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一本以单元和课的形式编排、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编程入门书,知识点依次呈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课课有习题,课课有课件,易学易会。以知识点为中心,适当地弱化语法,注重算法。利用流程图厘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计算思维。
|
內容簡介: |
一本难度适当、易学易教的教材是开展小学信息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本书选取 80多个贴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孩子兴趣,以程序为中心,适当地弱化语法。本书利用流程图厘清思路,并提供多种算法实现举一反三,让小学生在学习 C 语言编程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本书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地依次呈现各个知识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编程的乐趣和魅力。 本书适合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使用,可作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普及组竞赛教材,也可作为信息教师学习 C 语言的入门教材。
|
關於作者: |
潘洪波,1996年参加工作,现任教于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是一名爱学习、爱思考、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曾获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制作的教学软件在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评比中获一等奖,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基础教育教学软件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浙江省教学软件评比中多次获一等奖。指导的学生参加市区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年年多人获一等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同学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信息学,其中有3人获全国一等奖,被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提前录取,多人就读于重点名牌大学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指导的学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WER2016赛季世界锦标赛中获一等奖。
|
內容試閱:
|
前言
比尔盖茨说:学习编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创
建一种我认为在各领域都非常好用的思维方式。麻省理工学院的切尔雷
斯尼克说:当你学会编程,你会开始思考世界上的一切过程。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智能化、自动化的世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相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程序。学会编程,有利于在信息化的今天更高效地
利用计算机;学会编程,能更好地读懂世界、适应世界、创造未来世界。
小学生学习编程并不是为了将来成为程序员,而是在学习中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学会编程就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正因为编程如此重要,从 1984年起,中国计算机学会每年都举行青
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 ,希望通过比赛促进学校、社会开展程序
教学。然而,现有的青少年信息学培训教材大部分是仿照大学教材来编写,
相关知识常常集中、系统地出现,像用户说明书一样面面俱到,所举的例子
经常涉及初中、高中的知识,这样的教材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中学生,但
对初学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学习也就变得枯燥无味、索然无趣。于是
就萌发了编写本书的念头。一本符合小学生心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书,既
能方便一线教师轻松地开设拓展课程,开展社团、竞赛等活动,又能让广大
小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
在编写本书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1)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以程序为中心,循序渐进,层层铺垫,采用课
和单元的形式编排课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指引正确的方向。
(2)
兴趣比奖次更重要。本书选取的例子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易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 C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3)
信心比知识更重要。本书选取最常用的语句、算法,舍弃超越小学生能力范围的内容,不盲目拔高,重在让普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看懂、学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算法比语言更重要。算法决定程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语言只是载体。只有理解算法,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建立计算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注重算法,利用流程图让学生轻松理解解题思路,举一反三,课后的习题利于学生巩固升华,也便于教师教学。
感谢浙江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董闺聪老师,从 1996年就开始帮助我、支持我开展程序教学;感谢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是他的种子教师培养方案,促使我开始编写本书;感谢省特级教师王伟文老师,正是他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本书才能正式出版。
感谢浙江师范大学陈炳木和熊继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刘日仙、金华市教研室吴跃胜、婺城区教研室钱柳松、金华九中郑理新和方金浩、金华五中陈洪祺、金华一中胡建峰等老师,为本书提出了许多真诚而有益的建议;感谢我的学生给我创作的灵感;感谢我的女儿潘雨萱小朋友,让我进一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还为本书配上有趣的插图。本书也献给我可爱的女儿。
本书以适合小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结合本人 20余年的教学经验,历时 4年多编写完成。编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但是因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可发送电子邮件到 4878747@qq.com,更希望读者对本书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便修订再版时改进。
潘洪波 2017年 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