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

書城自編碼: 40149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独木成林,郑辛遥,一毛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661886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 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 》
+

NT$ 294
《 记忆北京 》
+

NT$ 352
《 山西文化记忆 尘烟里的故园 》
+

NT$ 528
《 南京路:历史与风景 》
+

NT$ 275
《 人文西藏丛书-物华天宝:西藏艺术掠影 》
+

NT$ 306
《 魔都往事 》
編輯推薦:
本届都市人,叩街问巷去!《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围绕上海马路的今昔历史和发展变化,记录、阐述在City walk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叙事角度自由,时空交错,强调个人视角,贴合当下的城市漫步风。全书以轨交站点编排,为读者出行提供“指南”。另一大亮点是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96幅建筑漫画作品。邬达克旧居、和平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上海展览中心、大世界、海关大楼……以漫画视角阅读建筑,从文化切面了解建筑的历史。

【编辑推荐】:
(一)一个城市的空间是靠马路来延伸的。道路、河流、桥梁、建筑……是城市的载体和记忆,也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描摹上海马路与老建筑的散文随笔集。
(二)郑辛遥:一位漫画大家,从2001年起为上海马路造像,为每条马路精选了一座标志性建筑。比如,南京路画大光明电影院,延安路画上海展览中心,西藏路画大世界,外滩画海关大楼……和老建筑题材的漫画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独木成林:一位上海市民,写作素人,从2006年起利用工余时间,拿着一张上海地图,行走在上海。他走过上海数百条马路,用文
內容簡介:
City walk风起自上海。自诞生了“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概念后,所有喜欢遛弯、荡马路且对城市人文历史带感的男女老少,都欣然投入都市行走中去。上海,无疑是国内被漫步得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
如果City walk有一个比较中国化、知性化的名字,“叩街问巷”是太合适了。本届都市人,叩街问巷去!这是著名专栏作家何菲女士为《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部图文并茂的描摹上海马路与老建筑的散文随笔集所作序言的标题。
200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非知名作者”、工科男周林所著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在没有任何签售活动的前提下,此书在当年畅销书如云的上海书展图书销售榜名列第7,也一定程度引领了当年上海的叩街问巷风。文字作者周林是责编朱志凌在博客时代“打捞”的一位素人作者。
时隔16年,作者和编者重新修订出版了《叩街问巷》的2.0版。文字作者周林(网名:独木成林)乘坐轨道交通,一站站重走了当年的马路,造访了无数新老建筑,有了新的触动和灵感,有意识地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疏密有致的笔触增补了30多篇马路文章,90%以上文章进行了补充重构。如今这本《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的133篇文章围绕着133条上海马路的今昔历史和发展变化,记录、阐述作者在City walk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实际上,全书约40多万字的篇幅所涉及的马路有950多条。实际生活中,周林一条一条比较完整地走过的马路早已上千条了。
如今,上海的20条轨道交通线路打通了魔都的经络,马路和轨交组成了大上海的动线,而《叩街问巷》的编排正是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来串联文章,意在给读者一种新的“指引”。从2008年初版本只涉及7条轨道交通线路,而今限于篇幅,最终将1—13号轨道交通线路所途经的马路,作为此次新版《叩街问巷》的“路线图”。蜿蜒蛇行的轨交线路,犹如上海的掌纹,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区域性格,同时也将城市切分得更细密。
注重上海马路的今昔对比,感悟时光的履痕,是《叩街问巷》的一大写作特色。在书中,既有繁华大马路,也有低调小马路,既有上海开埠时期修筑的老马路,也有还未盘出包浆的新马路,及其旁边的枝枝杈杈,勾画出魔都的大体轮廓,反映了上海从开埠以来一百多年间马路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将高级住宅区、商业娱乐区、工业区、老城厢传统居民区和棚户区一网打尽,从书后1300多条索引里所涵盖的上海新旧路名、片区名、海上旧里、桥梁名、高架路名等可见一斑,或许是世面上众多上海马路读本中的翘楚。
在新版《叩街问巷》增补的30多篇马路文章中,作者着重对宝山、普陀、杨浦、闵行和静安区的原闸北区部分的老工业区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阐述,对这些工业发展史的书写,使得全书所呈现的马路功能调性更趋全面。读之让人不由感慨,上海不仅有洋房弄堂、梧桐咖啡,更有老工业区,弥漫着上海曾被忽略多年的气息:创业、坚强、忍耐、沧桑、雄起……这不仅能搜索到上海这座城市百年来的风花雪月、云谲波诡、阴晴圆缺,但更有砥砺前行。
