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380.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NT$
259.0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NT$
307.0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NT$
468.0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
編輯推薦: |
1.在上海开埠180年的今天,该书是读者深入了解上海由江南小渔村一跃成为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原因的通俗读本。2.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故事、上海精神、上海品格、上海文化的学术通俗读物,领略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3.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
|
內容簡介: |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错综迷离的世相称上海为“魔都”,“魔都”由此逐渐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家喻户晓。近代上海作为“魔都”,具有高度开放、无所不容,一市三治、各行其是,战时中立、长期和平,形成中外利益共同体等特性,并由此形成上海超强的集聚功能,助推上海超强的创新能力,造就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史专家熊月之以学术为支撑,围绕魔都上海的种种特殊之处,深入分析了上述特殊之处的种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打造全球性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本书视野宏阔,史论融合,分析细致,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在诸多上海史研究专著中独具一格。
|
關於作者: |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史专家,著有《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光明的摇篮》《上海人解析》《冯桂芬评传》等,主编《上海通史》等。
|
目錄:
|
引言:魔都得名及其内涵延续与变易 3
一、自然禀赋与人文传统 14
1.襟江带海,亲近海洋 15
2.长于海运,重视商业 18
3.徐光启的开明思想 26
4.华夷平等思想 34
二、被动开放与奇特格局 38
1.五口通商,上海独盛 40
2.一市三治,结构奇异 56
3.战时中立,利益与共 63
4.顺应开放,利用开放 74
5.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90
三、重视法治,信守契约 108
1.法治传统与居民自治 109
2.四类司法机构 115
3.会审公廨与协商司法 116
4.契约意识,诚信至上 120
四、不甘落伍,自尊自强 126
1.见贤思齐,勇立潮头 127
2.错位发展,智慧竞争 139
3.爱国思潮,洪波涌起 148
4.红色文化,光明摇篮 151
五、兼容并包,各得其所 156
1.外侨众多,各行其是 157
2.五方杂处,分中有合 183
3.众教并立,各美其美 190
4.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194
5.扶危济贫,守望相助 197
六、从蓄势待发到主动开放 212
1.闭关时代的开放努力 213
2.主动开放渐臻胜境 218
3.世博会绽放开放之花 227
4.从华交会到进博会 232
七、创新激发不竭动力 236
1.集中优势组合创新 237
2.发展思路演进历程 256
3.制度创新两大手笔 268
4.开发浦东创造奇迹 274
5.知识创新繁花似锦 294
八、天下意识,云水襟怀 300
1.支援全国,倾情奉献 301
2.结构转型,统筹兼顾 306
3.帮助转岗,众擎易举 310
4.支援内地抗灾抗疫 313
九、海派风格独树一帜 316
1.趋新崇优 317
2.行为敏捷 319
3.周密精细 320
4.追求雅致 326
结语 333
后记 342
|
內容試閱:
|
魔都得名及其内涵延续与变易
“魔都”是上海的外号、绰号或昵称。几年前,从事上海城市形象研究的有关课题组曾发放千余份问卷,在上海本地人士、外省市人士和外籍人士三类群体中开展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题涉及上海的外号、绰号或昵称,结果“魔都”得票最高。2017年,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魔都·魔都》上线,伴以魔都之歌,更使得魔都之名广为传播。
“魔都”原是近代日本游客对上海城市的谑称,经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用作书名《魔都》于1924年出版,此后遂成为大众领 域的术语,并在20世纪20—40年代已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外号归于沉寂,无人提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奇迹般发展,上海城市管理神话般表现,也随着学术界对于上海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影视界的推波助澜,“魔都”一词又空前活跃起来,并成为上海的网红名称。
魔,有魔幻、神秘、奇异之意。村松在书中没有对“魔都”的内涵做出专门界定,他使用“魔都”一词主要强调上海存在许多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地方。正如留日学者刘建辉所说,在村松那里,上海之所以被称作“魔都”,是由于这座城市具有世界上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魔性”,即异乎寻常的特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源则在于因租界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相互渗透,相互冲突,使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异质兼容的都市,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魔都》一书翻译者徐静波亦指出,村松笔下的上海,是“明亮”与“黑暗”混为一体的城市,“当年的上海,虽然总体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然而因处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卵翼之下,局部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差不多拥有远东最繁华的商业和娱乐业,这就是梢风笔下魔都的所谓‘明亮’的一面。而另一方面,整个中国尚处于战乱状态,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各自为政,法律与行政都局限在自己的管辖区,因而上海也往往成了藏污纳垢的混沌之地,且由于战乱和部分农村破产,周边区域的贫民纷纷涌入上海,因而也就有了众多犄角旮旯的存在”。
