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有不少。但是能够排在前五位的,应该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Priciples of Economics)、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以及米塞斯的《人的行为》。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创立了古典经济学。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方法论个体主义、主观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都是高度原创性的,而且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系统构建了局部边际分析法,其著作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建。凯恩斯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虽然对现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巨大,但无论从学理来看还是从政策操作来看,均存在重重问题,成为奥地利学派的“死对头”[奥地利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哈耶克(Hayek)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开始叫板凯恩斯,直至其 1992 年去世,而凯恩斯早在 1946 年就英年早逝]。米塞斯作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对门格尔创立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进行了非常彻底的主观主义和公理化改造,而且还做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发展,创建了行动学和与其行动学一致的经济学(米塞斯称其为“狭义经济学”或“交换学”)。
从思想内涵上看,当数《国富论》《国民经济学原理》《人的行为》最具思想深度和高度。从理论和方法论的原创性来看,上述五位经济学家各具特色,其中最具原创性的当数门格尔。米塞斯的《人的行为》也具有高度原创性,但他的原创性是建立在对门格尔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改造和发展基础上的,属于继承、再创造与新原创的结合。这种主观主义改造把米塞斯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哈耶克在其 1952 年出版的《科学的反革命》(The Counter Revolution of Science)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过去一百年里经济学的每一项重大进步 , 都是向着不断采用主观主义的方向迈出了进一步。”米塞斯朝着主观主义的方向的迈进,其意义非同小可。比如,他把门格尔的财货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主观主义改造,把财货定义为实现个人行动的目的的所有手段。如果这些可支配的手段是稀缺的,它们就属于经济财货,包括有形的经济财货和无形的经济财货(服务),也就是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他把价值定义为行动的人赋予其行动的最终目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至于手段的价值,则看它对于最后目的的达成有着多大的贡献。所以,手段的价值是从其可达成的目的的价值引申出来的。手段对于人之所以重要,只是因它有使人们达成某些目的的可能。稀缺的经济财货作为财富,其对于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需要如此看待。米塞斯把门格尔的需要理论做了主观主义的改造,从主观主义的角度来看需要。按此,在经济学领域,没有异乎价值等级的需要等级(比如分为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需要,以及维护人的福利的需要),唯一重要的是价值大小的排序,而价值反映在人的实际行动之中。对于米塞斯,不确定性内在于人的行动。行动的人在其行动中自然承担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情形下做出判断、决策和选择。因此,行动的人多多少少是个企业家。每个行动的人都要权衡取舍其目的和手段,选择其主观评价最高的最终目的,并按其主观评价选择匹配可支配的手段,以此采取某个相应的行动,并同时放弃其他的行动。不同的行动的人,也就是不同的米塞斯式企业家,从主观的角度发现财富的不同用途和价值。由此,每一个行动的人都从主观视角化生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财富世界。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和精确规律,是有关真实世界的真实的人的真实行动的经济学。它在经济科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元经济学的地位。在发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过程中,门格尔和米塞斯的贡献厥功至伟。米塞斯通过对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理论的上述主观主义改造和发展,提出和建立了先验的行动学理论体系和与之一致的经济学。门格尔的“原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米塞斯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体系,属于一前一后的关系,类似于前者开辟了一个宇宙,后者则开辟了一个相应的平行宇宙。二者均有发扬光大的理由与价值,不能拿前一个体系否定后一个体系,也不能拿后一个体系否定前一个体系,应该将二者视为平行矗立的、傲视八方的两座经济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