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1、这是唯一一本我会推荐给身边刚毕业的朋友的好书,书中讲述了一些很实际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跳槽还是继续安逸,自我如何在公司中提升自己,等等。我读完书稿后,很迫不及待地想跟身边正在找工作,或已经工作几年却遇到瓶颈期的朋友分享这些观点。
2、书还未上市,就已经有多家知名企业为员工订购此书,作为员工的培训书。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流行的大空假的成功励志书,也不同于教条说理的同类职场书。它是作者薛莉职场观察十余年的结晶,把她的职场经验、职场经历,以及职场感悟与哲理全部凝练于此书中,你会从很多真实的故事中,了解原来职场是这么回事。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写给职场新鲜人的实用职场书,用身边经历的职场故事,讲述了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选择稳定安逸还是跳槽转行……这些道理,很可能关于你十年后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方式。
著名职场作家、职场治愈系教母薛莉,将十余年职场经验与智慧集于此书。早懂一点职场和人生,少来一点迂回和弯路。早懂五年,35岁以前可以走得更远一点。
|
關於作者: |
薛莉:笔名“谁谁谁”,商务圈里的时尚人士,时尚圈里的商务人士。现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生活频道主编。FT中文网、《Reader’s Digest-普知》专栏作家。《大声说》《上班这点事》《洋泾一大帮》等电视节目嘉宾。著有《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白领极限生存》《上海在失眠》《朝九晚五》。自2000年起,撰写《朝九晚五》专栏以来,广受上班族追捧。
|
目錄:
|
第一章 理想向左,现实向右
1.你的就业,是否需要“拼爹”?
2.有梦想≠会成功
3.实习生该和谁吃饭?
4.当作家是要饿肚子的
5.认清你在产业链上的哪一环
6.天堂向左,桃源向右
7.二十岁精英PK三十岁精英
8.为什么洋MBA也会待业?
9.再高的薪金,不过打工而已
10.成功,首先要有欲望
11.专业也分“穷”与“富”
12.不要让你的理想靠边站
13.找到你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
14.每天的工作≠八小时
15.视野有多大,职业平台就有多大
第二章 先了解自己,再适应公司
16.搞清楚你是谁
17.不要急着责怪主管和领导
18.自己做,比给别人做更难
19.永远没有“最佳”雇主
20.如何做“混混老板”的下属
21.富学生不一定竞争得过穷学生
22.“拍毕业照是否该穿学士服”不该是个困惑
23.当你的内向影响到沟通
24.每个公司都有性格
25.搞清楚你在公司排第几
26.不要忽视公司的小规定
27.搞清楚你和行业是什么关系
28.计算你的职业投入与产出
29.这样说,老板才会听
30.学会在办公室保护隐私
31.偶尔坐坐“冷板凳”也不错
第三章 二十几岁,该懂的事儿
32.看上去简单的差事,并不简单
33.要学会适应,也要保留个性
34.避开你容易犯的四个错误
35.在聪明人面前,最佳选择是讲实话
36.忠言,也要“顺耳”说
37.乐于服务消费者的人,总是好卖的
38.董事长不会和你抢功劳
39.与国际接轨,别让自己太“local”
40.你的工作,得让人感到愉悦
41.二十多岁,失什么也不会失败
42.职场新人,该不该懂点 “人情世故”?
43.得罪过谁,最好记清楚
44.想升职加薪,该不该表现得太心急?
第四章 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45.中国式的择业纠结症
46.是否需要全身挤进“国营单位”?
47.“借”与“调”,待遇大不同
48.“体制内”的价值到底值多少钱?
49.公务员,算白领吗?
50.进国企之前,先了解它的特点
51.对于外企,你必须了解一点
52.中国就业市场相当多元化
53.关系户也有烦恼
54.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55.不能“混”在中国
56.你的“关系”在哪里?
57.了解小城市的职业前景
第五章 选择稳定安逸,还是跳槽转行?
58.换行需要勇气
59.要了解风险的机会成本
60.十年不跳槽的“仙人”们
61.“中等智力”的助手供不应求
62.“跳”棋高手有捷径,也有软肋
63.做好跟着工作漂泊的准备
64.大公司其实算好“混”的
65.不要怕当职场的“角斗士”
66.跟着直觉跳槽
67.跳槽定要好聚好散
68.公司对待“叛将”的态度各不相同
69.“出海”会成时尚
第六章 我说你不懂职场
70.掌握与“小人”打交道的方法
71.资历也会成为累赘
72.懵懂的人机会多
73.业余时间决定人生
74.九〇后有机遇,也有困境
75.外行很有杀伤力
76.真的人脉关系其实很少
77.感情不能跟着事业漂泊
78.话太少,会吃大亏
79.老板要懂,员工要哄
80.同行都是你的老师
81.老实人挣得相对较少
82.有些行业秘密不能说
第七章 成功人士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83.安徒生也是“屌丝”逆袭
84.有些成功是被动得来的
85.职场专家也会失业
86.专业人士不一定有“钱”途
87.会“服务”才会成功
88.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
89.在英国当老板很窝囊
90.成功没有操作说明
91.四十岁也不一定成熟
92.要学会挨过职场低潮
93.领导偶尔也卖萌
94.有些人不适合做管理
95.“性资本”也是资本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向左,现实向右
“我想做的工作,人家不要我;要我的那些工作,我又不想做”,这是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困扰。愿不愿意用有可能饿肚子的风险来换取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这是个问题,而这个决定只能自己做。
1.你的就业,是否需要“拼爹”?
