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你的未来 (精装版) [美]丹·P. 麦克亚当斯

書城自編碼: 400777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美]丹·P. 麦克亚当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4890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4
《 这就是孤独症:事实、数据和道听途说 》
+

NT$ 352
《 心智成熟之旅:人生重要阶段的自我超越(原书第2版) 【澳】珍妮·布朗 》
+

NT$ 296
《 “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 》
+

NT$ 352
《 大脑是如何学习的:教育神经科学中的高效学习法 [日]乾信之 》
+

NT$ 372
《 十分钟冥想 》
+

NT$ 194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編輯推薦:
人类并不能从神话中找到自我。
人类通过撰写个人生命故事来构建自我。
我们的人生真理建立在自己的生活之上:
我们的爱与恨;
我们尝到、闻到和感觉到的事物;
我们日常的约会与周末的激情;
我们与爱人的絮语和与陌生人的交谈。
每一个人都有散乱的或是令自己困惑的经历。
为了赋予它们条理感,我们把生活中的种种情节串成故事。通过叙述这些故事,我们挖掘出了自己生活的真相与意义。
內容簡介: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向何方?
为了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我可以做些什么?
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创造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发展走向,并最终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生命故事的发展贯穿我们的一生,从婴儿咿呀到垂垂老矣。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使命,我们不必追随社会时钟埋头往前赶,屏蔽自己内心的需求。只要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我们就能在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时,相信自己创造的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關於作者:
丹·P. 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
人格心理学家,西北大学亨利·韦德·罗杰斯心理学教授,美国
叙事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因提出关于人类身份认同
的生命故事理论而闻名。麦克亚当斯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用叙事方法
研究人类生活的领军人物,这种方法将故事和讲故事置于人类个性的
中心。研究方向包含叙事心理学、人类身份认同的生命故事模型的发
展、现代性与自我、心理传记等。
1989 年,麦克亚当斯因对人格和生活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
会颁发的亨利·A. 默里奖;2006 年,因对理论和哲学心理学的贡献
获得了西奥多·萨宾奖;2012 年,因对人格心理学的职业贡献获得
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颁发的杰克·布洛克奖。他曾是人格与社会
心理学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也是人格研究协会 (ARP) 的创始成员,
他曾担任该协会的主席(2016~2017 年)。
目錄
目录 
赞 誉
推荐序
译者序 在实践中,明了本书价值
作者序
前 言 生命与神话
第一部分 将生命变作故事
第1章·故事的意义3
什么是故事11
热爱叙事的心智15
治愈的故事20
神话与故事24
人们如何发展自己的个人神话26
第2章·叙事基调与意象30
依恋关系31
自体37
叙事基调40
神话的形式44
意象与神话48
意象来自哪里:儿童的假扮世界51
意象的来源:文化的作用58
第3章·主题与意识形态背景61
童年动机主题的出现62
我们想要什么64
动机与主题:童年后期68
我不知道我是谁了:步入青春期71
意识形态背景78
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真的84
第4章·成为制造神话者89
成年生活的轮廓94
自我的历史103
优秀的神话112
第二部分 故事角色
第5章·角色与意象原型122
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分裂124
打造主要角色128
意象原型的性质132
第6章·能动性与共融性角色143
能动性角色144
共融性角色162
第三部分 成年时期的神话性挑战
第7章·身份认同、痼疾与信念181
痼疾和瓶颈183
老鸨的事工193
寻找意义的雅皮士198
第8章·在中年,将一切整合起来205
中年生活207
整合性意象原型:权力与爱216
一位女性的故事:卡伦·霍妮的
 演变226
第9章·生成新的开始241
为了不朽242
一代人的礼物246
我可以创造些什么来实现我的价值观263
第10章·探索你的个人神话276
识别个人神话279
实践个人神话292
改变个人神话299
后 记·超越故事306
附录1·能动与共融310
附录2·核心情节323
注 释332
內容試閱
推荐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到8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认识论范式。这种新的范式注重通过叙事赋予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乃至通过叙事构建人的生存世界。这是学界对实证主义、全球化的现代主义、西欧文化殖民主义、启蒙范式等一系列欧美中心的文化范式的反抗。这种新的范式被称为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
叙事转向的影响深远,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因为这个新的思潮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过度依赖数理统计的研究范式,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心理学的“科学化”执念,会导致这个学科对人的经验世界的背离,最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认识论代价。这种对逻辑实证主义在研究人的精神世界过程中的局限性的警觉,以及对主流话语压制的反抗,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新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一书正是在这个大的思想史背景中绽放的杰作。作者借助翔实的科学研究材料,令人信服地阐发了个人神话(personal myth) 在人的自我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立场,解构了“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结构的传统心理学观念。为读者揭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格心理学新篇章。在这个新的范式下,人格不再是内在于个体的某种结构—稳定不变,等待被发现;而是一个不断被改写的过程—每个人生阶段可能会有相近的主题,可是最终每个人的故事都会有独特的风景。人生故事不再仅仅是人格的“反映”,而是成了人格本身。“我们”就是“我们的故事”。
对于习惯了实在论的读者而言,“人即故事”的表述一定难以理解。这涉及一个非常根本的认识论切换。我们习惯了“语言是真理的载体”这样的“说法”,难以理解语言可以构造某种“真理”。因为在实在论、反映论的语境中,语言构造了“真实”即便不是不可理解的,至少也不会被认为是严肃的表述。毕竟,这种表述和“编造事实”也相差不远。本书的副标题,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一些启发:自我可能是我们根据个人神话“构造”出来的。
当我们试图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生命故事中选取一些片段,组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主题或者一系列的主题。这些故事看似客观地“反映”了我们个人历史的某些“真相”,实则是经过了我们有意无意的编排,是我们主动参与的产物。当这个编排的过程被干扰乃至被打断时,我们就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扰。因为我们将无法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每一个自传体的故事都有一些基本的元素,包括叙事基调、主题线、意识形态背景、故事角色以及结局等。这些要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不断演变的。换句话说,我们讲述和理解我们自身所借助的意义框架,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这个创造的过程受到了打扰,就有可能造成我们“自我分裂”,意义的统整会难以完成。人是无法生活在一个意义无法统整的精神世界之中的。
人心是故事的集结。借助这些故事所构成的网络,我们得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创造着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作为序言,不应对本书内容做更多的概括,以免给读者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作者本身便是讲述故事的大师—识别个人神话,实践个人神话,创造个人神话—个中妙处,尚待读者诸君细细品味。
是为序。

