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
》
售價:NT$
347.0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鉴(2024)
》
售價:NT$
2448.0

《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
》
售價:NT$
500.0

《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
》
售價:NT$
454.0

《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
》
售價:NT$
602.0

《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
》
售價:NT$
454.0

《
小说写作一本通 从创意到出版(第2版)
》
售價:NT$
403.0

《
一切都还来得及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 学习思维方式的目的是减少自我愚弄!诺奖得主为你分析信息泛滥时代的挑战与策略。
第三个千年已经过去2%,我们还有975年要面对!本书回答的问题: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应该基于哪些事实来做决策?何时应自主展开研究,何时需寻求专家帮助?与意见相左的人怎么沟通?大脑为什么容易把噪声当成信号?
· 精进思考、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入门指南。14位中外不同领域的思维高手好评力荐。
英文版推荐人
亚当·格兰特,著有《重新思考》和《隐藏的潜能》
卡斯·R.桑斯坦,哈佛大学罗伯特·沃姆斯利大学校级讲席教授,
著有《关于决策的决策》
安妮·杜克,著有《对赌》
大卫·邓宁,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发现者
菲利普·泰特洛克 ,著有《超预测》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著有《端粒》
中文版推荐人
吴世春(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
樊登 (帆书App创始人)
袁希(水卢教育科技投资人、艺圆艺术创始人)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李尚龙(作家)
老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门已开设10年、备受欢迎的思维课,是一本介绍如何利用科学思维清晰思考、正确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入门指南。
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怎样才能避开困惑、远离心理陷阱,从纷繁驳杂的无稽之谈中筛选出合理有效的信息?我们如何与那些对信息的理解方式或价值观与我们相左的人合作,从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分别结合各自所在学科的视角和案例,基于人类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中的思维陷阱,为读者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与框架,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思考、判断和决策。
在这本书中,读者们将看到:
·科学思维工具如何构建对无序世界的认知;
·概率思维如何提升决策的正确率;
·个人思维“误入歧途”的无数种方式;
·如何利用群体思维的力量。
这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性的思考练习,以及取材自历史、日常生活和科学家内幕故事的生动叙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思考的指南,让我们能更理性地思考重大事项并有效决策。
|
關於作者: |
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而与另外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共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教授。他曾获得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并曾担任欧洲哲学与心理学会主席。 一名社会心理学家,也是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弗里曼· 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2019 年,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授予其詹姆斯· 麦基恩· 卡特尔奖,以表彰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终身贡献。
|
目錄:
|
导言
第一部分 理解现实
第1章 决策判断
决策是否高效取决于三个要素:来自靠谱专家的准确信息、对价值观因素的谨慎考虑,以及将决策权交到利益相关者手中的机制。
第2章 科学仪器与现实探索
人们发明了科学工具和科学实验,其目的就是对现实进行“三角测量”,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互动性欠佳的困难。
第3章 利用因果之力实现目标
在复杂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几乎总是有缺陷的。
第二部分 理解不确定性
第4章 向概率思维彻底转变
培养校准自己给出的置信水平的技能,以及了解专家校准其置信水平的技能(或发现专家缺乏相关技能)是概率思维的核心内容。
第5章 过度自信和过度谦逊
专家是否在其论断中提供了置信度声明,是区分真专家和伪专家的重要信息来源。
第6章 从噪声中提取信号
人类的大脑会在随机的噪音中识别特定的规律,并赋予其意义。
第7章 看到不存在的规律
人类的大脑特别容易将看到的噪声波动想当然地处理成信号。
第8章 两误相较,如何取其轻?
决策阈值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表达,即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更希望避免哪种错误。
第9章 统计不确定性和系统不确定性
要获得精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即确保信号清晰,避免噪声干扰),你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 激进的“敢做能为”科学观
第10章 科学乐观主义
人们总是会倾向于过早放弃目标,所以才需科学乐观主义来让我们保持机敏。
第11章 理解顺序和费米估算法
每当你听到一个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数据,或有人声称某因素比所有其他因素都更重要时,你就会想起这些工具。
第四部分 如何查漏补缺、填补知识空白
第12章 为何“吃一堑”后很难“长一智”?
