信: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因为这本著作的特点是从刘历红30多年教育生涯中经历的故事引发,并用心理学的实验加以解释,正如本著作的副标题——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如书中第7个故事《观察学习:榜样作用》从一名少年犯的悲剧开始,再联系到心理学故事和实验,再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后运用观察(榜样)学习的策略和建议,对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的挖掘和运用提出了三条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建议。所以,这本著作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有很具体的操作上的建议,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刘历红能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实验来解释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这也形成了本著作所具有的很明显的个性,即具有自身的特色。刘历红这种热爱生活,善于学习,勇于挑战的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后记
写本书的内心体验、收获与致谢
写作从换位思考、多方论证开始
2020年3月,这本书开始构思并研读文献。序言写好后,5月2日我动笔写个故事《两把剪刀的故事》。5月10日,我将写好的内容分别发给了不同领域的朋友,请他们帮我挑毛病,找问题,提意见。首先,请出版社的编辑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在选题、结构、行文等方面给予指导;其次,请不同省份和地域(如城市、乡村)的中小学老师阅读,从吸引力、实用性等方面谈感受,提建议;其三,请心理学专家与传播学专家从专业知识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建设性意见。
在收集了各方意见与建议后,我用了16天的时间修改,调整了故事呈现的结构,初稿的写作顺序是“步:心理实验故事;第二步:教育教学故事;第三步:用心理知识分析教育教学故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大家的反馈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建议,调整了前两步的次序,旨在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征求专业指导和征集读者感受,让写作因先行论证,明确了方向,清楚了注意事项,整体框架和行文基调得以确定。带给我的收获是:做任何事,首先要自主思考,也就是先得有自己有想法或方案;其次要主动求助,想方设法借智慧,让别人特别是服务的对象提出意见或建议,尊重他们的感受;其三要深入分析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调整,完善精进,保障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赶进度,追求高速度,或许我们会跳过论证的环节,减少了行动前的商量。结果是,常因缺乏前置沟通,使行动因不被理解而遭遇阻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补救,事倍功半,无助烦恼。我觉得,尽量防范或减少被动,需有意识地增强行动前的充分论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哪怕多花一些时间,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写作计划暴露出过于乐观的问题
确定了故事结构和行文基调后,我计划:每天晚上写90分钟,半个月完成一个故事,用5~6个月的时间完成全书预设的16个故事,2020年年底前完工。但实际上,2021年2月19号,才利用寒假写完了16个故事。
计划延后,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过度乐观的判断。突出表现是阶段、每天列出的任务多,但完成的速度慢。因此,尽管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但总觉得被任务甩到了后面,身心难以放轻松。分析症结,一是高估了自己的自律性、自制力;二是对工作中各种突如其来的事缺乏预见性,如没有给工作中突发性、临时性事物预留时间,对其复杂性、反复性和持续投入度缺乏客观判断,导致计划需经常调整。而我的原则永远是工作,学业第二,其他事务居后。当完成工作后,要不然已经没有时间,要不然大脑已经难以运转,因此每天写90分钟的计划难以实现。可计划已定,任务在身,不得已,我常常在清晨4、5点钟起床,写2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投入工作,周末、各种假日,拥有相对完整的、大块时间,才是写作时段。
这个体验带给我的收获是,现在制订计划,我会在反应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预留出弹性时间。换句话说,就是在写出任务内容、完成时间后,根据任务量和难度,适当延长完成的预设时间,并在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内容和目标。同时,针对进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调整。经过这样的刻意训练,现在工作依然繁重庞杂,尤其是面对创新性强的工作时,尽管挑战压力大,对综合能力要求高,但感觉做起来比以前节奏把控更从容了些,心态也相对平和了不少。其实,做任何事都难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积极面对,坏事就能变好事,所以勇于暴露问题就应给与肯定,针对性解决问题,就是进步。坚持下去,良性循环,向上的发展态势必能呈现。
这是我在写作计划没能如期实现这个点上,查摆出的自身问题,解决方法,以及迁移策略。

写作中得到的支持、鼓励与感谢
