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人气至盛的哲学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大“十佳教师”,B站“哲学男神”杨立华哲学作品精选。
品质升级:精校文献,典雅精装,质感十足,值得典藏。
|
內容簡介: |
《庄子哲学研究》
本书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尝试言之”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气本与神化》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
《思诚与见独之间》
本书精选了杨立华教授二十二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研究。其内在的线索是:理解最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揭示,特别是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
用儒家、道家这样的固化标签来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往往会错失哲学洞见的内在理致。作为生生之本和价值之源的道体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呈显,其中诚体(思、孟)和独体(庄子)的完整揭示是极具奠基性的。以“思诚与见独之间”为题,标示出作者独特的致思道路。
|
關於作者: |
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有:《思诚与见独之间——中国哲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中国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三联书店,2018年)、《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024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
目錄:
|
《庄子哲学研究》
绪言
第一章 庄子世界中的人物
一、无言者
二、闻道者或知道者
三、南郭子綦
四、颜回
五、孔子
六、老聃
七、庄周
八、《庄子》内篇的经典性
第二章 心与形
一、从“吾丧我”到“天籁”
二、心、形、知、言等概念的提出
三、限定者
四、承载者
第三章 小大之辨与逍遥
一、《逍遥游》与其他各篇的关联
二、小大之辨
三、逍遥与大知
第四章 以明与因是
一、成心
二、可不可之知
三、言与辩
四、因是
五、以明
第五章 齐物与所待
一、“劳神明为一”与齐物
二、言与一
三、物化
四、觉与梦
五、使与彼
第六章 全性与死生
一、缘督以为经
二、天理固然
三、天人(一)
四、生死(一)
第七章 人间世与不得已
一、“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二、“天下有大戒二”
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四、无用之用
五、支离其德与临人以德
第八章 至德与至人
一、不言之教
二、命物之化
三、常心
四、天人(二)
五、与物为春
第九章 大宗与吾师
一、天人(三)
二、生死(二)
三、造物与造化
四、独体与道体
五、命
第十章 帝王与主宰
一、出于非人与入于非人
二、明王之治
三、立乎不测
四、用心若镜
五、浑沌之死
第十一章 真知之路
一、视野
二、两条线索
三、物之化与命之行
四、真宰与独体
五、“未之尽者”
《气本与神化》
序 陈来/ 1
导论1
一 北宋立国基础中的畏与忧1
二 历史鉴戒与疑忌之心6
三 变法与党争10
四 《左传》与《周官》13
五 风俗与道德18
第一章 传 略25
一 生 平25
二 志趣与情性28
三 道学交游32
第二章 虚与气39
一 论 形39
二 论 象45
三 参 两50
四 虚与气53
五 兼体无累63
六 生 死66
第三章 神与化77
一 论 化77
二 论 神82
三 神与化89
四 神化与虚实93
五 小 结98
第四章 太 和103
一 理104
二 诚108
三 道113
四 小 结116
第五章 物 理119
一 阴 阳120
二 众 理123
三 物 怪131
第六章 感与性135
一 物与感135
二 感与通140
三 感与性144
四 圣人用感151
五 余 论154
第七章 心与性157
一 论 性157
二 论 心172
三 心与知177
四 文字与心183
第八章 成 性187
一 大与化188
二 变化气质与虚心191
三 弘大与谨敬196
四 自诚明与自明诚201
五 穷 理203
六 博文约礼205
第九章 礼 乐211
一 熙宁变法与“王政之事”212
二 井田与封建215
三 礼 乐226
第十章 大 易239
一 《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241
二 释《易》体例245
三 大《易》归旨252
四 易学哲学257
五《易》道中的政治哲学265
再版补记273
《思诚与见独之间》
序1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
——从韩、李异同说起1
一、救赎与觉世2
二、思想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归趣12
三、结 语26
方法的“幻相”28
一、方法的“缘起性空”29
二、实证研究的前提和边界31
三、实证研究与游戏心态37
四、纯学术与经世致用39
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43
六、作为资源的传统45
七、最后的荆棘47
物境之开敞:以无为用,或天地之心50
一、域,作为敞开的物境52
二、天地之心,作为敞开者58
三、以无为用,使万物得以敞开61
玄学之外的可能:魏晋思想研究中的玄学话语68
施特劳斯的底色85
一、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85
二、历史与虚无主义94
三、学者还是思想家109
四、三种诠释学路向及其可能的后果113
读中译《存在与时间》札记123
一、细节上的质疑124
二、理解性的讨论137
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142
一、物与感142
二、感与通146
三、感与性150
四、圣人用感156
五、余 论158
《人物志》与魏晋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160
苏轼人性论辨证174
一、辨孟与斥荀174
二、相忌与相爱177
三、道义与真存180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186
一、卦 才187
二、卦序与时义193
三、结 论201
郭象的政治哲学204
一、明王之功204
二、圣人之德207
三、不治之治211
四、无为之迹与仁义之迹223
五、反冥我极与反冥物极232
六、小 结235
“本无”与“释无”:郭象本体论中的有无之辨238
一、《崇有论》辨正240
二、释 无246
三、从本无到释无251
气化与死生:朱子视野中的关洛分歧257
一、关洛分歧的历史梳理258
二、“清虚一大”与道器之辨260
三、生死观之歧异263
四、气化与死生268
体用与阴阳:朱子《太极图说解》的本体论建构273
一、太极之体用273
二、体用与阴阳278
三、仁义之体用阴阳281
四、太极动静286
价值与秩序:从孟子出发的思考289
一、“义,人路也”289
二、“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91
三、“权,然后知轻重”292
四、“治地莫善于助”295
五、“天下有达尊三”299
六、“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01
天理的内涵:朱子天理观的再思考304
一、格物观与“理”的涵摄范围304
二、能然、必然、当然与自然307
三、所当然与所以然309
四、抽象的所当然与具体的所当然312
五、理是具体的所当然315
朱子理气动静思想再探讨319
一、从程颐对张载的批评说起319
二、理生气与理必“有”气322
三、理“有”动静326
敬、慕之间:儒家论“孝”的心性基础331
一、《论语》《孟子》论孝之异331
二、大孝与达孝336
三、对敬、慕的哲学阐释338
《周易本义》中的卦变说342
一、程子的卦变说343
二、朱子的卦变说345
三、卦变与先天卦序图348
四、卦变与《卦变图》351
物化与所待:《齐物论》末章的哲学阐释354
一、梦觉与死生354
二、“梦为鱼而没于渊”356
三、“不知”之知357
四、何谓“必有分矣”359
五、“物化”的哲学含义361
六、化与待363
所以与必然:朱子天理观的再思考365
一、天运有差366
二、不 齐369
三、所以与所以然370
四、当然与自然372
五、不容已与必然375
六、主 宰378
七、理、神与一380
八、结 语384
隐显与有无:再论张载哲学中的虚气问题386
一、张载哲学中的有、无概念387
二、虚、气循环的文本根据392
三、清虚一大及相关问题397
道体、性命、独体:当代中国思想展开中的相为与相与401
一、目的与变化401
二、宇宙与生命408
三、命物之化者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