“人类善于从经验中汲取知识”这一刻板印象早已根深蒂固。
第13章 科学也犯错?
科学的错误可能是诚实之人的无心之举,也可能是有心之人的刻意误导和故意欺诈。
第14章 证真偏差和盲法分析
人类天生擅长事后找理由,喜欢专注于恰好支持自身假设的分析,即便其他分析并不支持这些假设。
第五部分 群策群力思维的力量
第15章 群体的智慧与疯狂
如果一个群体在决策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原则或方法论的引导,那么最终的决策结果将由价值观和情感决定。
第16章 难解难分的事实与价值观
即使存在激烈的争论,人们也能接受反思性决策方法,使得我们的推理变得冷静且清晰,进而促使各方参与决策的审查和讨论。
第17章 多方审议面临的挑战
构建有效的算法系统以规避损害高效网络对话的不利因素,如信息茧房、身份归属标识的刻意强化,以及愤怒和仇恨评论的传播等。
第18章 为新的千年重塑信心
我们亟需借助第三个千年思维工具来构建一个富有成效的信任关系网,进而创造一个由值得信赖的个人、专家、机构及网站组成的可靠信息源网络。
致谢
注释
|
內容試閱:
|
导言
在过去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网络化世界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难以估量的信息。不管你对什么事物感到好奇,是某种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案,还是如何制造太阳能发电机,又或者是马耳他的政治发展史,只需点击链接,信息就跃然眼前。然而这又好比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可用的信息过多,信息分类或辨析就成为难题。例如,社科数据库ProQuest 自诩“不断增加的收录内容目前已涵盖……跨越了6 个世纪的60 亿页数字化资料”,这还只是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信
息!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的“时间回溯机”(Wayback Machine)可追溯到1996 年,它是一个关于网站和其他数字化物品的档案馆,拥有近万亿页的数字内容、数千万册图书和音频及近百万个软件程序。
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确定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在如恒河沙数般可轻易获取的各种高度技术化的、专业化的、自相矛盾的、不完整的、过时的、带有偏差的或刻意被扭曲的信息中,分辨出什么是有启示性和启发性的信息更是难如登天。某药物研究项目的赞助者是不是某家制药公司?那些所谓真实的产品评价是否都是人工智能系统自动生成的?统计数据是否遗漏了特定的人群或对象?那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此外,在解读这些信息时,到底应该相信哪位专业人士的指导意见也变得越来越棘手。毕竟,现在自称专家的人也是鱼龙混杂,或许你最欣赏的专家并不能入我的眼。这些专家彼此意见不一,或者提出的观点别有用心,一旦跳出自己熟悉的狭隘领域和狭“专业”视角,或许他们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了解当下的世界或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我们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令人放心的、值得信赖的真专家呢?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整个社会,想要做出明智的决定、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理解现实”是必要的前提。然而,在现实难辨且难以确定应该相信哪些专家的意见来搞清楚问题时,我们会倾向于采取其他策略,以拨开纷乱驳杂的信息迷雾,抵达真相的彼岸。于是,我们可能会“跟着感觉走”,自行决定要去“相信”什么,并寻找证据来印证我们所“相信”的“现实”;我们可能会以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选择为特定立场“站队”,甚至为捍卫自己的正确性不惜贬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我们选择向那些口吐“顺耳之言”的专家求知解惑,对那些提供或传递令我们感觉费解的信息的人,我们则选择抱团抵制,无论他们是科学家、资深学者、记者、团体领袖、政策制定者还是其他类型的专家。这些策略可能会帮助我们勉强应对日常或职业生活的需求,并提供一种令人欣慰的认同感或归属感,但它们实际上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为此,过分依赖它们很可能会导致极其危险的社会或政治后果。
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个人和社群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怎样才能避开困惑、远离心理陷阱 ,从纷繁驳杂的无稽之谈中筛选出合理有效的信息?我们如何与那些对信息的理解或价值观与我们相左的人合作,从而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近10 年来,我们三个人(物理学家索尔、哲学家约翰和心理学家罗伯特)一直在密切合作开展一个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们思考重大问题及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我们的合作始于2011 年,彼时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即决策的过程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并深受政治意见的左右。例如,2011 年夏天,围绕是否应该提高美国国债上限的辩论搞得好像一场歇斯底里的分裂,仿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务实的甚至可能是可检验的问题—哪种经济方案能最大幅度地提升美国的经济福祉。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大多数观点都表现出了对科学思想最基本原则的漠视或无知。受此触动,我们开始思考“先阐明 后传授科学思维原则”的做法,有没有可能让人们的思维变得更清晰、论证变得更理性、合作决策过程变得更富有成效。