多年来,始终有很多师友对我进行着指导与帮助,这或许是我一直在成长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充满感激,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1)非常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治金老师。1998年他作为武汉体育学院的心理老师,讲授运动心理学。23年来,每当我向他求助时,他都会娓娓道来,客观分析,帮我解决了很多烦恼与困惑。这次,我原本是想与他合作,但他觉得自己对中小学教育并不熟悉,且研究领域是认知心理学,所以没有达成合作意愿。但他非常支持我写这本书,还发给我很多专业资料,并推荐了《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
(2)非常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刘灿老师。2004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发了征集一线教师日记的消息,因为我从小学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本着试试的想法,就主动打电话沟通,自此与刘灿老师结识。当时,在他的指导下,我整理了部分日记。但那时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囿于学业压力及工作事务等原因,当然关键还是自己水平有限,所以,我放弃了整理并出版日记的计划。但和刘灿老师的缘分一直保持着。2016年,我博士毕业前后,为出版自己的学位论文再次联系刘老师向他请教,遗憾的是,第二合作意向也没未能如愿。2020年3月,当我萌发写这本书的想法后,第三次和刘老师联系,刘老师就我的写作思路和出版意向进行沟通。他很支持我的想法,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整个写作过程中,一直鼓励我,带给我很多动力。我想,将来若能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才是对近二十年来和刘老师多次有合作意向的一个总结。为此,衷心感谢刘灿老师的指导、帮助、鼓励,真心期待我们的合作早日到来。
(3)非常感谢在中小学一线任教的多位朋友。2010年至2016年,我在郑州金水区教体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科所任科研员,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张丽红是学科团队的骨干,承担了很多挑战性任务。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所以,我请她先看书稿前面的内容。她认真阅读后,2020年5月12日,反馈了阅读感受:“刘老师:您好!我仔细拜读了您写书的意向文字,非常感动于您的落脚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在想,若是一本工具书,帮助老师进行实操性的可能性会更大,我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一书,我受益匪浅,里面和您预写的一些观点,有殊途同归、大道至同的感觉。我有几个小小的问题,希望得到您的指导:①这本书阅读对象是指向一线老师的?还是……②这本书里面是以工具性的实操为主,还是偏向于理论通俗化的解读?③若您需要课例,能否涉及整个义务教育呢?④若需要小学的案例,我能否也试试(跟着您才能不断进步)。”丽红爱读书,善思考,有想法,针对她的疑惑,我们进行了沟通,对阅读对象我专门在序言中进行了界定。真诚感谢她一直以来的信任、支持与帮助;真心希望在未来的写作中和她早日合作,共同进步!
我的发小李蔚也是郑州市金水区的一名小学教师,我请她阅读并反馈意见时,她还找了同办公室的王瑞娟老师一起阅读。王老师的微信留言是:“很多人虽然是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但一看到深奥的理论,或是不太通俗易懂,会让老师们觉得阅读挺困难的。人本身都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一旦开头感到困难,就容易产生不想继续阅读的念头。不过,她写的这个文章开头刚好是从故事起头的,还是挺吸引眼球的。老师们都学过心理学,对心理学有一定认知,能够轻松读懂……期望能让我看看全册”。真心感谢李蔚和她的同事王瑞娟老师。希望《选择相信》能早日出版,届时我一定送给她们每人一本,以感谢她们先行阅读并及时反馈。
为了来接其他省份老师们的阅读意见,我还拜托当时做教育培训的好友马剑帮忙,她帮我联系了其他省份包括山区农村学校的老师。篇幅所限,仅选取其中一位老师的反馈,以示感谢。
“虽然只是看到了书的序言和一个案例分析,但《两把剪刀》的故事,读得潸然泪下。
试读的感觉真好。感觉是语言接地气,如拉家常般开启了写作。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教学实践向学术转化困惑,理论向实践转化困难,用实验数据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书作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支架有及时雨的感觉。
其次内容安排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没有看得云里雾里的混沌感,非常舒服且有用。从写书缘由,到这是本什么样的书,接着写实验的方方面面,内容往前推移平稳而合理。
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所选的案例那么真实,来自于教学一线,用理论分析教学一线现象,服务于教学一线,我想这也是您同学写这本书的初衷吧!没有晦涩难懂,毕竟在一线中像您同学这样读到博士的老师寥寥无几。想想自己也是师范生,非常佩服您的同学的学习劲头和出书的举动,顿时感觉自己与她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那是十万八千里。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静心反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仔细想想,于我而言,还是理论那一块让我感觉稍显深奥,我的看法是理论支撑必须得有,但忌长篇大论,点出现象的本质即可。
另外有几处商榷之处,我截图圈出来,请直接看图吧!”
