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风云激荡的建安时代: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
售價:NT$
347.0

《
人生几何时:中国古代的才女与美女
》
售價:NT$
250.0

《
第三个千年思维
》
售價:NT$
403.0

《
共治天下:士族的崛起与衰落,一部横跨五百年的权利对抗史
》
售價:NT$
286.0

《
新编中学历史关键词
》
售價:NT$
418.0

《
DeepSeek实用操作指南 : 入门、搜索、答疑、写作 李尚龙手把手教你用AI
》
售價:NT$
384.0

《
AI时代生存手册:零基础掌握DeepSeek
》
售價:NT$
329.0

《
DeepSeek原理与项目实战大模型部署、微调与应用开发
》
售價:NT$
549.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关于廖平经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系统梳理了四川学者廖平的经学思想演变。书中不仅详细解读了廖平对《春秋》《诗经》《尚书》等经典的诠释,还探讨了他在甲午战争后如何将经学与世界地理、国际法等新知识结合,构建出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一创新性研究不仅丰富了晚清经学史的研究内容,也为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现了廖平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晚清思想史与经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研究廖平的专门学术著作。作者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切入视角探究廖平的经学与思想。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的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本书从两个层面切入探讨,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经重构世界秩序,其次是廖平的学术所表现的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廖平思想摆荡在原有的信念与西学新知之间,其学术体现了西潮荡击下的传统学术、思想与信仰变迁的轨迹。
|
關於作者: |
魏綵莹,原名魏怡昱,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博士。曾任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学者。目前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级助理。关注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世变中的经学: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及学术论文数篇。
|
目錄:
|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从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经学之路
第一节 平分今古:经学一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3—1886)
第二节 尊今抑古:经学二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7—1896)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经学:走出今古之辨后的群经观(1897—1932)
小 结
第二章 让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节 传统天下观与“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节 重新“认识”邹衍的“大九州”说
第三节 《海国图志》诸书与经典意识之间
第四节 建立符合“经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图像
小 结
第三章 经学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间蓝图——兼论近代学术上的意义
第一节 肇开世界大统与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第二节 世界万邦来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第三节 “世运轮转”与阴阳五行宇宙观的重解
小 结
第四章 传统与西学交会下的天学新论
第一节 日心地动说与王权为尊的天道观
第二节 人、天秩序:六合之内与六合之外
第三节 西方天文地理知识洗礼下的新分野观
小 结
第五章 《春秋》拨正下的世界秩序与中国——从“二伯”的理想谈起
第一节 《春秋》的“二伯”与世界秩序
第二节 对西方国际法的反思:素王礼制下的理想新世界体系
第三节 理想的政治体制与伦理观
第四节 视野的转变:从世界的“二伯”到中国的“二伯/二霸”
小 结
第六章 文质彬彬——大统理想的经学实践进路
第一节 以孔经文明为五大洲的进化坐标
第二节 文质调和的孔经实践
第三节 从“六经”到“十二经”:论廖平道器观的演变
小 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一、廖平著作
二、经籍与史料
三、报刊杂志
四、专书
五、学位论文
六、期刊论文
七、网络文章
致谢
|
內容試閱:
|
引 论
一、经学与世界— 一个文化传承者的本愿
廖平,字季平,生于咸丰二年(1852),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川井研县人。一生研究经学,思想转折历经六变,这六变的大要与转变初始时间如下:初变,光绪九年至十二年,论 “平分今古”;二变,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二年,论“尊今抑古”;三变,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论“大统小统”;四变,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论“人学天学”;五变,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七年,论“人天小大”;六变,民国八年至二十一年,以《黄帝内经》解《诗》《易》。
廖平一生以研究经学、推阐孔子之道为本愿,欲把经学扮演成时代的舵手,为中国开导新的方向,在清末民初时期于学术思想史上别开生面。尤其是大约在甲午战争后的光绪二十三年进入经学三变以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是其学术创作的原动力,他殷切地致力于以传统经典的义理,欲为多难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提出理想未来的指南。然而经学三变之后的学术思想正是前辈学者鲜少措意的层面。那么从较深层的意义来看,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廖平经学思想值得探索,我们先从他早期学术的建树及影响谈起。
