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不再踏入流量的河(为博取流量,我们满身伤痕。新媒体、营销号,内容流水线上的新工人和毫无意义的“创作”。2025,我们一起逃离)

書城自編碼: 40835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凡之昂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7580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量子计算技术应用与专利分析
《 量子计算技术应用与专利分析 》

售價:NT$ 398.0
最美故宫
《 最美故宫 》

售價:NT$ 6620.0
《淮南子》中的“治道” ( 壹卷“经典与解释”论丛)
《 《淮南子》中的“治道” ( 壹卷“经典与解释”论丛) 》

售價:NT$ 367.0
GDPR和生物银行:跨欧洲的个人权利、公共利益和研究监管
《 GDPR和生物银行:跨欧洲的个人权利、公共利益和研究监管 》

售價:NT$ 449.0
南沙: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枢纽
《 南沙: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枢纽 》

售價:NT$ 407.0
微整形美容实践基础与提升:肉毒毒素、填充剂与皮肤年轻化
《 微整形美容实践基础与提升:肉毒毒素、填充剂与皮肤年轻化 》

售價:NT$ 1010.0
中国琴史(图说经典)清代《四库全书》权威底本 现代白话文全译全解
《 中国琴史(图说经典)清代《四库全书》权威底本 现代白话文全译全解 》

售價:NT$ 449.0
高效战略领导:让你的战略变为现实
《 高效战略领导:让你的战略变为现实 》

售價:NT$ 296.0

編輯推薦:
终于成为一个好齿轮,我却开始和杂草共情
晋升是目的,高薪是一切,所以我挤进大厂,力争上游。
我生产标准的工业化文字,消费工业化种植的实惠蔬菜;
将自己塑造成标准的工业化产品,被行业贴上“实惠”的标签。
情绪稳定、抗压力强、即插即用……这不是赞美吗?为什么我在流泪?
流量至上,作者与读者都在作茧自缚
没有人知道文章怎样才能爆,我们只能一再反刍既有的爆款。
把生活简化成热点,用建议代替理解,让重复的话术污染网络。
理应开放多元的新媒体场域,被我们亲手打造成正在死去的孤岛。
一次自我救赎式的书写,一场没有答案的自救
“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报废的作者能找回生活的勇气?”
一次逃离,两度停笔,三回大改,文字和人生一起,跌跌撞撞走进旷野。
正视不被职场允许的情绪,追问行业结构积弊,呈现我们还能选择的余地:
身处粗暴自大、观点先行的叙事迷宫,来自个体的真诚就是出路。
內容簡介:
“百万加”作者对“流量”与“创作”的反思;
一个不愿成为齿轮的人对工作本质的真诚追问。
开始给新媒体工作室供稿时,她以为“流量”是市场与读者对“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代表着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只要写得够好、够新、够“高级”,就能收获点击率、名声与财富。
逃离新媒体行业时,她是账号主编,也是被“爆款文章生产线”淘汰的老旧零件。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她都能够熟练地用既定的书写套路复述,贴上“焦虑”“躺平”“女性”等热点标签,再用数据、引文、专家姓名让成果看起来可信。这些都是可能吸引流量的做法,但它们能组成一篇好文章吗?她不知道。
她不再关心写作,也无法再关心生活。
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
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她说:“书写这段经历,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精神复健。对于一个曾经靠写作谋生,但又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工作而无法诚实书写甚至不能书写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废掉的’作者不仅能找回写作的能力,更能找回写作的勇气呢?”
關於作者:
作者|凡之昂
前某新媒体机构主编、高级编辑。撰写的文章曾被多个新媒体大号转载,全网阅读量近千万。
目錄
前言 心脑修复之旅——找回写作的勇气 i

第一部分 流量爆款流水线
1 工作就是我的爱好,薪水竟也不错 / 003
2 我曾以为那就是好文章 / 010
3 制造爆款 / 020
4 套路化的写作 / 038
5 增长的诱惑 / 058
6 曾经坚固的边界都在消失 / 071
7 被迫或迎合,写作的禁忌 / 086

第二部分 嵌在齿轮中的人
8 欢迎实习生 / 095
9 假装晋升 / 110
10 高效机器 / 131
11 工具化的系统 / 146
12 情感作为弱点 / 173

第三部分 流量时代的媒体写作伦理
13 贩卖焦虑的人要先焦虑 / 201
14 速朽的行业 / 218
15 无聊的网络 / 229
16 职业化还是职业病 / 235
17 爆款是一种选择 / 242