最终,我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一门由团队授课的跨学科“大创意”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科学家用来理解世界的各种思想、工具和方法。我们设计这门课程的另一个目的是,向学生展示这些方法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多么有用,不管是独立工作,还是与人协作,它们都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这门课程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广受欢迎,也得到越来越多大学教师的效仿和改编,这令我们倍感欣慰。1 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从中受益良多,他们似乎找到了重新思考世界的方法,并学会以新的方式做出个人层面的决策和解决社会问题,焕发出了创新的活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探索想要解答的问题,评估信息和专业知识,并以团队和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释放的热情令我们备受鼓舞,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分享这些思维工具,即让这种新的思维与合作方式惠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课堂之外全年龄段的学生和全体民众。
令我们日益担忧的是,整个社会仿佛逐渐迷失方向,这不仅使民众遭受了生活的磨难,也让社会本身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这一切的祸端是因为我们缺乏有效的工具来理解当前可获得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庞大而驳杂,有时甚至自相矛盾。在我们搞不清楚问题的真相,或者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公众参与或政治来给出解决方案时,又或者各方根本无法就事实达成共识时,现实问题的解决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尽管人类已经聪慧到十拿九稳地搞清楚火箭科学并成功登月,却仍不能找到明辨充满不确定性甚至相互冲突的诸多观点的方法,以确保能在必要时做出简单且合理的决定。
人类是如何成功登月的?作为一个能够思考的物种,人类是如何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显著消除贫困、延长个体寿命的?又是如何打造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魔法般的通信能力,以及看似无限的信息)?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到当前水平的所有东西,为什么不能用来迅速地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如大流行病、气候变化、极端贫困?为什么那些在过去行之有效的思维工具不能再为我们所用?
其中一个原因是,科学本身往往就是高度技术化的、不透明的、前后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常常令人不知所措、迷惑困顿甚至愤怒不已。近年来,科学的公信力日渐式微。科学领域的成就往往令人们产生乌托邦式的期望,但它们都无法实现;一些科学成就也会伴随衍生社会层面、政治层面或环境领域的副作用。此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科学已经沦为政治讨论中两极分化的标志。简而言之,科学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与负面效应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常沦为政治党派相争的话柄,这些原因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对科学家及“科学”本身的信心。
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人类提出的最令人费解的难题,哪怕它不能直接提供“答案”,至少也提供了“解题”的思路。千百年来,科学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处理问题并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一种植根于人类诞生之初的探究文化,在评估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相互冲突的信息和区分已知和未知方面,它积累了数百年的经验。一路走来,科学家从成功和失误、突破性进展和惨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对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工具。
科学领域提供的研究工具,其中一些是实物工具,比如测量工具与仪器,从六分仪到超级对撞机,再到量子计算机,等等,还有一些是思维工具,包括思维习惯、评估准则、思考方法、程序、标准、理念、原则、立场等。这些思维工具发挥着思维“黑客”的作用,使科学家能够在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里更高效地工作,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从而产生更可靠的结果。这些思维工具建立了可靠的参数,帮助我们评估信息,区分“所知”与“所信”,并鼓励我们找出自身思维的盲点,纠正自身的偏差,跳出自我的思维局限,并在问题看似无解时激励我们坚持不懈。它们还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协作的重要价值及必要性的智慧,尤其是与“道不同者”的合作。尽管科学探索依然需要大量的试验与试错,但我们不必从头开始并至少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再犯以前犯下的诸多愚蠢的错误。
