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
售價:NT$
230.0

《
好望角系列·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
》
售價:NT$
398.0

《
不内疚也没关系:与不成熟父母设立健康的边界
》
售價:NT$
352.0

《
爱的觉醒
》
售價:NT$
398.0

《
美第奇金融家族——金钱、艺术与权力
》
售價:NT$
305.0

《
古味风华录:打捞历史深处的饮食细节
》
售價:NT$
347.0

《
AIGC革命 :新时代技术变革与场景赋能
》
售價:NT$
352.0

《
大学问·当代自由意志导论(写给大众的通俗导读,一书读懂自由意志争论。知名学者徐向东精心翻译。)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 经典选篇,包罗万象
12大主题,涵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文体,囊括自然、艺术、社会、人生诸多主题,全景展示梁衡先生作品风貌。
? 名家领路,亲传亲授
梁衡亲授50年写作经验,36堂音频课结合梁衡文章精华段落,理论 实例,给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大师级作文课。
? 名师赏析,导图梳理
66位一线语文教师解析名家写作密码,扫除阅读障碍,减轻负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知识化整为零,片段式学习随时随地均可开始,阅读不设限,写作无负担!
|
內容簡介: |
《梁衡给孩子的365堂作文课》是一套专为7-15岁中小学生打造的名家经典阅读课和实用写作入门课,本书先从梁衡50多年写作生涯中选取多篇经典且适合中小学阅读、借鉴、学习的篇目,再从中选取365段精华段落,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再由全国各地名师对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将名家佳作、名家手笔、名家技法浓缩在365堂课中,通过“名家 名作 名师”的模式,给孩子上一年大师级的作文课,一站式讲解写作方法,打好写作基本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關於作者: |
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
目錄:
|
《人物剪影》
《赏心乐事》
《写景抒情》
《生活感悟》
《草木春秋》
《人与自然》
《名胜古迹》
《城市记忆》
《艺术之美》
《观点论述》
《阅读写作》
《家国情怀》
|
內容試閱:
|
第 1课
难忘香椿炒鸡蛋
——选自《何处是乡愁》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名师导读
借景抒情情意真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乡愁是一份厚厚的情,总在月圆月缺时唤醒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惆怅。唤醒作者内心深处浓浓乡愁的,是记忆中香气氤氲的香椿炒鸡蛋。
借景抒情,情在景中。明月千里寄相思,弯弯的忧伤穿透了多少古人的情思。“清香”的“香椿炒鸡蛋”沉淀着作者浓郁的乡情。“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写的是香椿,是景物,表达的是韵味悠长的怀念,怀念香椿,怀念清香,怀念安眠整夜的无忧岁月。
借景抒情,情在细节。“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一个“伸”字,如此细致,如此轻巧。细细咂摸,从“砖缝”中 “伸”出,是何等的坚韧、顽强、乐观。这是香椿的生命状态,也是作者的成长路径。有小病、不快时,母亲手巧,“收”一颗鸡蛋,“掐”几根香椿芽,“翻手”就是一个香椿炒鸡蛋,行云流水的动作,细致的描写,母亲那轻松应对生活的态度,烙印在作者记忆深处。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时,要学会将景和情巧妙结合,融情于景;要把景写得具体细致,这样情才能感人。
指导老师:魏俊芸
思维导图
情在景中—“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韵味悠长的怀念
借景抒情——
情在细节—“伸”“收”“掐”“翻手”
作者的成长路径
小试牛刀
选段中的家常菜是否勾起了你关于美食的记忆呢?你记忆最深刻的一道美食是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试着描写一下吧!
第10课 梁衡老师讲写作
文章的意境
文章为美而写,就是追求美感,创造美感,让读者感到愉悦。
什么是文章的美呢 ?就是读后留下的意境。意境比较抽象,通俗地说就是感觉,就是那个动作已经过去(比如读、看、听、吃、游、玩等),感觉却还存在,并且迟迟不去。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在享受美的意境。比如听了一首好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吃了一顿美餐,舌尖留香久久回味;看过一个好电影,一闭上眼睛,镜头还眼前浮动,等等。如果是文章呢 ?读后让你掩卷闭目,心里不能平静,或者是文章中的景,或者是情和理,让你兴奋,让你悲伤,让你留恋。这就是意境。
因为意境是虚的东西,与实在的物有距离,距离就产生美感 ;虚的东西总是朦胧的,朦胧也产生美感。所以文章的美感就是你通过描述实在的东西而去产生一种虚的意境,各种各样的意境,让人在精神上去感觉、体味、享受。流连忘返,一读再读。
文章的美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怎样制造这种意境 ?第一是真实,不能骗人,忠切地告诉读者一个东西、一样事物。第二,要有浪漫的发挥,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有舒展情绪的余地。第三,更深一步的要求,要能讲出美的道理。
相应于这三个要求,美有三个敌人,第一是模模糊糊,说得不清楚;第二是太死板,说得不生动;第三是毫无条理,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样,我们发现文章的美原来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形境、情境和理境。
形境,就是描写叙述的美,把形象写出来,要求是干净利落,如在眼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记人、记事、写景、游记,还有新闻作品中的消息、 通讯。
情境,就是情感的美,是抒情的、浪漫的,让读者心绪不宁,起伏难平。常用于各种抒情的文章,比如亲情、爱情、自然之情、政治之情、河山之情等。
理境,就是讲道理,一种哲理的美,要能写出客观真理的美,动若观火,大彻大悟。常用于文学和新闻作品中的说理,报上的政论、评论、杂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