尾 声 重新想象写作,重新拥抱生活
18 在AI 时代 / 257
19 想象蓝领工作 / 274
20 拥有日常生活 / 282
后记 写作是未完成的行动 / 299
內容試閱
后记 写作是未完成的行动

2022年2月刚刚离职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这本书的大纲。当时我采访了两位前同事和一位同行,他们回应了这本书前半部分的主题:为什么做这个行业,为什么不想再继续。社交媒体也保留了我当时的情绪,只要一上班,我就会发很多痛骂工作的广播。这些广播里的想法被我融进了大纲。为了显得自己更“有理有据”,我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读书,看资料,为自己找了一些理论依据,写了一版大纲。
那版大纲近乎一篇“檄文”,控诉我在互联网工作中的所有遭遇。当时我的批判重点还在“大厂”上,也许是受到当时流行的几篇关于大厂的新媒体文章影响,我写了大厂是怎样一个追求绩效、管理任务繁重的地方。在那里工作只有不断叠加的任务,并不能真正带来创新、价值和意义。
写完第一版大纲后,我感觉不太对劲。太过歇斯底里的控诉反倒让我感到不安。我没有底气说自己真的了解它。有没有可能只是我无法适应那里的规则呢?有没有可能它确实创造了一些价值,只是我选择不去看见呢?也是因为在新媒体工作太久,我对太过情绪化、太有煽动性的表达始终有些警惕。我担心自己是想刻意说让人信服的话,而没有做到诚实。
于是,我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写这本书。我那时候想着,也许这就像我写过无数个开头的文章一样,只是有了个想法,我未必真的能写下去。虽然对自己略感失望,但由于这是我的本性,那也没有办法。
我不再工作,而是给生活安排了其他目标。我确信,工作对我的攫取远多于滋养,在这段工作中,我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深入培养某一技能、爱好,或者仅仅是对某一话题的关注。所以我希望不工作的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我”,多学点东西,而不只是输出。
这个过程当然非常有趣,也让自己感到踏实。我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考过了雅思。说来也很讽刺,英语其实算是我们的工作语言,我们经常要读大量外文文献,按理说能力应该提升很多。但实际情况是,靠自己一点点地读根本读不了那么快,最后全是依靠翻译软件快速读完论文。英语能力丝毫未有长进,甚至更差了。快节奏的工作让我本能地选择最容易的方式,任由自己的技能退步。

疫情管控取消后,我又学会了开车、游泳,自驾去了云南和山东。当我玩了一圈回来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不想工作。只要想到坐在办公室里,我就会感觉难受。不仅身体已经不受控制地想到处晃悠,理智上也无法接受自己坐在办公室里消磨时间了。只要不能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必须遵守一套职场规范,我就会觉得无法忍受。
我仍然想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也许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产出”的追求。我想起了这部书稿,虽然只有一个大纲,但我也许还能继续往下写写。
离职一年多后,我对原本工作的“仇恨”已经消散了。刚离职时我跟别人聊起工作,还是攻击性的情绪居多。但实际上,我对领导和同事的怨言在远离他们之后,很快地消失了。我甚至觉得他们很多人都很不错。情绪是对当下境遇的本能反应。再过一年回头再看时,我意识到,在一个齿轮咬合无比精确的地方工作,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留下来,留下来的人最终也会被塑造成特定的样子。
所以在2023年4月,我又开始找人采访。采访对象都是我的同事,我联系他们的时候尚有几人在职,当我完成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全都离职了。同事给了我很多关于工作不同的看法,我明白我们对这份工作的期待是不一致的。
我将太多自己对于未来的焦虑投射到这份工作中,我的痛苦不仅是因为当下要做很多工作,还因为在这份工作中看不到未来。如果我不想成为管理者或者熟练的大厂职工,我在这里几乎无路可走。我始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要写作的人,这是我在这里痛苦的原因之一。但其他同事并不是这样。伍志一直觉得在这里可以做各种不一样的事情很好,他想要锻炼自己项目管理的能力,以后可以做更大的项目。他离职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工作太多了,他裸辞后周游了几个月。何安离职去了薪资更高的地方,但她说工资并不是跳槽的原因,她离开是因为觉得在这里得不到重视,跟领导有太多的争吵和消耗。江洋平薪跳槽去了另一家新媒体机构,在那里她也要加班,但整体感觉仍旧快乐,因为新公司表现出最高的愿望,是做好故事,而不是别的。领导会陪着她一起修改文章,而不是将工作扔给她。
但我当时并未意识到,我对他们的采访只是为了印证自己预先的猜测,即互联网是一个无情的生产线,在这里的人各有各的痛苦。
我觉得这是我在新媒体写作中留下的毛病。我接近采访对象,并非要在交流中理解彼此,而是急切地从对方那里得到故事,好印证我在一开始定下选题时就已经想好的角度。采访得来的素材会经过筛选呈现,我自然有办法让它呈现出“你看,我说的没错吧”这种效果。
仅仅是故事还不够,故事不是最有信服力的证词。于是在采访完,我觉得有了“故事素材”之后,就又开始读书,试图从书中找到最有力的理论证明,证明我所说的问题都是真的。
开始大量阅读后,这本书的写作就又搁置了下来。首先,我把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没有时间写了。其次,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了。各种理论太多了,我把论点论据都粘贴进文档里,直到把大纲淹没,把采访淹没。我没法再写下去,因为我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我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说谁的声音。
过往的经历,无论是辩论还是新媒体写作,都给我留下很深的思维惯性——我太在意观点了。所有为写作付出的努力,要么是为了提出观点,要么是为了证明观点。我总是在焦虑自己该对事情提出怎样的观点,怎样才不会被骂“太蠢”“太幼稚”“太天真”。我觉得上多了互联网,就会更在意观点而不是感受。
写作变成了一种证明自我的行为。比如我写工作是一个无情的机器,来证明我感受到痛苦是正当的。有100个学者都关注了工作过劳,所以我没有说谎,诸如此类。我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的人,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控诉工作,才能确认我的感受是真实的。
但那就是真实的。哪怕我证明不了,它也是真实的。