当下人们以“魔都”指称上海,依然在于突出这座城市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在以上海与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其他众多大城市相比较以后而突显出来的,也是在历史的延续性与变易性中呈现的。
翻阅当下人们述及上海“魔都”的文章与书籍,可以发现“魔都”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城市建筑、城市管理、经济奇迹、科技成就、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具体事象如摩天大楼、服饰时尚、重视契约、崇尚独立、尊重女性、国际化程度较高、咖啡馆特多等。有篇题为《魔都印象》的文章,从高、俏、幻三个方面称赞上海城市之美,可以视为当下使用“魔都”一词内涵的代表。文章称:“上海美到哪种程度? 一时难以言表,久而久之,‘魔’就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赞美之词,于是有了魔都的开始。”还有一篇阐释“魔都”的文章写道:“或许,真的没有‘魔都’这个称谓更适合上海这座城市了。无论是民国风情的老上海,还是现代化都市的新上海,错综迷离始终是它最真实的存在。事实上,魔都相对于‘帝都’北京、‘妖都’广州而言,特指上海。”
当下“魔都”是对近代“魔都”的沿用。当下“魔都”与近代“魔都”有相通之处,都是强调上海特殊之处,或曰异乎寻常之处,但近代“魔都”大体是中性词汇,是善恶一体、美丑兼具、无以名状的混沌之物,是不可名而强以名之的独创名词,而当代“魔都”则主要是赞叹性、褒扬性词汇。近代“魔都”属他称性词汇,是外号、绰号;当代“魔都”则既是他称性词汇,也是自认性昵称。陆建非准确地辨析了近代“魔都”到当下“魔都”内涵的延续与变易:
年轻人追捧“魔都”一称,殊不知“魔都”其实就“摩登都市”(modern city)的简称,那“摩”变这“魔”,谐音生发新意,恰巧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如同万花筒一般的善变、梦幻、猎奇、冒险等特质,确实为历史基因使然。这些源远流长的气质与秉性,正是这一城市在中国历史演化中和现实发展中不断“领先、率先、争先”而催生并遗存的。
上海城市的特殊之处,或曰异乎寻常之处,无论在近代还是当代,都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表现。所谓“城市品格”,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质。关于上海城市品格,笔者此前写过一本《上海城市品格读本》,鉴于其书是面向中学生的知识性读本,同时受篇幅限制,很多关于城市品格生成、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知识无法细述,一些学理性论述也难以充分展开,因此书出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便是那本书的补充与深化。
翻检近代上海历史,能够突显魔都特点的地方,或曰异乎寻常之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自然禀赋,卓越无比;五口通商,一口独盛;一市三治,举世无双;华洋混处,中外利益共同体;战时中立,安全绿岛;特大城市,强力集聚;五方杂处,双重认同;对立两极,共处一隅。这些特点,有的带有原生性、长久性,如自然禀赋;有些则属次生性、偶发性,如中外利益共同体与战时中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上海城市一些特有的精神或品格,包括开放性、自主性、包容性、法治性、科学性、创新性。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上海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国内联系与国际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巨大的生命集合体,上海城市精神或品格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嬗变,依然有许多异乎寻常之处。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在工业中心与科创重镇建设方面,在支援全国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在对外联系方面也在努力延续近代形成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在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浦东开发开放、五个中心建设,在实施土地批租、开拓证券市场方面,在都市文化建设方面、城市管理方面,上海都走在全国前列,或成为全国表率。上海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法治性、科学性、创新性等特点,都注入了新的内涵,魔都上海的意象也有了新的阐释。
魔都上海的上述这些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魔象,即城市物质文化,包括街道、建筑、广场、绿地、公园、雕塑、亭台楼阁、桥梁、隧道、港口、舟车等;二是魔力,即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细分起来包括生产能力、创新能力、集聚能力、融合能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能力等;三是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也包括不断积淀的历史文化、城市口碑等。
本书将围绕魔都上海的这些特殊之处,分析这些特殊之处的种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魔都上海的魔象、魔力与魔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