新版《叩街问巷》的另一大亮点是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96幅建筑漫画作品。邬达克旧居、和平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上海展览中心、大世界、海关大楼……他为每条马路精选并创作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画“智慧快餐”,还是画老房子,郑辛遥都崇尚简约,每次打好草稿,如果一张草稿上有20根线条,正式勾线时,可能就会减少到10~12条,减到不能再减为止,寥寥几笔即勾画出老房子的肌理、表情与神韵,如同神笔在手上做功。特别可贵的是,此次郑辛遥在出版社责任编辑的穿针引线下,为“素人作者”的文章配插图,体现了这位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当绿叶托红花的精神。
一个城市的空间是靠马路来延伸的。道路、河流、桥梁、建筑……是城市的载体和记忆,也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元素。上海是近代中国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上海马路承载着近代中国太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郑辛遥、独木成林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前者从2001年起为上海马路造像,后者从2006年起利用工余时间进行“马路苦旅”。在他们心目中,上海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
2019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沉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该书图文两位作者用脚步感知历史,20年来行走于上海的马路与建筑,不断书写基于个人观察的上海马路散文与漫画漫像,深入发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表达了一代人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探源和传承。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的姊妹篇,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海派散文方面拓展的“一个人的叙事”系列的新篇章。2024年8月3日(周六)下午两时,上海辞书出版社、世纪朵云在上海中心52层朵云书院·旗舰店(上海之巅读书会 第169期)联合主办“City Walk,感悟时光的履痕——《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新书首发分享会”。该书作者郑辛遥、独木成林(本名周林)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城市史暨市民生活史研究专家沈嘉禄,《旅游时报》社副总编、资深城市文化策划专家王路与读者一起 “叩街问巷”。首发仪式上,郑辛遥向朵云书院赠送《叩街问巷》中的陆家嘴“三件套”建筑漫画作品。
關於作者:
文:独木成林 本名周林。“行走上海”的起点始于1997年5月发表在《上海大众卫生报》副刊上的《想在一条路上散步》。2006年起,有计划地利用工余时间坚持用脚步丈量上海马路,挖掘马路背后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上海城市的历史人文风情。作品见诸《上海采风》《上海滩》《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劳动报》等报刊。文字作品被收入《虹口记忆》《虹口电影》等书中。2015年至2023年,被聘为《虹口文化报》《静安档案》特约作者。2019年7月在今日头条平台注册“叩街问巷”个人账号。
图:郑辛遥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漫画作品曾在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举办的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奖。代表作《智慧快餐》系列漫画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四次获上海新闻漫画一等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九至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获上海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第九届上海长江韬奋奖。
目錄
003序一 本届都市人,叩街问巷去! ◎何菲
007序二 我的双城记 ◎吴海滨
015轨道交通1号线
016汇天下精华的徐家汇 020余庆路的余韵 024东平路上有“爱庐” 027高安路的足音 030安放心灵的安亭路 033永嘉路佳话 038复兴西路侧影 043汾阳路的乐章 047淡水路的淡泊 050优雅转身北海路 053风云变幻云南路 057牛庄路的乡音 060波澜不惊九江路 064黄河路的公寓、戏院与糖藕 069光复路“苏河湾” 072恒丰路的永恒记忆 075共和路的联想 078“五族共和”汉中路 081华康路安康 084天目西路“不夜城” 086共和新路新景观 089常来常往场中路 091阳泉路上风光好 093一二八纪念路上海的纪念 096钢四路的“钢印”
099轨道交通2号线
100科学家之路 103浦东热土唐镇路 106望平街上有《申报》 110欧陆风情滇池路 114贵州路有“显贵” 117江阴路与江阴街 120春华秋实奉贤路 123南京西路的气韵 126铜仁路的弧线 128夕阳西下南阳路 131万航渡路的“三生三世” 135今夕何夕愚园路 140“申”字打头“虹”字居中的马路