我第三次提笔继续写这本书,是在2023年11月。我想自己不能一直啥也不干,多少还是要学个手艺,于是开始考虑是学汽车维修还是室内设计。我突然想到,这些“学个实惠的手艺赚点钱”的想法,跟当初我高中报理科专业、工作后试图让自己学会“领导力”似乎是同一种思维的产物。我非常担心养活不了自己,以至于要不断投入某个确定的、有回报的产业。但是,如果赚钱的迫切程度没有那么高,我又能接受非常低物欲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在享乐上放纵一些呢——写作会让我快乐,不为工作的写作就是一种放纵的享乐。
我又想起了这本书。我想把它写完。那样至少能说明,我能写完一本书,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那样也能真正探索写作的乐趣,而不只是有个写作的想法。更何况,我对做什么工作的思索仍旧没有停下来,写作也许能帮我理清思路。
让自己开始写作最大的动力,也许是我在价值观上已经不再认为“创造”和“生产”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我始终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我会想去写那些能换钱的东西,但如果我认为享乐更重要,我就会写我想写的、不一定能换钱的文字,不需要报了选题被确定后才能写。这是为了我自己高兴。
接下来的写作就变得容易了。我几乎是以每天3000—5000字的速度,把前面六七章的内容很快写完了。一开始很顺利,因为这些问题我已经想过很久了。但越到后面就越难(我看其他的写作书,别人也经常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
对我来说,这个难可能在于,我发现写作是一种行动,写下某一话题就像打开花园的门,在你未写之时,只能在门口瞥见花园的一角。写作是要让自己真的走入花园,走入未知之境,在写之前,你其实不知道思考会将你引向何方,花园的尽头又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无法完成的行动,只要我们愿意,就能一直向未知走去。
这是新媒体跟写作的天然矛盾,媒体强调对事情的观点和答案,而写作要去往没有答案的地方。
行动的另一面是,批判不能只指向别人,也要回望自己。如果批判不能落到对自身的反思上,它无法改变任何现状—因为连批判者自己都不行动。