虽然和这位老师未曾谋面,但她的意见及建议坚定了我的写作思路,带给我很多信心。此书出版后,我一定要寄给她一本,以表达我由衷地感谢之情。
(4)我还要特别感谢在生活、工作中给予我关爱、支持和帮助的老师、亲人、朋友和同事。
首先,非常感谢上游学校这个改革平台。写作本书的缘起以及书中很多的故事,来自上游学校。从2016年加盟上游学校至今,每天10多个小时的忘我工作,促使我在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较之从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觉得,自己的前半生45年的努力,似乎都是为了到上游搏击而在做准备。在参观吴忠黄河楼时,我发现:我出生在黄河的下游山东济南,成长在黄河的中游河南郑州,如今奋斗在黄河的上游——宁夏银川。逆流而上到上游,似乎是我的生命路径。
上游学校是全面、全员改革的地方,很多事情都极富挑战性。我喜欢挑战,不喜欢重复尤其厌恶缺乏创造性的行动。生命极其短暂,无谓的重复就是在浪费生命。在上游学校,校长王力争极富创意又要求很高,时常逼迫我们不得不创新。工作中,他既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师兄,我的事业伙伴。尽管有时因理解差异、判断不同等观念与观点的分歧,会引发我们的争执,但我们都清楚,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2016年至今,他是我思想碰撞上密集度、持续时间久的师友。在思维深刻性、严谨性上,在决策的前瞻性与全面性上,在处理问题的艺术性及情绪稳定性上,我都不如他,能与这么优秀的人共事,成长必然提速。为此,我特别感谢他辞职,创办上游学校;也特别钦佩他,为了教育理想,敢于付诸行动的勇气和魄力。上游学校很多老师追随他,感谢他,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同时,我还特别感谢他对我的高度信任、用心指导和无私帮助。
由此,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长江学者王鉴教授,每当在上游学校遇到困难,我都会向他求助。很佩服王教授,常常三言两语就点出了症结所在,令我豁然开朗。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有导师指点,还有同门的支持。他们是我在上游以及上游学校推进改革、实现超越发展的支持系统!
其次,非常感谢两位老先生,94岁的胡德海先生和87岁的张梅玲先生。在西北师范大学读博士时,胡先生教我们教育学原理;在中科院心理所读书时,张老师教我们教育心理学。这次请他们为本书作序,两位老先生都要求我寄过去纸质版的书稿,看过之后才写了序言。他们这种治学严谨的做法值得我终生学习!
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感谢我爱人——中原工学院传媒学院的杨骅骁。我们从1993年相识、相恋到1995年结婚,28年来,他始终包容我的各种想法,支持、指导我求学,甚至辞职也是他鼓励我。他希望我能打通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让我研究的教学艺术能在中小学都发挥作用。边工作,边读书,我坚持了很多年,他也支持了我很多年。2016年,我博士毕业后辞职创业,不仅离开郑州走进了银川,而且工作节奏更快,事情更多。所以一直以来,工作、学业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时间,很多事都得他打理。在我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没有我爱人的支持,很多想法都难以实现。
当然,我还要特别感谢2020年端午节那天已离世的婆婆——别翠娥。婆婆是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从我们结婚起,婆婆就承担了家里的大事小情,尤其是1999年,我女儿杨乐苡出生后,除了一岁四个月前,是我娘家妈和婆婆每人一天轮流带孩子外,之后一直都是我婆婆帮我带孩子,直到孩子上高中。
此外,真诚感谢弟弟刘希明、弟媳侯会玲和侄子刘成麟。弟弟一家和我父母住在一起,2005年5月,我母亲突发心梗离开了我们。1942年出生的父亲,一天天衰老,我辞职前,还能时常回家陪伴老人。我辞职后,父亲就一直由弟弟他们照顾。父亲身体健康,是我祈求上苍保佑的事情。父亲给了我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和强烈的事业心。让父亲以我为骄傲,既是我的动力源,也是我的奋斗目标。还有我的女儿杨乐苡,她2017年考入南开大学文学系国画专业,2021年毕业。首次备考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山水专业,看到了差距,她没有选择调剂,决定再考。衷心祝愿她能早日考进心仪的院校,继续学业。与学业相比,我更希望她健康快乐,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
有太多的需要感谢的人未曾提及,有太多需要感谢的话没有说出……我希望,把自己真挚的感谢之情通过不一样的付出,不一样的行动,在点滴中流露;我希望,把一个个承载着具体行动的鲜活故事,和不懈学习得到的知识融合后输出,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真诚祝福身边的、远方的亲人、朋友、同事,平安健康,如意快乐!