143轨道交通3号线
144见证江湾镇的万安路 146“永不消逝”黄渡路 148山阴路的底气 151甜爱路的浪漫 154多伦路的文采 158海伦西路的旋律 161东横浜路上的弄堂
163轨道交通4号线
164艺术的莫干山路 167哈尔滨路有“子夜” 170溧阳路的幽思 173风风雨雨吴淞路 176有头掐“尾”的安国路 178风云变幻的荆州路 181杨树浦路有“创意” 185许昌路的拐角风情 187开阔大气的浦东大道 191半淞园路世博缘 194国货路感怀
197轨道交通5号线
198都市春申路 201老闵行“一号”江川路
205轨道交通6号线
206保税区里的“外国路” 209东方路与文登路
213轨道交通7号线
214美兰湖畔美兰湖路 217顾村公园樱花盛景 220守仁桥街大场镇 223陶行知与行知路 225长寿路的健康“物语” 229余姚路上“梦工厂” 232新闸路的“星光” 236常德路的情怀 240走过延安西路华山路口 244风光依旧华亭路 247巨鹿路的回声 252追寻长乐路 257话剧之路安福路
261轨道交通8号线
262“大同”世界路 265黑山路的凝重 268松花江路向东走 271打虎山路与“打虎上山” 273天通庵路寻迹 277虬江路的温暖 280新马路的“新”与“老” 282“热血之歌”晋元路285 露香园路“留韵”288 梦花街的诗意291 松雪街写意293 不见“清流”望达路
295 轨道交通9号线
296“小联合国”里的“花样”马路 299南车站路找“车站” 302平江路深处“特别府” 304岳阳路的“风骨” 307枫林路今昔 310桂林路上百花开
313轨道交通10号线
314大学路上的青春风采 316国顺路深处有“名楼” 319彰武路上校园情 322乍浦路的起伏 325“老靶子”武进路 329“影戏街”海宁路 332昆山路与昆山花园路 335北京东路的“N金” 339上海老城厢“路考” 343兴业路上天地新 346眺望虹桥路 349古北路并不“古” 352黄桦路没有“历史” 354淮阴路边“剑河”长 356龙溪路上听“潮声” 358金雨路的色彩
361轨道交通11号线
362兰溪路上真如寺 365武定西路上的“开纳公寓” 368“国宾之路”新华路 372龙华路上桃花艳
375轨道交通12号线
376许昌路的“烟草” 379齐齐哈尔路与“包身工”的记忆 382提篮桥下寻“路” 385“小维也纳”舟山路 387黄浦江边黄浦路 391天潼路“万象” 394“国际静安”长安路 397华盛路的盛衰 400茂名北路升平街 402吴江路与美食街 404独具风情永康路
407轨道交通13号线
408大渡河路“长风”行 411曹家渡边路的变迁 414江宁路桥变奏 416澳门路上的“纺织大厂” 419威海路畅游423南昌路烟云427思南路的情思430香山路的遗韵 433皋兰路的诗歌 436重庆南路上的“多重唱” 440曾经风浪马当路
附录
443当老房子遇上漫画家 ◎郑辛遥
447索引
代跋
471关于“叩街问巷”的对话 ◎朱志凌 周林
內容試閱
代跋:关于“叩街问巷”的对话
朱志凌(《叩街问巷》策划人、责任编辑)
周林,即“独木成林”(《叩街问巷》文字作者)
朱志凌:周林你好!很高兴16年后又编成了你这本“行走‘香’海”之作。按当年淳子老师的说法,就是你“似乎要与地图上的每一条马路约会”。
周林:谢谢朱老师!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能正式出版一本自己的文集,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况且是一下子踏进非常正宗非常有口碑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如今能以《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为名再版,更是让我欣慰。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非常独特丰厚,又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有永远挖掘不完的历史。当然具体写作过程对我而言也并非轻而易举,套用一句名言:功夫真的在书外。16年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上海城市建设和马路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一下子好像又不知从何谈起了。
朱志凌:之前的那本《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是辞书社在2008年8月推出的。虽然十五六年过去了,有两个数字我至今还记得。一是在当年上海书展图书销售榜名列第7,是书展的“十大好书”之一;二是没搞任何签售活动,
整个书展期间就销掉了401本。如今这本书经过修订、补充,文字上又添加了不少,不容易。最近看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有一篇报道说“素人出书”近几年渐成潮流,周林你也算是素人出书吧!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上海的马路?
周林:我与上海马路的“情缘”也许早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其实,人的很多兴趣大都源自童年的经历和记忆。我从小就生活在苏州河以北的棚户弄堂里,四周没有漂亮的马路和华丽的建筑。但隔着一条河,对岸就是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每次到南京路看到24层的国际饭店,就想起大人的话“这是全国最高的楼房了”。
当时每次跟着大人们去南京路,心里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可以吃到沈大成的美味糕点,看到南京路的国际饭店、第一百货公司等高楼大厦。去之前还要把脸洗干净,换上整洁漂亮的衣裳,很有一种仪式感。所以南京路在那时的感觉就是上海最“高大上”的地方。可以说,我对上海马路的关注就来自从小对南京路的印象。