廖平早期的经学一变、二变之著作,在其当世已享有声誉。经学一变的代表作《今古学考》,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千年聚讼之梳理可谓独树一帜;蒙文通指出当时论者将《今古学考》的主要学理 “平分今古”,与顾炎武的古音学、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并列为近三百年经学史上的三大发明。经学二变的辨伪古学及孔子改制之主张,更广为时人认定影响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侯堮在1932年廖平刚过世时发表于《大公报》的《廖季平先生评传》中有一段对其学术的评价:
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上,既具有相当地位,而在晚清思想上,亦握有严重转捩之革命力量。由先生而康南海,而梁新会,而崔觯甫,迄至于今日如疑古钱玄同、马幼渔、顾颉刚诸先生,均能倡言古文学之作伪,更扩大而为辨伪之新运动。……回忆四十年来之中国思想界,类似霹雳一声者为康南海之《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等,而廖平先生则此霹雳之前之特异电子。
把廖平比喻为康有为掀起新学说这一霹雳震撼前的“特异电子”,肯定廖平在近代辨伪源头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梁启超也说:“有为之思想,受其(廖平)影响,不可诬也。”虽然当代学者刘巍、刘芝庆对于康有为受廖平真正影响的情况如何已有全新且具说服力的考辨,但是清季以降的人们相信康有为的两《考》与廖平关系匪浅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至于经学三变以后的理论,包括以经典结合中国与世界的小统、大统之说,以及天学、孔经哲学的建构,却常让许多学者觉得矜奇炫异、穿凿附会或不知所云,甚至被评为历史上的“经学畸人”。他中晚期的经学也被笼统地概括为“空幻”,这是造成廖平经学三变以后直到晚年的著作甚少被问津的主因。又学界对近代今文经学家的学术多聚焦于康有为,反观被冯友兰称为近代经学“殿军”的廖平,大家对其兴趣更多关注在他经学二变时的学说如何启发康有为的变法学理上。因此长久以来,廖平在学术上的地位也可说大半是由康有为烘托出来的,被认识的著作成果也仅限于经学前两变。事实上,笔者认为廖平三变以后(约甲午战争后)未被深入了解的经学乃是其学术的亮点,尤其表现在以经学诠释世界方面,而这方面的思想又和晚清政局及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有密切之关系。
近代西学与传统学术的交会造成儒学与思想的转型,关键时间在甲午年。
葛兆光曾指出:“知识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先兆。”a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扩散,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发生激烈碰撞,改变了中国人认知结构下所形成的天下观信念,也刺激催发廖平经学迈入第三变的大转折。因此甲午战争的冲击与西方地理学的传入这两个主题,在本书的廖平研究里是绾合在一起的问题意识。盖传统天下观的图景和礼仪系统原本建立在中央与边缘、内与外关系的模式上,这种封贡体系在甲午战争后遭受严重挑战。中日冲突起因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中国作为宗主国行使保护权,最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极重要的转折事件。条约的缔结是使用欧洲国际法的模式,让原来的朝贡国脱离宗主国而成为新世界体系的主权独立国家之一员。中国封贡体系的崩溃同时也是传统天下观礼仪与秩序规范的终结,因此清朝面临的挫折远不止于败给日本的难堪,更严重的是一种价值体系与信念的崩解危机。清朝在迫于现实外力下必须改变两重结构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只能承认原有朝贡国的主权和平等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被转变成世界上多国并列中的某个国家。如此一来,对中国而言,“天下”的图像改变了,中国不再居于“中心”的位置。b既然本有的天下秩序模式无法再处理对外关系、维持宗主的尊位,那么这套文化的思想根源:经学,特别是其中的内外观、华夷观等论述便成了首当其冲的受质疑对象。具体来说,如果经学的永恒大法不能再将“天下”或“世界”纳入其规范,则经学与圣人学说也就难以成为普世性的真理或公理依据,中国也不再能回复到往日的地位,且必须屈从于西方的国际规则。
在此“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下,晚清尝试用经学来系统响应上述这个重大议题的学者,廖平可说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当代学者汪晖首先点出廖平企图用《周礼》结合疆域、舆地学的视野,欲把经学和西方地理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成新的世界观,a这个观察非常重要,相当值得做进一步专题式的研究。而且廖平这套思想涵盖五经,牵涉的内容也相当庞杂丰富。廖平穷尽大量时间所构筑的新世界图像是他价值观的精髓,同时涉及整个时代的脉动。本书在呈现廖平后半生这个中心价值的学说时,有两大问题特别想要探究:第一,在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廖平对中国与世界的秩序安排是什么型态?经学的根本精神为何?扮演什么角色?第二,廖平要让 “孔子”走入新世界,也是为了使孔经为主体的传统学术能够适应当代,如此一来,就势必要重释经学及以经学为主轴的整套儒学体系。廖平这个时期的学术正是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b张灏也曾提出所谓“转型时代”的意义,是指1895—1925年前后大约三十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思想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这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是思想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从廖平三变的始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到五变的结束(民国七年,1918),正是完全处于转型的年代,他于经学重释的过程中,除了具个人的特色还加上浓重的时代性。是故,根植于廖平思维里的中国本有思想,在受到西学碰撞之后的知识交涉过程如何?怎么与转型时代输入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话?这也是本书要去发掘之处。这些新旧过渡的复杂历程,表现在廖平身上是与近代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相互交融的课题。以上的问题意识,皆是促成笔者撰写是书的重要动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