当我开始思考写作,思考新媒体写作过程中的粗暴、自大时,我发现自己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同样不可避免。
我批评新媒体将叙事包装成客观事实,让读者不假思索地相信他们的写作,但我其实在某些章节的写作中也试图将个人“观察”展示为上帝视角的“客观”。我不满将采访对象的话作为个人观点的证词,不去听他们自己的声音,但我的写作中就是这样呈现采访对象的,我直到写完这本书时才意识到。
于是我又返回前面的书稿修改。我改了一些,但距离自己的想法还是差得有些远,也许是因为批判的眼光总是高于行动的能力,我想修改时发现,有些问题自己其实没法很好地用文字驾驭,我想呈现的内容也超出了我在当下写作的能力。这让我确信行动是多么宝贵的一件事,它至少让人不必沉湎在批判他人的自负中。
写作——这个具体的动作/行动告诉我一件事:写作并非终点处得到的答案,而是当下生命体验与思考的反映。同样是写工作几年内的经历,我刚开始写与两年后再写时,由于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写作的内容也同样发生变化。哪怕在同一时期,我在兴奋和迷茫、早起或晚睡时写下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写作是对当下情感与思考片段的捕捉,既不总结过去,也不引领未来。
正是在这种写作过程中,我才能确信,作品是个人的、局限的。写作不能脱离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新媒体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恶果:作者可以写任何立场的内容,读者无从知晓他们的偏见和目的。
但我实际也未曾在书写中展示我的偏见可能源自何方。再回看前面所写的内容,我仍然确信它是真实的。但“真实”只是对于“我”而言,而我之所以会认为写作比一份新媒体工作更重要,也可能是因为我29岁,消费欲低,有少量存款,离家远,没孩子。(但也请不要说:看,这样的人才能写作。个体不负责提供任何普遍性的观察与规律。)
我的人际圈很多都建立在网上,所以我渴望真实与线下的接触。在书中我也总是提到真实生活的重要。但也许长期住在人际关系密切的社区的人会渴望边界,会拥抱互联网关系。这就是写作的局限。
如果我22岁,我也许仍然会选择一份新媒体的工作,这仍然是我在那个阶段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之一。它能够给我充足的生存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也是我能平稳度过不安年代的原因。我不再认同这份工作的价值,但我也并不否认它对22岁的我而言的意义。

我对新媒体的不满还在于,我不喜欢媒体那种审视他人的视角。在放弃对结构性问题的追问后,新媒体写作变成了对个人生活无休止的打量与窥探。作者可以从写作中隐身,却事无巨细地展示别人的生活。对他人生活细节的披露,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可能变成谈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读者拿来投射自己的情感,或随意批判。如果我们写的是虚构,我甚至在情感上都更能接受,但偏偏每一个被写作的对象都是真实的人。
过去,我习得这种写作方式,从来不会在写作中暴露自己的身份和经历。我尤其不愿意让人猜出我的年龄,不然读者就会知道,给他们指点人生的爆款作者其实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一开始写作本书时,我也有这样的顾虑。我知道一旦我展示了任何标签,读者也会用同样的标签审视我,在我身上投射他们的焦虑或不安。不暴露自己的信息是一种安全考虑。
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只展露别人而不暴露自己是一种特权和窥探。写作诚然是个人表达,但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本来就是作者才有的权力。这种因暴露自己而感受到的不安是必要的,这样我至少能知道,在写下他人时,对方可能会有怎样的顾虑或不安。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件小事也可能被极度放大,再小的负面评论,乘以上百上千人时,也会变成伤害的力量。
面对这样的网络时,诚实的书写是基本的自觉。我不想声称自己已然知晓了什么。我们已知的远不如未知的多,通过已知信息去下判断非常容易,但那不是事情的全部。作者和读者都应该明白,我们看到的故事,只是一个人生活的切面,只看见一滴水的人无法判断大海。
我想要提醒读者,本书所有文字都只是我通过个人的逻辑判断总结出的一套叙事。它代表我对事情的看法,背后有我个人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它无法代表他人的声音,也不具备为他人提建议的功能。假若未来别人提起这本书时将主体概括为“互联网员工”“爆款制作者”,我想事先提醒这不是我身份的全部,而我也不是这些群体的代表,他人或许会有和我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都有各自的叙事,各自讲一个故事。这样的说辞不是为了对自己写下的文字免责,而是再一次提醒自己写作是如此局限又无意义的事情,它没有宏大的效用,只为自己的经历负责。个人的声音也并不因为仅仅是个人的,就不值得倾听。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仍然想写,我会要求自己诚实。
所有书写都无法替代真实的生活。无论他人的经验被总结成何种叙事,给出何种建议,都不能阻止人们真实地经历、犯错、受挫、领悟。这也是书写无意义的原因。不必遗憾人类总在“重蹈覆辙”,重复前人走过的泥泞未必就不能有新的智慧,相信前人的指引也有可能带来新的危机。写作也不能消除无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