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

書城自編碼: 405772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余党绪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032035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这就是山海经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NT$ 500.0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1214.0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NT$ 356.0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NT$ 403.0
有机农业
《 有机农业 》

售價:NT$ 137.0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售價:NT$ 219.0
不完全契约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NT$ 454.0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走进学术之门
內容簡介:
《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教学单元,关注的是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作为中国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对于学术类文本的阅读具有很高的示范意义与引导价值。《<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一书,在传统文化的源流、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学生文化发展的视野下,挖掘这本学术著作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建构基本的学术认知与素养。坚持原创与首创原则,聚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4种课型,精选18个教学课例。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以专家导读与专家评点引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
關於作者:
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倡导和探索“思辨读写”及“公共说理”,尤其致力于整本书阅读、议论文写作的教学研究。
目錄
前言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及其学理考查/余党绪 001
总论
理解《乡土中国》的三个维度/余党绪 017
总览与通读 031
课例 1 学术著作里的“有我之境”/程载国 姜宁宁 032
点评 从人到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徐鹏 047
课例 2 从社会现象到学术表达/屈伟忠 050
点评 质疑与思辨,抓住学术文阅读的 “牛鼻子”/黄华伟 063
课例 3 从“乡土”到《乡土中国》/罗俊 066
点评 聚焦核心素养,引领策略建构/陈坪 076
课例 4 从“乡土中国”到“走出乡土”/肖杨 081
点评 以概念为本:追寻设计的结构化和情境化/刘建琼 095
课例 5 学术著作里的“无我之境”/程载国 丁雨萌 099
点评 用学术的态度去读好学术著作/褚树荣 113
梳理与探究 116
课例 6 家族:乡土社会的根基/何为 117
点评 关注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彰显学术专著体式特点/管然荣 132
课例 7 贵族家族的乡土基因 /朱华华 135
点评 落实课标要求,指引阅读门径/丁亚宏 148
课例 8 家族的过去与未来/左书珍 152
点评 选点恰当,关联丰富,思辨充分 / 周鹏 165
课例 9 礼治的是是非非 / 姚玲 167
点评 让整本书阅读体现出语文价值/罗晓晖 180
课例 10 长老统治与礼法之辩/李金华 183
点评 以思辨促进整本书深度阅读/张小兵 195
课例 11 社会变迁与权力类型/张进影 197
点评 进阶式互文对读,指向思辨力的有效提升/周敏 210
课例 12 根植于乡土的儒道文化/赵艳艳 215
点评 知识为用,阅读为生活,为生长/贺卫东 228
整合与抽绎 231
课例 13 《乡土中国》的主题阐释: 何处来,何处去/黄剑 232
点评 为什么是 “何处来,何处去”/陈兴才 242
转化与运用 246
课例 14 乡土社会:别样的滋味/朱虹 247
点评 跨界问道:在文学与学术之间/兰保民 258
课例 15 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学分析/赵韵如 261
点评 以书解文,运思成妙/姜恒权 273
课例 16 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文化成因/景娟 276
点评 读之关键,唯用为妙/孙晋诺 288
课例 17 牌坊里的“乡土中国”/盛庆丰 293
点评 为学术经典寻找现实的接口/郭惠宇 307
课例 18 写作中的概念界定与诠释/蓝玉 311
点评 从概念界定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彭春华 322
后记
由外而内, 由浅入深, 引领学生走进学术之门/余党绪 328
內容試閱
打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钥匙
陈心想
现在中学语文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单元任务,放入语文课本之中。作为社会学经典,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两本书之一。除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外,它的入选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满足中学生接受初步社会科学素质培养的需要,一是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实现文化自觉。
相较以往的单篇文章或者著作章节选读,整本书阅读对师生来说都是新事物,构成了教学上的挑战。此外,《乡土中国》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著作,与以往的教学内容材料有所区别。因此,对教师来说,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余党绪老师主编的这本《〈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便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寻找相应的课程化教学方法。
据我之前的观察,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开发之中,并且有些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关于《乡土中国》书里书外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并从不同角度尝试教学。然而,作为自以为熟读《乡土中国》的老读者,当我打开这本《〈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后,还是感到非常惊讶,惊讶于老师们对这本书知识掌握之丰富、深入、细致,惊讶于老师们围绕这本书教学的贯通古今中外知识的想象力,惊讶于老师们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奇妙的课程设计。
老师们的课例各有特色,如同春光明媚的大花园里,各种花儿万紫千红,自带风姿。不管是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从“乡土”到《乡土中国》,还是从“乡土中国”到“走出乡土”等,都是“总览与通读”的妙招;不管是“家族”“礼治”,还是“根植于乡土的儒道文化”等,都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典范;不管是“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学分析”“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文化成因”之探索,还是对牌坊里的“乡土中国”的探究,都是对“乡土”思想的有理有据的“转化与运用”。并且,每个课例都附有专门的针对性点评,使我看到了只看课例所不能领会到的特色与精彩。对书中这些课例和点评,我大概只有静心学习与欣赏的资格!