朱志凌:确实是这样,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被称为“花园弄”,1865年定名为“南京路”。南京路是在1908年通行有轨电车的,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在南京路兴起,南京路便成为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街,而且这种繁华的景象一直延续至今。当时南京路上有黄浦区少年宫、大上海电影院、新华电影院(石门路口)、平安电影院(陕西路口),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特别是当时人民公园靠西藏中路一侧有一长排橱窗,里面全是最新的上海科技成果图片或模型展示,并定期更新。记得里面的模型火车、轮船、汽车、吊车都会动,好看有趣长知识……可以说,南京路也是我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窗口。
周林:那时候想要买什么衣服或皮鞋,总是先想到去南京路,我的第一件“的卡”上衣和第一双皮鞋就是在南京路买的,当然是由我父亲陪着去的。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0岁那年的10月1日下午,我独自一人到南京东路、西藏路口的音乐书店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连环画。在南京路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潮中,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大都市气象。

朱志凌:你这么说,一定会勾起许多同龄人的记忆。南京路改为步行街之前,最大的感觉就是南京路上店多、人多,人们摩肩接踵,前呼后拥,谁也不认识谁,却井然有序。记得当时从南京路过西藏中路时,两边等候的人一瞬间就形成两堵长长的人墙,仿佛迎候贵宾一样等车辆通过。绿灯一亮,两边的人流立刻互相对穿,鱼贯而行,十分壮观,也十分有趣。现在南京东路成了步行街,就没有了这种情景。我们家到上海初期住在黄浦区,后来搬到了原来的卢湾区。我工作之后,进辞书出版社前,一直在淮海中路上班,所以对南京路、淮海路一带相当熟悉。那么,除了南京路、外滩这些中心城区马路外,上海其他地区的马路最初又给你什么印象?
周林:上海的许多马路和建筑都是有故事的。我在11岁那年去过陕西北路500号。500号是上海教育系统的机关大楼,很多教育类的报刊在那里编辑出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能看到的只有一张《红小兵报》,但报社在我少年的心中是非常神秘和神圣的地方。就在这一年该报刊登了我的一幅铅笔画,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所以我就想偷偷地来看看陕西北路500号是什么样子的。记得当时年龄小,也不敢走进去,只是在500号门口张望了几下。但就是这么一瞥,一幢西洋风格建筑的轮廓深深地印入脑海。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是一幢怎样的建筑,更不知道它的历史,但我已感到陕西北路是一条与南京路街景建筑截然不同的马路。

