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评说语文教育文章的汇集。作者的评说涉及语文人文价值、语文教研、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语文课堂观课评课、语文教师等方面,结构上以类相从,其中不少文章是之前已发表过的。全书基于语文学科建设,既有批评,也有建议。作者既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全书理论实践结合,理论阐述高屋建瓴不枝不蔓,课堂观察评点见微显著,立足教学细节又不流于琐屑。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评所论对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认识语文学科、如何教语文、如何成长具有富有启发和帮助。
|
關於作者: |
程红兵,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现任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华东师大特聘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总校长。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目錄:
|
一、语文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价值观管窥/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
新语文,把“人”字写得更大些/
二、语文教研/
试论语文教学研究的哲学性与实践性/
语文教学研究如何深入/
对语文批评的批评/
三、语文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3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
建平中学校本化语文课程重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明德样本/
四、语文教学/
试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审美体现/
试论语文课的教学幽默/
“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技术的中介作用及其习得方法/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选项/
〖HT5F〗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和人格培养中的意义〖HT〗/面向未来的真实的语文学习/
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
五、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的哲学式追问/
观课评课的视角/
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向处指向/
提升教师修养,成就精彩课堂/
以阅读教阅读,以对话教阅读/
循循善诱,渐入文本深处/
本色语文从关注本色阅读开始/
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课堂要讲究公域性、教育性/
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
拒绝浅薄,拒绝简单/
六、语文教师/
于漪老师:以人格培育人格/
永远的语文老师/
我所认识的李镇西/
春天的追忆/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语文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后记致敬语文教学/
|
內容試閱:
|
节选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选项
最近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听了几节课,想到了几个问题,评课时我把问题抛给与会的语文老师: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语文课是一定要结构完整还是要结构合理?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
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其实这个问题单独抽出来,以今天的语文教师都会说是教人,完整地说是通过文本来教人、教学生,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就把这个根本问题搞错了。特别是我们的公开课,教师准备了充分的内容,主观意识一定要把课上完,给专家、评委一个完整的印象,也就是说老师脑海中全部都是课,不管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是否能够理解接受并消化教学内容。借班上课的公开课,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实际程度如何,不知道学生学习习惯怎样,特别是语文公开课,除非任课教师特别强调、特别督促,一般学生不会去事先预习,几乎是对课文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的。这次的公开课《云南的歌会》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文章太长,所写又非常细碎,学生对文章几无了解的情况下进入课堂,教师在简单介绍作者之后,开始提问,学生不知如何是好,不举手,不主动回答,老师无奈只好点学生回答,学生或简单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或干脆默不作声,场面极为尴尬。这个时候教师内心着急,因为他心里装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一一兑现出来,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只好催促学生尽快从文中寻找答案回答,从而又导致学生紧张,过目不过脑,回答出来的答案可想而知,课堂于是走向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把教学定位在教学生,而不是教课,那么我们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及时调整,就要迁就学生,就要放慢脚步,放慢节奏,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带着问题再读一遍,让学生将课文入眼入心,然后再来讨论相关问题。
语文课到底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合理性?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当然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承转合,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一篇课文的教学完整性,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的教学进程来说,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未必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度,必须控制把握教学节奏,因为教学设计毕竟是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还有待于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基础好,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快一点,教学内容可以拓宽一点,可以加深一点;学生基础不如意,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慢一点,教学内容应该紧凑一点,紧紧围绕基本问题进行,无须拓宽,不必加深。因此实际课堂教学进程中我们应该讲究的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可接受,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而不能让多数学生处于似是而非的夹生饭状态。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承认语文课是教人,而不是教课,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追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也就是说语文课到底是教文章中的内容,还是教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我以为语文课当然不可能忽略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内容,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语文课主要还是教学生如何理解、如何运用语言。语用是主要目的,但并不排斥文章内容对人的教育意义,甚至要积极发挥并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人格教育作用教育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切不可置本职工作于不顾,只是单纯地教授文章的内容,只是单纯地挖掘文章的道德教育意义,这样做毫无异议地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渠道。这次公开课《奶奶和1973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内容上,设置了一些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诸如为什么近?为什么远?奶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谁笑得更幸福?是劳伦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更幸福还是奶奶更幸福?这些问题全部是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整节课几乎没有一个涉及语言运用的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定位偏离了正常轨道,特别是谁更幸福这样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属于主观性很强的个人感受,没有必要非得比出一个长短来,以此比较几无意义。
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细读是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文本,泛泛而教,泛泛而谈,大而空的现象而提出的。应该说细读文本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强化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意义,回归语文本体,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着眼于课文的语词分析、语句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句修辞,这些都是好的现象,至少还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但是我们也吃惊地发现有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繁琐化了,一堂语文课充斥着大量这样的问题,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用?换一个语词可不可以?删去可不可以?对句子的赏析也是这个路子,甚至对标点符号也开始这样赏析,天哪!选入课文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好的,至少有好的一面,但是文章虽好,未必字字珠玑,未必句句美妙,未必标点个个都显示微言大义。我们的语文老师煞费苦心,挖空心思,费尽心力,找了一堆这样的词句、标点,做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解读赏析,然后生拉硬拽地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找到所谓的妙处、好处,一篇不错的文章就被老师活生生地解剖成支离破碎的碎片、零零散散的破烂货,这样的细读就走向了碎读。这次执教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一课,就有这种现象,一首短诗,一共4行,不算标题一共36个字,在一节课里教师就是反反复复地提问,然后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回答,来回倒腾,最后把一首很有味道的诗歌,教得味同嚼蜡,真真浪费了一首美好的诗作。有些问题毫无必要,比如教师让学生理解诗作中提到“放一束红山茶”,为什么是“红山茶”?而不是其他的花?而且教师的答案当中说是与萧红的“红”有关,这也太牵强附会了。这样教学还不如先让学生读诗作,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出了什么?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诗作,让学生谈谈理解到什么?最后教师谈谈自己读了诗作之后自己领悟到什么?联想到什么?细读与碎读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所选择的文本细节是否与文章的核心要害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所写的核心对象(人或物)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核心事件有关联。如果有关联,且这些词句的确具有微言大义,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化的表情达意的效果,精选几处加以品读,这就是文章的细读,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反之,就是碎读,碎片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支零破碎,成不了气候。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人,既然是教人,关注的就应该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合乎学生实际;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体意义主要在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其首要任务就应该是着重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学过程应该细读文本,但不是碎读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