老同学喜得贵子,没有感叹得子的喜悦,而是来了一句:“得好好向上爬,为将来‘拼爹’的时候做足准备。”说老实话,看到这话,我不仅没有奇怪,还有点惺惺惜惺惺。现在连报名上幼儿园都需要家长详细填写任职机构、头衔甚致近亲的社会关系,更何况将来就业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不致受到冷遇,你在填任何调查问卷的时候都可以把收入与头衔往小里写,唯独在幼儿园的那份上得朝大里写。最好把总监写成总裁,把年薪十万写成百万。
其实“拼爹”就业的现象由来已久。我们七十年代生的这帮人中的“官二代”们,就已经在享受着“爹福利”。比如银行行长的儿子,可以轻易进入很难进的银行工作;电视台制片人的侄子,很容易进入电视圈。只不过二十年前的行业差距、职位差距所带来的地位与收入差距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因此这种福利并不刺眼。我认识一个靠着“拼爹”进银行工作的同龄人,在银行柜台数钱数了好几年,才最终进入里面的办公室工作。问他何以至此,他说,那些在柜台数钱的背景都和他差不多。原来“拼爹”进来后,大家又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在当初就业时,对能够享受到的“爹福利”还心怀感恩,并且有点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话,那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轻视这种“爹福利”,甚至希望通过积极或消极的抵抗来逃脱“爹福利”的魔爪。
我最近帮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找了份实习生的差事。在电话中我很严厉地对他说:“一、这只是实习,对方无招人编制;二、没有实习费;三、若实习单位不满意,有权随时终止实习。”有趣的是,这位年轻人是因为不希望让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一切逃出来的。他的家在苏州,他的父亲自认为在当地混得不错,至少为儿子“安排”一份银行的工作还是小菜一碟。在电话中,他父亲对我说:“进银行是难,但要是把上亿的资金带过去,进银行就没那么难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同样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儿子偏偏不买这份人情,单要跑到上海来闯一闯,你还能拿铁链子拴他回去吗?
当然,虽然逃离了父亲的势力范围,但新天地也是靠父亲的势力找到的,并不算真的独立自主。有位二十四岁在机场工作的小伙子对我说:“我现在很独立,工作能力也很强,很想出去闯一闯。”结果一问:工作是父母帮找的,住是住在父母家里。有什么资格谈独立?这种在认知上的问题,恐怕不是靠“拼爹”能够解决的。
听说巴菲特的儿子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因为填写父亲的职业是“security manager①”而被同学误以为是“保安经理”。当然,若说他全然没有享受过“爹福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十七岁时,巴菲特的姓氏和一封来自《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推荐信,帮助彼得进入了名校斯坦福大学。2011年来中国为他的书做宣传时,吸引媒体蜂拥而至的还是他的“巴菲特”姓氏,而不是他曾经得到的美国电视圈的艾美奖。
只不过他的“爹福利”永远只在关键的时候吝啬地使一点点力气——小巴菲特最终还是从斯坦福辍学了,没拿到学历,而他也终于摆脱了“爹福利”的势力范围,在影视音乐领域拥有了相当的地位。这其中的努力与压力,恐怕是那些有条件“拼爹”,又不想“拼爹”的人需要完整认清的,它的难度很可能超过了常人的想象。
2.有梦想≠会成功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名人堂》栏目的“八〇后”梦想行动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重要的一站是去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交流经验。
把“创业”和有“梦想”结合在一起的不止北京电视台,上海艺术人文频道的《大声说》在讨论青年人梦想的一期节目中,也请来一位创业八〇后,作为梦想的代言人。在这些媒体的暗示中,创业又岂止仅仅与“梦想”有关,还意味着“远大理想”、“成功”和“有作为”。
在热门征婚节目《非诚勿扰》中,我看到过一位中国本土最大的IT公司的销售经理备受冷遇的情景。有女嘉宾问他:“有没有想过创业,把自己的公司做上市?”“没有。”女嘉宾马上说:“我希望找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原来有一份体面工作,并且不到三十岁做到收入不错的销售经理,希望过和睦安稳的平静生活,成了没理想没追求的典型。
用“创业”与否来界定“梦想”的有无当然是荒谬的。在我接触到的林林总总的人当中,有“梦想”的,不一定经营得成功;经营得成功的,不一定有“梦想”。比如一位法律系大学教授,曾经梦想着重塑中国司法系统,他当然没有成功,不过是一名大学教授而已;比如广东一位经营食堂的企业家,如今日进数十万,但他从来没有梦想过重整中国食堂业。创业二十年中,他不知换过多少个行业,什么挣钱做什么。梦想是什么生意?有钱赚吗?