尽管这些思维工具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科学家们的工作与研究,但其中很多工具在其他领域并不常用。我们相信这些工具可以并应该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因为它们的适用性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的范畴,并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情境中提供帮助:无论是帮助人们尝试评估哪个领域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更靠谱,或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决策,还是如何有效解决影响个人生活的诸多问题,无论是从个人或集体角度,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思维工具。事实上,我们相信,让更多人变得更善用这些思维工具,将是关乎人类和地球未来数年乃至数百年福祉的大事。想要确保我们在第三个千年内的生存与繁荣发展,我们就需要在第三个千年内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眼下,我们在个人、职业和政治生活中面临诸多挑战,从医疗健康到商业决策,再到社会和环境政策,都要求我们权衡和思考非常专业的科学信息。本书将讨论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或“不意味”着什么,以及技术化信息可以在情感、道德、哲学或信仰层面回答或是不能回答哪些问题。然而,不管我们需要理解和处理的信息或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否属于“科学”范畴,本书提供的科学思维框架都是有用的,因为它是从一个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思维视角来考量人与人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的互动。贷款攻读研究生学位是否明智?我是否应该报名参加有关胰腺癌治疗新方案的医学研究项目?什么干预措施能够最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学习障碍问题?我们居住的小镇是否应该批准使用除草剂,以解决外来水生植物入侵的问题?学校是否可以动用设
施预算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我们居住的州县应出台什么政策来监管自动驾驶汽车?
科学提供的关键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厘清这些复杂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好消息是,理解和利用科学领域提供的诸多思维工具,并不要求你成为火箭专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因为我们真正缺少的一直是一个好的诠释,即一份简明扼要的解释,它应该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科学研究的方法,并阐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也是本书的写作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本书的论述充分借鉴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约翰从哲学的角度溯本追源并告诉我们,过去的人们是如何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忧虑的,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在我们身处的时代变得更新颖或更尖锐。他还提供了来自非科学领域的各方人士的诸多观点,透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约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奇闻逸事亟待分享!(遗憾的是,本书的读者可能需要自行想象他讲述这些精彩故事时有趣的苏格兰口音了。)罗伯特则从社会心理学家的角度分析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他拥有公共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丰富经验,参与了诸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决策事件。罗伯特曾帮助美国政策制定者就废除军队中有关性取向的“不问不说”? 政策,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佛蒙特州的某些重要议题做出决策,并由此积累了许多案例。索尔与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合作开展科学项目研究,既包括宇宙膨胀等宏大的星际科学课题,也涵盖了医疗传感器和气候测量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他的目标是赋予被“神化”的科学世界以“人性之光”,转达科学家们的真实想法,他讲述自己亲历的科学研究,让非科学领域的人也能够从
中找到共鸣。凝聚三方之力,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以轻松有趣的方式,通过启迪思维的思想实验,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贴近生活的诸多案例,向读者介绍与展示科学思维的要素。
本书的第1 部分着重介绍科学文化和科学思维工具,以及它们在构建对现实的共同理解上所具有的实际能力,这种理解能够指导我们的现实决策。第2 部分介绍了科学领域的概率思维,这是一种潜在的超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来最大限度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获得好处。第3 部分则介绍了科学思维在解决牵涉范围广、错综复杂且棘手的问题时,为我们提供的“激进的敢做能为”—假如我们有幸可以选择拥有两种超能力,这就是必须拥有的第二种。在介绍这种科学思维的同时,这部分内容还介绍了使“敢做能为”变得切实可行的诸多诀窍。
在这些科学思维工具的加持之下,经历了思维的剧变之后,我们可以着手解决另一个同样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科学思维应用于混乱无序的决策过程,因为在决策过程中,事实与数据可能被价值观的拉锯、恐慌情绪的冲击及不同目标的冲突所操控。第4 部分探讨了身为社会个体的我们的个人思维“误入歧途”的无数种方式,也提供了一些新颖的或是老生常谈的技巧,以帮助你避开这些思维陷阱。尽管这些技巧原本都是为科学研究领域开发的,但同样适用于每个人。
本书的第5 部分试图回答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学到了哪些理念可以在此基础上与他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世界)协作,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并成功地做到融合人类全部的理性智慧结晶与人性的诸多情感?
