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1.书以古今传承、中西融合、校园内外为主线开展研究,具有很好的创新性与探索性2.本书稿重点挖掘美育的根、探索美育的冠、浇灌美育的心、凝练美育的果,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很好的原创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马克思主义美学馆与中华美育相结合,在高校开展的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本书书以古今传承、中西融合、校园内外为主线开展研究,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思政于一体开展教书育人;聚焦美育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及美育与前沿技术开展美育科学研究;以传承和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为主线开展文化传承;以美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浸润中小学教育为目标实现社会进步。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师生美育素质教育与学习使用,也可为从事美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思路。
|
關於作者: |
霍楷,本科、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现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高校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秘鲁国际海报展国际终评评委、“金熙奖”国际设计金奖特别艺术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高 级设计师等社会职务。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设计人才、东三省青年设计百杰、全国高校美术名师奖、中国设计教育成果奖、中国设计三十年先锋人物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要研究“平面广告设计与创新”学术方向,并分别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此领域获东北大学教材立项1项,东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1项;作品入选美国高校巡回展、韩国亚洲国际海报三年展、韩国国际数码邀请展、韩国大邱国际海报展、澳门回归十周年海报展、台北MYCITY7全球海報展、世界设计大会海报展、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展、第4届秘鲁国际海报展“水”国际第3名、第5届秘鲁国际海报展“推倒墙”国际第6名、威尼斯国际平面设计竞赛、莫斯科国际商标标志设计双年奖;获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包联设计委员会、中国设计师协会、中国广告协会等举办的《中国设计年鉴》第六卷、第七卷、中国之星艺术设计大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累计获最佳设计奖、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等超过300项。 参与科研立项有:东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和中外视觉设计的语言与思维方法的比较和研究”课题立项;“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基于美学意义下的产品形态研究”;“沈阳水利局形象设计”;“东建审图企业形象设计”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
目錄:
|
美育基础理论篇
第1章 高校美育概论 002
1.1 美育及高校美育的内涵 002
1.1.1 对美育概念的界定和解释 002
1.1.2 美育的主要内容 003
1.1.3 高校美育的概念与界定 004
1.2 高校美育的目的与意义 005
1.2.1 高校美育的目的 005
1.2.2 高校美育的社会意义 008
1.3 高校美育与其他教育 011
1.3.1 以美育德,实现情感修养与道德观念相融合 011
1.3.2 以美启智,实现艺术思维与创造能力相促进 012
1.3.3 以美健体,实现审美体验与身体健康同发展 012
1.3.4 以美促劳,实现艺术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013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015
2.1 生产美学 015
2.1.1 生产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015
2.1.2 生产美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017
2.2 社会阶级与审美 019
2.2.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级与审美关系的理论阐述 019
2.2.2 社会阶级对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的影响 020
2.3 艺术的社会功能 022
2.3.1 艺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022
2.3.2 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 024
2.3.3 艺术作为社会团结的纽带 025
第3章 中华美育 027
3.1 古代美育 027
3.1.1 早期美育思想的形成——西周的礼乐制度的崩溃与重构 027
3.1.2 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石——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028
3.1.3 美育教育的矛盾——秦汉诸子对儒的批判与补充 029
3.1.4 辉煌灿烂的文艺时代——唐宋的诗画美育 031
3.1.5 枷锁中的美育之花——明清时期通俗审美的发展 032
3.2 近代美育 033
3.2.1 救亡图存下的西学东渐——美育思想的萌芽 033
3.2.2 近代美育思想产生——美育思想的引入与发展 034
3.3 现代美育 037
3.3.1 改革开放时期美育地位的强化 037
3.3.2 政策推动下美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038
3.3.3 新时代美育的快速发展 039
3.3.4 科学技术推动下的美育创新 039
高校美育的知识输入篇
第4章 美育课程 041
4.1 美学与艺术史 041
4.1.1 美学在美育课程中的价值 042
4.1.2 艺术史在美育课程中的价值 043
4.1.3 美育课程实践与美学、艺术史理论融合策略 045
4.2 艺术鉴赏与评论 047
4.2.1 艺术鉴赏与评论的美育价值 047
4.2.2 艺术鉴赏与评论中的美育实践研究 048
4.3 美育体验与实践 049
第5章 美育实践 052
5.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052
5.1.1 基地的建设 052
5.1.2 基地的分布与特征 055
5.1.3 基地的发展路径 056
5.1.4 基地实践成果 056
5.2 美育与创新 058
5.2.1 美育的含义与价值 058
5.2.2 当前美育实践中的创新模式 059
5.2.3 推动高校美育创新的实践路径 060
5.3 艺术展演 061
5.3.1 高校艺术展演的定义 061
5.3.2 艺术展演的美育功能 061
5.3.3 艺术展演与竞赛的类别 062
5.3.4 艺术展演的实施策略 063
5.3.5 艺术展演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065
5.4 美育社团 069
5.4.1 美育社团的概述 069
5.4.2 美育社团的定位与功能 070
5.4.3 美育社团的教学研究 071
5.4.4 美育社团的发展模式架构 072
第6章 美育与学科 074
6.1 美育与学科的关系 074
6.1.1 美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新取向 074
6.1.2 美育与学科之间的关联 075
6.2 美育在多学科中的作用 076
6.2.1 美育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作用 076
6.2.2 美育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作用 077
6.2.3 美育在艺术学科中的作用 078
6.2.4 美育在学科竞赛中的作用 079
6.2.5 美育在多学科中的作用总结 080
6.3 美育与学科的融合实践 080
6.3.1 新美育教学改革实践 080
6.3.2 音乐美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081
6.3.3 生物学科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构建 082
第7章 美育与科技 084
7.1 科学为美育提供技术和表现 084
7.1.1 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宽美育的边界 084
7.1.2 科学技术为美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表现力 087