朱志凌:你说的陕西北路500号那幢建筑,在过去上海教 委 大院,是西摩会堂旧址。西摩会堂建成于1920年,是上海现存时间最早也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教会堂,这个教堂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幽深的中世纪古堡。因为陕西北路旧称西摩路,所以这座教堂就以路名为名。陕西北路上的历史名人建筑很多,我们上海辞书出版社旧址里也有一幢,就是进门可看见的那幢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其最早的主人是罗伯特·何东爵士,他是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和房地产巨商。何东与孙中山先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孙来沪就多次借宿在何东公馆。如今的陕西北路从新闸路到巨鹿路一段已经成为上海“历史文化名街”,还是源于这条路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丰厚。
周林:上海马路承载着近代中国太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几乎再也没有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拥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和各种传奇往事。我工作后有了公交车月票,业余时间经常乘公共汽车到处闲逛,龙华、徐家汇、外滩、十六浦、福州路、曹家渡、五角场、复兴岛……都是那时我每周轮番光顾的地方。
朱志凌:哦,你说的公交车月票我也有印象。月票就是以前为方便公交车上下班的职工而设定的付费方式。记得当时一张月票6元,个人和单位按比例分摊,但现在年轻的读者恐怕不一定清楚了。
周林:是的,有了月票,当月不论上班或平时乘市内任何公交车都不用再买票。所以我如鱼得水,在上海的马路上走得也更勤快。正是当时这种有意无意的行走,我熟悉了不少上海的马路和建筑。

朱志凌:你就是在上海的东南西北叩街问巷中,进而意识到上海的许多马路和建筑都是有历史的,由此便触发你从书本、电影、历史资料中去了解上海的前世今生,并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是吧。还记得你第一次在纸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经过吗?
周林: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去上海艺术剧场、新华电影院、上海音乐厅看话剧和电影,听音乐会,首先就被这些剧场大厅豪华典雅的装饰所震撼,后来了解了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更是眼界开阔,思路变宽,我开始萌发用笔抒发感想的冲动。当时还没有网络自媒体,我尝试着向纸质媒体投稿。运气好的话,偶尔会发表一两篇,这会让我高兴好几天呢!
结婚后我曾在杨浦区住过一段时间,每天上下班乘公交车都要穿过江湾五角场边的国顺路。这里四周小马路纵横,并呈辐射状,大都是复旦大学的教工宿舍区。陈望道、苏步青、谈家桢等科学文化名人故居都坐落在此,给人很多思索和遐想。我就此写了一篇随感《想在一条路上散步》,1997年5月23日发表在《上海大众卫生报》副刊上,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信心。如同一个人在太空看到美丽的星星,必须对身边的人诉说才会觉得快乐一样,从此我便钟情于对上海马路的书写。后来,我更多地了解到,五角场周围的马路大都以“民”“国”“政”“府”等字打头,原来都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此打造“大上海规划”的产物。当年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等都建在这里。

