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1.再历哈佛大师云集的时代
2.体味哈佛自由、多元、独立之学术精神
|
內容簡介: |
四十几年前,作者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求学。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社会学的贝尔、思想史的史华慈,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哈佛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深植作者内心,且影响了其日后的治学取向。诚如詹姆斯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哈佛求学的琐事,如同星光一般散落在作者记忆的苍穹,他将其慢慢记录,化作最深挚的偏爱。
|
關於作者: |
吴咏慧,本名黄进兴,生于1950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史学理论。《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半世纪的奋斗》等。
|
目錄:
|
爱憎交加
哲人之怒
哲学祭酒
但是先生
学舍讨论会
哈佛的一天——知识的拾穗
跛足的英雄
哈佛的两位莎士比亚
没有爱的“爱的故事”
资本主义训练营
遗憾三部曲
遗失的七个部落
“美丽踏实”
心灵的探索者
重返哈佛
后记
附录
古典的回顾
哈佛法学教育二三事
这样的吴咏慧
黄进兴,醉心于后现代,还有孔庙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哈佛大学学生精神失常率居全美之冠,学生到附近杂货店买酒,必须说明是为了煮菜用,否则老板会怀疑是沮丧酗酒。因此,有人说哈佛是脑力的炼狱,但我却觉得在哈佛的六年,是生命中极有意思的一段。尤其是那些年中的所见所闻,回想起来,常觉有味。我想写的倒不是什么严谨的学理,而只是一些琐碎的记忆。这些记忆常在友朋聚会中谈起,受到他们的鼓励乃动笔写出,聊供一粲耳。
新 版 序
在旅途中,读到《纽约时报》(2008年8月5日)报导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 辞世的消息,心中甚觉怅然。当年他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振聋发聩、大气磅礴的讲演,至今记忆犹为深刻。
苏联解体,此公返归祖国,但所持文化保守的论调,与时局格格不入,遂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记者尚言到,新时代的年轻人甚至只知其名,而未知其人,遑论拜读他的大作。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John Rawls)、心理学的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 berg)、社会学的贝尔(Daniel Bell)、思想史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殒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抚今追昔,感激万千。
《哈佛琐记》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委实出人意表。究其实,拙作不过是个人留学期间琐细的回忆,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哈佛何其有幸。倘谓其为“心灵”的故乡,似不为过。然而,诚如詹姆斯(William James) 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挂,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土,追寻美丽的新世界。年事既长,犹以此自勉,但愿不致贻笑大方。
又,好友翟志成兄撰有《这样的吴咏慧》一文,刊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生花妙笔,趣味盎然;得其允诺,增录于后。之前,赖英照学长亦曾撰文,补充拙作之不足。借此“新版”之际,得以向两位再表谢意。他们的鸿文增辉拙作许多。
吴咏慧
2008 年8 月20 日于南港
但是先生
看过圣诞老人的人,都可以想象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的样子:除掉少了白白长长的胡须,他和圣诞老人一切都很相像,既祥和又可爱。
在学术界,尤其西方汉学的领域里,许多人知晓史华慈教授的大名;有一年,哈佛学生还把他的肖像印在T 恤上,其受学生之爱戴于此可见。知道他在学术上成就的人却极少晓得他就是二次大战中,破解日本准备无条件投降的密码的功臣。那时,他是美军上尉,专司破解日军密码的工作。从事分析密码的人,平常就得要心思细密,反应灵敏,才能争得时效。这同时也是史华慈教授做学问的长处。