7.2 美育为科学提供审美与灵感 089
7.2.1 审美教育激发科学的创新思维 089
7.2.2 审美教育培养科学的审美意识及人文情怀 091
7.3 美育与前沿技术 093
7.3.1 塑造美育未来的前沿技术 093
7.3.2 前沿技术对美育的影响 095
第8章 美育与思政 098
8.1 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 098
8.1.1 理论概念辨析 098
8.1.2 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的区别和联系 099
8.1.3 高校相关实践佐证与分析 100
8.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102
8.2.1 理论概念辨析 102
8.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103
8.2.3 高校相关实践佐证与分析 104
8.3 美育与思政的关系 106
8.3.1 美育与思政教育互为补充且相互促进 106
8.3.2 美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赢发展 107
8.3.3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结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09
高校美育的成效输出篇
第9章 美育与生活 112
9.1 时尚与美育 112
9.1.1 时尚与美育的关系 112
9.1.2 时尚与美育结合的社会意义 113
9.2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115
9.2.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 115
9.2.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及影响 115
9.2.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趋势 117
9.3 社交礼仪与美育 117
9.3.1 社交礼仪与美育的关系 117
9.3.2 社交礼仪与美育的结合 118
9.4 自然美的欣赏与体验 119
9.4.1 如何欣赏与体验自然美 119
9.4.2 自然美中的美育价值 122
9.5 生态文明与美育 123
9.5.1 生态文明美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23
9.5.2 生态文明美育体系建设的作用与实践 124
第10章 美育与社会 126
10.1 社会美育概述 126
10.1.1 社会美育的提出背景 126
10.1.2 社会美育的概念 126
10.1.3 社会美育的内涵 127
10.1.4 社会美育的特点 128
10.2 社会美育的目标与任务 129
10.2.1 社会美育的演变 129
10.2.2 社会美育的目标 130
10.2.3 社会美育的任务 131
10.3 社会美育的实施 132
10.3.1 社会美育实施的演变 132
10.3.2 社会美育实施的问题 133
10.3.3 社会美育实施的对策 135
第11章 美育浸润 139
11.1 美育浸润的概念与内涵 139
11.1.1 美育浸润的概念 139
11.1.2 美育浸润的内涵 141
11.2 美育浸润的目标与任务 142
11.2.1 美育浸润的目标 142
11.2.2 美育浸润的任务 144
11.3 美育浸润的实施 146
11.3.1 理念引领策略 146
11.3.2 资源开发策略 147
11.3.3 活动组织策略 147
11.3.4 环境氛围策略 148
11.3.5 技术赋能策略 149
11.3.6 评价激励策略 150
第12章 美育与国际视野 151
12.1 国外美育的发展 151
12.1.1 国外美育发展的历程 151
12.1.2 国外美育研究现状 154
12.2 美育的国际视野与比较 156
12.2.1 美国的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156
12.2.2 德国的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157
12.2.3 英国的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158
12.3 国际视野下美育的机遇与挑战 160
12.3.1 国际视野下美育的机遇 160
12.3.2 国际视野下美育的挑战 161
参考文献 163
|
內容試閱:
|
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这个知识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中,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编写这本《高等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对这一重要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总结。
高校美育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塑造社会文明、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力量。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和中华美育理论基础,不断追寻着美育的本质、价值与内涵,试图揭示其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美育实践是检验美育理论的唯一标准,从高校到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拓展了美育研究的维度,构建了本书的主体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一是研究美育基本内涵;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三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育。以上三章是美育的基础理论。四是研究美学与艺术史、艺术鉴赏与评论、美育体验与实践于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五是研究美育基地、美育创新、艺术展演和美育社团于一体的美育实践;六是研究美育与多学科的关系及融合实践;七是研究美育与科学的关系及美育与前沿技术;八是研究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以上五章是高校美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部分,即高校美育的知识输入部分。九是研究美育与时尚、日常生活、礼仪、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十是研究美育社会;十一是研究美育浸润;十二是研究美育的国际视野。以上四章是高素质美育人才对生活、社会、中小学的影响,以及美育国际视野的锤炼,也是美育的检验和评价,即高校美育的成效输出部分。
美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一环。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美育研究,旨在解决高校美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现美)、丰富的精神世界(欣赏美)、活跃的创新创造能力(创造美)。打造立体化、跨界性、多元化、创新性的美育育人体系,进一步开拓新时代美育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上述美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享受美育成果,在美育中得到浸润和升华,培育美的心灵,塑造美的情操,传播美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东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等学校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N2422001)、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东北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工程项目立项“基于国际高水平竞赛的立体拔尖创新型艺术硕士培养实践研究”(LNYJG202406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24年立项“基于高水平艺术展演驱动的‘一流大学’美育创新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2024-AFCEC-253)研究成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多年来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其次要感谢研究团队成员崔帆、王荧、潘姝睿、李小晴、郭凯旋、李迪、崔艳柳、王怡苏、周肖舒,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美育教学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关心高校美育事业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笔者
2024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