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基于Aspen Plus 和 Aspen HYSYS的化工流程设计与模拟
》
售價:NT$
1010.0

《
青春期的二次成长:给青少年恰如其分的爱和支持
》
售價:NT$
305.0

《
盐与唐帝国
》
售價:NT$
602.0

《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
售價:NT$
347.0

《
悍妇女巫和她的故事(第一本以女巫为主角的故事集!)
》
售價:NT$
352.0

《
潮汕古建筑营造
》
售價:NT$
1214.0

《
一念花开:让智慧温柔绽放
》
售價:NT$
265.0

《
图形引擎开发入门:基于Python语言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这是冰心奖作家写给自己的、写给孩子们的童年往事。如果说生命就是以童年为原点的一圈有一圈的长跑,有时候我们以为长大就是离童年越来越远,可是有时候,所有的奔跑不过是为了重回童年。回到童年的自在、天真,童年是很多人的精神故乡,童年更是梦想的远方。
这是中国式的童年,带领孩子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过去,了解父母一代人的生活,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是一次询问来处的寻根之旅。
◎作家真诚书写的童年故事讲述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一百个中国的村庄、地域,一百个童年故事,将汇聚成宏阔壮丽的中国画卷,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变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参与丛书创作的作家都是荣获“冰心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将围绕丛书立意创作全新作品。作家把童年梦想、童年故事与当代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相结合,力争将思想性、艺术性和儿童性相统一,追求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为新时代童书出版带来清新之风。
◎丛书规模拟为百册,为开放式书系,作家作品分批推出,不断吸纳新时代涌现的优秀获奖作家。丛书作品在文风上与“五四”新文化倡导的“美文”一脉相承,在表达方式上贴近儿童阅读心理,与时代脉
|
內容簡介: |
《风车码头》是一部书写童年的散文集。两年前,作者随父亲回到即将拆迁的老屋搬东西。借“这次回来”,他写下了对童年的深情回望。如一道曙光照进老屋的门缝,它轻轻推开了作者的记忆之门。作者站在高处俯瞰童年,这个视角带来了难以回避的些许沉重,时空交织中童年画面的闪回,呈现出作者与童年的对话:和风车对话、和高高的烟囱对话、和那个局促而真诚的小孩对话,也和心中那个曾年轻的父亲及他同事们的对话……这些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是矿石是宝藏,亦是作者想与读者分享的童年故事。
|
關於作者: |
高巧林:江苏昆山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品散见全国诸多儿童文学报刊,入选多种少儿文学选本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考试卷等。著有少儿长篇小说《送你一枝迎春花》《鸟窝村的孩子》《草屋里的琴声》《琴弦上的童年》《砖窑传人》《橹声回响》《飞火》等多部。结集出版少儿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10余部。曾获第十三、十五、二十一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二、三届《儿童文学》金近奖,第三届谢璞儿童文学奖,首届“周庄杯”全国少儿短篇小说奖和第八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奖等多个奖项。多部作品分别列入江苏省作家协会和苏州市作家协会“重点扶持文学创作”项目。
|
目錄:
|
不蓝的海 / 003
码头主人 / 030
远航的日子 / 058
不散的宴席 / 077
旧村旧物 / 099
假风车 / 122
风平浪静 / 139
导读·抬望眼,风车码头的上空 / 154
童年笔记 / 164
关于“冰心奖”/ 167
附录·“童年中国书系”书目 / 171
|
內容試閱:
|
汉语童心与成长