我的老师与史华慈教授相知甚深,素来又主张人不能忘本,认为中国人来此虽是主要为了学习西方文明,却不能忘却本国文化;因此极力推荐我去上史华慈教授的课,以便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中国文化。临行前谆谆教诲,要我用心学习,希望能给史华慈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深刻的印象”,就是史华慈先生记得你的名字,老师如是说。听了临别赠言,大惑不解。回想后来的际遇,才恍然大悟。
史华慈教授博学深思,经常与古人精神相往来,英文词汇“absent-minded”(意谓沉思以致忘记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似乎是特别为他铸造的,以致人间俗事他难得记上几桩。头一次想和他约个时间面谈,秘书便说:“不必约了,只要看他在研究室里头,直走进去就是了。”
半信半疑走到史华慈先生的研究室,门敞开着,但是外头坐满一排人,个个做沉思苦闷状。相对的,室内史华慈先生谈笑风生,造访者更是手舞足蹈。我仿佛是置身医院的候诊室,而史华慈教授极像名医,各科知识上的疑难杂症,一经诊断,药到病除。由于候诊者众,好不容易才轮到我,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我发现史华慈教授是位很谨慎的医生,在症状不明之前,不随便开药方。
我们会谈中,有位学生闯进来要跟史华慈教授拿介绍函;史华慈教授极亲切地和他打招呼,连说:“准备好了,只差你的名字没有填进去,请问你的尊姓大名?”我和这位学生一起走出来,他跟我抱怨说,他已经跟史华慈教授念了五年书,至今史华慈先生仍然记不起他的名字。可是据他说,比起另一位同学他还算幸运。那位学生刚从越战回来复学,跑去找史华慈教授讨论问题,相谈甚欢,史华慈教授很兴奋地告诉他:“我以前有一个学生的思想和你十分接近,他叫×××。”其实他眼前的这位学生就是史华慈先生记忆中的某某某。听了这番话,我突然想起,在刚才的会谈中,史华慈先生似乎没有问起我是谁。
史华慈教授对俗事的健忘是非常有名的。平常有人约晤,他总是诚恳地拿出小记事本,很郑重地问:“几点?在哪里?”可是结局很可能都是贝克特(Beckett) 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有一回,一位事先跟他约晤的同事在哈佛燕京学社旁边的路上看到史华慈一脸茫然状地绕来绕去,他趋前问候,没想到史华慈竟疑惑地问他:“我忘记跟谁约哪儿见面了?”更有一回,史华慈先生在我们课堂上,讲得神采飞扬时,一位同事冲进来打断说:“终于给我找到了!”所以,每次我跟史教授信誓旦旦地约见时,他的秘书小姐总是摇头说:“你这样约法没有用的啦!”可是想到史华慈先生待“将相公卿”与“庶民”一视同仁,心里也就坦然不以为忤了。
史华慈教授所授的“中国思想史”,体大思精,从大处着眼,常常可以照顾到中国学者的文化盲点,因此极具启发性。他的讨论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教书的本领没有深厚的学力作为基础是办不到的。
史华慈先生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极其偶然。他本来专攻法国思想史,早年曾写了一篇有关帕斯卡尔(Pascal) 的文章,甚受赏识。近年他又发表一篇有关卢梭(Rousseau) 的论文,极有见地;由此可以获知,若非他浸淫已久,绝难有如此精辟独到的心得。但后来哈佛“俄国研究中心”提供奖学金,他为了免于辍学之苦,决然改学与俄国有关的问题。史华慈先生三十二岁才开始学中文,但日积月累,却也培养了极佳的中文阅读知识。为了配合“俄国研究中心”的要求,他的博士论文便选了一个与共产党有关的题目。1951 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崛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便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蓝
本写成的。这本书原是为谋“五斗米”而作,却意外地使史华慈教授声名大噪,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在这本书中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事实上是一个理论崩解的过程,原来许多不稳定的观念都一一从马克思体系分崩离析,这从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可以观察得最清楚。此书一出,有些自以为正统派的马克思学者大不以为然,交相攻击,但学术界不能不承认史华慈教授原创性的洞见。
随后,史华慈教授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在这方面,他选择了中国近代移译西方作品最有成就的严复作为省察的焦点。他发现严复的翻译不只与个人的关怀密切关联,同时意外地揭发了西方文化潜存的紧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