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在不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知识社会中,我们碰到各种没有现成解决方法的新问题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是从未遇到过的失败。是用老方法、旧经验面对新问题,还是从新问题乃至失败中学习并进而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方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创新之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大致判断您更可能成为常规专家还是适应性专家。适应性专家身上所具备的适应性专长是大多数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质,已被认为是当今知识社会每个人所值得追求的发展目标。
|
內容簡介: |
《适应性专长与教师学习》以适应性专长为主题,探讨了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与相关研究,并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分析了其内涵、发展途径与评价,为我们在知识社会背景下反思学习与发展,重塑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提供了独特启发,是国内关于适应性专长研究的一本专著。
考虑到教师在知识社会中作为学习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本书聚焦于教师这一专业身份,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设计研究对教师的适应性专长展开了探讨,指出了知识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如何培养知识社会所需的适应性教师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路径。
《适应性专长与教师学习》适合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订者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等专业的研究生。
|
關於作者: |
王美,女,1980年1月出生,江苏南通人,教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放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00-2004年师从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开始小学情境教育教学及研究;200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高文教授和裴新宁教授;200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文教授;2010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师从李其维教授。2011年及2015年两次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跟随林晓东教授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学习科学、教育技术、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情境教育范式的建构与国际比较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促进21世纪学习的领导力》等著作。
|
目錄:
|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适应性专长的研究源流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适应性专长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适应性专长概念提出的意义与价值
小结
第二章 学习科学视角下适应性专长的内涵剖析
第一节 适应性专长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适应性专长的内在功能
第三节 适应性专长的认识论
第四节 本书对适应性专长的界定
小结
第三章 学习科学视角下适应性专长的发展与评价
第一节 强调发展性研究:与传统专长研究的区别
第二节 适应性专长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适应性专长发展的一般机制
第四节 促进适应性专长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模型分析
第五节 适应性专长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迈向教师适应性专长研究
第一节 知识社会:教师适应性专长研究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教师教育的变革之路:教师适应性专长研究的领域背景
第三节 教师适应性专长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教师适应性专长的基本概念与未来研究方向
小结
第五章 捕捉教师适应性专长的表现特征 以数学教师为例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施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 数据分析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六章 设计促进教师适应性专长发展的学习环境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三环螺旋形教师学习环境的设计
第三节 三环螺旋形教师学习环境的开发-实施与过程性反馈
第四节 三环螺旋形教师学习环境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价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学习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是我们对要学习什么、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和认识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说在20世纪的上半叶,学会读、写、算就能满足工业社会的基本生存需求的话,进入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仅仅会读、写、算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扑面而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了。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知识社会的特征也许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现在,在21世纪已经翻过近五分之一个年头的时候,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已经对这一新兴的社会形态有了具体的感受和体验。从几乎无所不卖的淘宝,到覆盖绝大多数国人的微信,从面向所有人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慕课,到豆瓣、果壳、知乎等社会化的知识、经验与见解的在线分享平台,从各类运动手环、苹果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到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共享单车它们都是知识社会的产物,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达着这个不是仅仅依靠劳动和资本来创造价值的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特征: 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如果不结合这一时代特征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来思考学习与发展的问题而继续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或模式,或者仅仅是在某些细节上做些修修补补的话,我们恐怕只会被知识社会甩得更远。至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当前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难以满足或适应社会的需求,雇主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学生则抱怨在学校里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都已过时。正如本书第一章提到的美国认知科学家、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曾经指出的,人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去学会掌握一种复杂技能,但与此同时,任务和技能所在的境脉却发生了深刻的质性变化,这些先前的任务和技能招致了废弃。这一观点在今天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更加振聋发聩。
撇开学校教育,再从个体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来看,对于某个领域的从业者而言,其在职业生涯中终身致力的目标无非是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最近一些年的研究已经揭示,仅仅发展成为能够熟练、高效地解决问题的常规专家已经越来越不足以应对知识社会的挑战。当前更需要那种能够突破已有专长和经验的拘囿,在不确定的、变化的新情境中学习并创建新观念、新方法、新知识和新产品的适应性专家。这些适应性专家身上所体现的适应性专长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质,它也被认为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每个领域的学习者所值得追求的目标。
适应性专长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认知科学家波多野谊余夫(Hatano Giyoo)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所处知识社会的本质后,这一概念在21世纪后受到了很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书以适应性专长为主题,探讨了它是如何被提出的、有哪些相关研究,并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其内涵、发展途径及评价进行了思考,试图为我们在知识社会背景下反思学习与发展,重塑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提供一些启发与参考。
同时,考虑到教师在知识社会中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自身作为知识社会中的学习者,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迎接知识社会挑战的准备),本书聚焦于教师这一专业身份,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设计研究对教师的适应性专长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指出知识社会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如何培养知识社会所需的适应性教师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路径。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目标、思路等,结语概括了本书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后续的研究议题。正文则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了适应性专长概念的提出背景以及该领域发展至今20余年的历史脉络,探讨了适应性专长的概念提出与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基于文献研究,从表现特征、内在功能和认识论三个层面挖掘了适应性专长的内涵实质,并据此提出了本书对适应性专长的界定。
第三章基于文献研究,从学习科学聚焦学习与发展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适应性专长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般机制、发展路径以及评价等问题。
第四章通过文献研究,呈现了教师适应性专长研究的时代背景和领域背景,梳理了该领域的短暂研究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教师适应性专长的基本概念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五章通过实证研究,捕捉了教师在特定教学问题解决情境中的适应性专长的表现特征,并基于对数据的量性分析和质性分析,探讨了适应性倾向与问题解决的结果、适应性专长与专业发展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手的适应性专长等问题。
第六章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呈现了研究者在教师专业实践的真实境脉中,设计并初步开发、实施的一个旨在促进教师适应性专长发展的教师学习环境三环螺旋形教师学习环境(Multi Spiral TLEs),分析了教师在该环境中的适应性专长的发展,以及该环境在促进教师适应性专长的发展上发挥影响的一些干预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对适应性专长或适应性专家的关注和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常规专长或常规专家的否定,而是因为在当前知识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亟需发展适应性专长,需要更多的适应性专家。对于正处于寻求经济社会创新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外,适应性专长的核心其实是专家(可拓展至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及组织)是如何面对新情境或新问题的。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自己的从业领域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没有现成解决方法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有时甚至是从未遇到过的失败,是用老方法、旧经验解决新问题,还是从新问题乃至失败中学习并进而发展新的知识和方法,找到新的出路,希望本书关于适应性专长这一主题的探讨能够给您带来更多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