在前言部分,余党绪老师对整本书阅读要不要课程化和课程化的三个考查维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实践作了反思。这些内容已经回答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总体性问题。然后,他谈了理解《乡土中国》的三个维度,分别是:(1) 在晚近“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主旨;(2) 在传统文化的源流中,理解《乡土中国》的思想内涵;(3)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理解《乡土中国》的当下意义。通过这样三个维度,余老师把《乡土中国》的宏观主旨和价值意义充分展现了出来,有利于老师们总体把握这本书的思想概貌和价值内涵。
这三个维度,引出了我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的关于“乡土”的三重叙事逻辑。为什么要讲这个逻辑?因为它是理解《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大概可以拨开读者阅读中的多层迷雾。我们说“乡土中国”,这里的“乡土”到底指的是什么?费孝通在开篇《乡土本色》第一句话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基层上的人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然而,在《差序格局》一章里,差序格局又变成了中国相对于西洋的“团体格局”而言的社会结构特征了,意味着整个中国都是“乡土”。此外,举《红楼梦》大观园贾府人物之间的关系的例子,意味着大观园也是“乡土”的,但像探春这样的贵族小姐绝不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这样就让读者感到混乱不清,到底“乡土”是指什么?费孝通在书中不断地移动着看事情的视角,但又没明确地告诉读者,由此才引发这些对何谓“乡土”的疑窦。虽然费孝通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可以归纳出“乡土”概念背后的三重逻辑。
第一重逻辑是中国城市和乡村意义上,作为乡下的“乡土”。书中的下列这类表述,都是对第一重逻辑的诠释:“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且这个基层上的人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都是在第一重逻辑下所讲的“乡土”。
第二重逻辑是世界东西方发展格局意义上,作为东方的中国“乡土”。在《乡土中国》成书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意义上看,西方即城市,东方则是从属于西方的乡村。东方的中国自然具有“乡土”性。《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借此,冯友兰认为:“在工业革命后,西方成了城里,东方成了乡下。乡下既靠城里,所以东方亦靠西方。”(《辨城乡》)这样就可以理解,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像费孝通这样的学者会把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进行对比了,以及为何把中国与西洋的“家庭”作对照——“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他是把中国整体作为“乡土”来看待的。
第三重逻辑是古今意义上,与现代社会相对照的传统中国的“乡土”。这需要我们回到乡土中国主要思想来源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是受其好友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1897—1958)的一篇名为Folk Society 的论文启发。雷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而 Folk Society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他在研究墨西哥村庄的基础上提炼出的理想类型,以对照说明原始社会与现代城市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因此,费孝通在给雷氏的信中将《乡土中国》表述为 Folk China。韩格理、王政翻译的《乡土中国》英译版,书名译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这一译法既没有了folk,也没有了rural,只有“泥土”。从这个逻辑来看,乡土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而中国要走向现代。这也是冯友兰所说的,中西问题实质上是古今问题。所谓东西之分,不过是古今之异。对于中国就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就是工业化的问题。这一逻辑意味着在古今历史角度意义上,这种“乡土”是指与现代性社会相对照的传统中国是 “乡土性”的。如费孝通所说:“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社会计划,甚至社会工程等一套说法。很明显地,这套名字是现代的,不是乡土社会中所熟习的……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从欲望到需要》)
明白了以上三重逻辑,我们便会减少不少疑惑。比如,费孝通说的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构成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可是又把《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贾探春这样的贵族小姐所在的 “大观园”看作“乡土性”的,有着“差序格局”的结构特征。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疑惑。明白了“乡土”的三重逻辑视角在转换,我们就可以对这些疑惑释然了。乡土可以不只限定在中国的乡下,需要纳入全球视角和古今维度。费孝通先生主张并且践行文章要“隐”,也许《乡土中国》里的三重“乡土”逻辑是其文章“隐”写的部分体现吧!
希望以上关于“乡土”概念三重逻辑的阐释,可以对读者朋友们深入阅读理解《乡土中国》有所助益,并为一线语文老师的教学带来新的启示。我期待与老师们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中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其素养。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这是我的愿景和努力的方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