但有梦想的人肯定过得更丰富,只是不要把“梦想”和“成功人士”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很多经济上成功的人,当初只是满脑子想挣钱,并且善于行动,等到家大业大的时候,接受媒体的采访多了,在媒体的启发下,就顺便为自己创业的当初虚构出一段梦想,以便媒体写出更有韵味的文章。
头脑复杂一点的“成功人士”则善于控制“梦想”。能够准确判断出什么想法能来钱,什么想法不来钱,并且把亏本的梦想控制在有效的时间和投资范围内。这是我和多位企业家聊天的心得体会。在某些方面,他们还没我的想法多,但他们一边觉得和我聊天挺有趣,一边早就判断出我的这些想法毫无商业价值。他们的时间都用在经营企业上了,哪有时间给梦想。
但对于事业上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有梦想是好事,只是未必需要将这个梦想付诸行动。我倒是觉得,行动上尽可以朝商业利润大的方向走,将梦想像圣人一样供起来。等到翅膀硬了,飞得高了,如果这个梦想依旧存在,你会欣慰地发现自己已经有了经济实力和经验阅历来经营它。这才是理想中的“梦想行动派”吧。
3.实习生该和谁吃饭?
就读于某名牌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受挫的九〇后女生”来信说:
在学校,我参加社团,组织活动,拿奖学金。今年暑假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实习,在一家世界五百强上海的全资分公司,做一份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实习初衷是希望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行业的经济情况,更重要的是感受一下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我的工作本身,而是与周围人的相处。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中午吃饭上,头几天我都是一个人吃午饭,后来我就主动去找别人,对每个人都是微笑。我与一个比我大两三岁的姐姐吃了和同事的第一顿饭,我以为还算愉快,而我总是会想起来和她一起吃饭,她却不会想起来中午约我一起虽然我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被动,积极与人结交相处,但还是逐渐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上的力不从心:比我大很多的人我基本上没有办法搭话了,跟我年纪差不多的人我似乎也很难真正融入。每个人之间似乎都有一丝距离,而这是在学校里所没有体会到的。
她的迷惑在于:在职场真的就只有工作联系了吗?同事之间,即使是没有什么竞争的实习,也不可能成为朋友吗?实习生因为早晚会离开,所以周围的人觉得理不理无所谓,于是索性不理睬?
收到这封信后,我才惊觉,原来每天办公室里的午餐时间,当你在为吃什么而烦恼时,也许会有实习生在纠结和埋怨着:为什么你不叫上我一起吃饭?
我又不是你男朋友,为什么你会对我有这样的要求呢?
在“受挫的九〇后女生”的信中,已经表达了很多对办公室同事、工作、办公室氛围的期望,那么请允许我站在一位公司雇员的立场上谈一下对实习生的期望吧。
一、不惹事。比如不要暗地里埋怨别人不找她吃饭之类。还没等着你帮上忙呢,先落下一身不是,这样的实习生谁想要啊。
二、愿做事。主动问别人需不需要帮忙电话订餐的实习生是大家最喜欢的。毕竟,收集周围电话送餐的单子是件极琐碎无聊又浪费时间的事。对员工来说,实习生的首要功能是“助手”,而帮忙解决订餐之类的琐碎小事,正是“助手”一词的具体表现。而如果实习生可以开心地帮忙做成这件事,那么这就是个态度极好的助手。
三、会做事。只有在前两者的前提下建立基本的信任,才会有人愿意把逐渐接近核心事务的事情交代给实习生做。毕竟,做对了,实习生也有功劳,做错了,责任只有雇员承担。当然,如果这个实习生极其会做事,以至于雇员轻松得不用自己干活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位实习生离转正的时间不远了。即使这家公司没有编制,别家公司也会乐意伸出橄榄枝。
实习生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提要求的。“别人为什么不提出和我吃饭”这是要求,“需要我帮你订餐吗”这是帮忙;“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这是要求,“需要我帮你复印吗”这是帮忙;“同事不可能成为朋友吗”这是要求,“你需要加班啊,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这是帮忙。
还有,不要叫别人“姐姐”,哪怕在心里。办公室里,只有同事和上下级。公司招实习生,为的是给员工找助手,顺带为年轻人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不是招来一群弟弟妹妹培养员工的爱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