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最美故宫
》
售價:NT$
6620.0

《
《淮南子》中的“治道” ( 壹卷“经典与解释”论丛)
》
售價:NT$
367.0

《
GDPR和生物银行:跨欧洲的个人权利、公共利益和研究监管
》
售價:NT$
449.0

《
南沙: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枢纽
》
售價:NT$
407.0

《
微整形美容实践基础与提升:肉毒毒素、填充剂与皮肤年轻化
》
售價:NT$
1010.0

《
中国琴史(图说经典)清代《四库全书》权威底本 现代白话文全译全解
》
售價:NT$
449.0

《
高效战略领导:让你的战略变为现实
》
售價:NT$
296.0

《
《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研究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探三百篇古韵之真,解《诗经》风雅颂之美
|
內容簡介: |
《诗本音》十卷,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音学五书》之一,他在书中推翻宋人的“叶韵”说,以《诗》三百篇所用之韵,互相考证,并征引他书,探究古今语音之不同。这种实践性 的音韵理论和精密的考证方法,对后来《诗经》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整理,以观稼楼仿刻本对校。《诗说》三卷,清代经学家惠周惕撰。该书对毛公《诗传》、郑玄 《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不专主,多以己意考证。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校。
|
關於作者: |
刘真伦,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出版专著有《韩集举正汇校》《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昌黎文录辑校》,发表论文近百篇。
岳珍,华中科 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词学,文献学。代表著作有《碧鸡漫志校正》《音乐与文献论集》。代表论文有《“艳词”考》《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与 李昌集先生商榷》等。
|
目錄:
|
點校説明..................................................一
卷一 國風..................................................一
周南..................................................一
召南..................................................七
卷二 國風..................................................一四
邶..................................................一四
鄘..................................................二三
衛..................................................二八
王..................................................三四
卷三 國風..................................................三八
鄭..................................................三八
齊..................................................四五
魏..................................................五○
唐..................................................五三
卷四 國風..................................................五八
秦..................................................五八
陳..................................................六二
檜..................................................六七
曹..................................................六九
豳..................................................七○
卷五 小雅..................................................七六
卷六 小雅..................................................九三
卷七 小雅..................................................一一二
卷八 大雅..................................................一三一
卷九 大雅..................................................一四九
卷十 頌..................................................一六五
周頌..................................................一六五
魯頌..................................................一七三
商頌..................................................一七八
|
內容試閱:
|
《詩本音》十卷,顧炎武著。
顧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明南都陷落,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而改名炎武,字寧人,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故學者尊稱亭林先生,自署蔣山傭,江蘇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人。明末爲諸生,南明魯王起兵時,曾官兵部職方郎中。清康熙間詔舉博學鴻儒科,薦修《明史》,堅拒不就。處明清易代之際,倡經世致用之學,一生以‘博學於文,行己有耻’自律,學問宏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運漕務、兵農之學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都有深入研究,爲人節操堅定,爲後世學者宗仰。《清史稿·儒林二》有傳。他著述甚多,畢生志業所萃,在《日知録》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金石文字記》《左傳杜解補正》《亭林文集》《亭林詩集》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於二○一一年出版了《顧炎武全集》。
顧氏所撰《音學五書》,爲近代音韻學研究奠基之作。其中《音論》三卷爲全書總論,《詩本音》十卷,爲全書骨幹。其書主陳第《詩》無協韻之説,不用吴棫之例,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證精確。又《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皆能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
《詩本音》成書於明崇禎末年,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始刻於張紹符山堂。此後又陸續修改,已登版而刊改者猶數四,至十九年始畢工。其後有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嚴氏成都賁園刻本、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四明觀稼樓仿刻本、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湘陰郭氏岵瞻堂刊刻本、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長沙思賢講舍刻本等多種刻本傳世。本次整理以觀稼樓仿刻本對校,少量顧氏引書確實有誤且直接影響文義者,酌情取原書訂正。
劉真倫
國風
周南
關關雎鳩,十八尤。言十八尤者,此字在《唐韻》之十八尤部也。餘仿此。在河之洲。十八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十八尤。
參差荇菜,左右流十八尤。之。窈窕淑女,寤寐求十八尤。之。凡《詩》中語助之辭,皆以上文一字爲韻。如兮、也、之、只、矣、而、哉、止、思、焉、我、斯、且、忌、猗之類,皆不入韻。又有二字不入韻者,《著》之‘乎而’是也。若特用其一,則遂以入韻。‘其君也哉’、‘誰昔然矣’、‘人之爲言’、‘胡得焉’是也。求之不得,二十五德。寤寐思服。古音蒲北反,與‘匐’同。考‘服’字《詩》凡一十七見,《易》三見,《儀禮》三見,《禮記》二見,《爾雅》一見,《楚辭》六見,並同。諸子先秦兩漢之書皆然。後人誤入一屋韻。詳見《唐韻正》,後凡言古音者仿此。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二十四職。張弨曰: 自唐明皇天寶間以隸寫六經,遂雜用俗改字。如‘州’復加水、‘輾’爲‘’譌之類。首舉見例,别詳《詩正字》。
參差荇菜,左右采十五海。之。窈窕淑女,琴瑟友古音以。考‘友’字《詩》凡十見,《楚辭》一見,並同。後人混入四十四有韻。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三十七号。之。窈窕淑女,鐘鼓樂陸德明音五教反。三十六效。之。
《關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一屋、三燭二韻。與‘木’協。説見《兔罝》。維葉萋萋。十二齊。黄鳥于飛,八微。集于灌木,一屋。其鳴喈喈。十四皆。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見上。維葉莫莫。十一暮、十九鐸二韻。是刈是濩,十一暮、十九鐸二韻。爲絺爲綌,二十陌。服之無斁。二十二昔。按: 谷,音欲,乃‘臾’之入聲。莫,乃‘模’之入聲。濩,乃‘胡’之入聲。綌,乃‘區’之入聲。斁,乃‘余’之入聲。本同一韻,後人分屬三、四部而其條理遂不可尋矣。凡入聲字仿此。詳見《音論》‘近代入聲之誤’條。
言告師氏,四紙。古無平、上、去、入,四聲通爲一音。後仿此。詳見《音論》‘古人四聲一貫’條。言告言歸。八微。薄污我私,六脂。薄澣我衣。八微。害澣害否,五旨。考‘否’字《詩》凡六見,《易》三見,《楚辭》一見,並房以反。後人誤於四十四有韻再出。歸寧父母。古音滿以反。考‘母’字《詩》凡一十七見,其十六並同,惟《蝃蝀》二章與‘雨’韻。又《易·繫辭》傳‘如臨父母’與‘度’、‘懼’、‘故’韻。要當以‘滿以反’爲正。後人不知,但入四十五厚韻。此章以平、上通爲一韻。
《葛覃》三章,章六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