能否开发出更多切实可行、有理有据的方法,形成团结全球人类、携手共进的理念,或许将成为决定人类是否拥有“共同未来”的最关键因素。当下,人类共同面对着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全球大流行病的威胁和贫富的极端分化。除了要解决这些决定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大事件,我们可能还会遭遇其他毁灭性的灾难:一颗体型巨大的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地球,或者下一座巨型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可能会彻底葬送全球的航空产业,并造成农作物枯萎,继而引发全球粮食减产。但只要我们能够齐心协力,哪怕只凝聚部分群体的力量,充分运用本书提供的、奇妙无比的第三个千年(3MT)思维技能,那么无论是迫在眉睫的威胁,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性情景,都不会令人感觉那么可怕。毕竟,只要我们勠力同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最后,聊聊本书的书名:我们刻意选择了“第三个千年思维”这么一个俏皮又略显浮夸的词,来描述我们在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时看到的人们开始使用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因为它们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尽管它们依然在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还有着不同的源头和传统,但它们最主要的来源依然是当前科学领域的思维。为此,尽管本书论述的许多观点可能对部分读者而言耳熟能详,但我们并不会默认所有人都知之甚详,并将在后续章节中为每一种观点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如果你碰巧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么请你放心大胆地跳过自己早已熟烂于心的内容)。
通过将这些观点汇总在本书中统一论述,我们旨在阐明这些观点的相互融合已经为所有人指明了一条安全穿越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朝着光明未来前进的道路。我们也相信,这些理念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因为不管是作为个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作为团队和组织,我们都需要分析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做出各种决策,开展各种规划与合作。此外,我们还认为人类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将取决于我们将这些理念传授给他人的能力。因为即使身为本书的作者和教授科学思维的专家,我们也无法做到始终如一地避开最初激发了这些科学理念的诸多错误。也许在课堂上讲课时,我们相较于学生能更有效地避开这些错误,但在专业研究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依赖一个由其他研究人员构建的完整而强大的科研文化,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受过科学训练,能够察觉到这些失误和心理陷阱。同时,我们依赖于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持对彼此诚实。至于科学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问题,我们需要依靠你们—亲爱的读者,我们期盼诸位能从本书中学到帮助彼此避开谬误陷阱的技巧和方法。
在过去几年里,大家或许都已经意识到,社会中的两极分化已经达到相当骇人的程度。此外,我们对科学及科学专业知识的态度常常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与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之间存在出人意料的互动。如果我们想要形成切实可行的统一方案和共识,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需要学会接受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思维中可能存在错误,并能以“反对意见”为镜,审视自身的失当之处。我们需要了解第二个千年末期涌现的对科学进步的失望情绪和反对思潮的根源,并
想办法查漏补缺。
当然,没有哪本书或哪种单一的方法能够弥合所有分歧,人类社会的两极分化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总要开始采取行动。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借鉴科学领域的工具、思想和行事流程,并推动思想朝着第三个千年思维转变,那么科学文化便是一个可能孕育更光明未来的良好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