相对于高度成熟的中华文化来说,童年是属于现代中国的一个新词,“童年中国”无疑是对这一古老文化的重新回眸与打量。中国儿童的发现和现代白话写作有着共时和历时的双重勾连,儿童文学的发展也与现代白话文学共生相成。近百年来,现代白话文置身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中,如何以汉语写作重新审视、解读与建构自身的现代传统,从价值伦理和审美意蕴等维度赋予汉语新的现代性品质,这些无疑都是当下中国汉语写作最为本质的文学追求。“童年中国书系”从独特的时间维度回望当代中国的生活经验、伦理风俗和人情人性,在童心所照亮的世界中呈现美善的伦理境界,在城乡交融的景观中映射中国儿童的精神情感成长,在汉语白话文学流变中赋予当下儿童文学新的人文传统和审美意蕴。
生命感知与乡土中国审美
中国文化重视感官与审美伦理之间的关系,童年是对世界万物感受最直观的人生阶段。万物在这个时间流中向童年敞开了最本真的状态,因此儿童有着对万事万物最为形
象、直观和原初的感知与审美。这个书系中,作家们笔下的童年无不充满着童真时代对于天地万物的神奇体验,乡野自然以平原高岗、湖泊溪流、烈日星空、秋收冬藏、农事庄稼、草木虫鱼等等面目出现,四季轮回,时空和季节更迭往复,让中国式童年充溢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宁静、温馨与和谐。相对于中国近现代历经磨难的社会历史进程,这些作家笔下的童年在贫穷和困顿中依然保有着蓬勃的好奇、戏谑、玩闹和天真的儿童心性。在物质匮乏、文化贫瘠和生存境遇逼仄的时空维度中,童年依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让中国式乡土呈现出美善合一的审美伦理。
有来历的人生出场与中国式人伦价值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式微,现代原生家庭获得了更多个体意义上的精神、情感和生活空间。然而,在现代性的双刃剑之下,中国人与自己的传统渐行渐远,具体而微到对
于自己的家族来历和伦理文化身份所知甚少。尤其置身于现代物质主义和欲望情境中,人们往往在“我是谁”的尴尬境地中踟蹰徘徊,不知所终。这个书系的众多作家恰恰在人生出场的情境中叙述了有来历的童年经历,这些在中国乡土社会亲历的童年饱含着个人成长与乡土文化经验的共生关系,祖辈父辈生活史叠加在童年记忆中成为一个个惊艳的传奇,熟人社会的拜师学艺,乡村的菜园后院、农家场屋等等呈现出活色生香的乡土生活场景,乡人邻里的婚丧嫁娶映射出深厚的伦理亲情……中国式人伦风俗给童年生命打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这些印记是耕读传家的淳朴厚重,是乡里先贤的文化传承,是家族乡村风俗意义上的生存体验。
汉语童心与成长的人文传统
童心是懵懂的,但童心所折射的童年记忆却能够神奇地照亮成长。在向童年回溯的时间之旅中,童心和童年不断被久远的时光所淘洗,在历久弥新的童年中国,天地万物、世情百态、原野村庄、宗族乡里等等都带上了不可思议的魔力,那是一种指引着人心归乡和精神皈依的神奇力量,让独行于现代和后现代的个体在城市和乡土中感知自然的馈赠、生命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近半个世纪,当下中国的乡土经验日渐式微,但是中国式童年却以建构性的姿态向光生长。童年中国从三毛式的苦难叙事中日渐走出,作家们重新理解劳作的日常对于农人的生命意义、地域风物对于文化性格的濡染、乡土人伦对于心性的浸润。他们以文学的方式给曾经混沌的乡土以诗意的譬喻,给一方水土、一片树林、一眼泉水、一伙乡邻和一群少男少女以爱和真的命名。这些作家回归童年记忆的写作是对于汉语童心的一次正面摹写,这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中国式童心。
童心是有时光印痕的,不同时光年轮中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质。中国儿童依然还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中,他们依然经受着刻板教育制度的逼压,更要承受物质主义无形的内在性逼迫。从这一点来说,当下儿童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纯粹而快乐的童年,却在一个貌似开放自由的现代性语境中陷入了物质、游戏、享乐和考试制度等怪圈当中,童心在被异化的维度上与自然、纯真的人性渐行渐远。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重新建构真正的童年及其成长?这是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应有的题中之义。汉语童心是一种中国式的人文传统,是中国人在日常滋养下的温润和美,是世俗伦常践行中的温良恭俭,是伦理亲情的孝悌友爱,是天地人三才的相得益彰……当童心在宽泛抽象的天真、烂漫、纯粹的爱与美中,注入这些属于东方文化的精神和人文传统之后,中国式童年便有了自身的来路、出场和面目。当这些汉语童心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久远的时候,中国式童年便会在现代性维度上拥有心性成长的力量和新的人文传统。
郭 艳
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