朱志凌:不是有“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的说法吗?我觉得,这些年来你能把上海这么多条马路一条条地走下来,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上海马路的历史和心声,某种程度上也引起了人们对上海马路的重视。这个过程对你来讲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周林:是的,还是上海的历史离我们最近最亲。到了2006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为我的马路书写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马路本身就是我们的生存和记忆空间,写大家熟悉的东西,容易引起共鸣。果然文章上线后引起不少网友的兴趣,因此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包括您在内。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暗恋甜爱路》《溧阳路的情思》《高安路的足音》……越写越有劲,直至2008年,在您的精心策划和悉心指点下,就有了《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的写作和出版。
记得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我从您手中接过从印刷厂送来的样书,立即就在出版社内的小花园里读了许久。似乎熟悉的文字、熟悉的句子,却又觉得那不是我的文章,比我写得好多了!啊,这一刻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一种巨大的幸福,从此这种感觉,就一直陪伴着我走到今天。
朱志凌:可以说,你是我从博客中“打捞”出来的作者。你当时的网名叫“独木成林”,一直用到今天。为什么会取这个网名?
周林:也没什么特别的寓意。有句俗语叫作“独木难成林”,但据说一棵榕树也能成为一片森林。不过,我还真的没那么想,只是网名嘛,总要特别一点,再说我的真名中正好有一个“林”字,所以就随意取了这么个网名。
朱志凌:所以这次出新版,与你商量署名“独木成林”,封底勒口处再介绍一下你的本名等,就是想记录你的成长,当然也想与初版本有一点区别。
周林:谢谢朱老师!为了《叩街问巷》这本书,您真的花费了很多心血,而一般读者往往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也不会有这种体验。其实,我的文字修养和写作水平都是很不够的,只是因为喜欢上海的历史和马路,又得到您以及周边许多人帮助和鼓励,才一路走到今天。
我当年在学校里学的是工科,毕业后进了上海场中路上的一家军工厂工作。因为平时爱写写弄弄,两年之后,被抽调到厂宣传科,从此一干就是几十年。马路书写,似乎也为我的业余兴趣爱好找到了通道。一本地图册、一个小相机,就是我最亲密的“小伙伴”,陪我寻访着自己心目中的上海。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只能用相机拍照,为此用坏了两台相机……写这样的文章,我就抓住一点,一定要到实地自己走一遍,尽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进去。当然许多资料还是必须查阅的,不能靠臆想,许多东西要化为自己的语言。虽然有一点辛苦,但收获也是满满的。

朱志凌:岁月不居,流年似水。上海城市独特的魅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欣赏,每条马路、每个弄堂,甚至每一幢建筑都似有说不完的精彩之处。我也常为能生活在过去和将来都是全国历史底蕴最丰厚的城市之一上海而感到欣慰。既然“周游列国”有所限制,那么此生能够细读、精读一下上海这本“巨著”,而且在上海也完全可以来个“世界之旅”,真的也算是不虚此生此行了。这次为了修订《叩街问巷》,你又把当年走过的马路重走了一遍,你认为这些马路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周林:要说变化真的是太快太多太大,一言难以蔽之。单就初版本中99篇文章所涉及的马路来看,有的整体拆迁;有的从静谧的小马路变成名噪一时的“网红”马路;不少历史建筑得以修复,更多的史料披露出来,街区功能也随之变化;还有不少马路通过“微更新”,显得更加富有历史底蕴和时尚气息。光阴荏苒,物换星移。记得2007年左右,上海的轨道交通线路不足10条,而今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多达20条,且还在不断延伸和增加中。这本身不就是个巨大成就和变化吗?这是每个普通市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就此又产生多条新马路,直至区域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溯、记录这些变化,不就是在记录城市历史变迁的某个侧面吗?这份记录只是一个作为普通市民的我眼中的“微风细雨”,因而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

朱志凌:如今轨道交通与上海马路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轨道交通既是人们出行、旅游的便捷工具,也是人们沟通联系、维系情感的“纽带”。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多数人城市行走、旅游观光的主要“媒介”。去年5月份,我来电话与你聊计划修订再版《叩街问巷》的想法,看来也是水到渠成啊!
周林:是的,感觉是不谋而合。当年初版本您按轨道交通线路来编排文章,非常有创意,似乎至今还没人去模仿。现在轨道交通线路已经成了挂在市民嘴上的“日常用语”。一般同事间说起上下班坐几号线,或邻里之间说起乘几号线可以到达哪条路、哪个景点,感情上立刻就会有一种“认同”和“亲近”。