真诚祝福现在的、未来的读者,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爱你们的刘历红
初稿:2021年3月6日
定稿:2021年9月12日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21年5月26日
北京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成长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是拉一把还是推一下,结果大不相同前文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学习上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却很不一样。为什么?妞妞的爸爸在给郑州金水区黄河路三小的其他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时说,小女儿出国前,他去给孩子买出国用的大箱子。在商店遇到了一位也在买箱子的女同志。这位女同志一下子买了两个大箱子。他很好奇,就主动攀谈。
沟通中,得知这位女同志的双胞胎儿子同时被美国名校录取,也要到美国攻读博士,所以,她给孩子各买了一个出国用的大箱子。在交流教育经验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自家的孩子都算不上特别聪明,而且孩子们在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少。不过,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他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解决。在想方设法地解决了困难以后,孩子们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还逐渐养成了乐学、勤学,做事积极、认真,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服输、承受力强等好习惯。
妞妞的爸爸认为,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或老师尤其是爸爸、妈妈,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用心拉孩子一把,帮孩子越过遇到的坎儿。如果一味地指责、抱怨、贬低甚至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帮孩子解决困难,实质上是推了孩子一把,把孩子推进了坑里。时间一长,一方面孩子感到家长总是帮不到自己,慢慢地也就不会再求助于家长了,甚至因屡屡遭到贬低、打骂,而学会撒谎、逃避,乃至发生其他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被贬低,渐渐地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再想拉一把的难度会增大,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延长,真是得不偿失。
分析前文第二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小女孩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当她遇到了学习上的困境时,既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也没有获得及时且有效的帮助,反而不断地遭到斥责、贬低乃至否定性的消极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就如同实验中不可逃脱组的狗一样,在努力尝试了30次后,因为没有取得任何效果,终选择了放弃。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2001年10月,在广西东兴市召开了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会议。当时,我有幸作为河南省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心理专家曹子芳教授做了场报告。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说上海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在总结教育经验时提出,要让孩子觉得“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曹老师又加上了“我能行”。以此,帮助孩子爱上学校、老师和学习。
2020年元月,我所在的上游学校组织10位老师前往芬兰研修,这是我们学校自2018年以来,第三次第四批组织教师到海外研修。在芬兰学习滑雪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后来还教授我们体育理论),指导我们时,不仅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整个教学中,自始至终他的鼓励令我们倍受鼓舞,非常难忘!“You can !”“Just try !”仿佛是他的口头禅。在这种态度上的信任、技术上的支持、细节上的指导下,我们学得很快,而且渐渐树立了
“I can !”的信念。
教育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做事,从“Can you ?”的自我质疑乃至充满怀疑,转变为坚定的自我暗示与强化“I can !”是必须要给孩子的做事信念和人生信念。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是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的心灵助力。同时,真切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家人信任,我能行!”是孩子遇到重重困难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的心理动力。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链接越紧密,支持越有力,孩子的发展就越有后劲,越有潜力!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转变态度,接纳情绪,尊重感受,有效帮扶,积极评价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对孩子所做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态度与自我评价的形成。因此,防范或改变孩子的习得性无助,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或委屈时,更需要师长针对性的帮扶和激励性的评价;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与他们出现的问题,多给予关心、鼓励、帮助与支持;其三,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切忌本能反应,意气用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指责、抱怨乃至暴力相向,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他就会不断地感受到一个垂头丧气的自我,而反复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将导致他越发地感到沮丧、自卑乃至自暴自弃,甚至在内心深处给自己贴上了做任何事都“注定”会失败的心理标签。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成功的人,总是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用心,我就会一点点地进步,我就会一步步地成功,那么,这个人就会塑造一个不断进取、努力获取成功的充满正能量的自我,于是他就会感到喜悦、自尊、自信,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他总是充满力量,阳光向上。由此可见,自我概念是积极性的源泉,也是瓦解无助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内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在家庭教育中,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地鼓励,引导孩子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自我暗示的习惯,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建设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归因训练
塞利格曼指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很多学习差的孩子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性无助,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心理归因训练,纠正他们的认知模式,帮助孩子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从而把自己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在他们失败时,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慢慢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学习成效,并以此逐渐引导他们将原因归结为积极的努力、用心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从而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师长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拿这个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较,因为孩子的无助感往往是在这种比较中慢慢滋生的。所以师长首先要建立孩子自身纵向比较的观念和做法,其次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孩子坚信自己有特长、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富有安全感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归因,促使孩子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