朱志凌:确实。轨道交通很方便,还有共享单车也能让人节省不少时间和体力。这些年,上海的新马路和新建筑不断增加,而不少老马路又开始热闹起来,人们对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周林:有人说马路也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要了解一座城市,还得在它的马路上行走。前些年,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有一个品牌文化活动“行走天目西”,就是组织居民寻访区域内的马路,感知今昔历史的变化。街道文化科的工作人员看到我在自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后,就来联系我。于是我就受邀参加了“行走”活动,有时还充当义务讲解员。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海的马路和老建筑,喜欢这样行走,非常欣慰。

朱志凌:近几年,在上海街头又悄然兴起了种种“城市考古、历史怀旧”城市行走活动。在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头戴耳机,对着一幢幢老建筑上下端详,领头的专业讲解员滔滔不绝地讲,身后的人聚精会神地听。武康路、安福路、甜爱路等已经成为“网红”马路,每天都有无数的市民自发在那里聚集、交流、赏景、拍照。你刚才说你也多次参加过“城市考古”活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林:我从小就生活在天目西路一带。这里过去是老闸北“华界”工商业的大本营,有20多条马路,分别以“光复统一、振兴中华”等单词打头,如中兴路、大统路、光复路、中华兴路……有过很辉煌的历史。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里的许多工厂和建筑几乎都被日本军队的炮火摧毁了,形成了一个个棚户区。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上海最繁华的街区之一,也成为上海城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缩影之一。20世纪60至90年代,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几乎熟悉这里每一条马路,新旧马路在我的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记忆。所以回到“天目西街道”,等于是回到了“故乡”,因而我的感受似乎又要比别人深。

朱志凌:马路是城市的历史和经脉,也是城市的灵魂。上海马路的独特魅力在于恰好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和文化型城市的想象。这些年来,上海似乎越来越怀旧,关注、品味城市的老马路、老建筑甚至市井生活的氛围越来越浓。我想,这样的怀旧,绝非简单地留恋过去或重塑乡愁,而是上海人对寄托身心的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的由衷叹服,对它未来真正成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一种自信。
周林:余生虽晚,却遇上最近40年来改革开放的盛世。正是通过上海的条条马路的变化,新旧上海在我的心里交织成了纵横交错、气韵绵长、意象纷繁、色彩斑斓的图案,令人心动神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但上海是个异数,它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中,有着挖掘不尽的历史和看不完的美妙风景,走出家门就是旅行。上海的城市是有温度的,马路如同一个不设防的天然博物馆,展品众多,卷帙浩繁,视线的触角可以无拘无束。众多马路仿佛都成了我的朋友,有的雍容华贵,有的质朴无华,有的优雅精巧,有的豪迈粗放,有的热情奔放如少男少女,有的则深沉内敛如满腹经纶的长者……思想的流动,使我感到自己像一条游来游去的鱼,四处游荡,日日有发现,处处有惊喜。

朱志凌:上海老马路多,建筑形态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上海中心城区的那些华丽的建筑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表现,更是上海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和发展脉络的折射点。
周林:在每年的“世界遗产日”里,上海都会有经过精心修缮的历史建筑对外开放,马路上经常会有新的“历史景观”被发现、发掘、修复,这让我探寻上海马路历史的兴趣有增无减,没完没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人生形同走路,多走一点路,就能多看一点风景,也就多一份阅历。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有两位年轻朋友听了我的讲解,又特地网购了我的书,读后告诉我很喜欢我的马路文章。她们说,原来你在2008年就这样写上海了,后来许多书都是“走”你的路子。我说,不能这么讲,每个人经历不同,角度不同,上海的马路是写不完的!

朱志凌:城市和建筑不是凝固不变的,其自身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具有动态平衡的特征。所以,上海的马路其实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你在新版《叩街问巷》中如何体现这一点呢?
周林:对我来说,还是一条马路一条马路地重走,前后对比。然后对初版本中的每篇文章做不同程度的纠错、修改、补充,甚至重写。
一是对初版本中不少错写、漏写的马路历史建筑和历史事件进行更正、补充。这些错写、漏写的主要是限于当时篇幅或了解不够所致,更多的是后来才修复、面世,披露史料的。新版本中都加以纠正和增补,这几乎涉及初版本中98%的文章。
二是这些年来,初版本中所涉及的部分“永不拓宽”的马路虽然仍在,但是马路形态和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安福路、巨鹿路、永康路、永嘉路、长乐路、愚园路、马当路、淡水路等,如今大都成了“网红”马路,对这些马路变化的部分,新版本中都一一加以描述补充。
三是对这些年来发生较大变化的片区和马路,如曹家渡、提篮桥、虹桥路、黑山路、荆州路、常德路、万安路、延安西路、华山路等,都依据现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甚至拆分、改写、重写。
四是初版本中的文章只涉及7条轨道交通线路,而今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多达20条,但限于篇幅又不可能全部涵盖。所以最终确定13条轨道交通线路(1—13号)为新版的“路线图”,这样又新写增补了30多篇马路文章。新写的马路主要分布在原闸北“不夜城”地区、原南市区老城厢地区和静安区、宝山区、普陀区、杨浦区、闵行区等老工业区。

朱志凌:你这次修订用了多长时间?
周林:整个书稿的修订贯穿春夏两季,花了6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尽可能地真实呈现现场,尽管骄阳似火,暑气蒸人,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还是把老版书中所写到的马路又走了一遍。因为怀有一种与“老朋友”重新相见的兴奋与喜悦,倒也没感觉太大的辛苦。真的,上海的马路太多,某条马路走过,也许就没有机会再走了;再走也是“俯仰之间已陈迹”,因此所有的行走都有当下的意义。
我的文学修养和水平,很难将上海马路的精华和神韵体现得更好,不足之处只能请读者们谅解了。由衷感谢您,您为新版付出的心血不比初版少,您一直不厌其烦地与我交流,提供信息,打开我的写作思路。能遇上这么一位像您这样敬业尽职的编辑,真是我的幸运。
上海马路真的变化很大,本书中的路名、建筑物名称、商家信息一般截止于2023年年底。读者拿到书的时候,或许与实际会有些出入,在此亦一并说明。

朱志凌:谢谢你的分享。你为书稿的修订花费了很多力气,希望你的新版《叩街问巷》能收获更多“知音”!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为初版作序的著名女作家淳子老师、提供摄影作品的一毛先生,以及此次为新版提供精美幽默插图的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
此次新版,不仅从我当年做的“上海书系”转入到“一个人的叙事”系列里,而且我还邀请了你非常崇拜的著名情感作家何菲女士作序。何菲是我入行图书责编的第一位作者,我曾为她做过4本书《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酸男辣女》。何菲的书非常好卖,如2006年6月初版的《上海熟女》,一个月竟然能销5000多册,且连连加印,放到今天说不定也是销冠。《上海熟女》也是我上手组稿策划、独立责编的第一本书,辞书社之前从来没出过这样类型的书。时任社长张晓敏先生(现任中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给予了很大程度的“放手”。你这个新版本,或许也是我编辑生涯中某一类图书的最后一本,请何菲来写这个序,也算是“carry it through to the end”(有始有终)吧。新版另一个序的作者吴海滨先生,是一位工作生活在哈尔滨的上海男人,极富上海情结的“老卢湾”。虽然未曾谋面,但交流不少。因为我们有着一个相同的符号“310103”。
周林:谢谢朱老师。正是您邀请的各位大家的热情鼓励与帮助,《叩街问巷》这本书才能延续16年的情缘,并将激励我继续用脚步来丈量上海的马路。
2024年早春二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