李明

前言
生命与神话
如果你想了解我,那你一定要了解我的故事,因为我的故事定义了“我是谁”。而如果我想理解自己,如果我想洞察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和你一样,我也需要理解自己的故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都在默默地,甚至无意识地撰写着属于自己的神话。我必须看清它的所有细节。随着生活继续,我不断地修改着个人神话。我把它说给自己听,有时也讲给别人听。
我们都在讲故事。每一个人都有散乱的,或是令自己困惑的经历。为了赋予它们条理感,我们把生活的种种情节串成故事。这并不是在妄想或是用故事自欺欺人。相反,通过叙述这些故事,我们挖掘出自己生活的真相和意义。为了帮助自己过上幸福、完整、有目的的生活,我们谱写着关于自己的英雄传说,来呈现出自己的生命本质。就像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真理始终在各个神话寓言中闪耀。
在书中,我提出了一种关于“身份认同”的新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创造了关于自己的个人神话,并借此来理解自身。在书中,我将为大家解释:我们通过了怎样的方式,来有意无意地构建个人神话。对你而言,你的故事是专属于你、独一无二的,也是你的故事将你变得与众不同。我不会跟你说“你的故事与别人有多么相似”,然后把你归到不同的分类里,这不是我写书的目的。因为我不相信仅仅通过找寻自己的类别,人们就
能认清自己。如果想要搞明白自己是谁,想了解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去理解自己生命历程的具体含义。
什么是个人神话?首先,它是一种特殊的故事,人人都在讲它。通过编织个人神话,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自我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令人信服的整体。与其他的故事一样,个人神话也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也有情节的推动与人物的发展。我们将过去的记忆、现在的感受与对未来的期望按一些方式整合起来,并尝试把这故事说得优美、迷人。身为故事的作者,也是它的读者,我们会欣赏它的美丽,以及它所反映出的人们在环境中心理变化的真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演绎、呈现出故事里的一部分。个人神话深埋在我们心中。出于探索与享乐的目的,我们有意无意地撰写它,又改写它,将它放在我们心灵的秘密角落。不过,当我们感到与他人非常亲密时,我们或许会与对方分享几段重要剧情。1而有时我们福至心灵,一部分故事会忽然在头脑中浮现;也有时候我们猛然认识到:过去自以为微不足道的片段,其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更寓意深远。
一些流行心理学书籍宣称:“古希腊神话可以指引人们的生活”。2这些书籍的作者鼓励人们踏上一段刺激的心灵之旅,来找出栖居在我们内心的神。有一位作者甚至认为:“人们只要找到自己的‘内在神祇’,这神祇就能引领人们到达应许之地,在那里,他们会过上兴旺繁盛、充满关爱、幸福快乐的生活。”3这类书籍里描述的人格分类,是过于简化和浪漫化的。这些书的理论大多参考各种逸事,而不是基于科学研究。
人类是复杂的,我不相信简单的人格分类能解释一切;而且,人类太容易被社会环境影响,那些“只要研究内在,就能发现人生真理”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也不相信人的体内存在某种神,等待被人发掘。人类并不是在神话中找到自我;相反,人类通过撰写“个人神话”来构建自我。我们的人生真理是建立在自己生活上的:我们的爱与恨;我们尝到、闻到和感觉到的事物;我们日常的约会与周末的激情;我们与爱人的絮语和与陌生人的交谈。远古的神话是为个人神话提供了材料,但它们的贡献未必超过电视情景喜剧。个人神话的来源广泛多样,我们拥有的可能性,比神话传说要多得多。
个人神话的发展贯穿我们的一生,从婴儿咿呀到垂垂老矣。在本书的第1章,我会提供许多情境,解释个人神话对生活的意义,来阐述个人神话是如何发展的。在第2章,我会着眼于婴幼儿时期对个人神话的影响。在明白什么是故事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为将来的叙事收集素材。在生命的第一年,人们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关系,将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叙事基调,决定了他们会乐观还是悲观地叙事。第二种影响则源于我们儿童时期的幻想,这些幻想会成为独特的、富含情感的片段,出现在未来的个人神话中。第3章提到,成年时期的个人神话往往围绕着“权力与爱”的主题进行,对“权力与爱”的追求,可以追溯到我们小学时耳闻、学习与创造的故事。第4章探讨了人们的青年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会依照心中真实而良善的标准,为自己的叙事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场景。青春期是人们撰写个人神话的开始,因为青少年开始能够从一种故事的、历史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第5章和第6章讨论了成年早期。在这一阶段,人类开始塑造与细化个人神话中的角色。角色的存在,使得人类对权力与爱的基本欲望得以人格化,最终成为人的形象。这些主要角色,或者说是人们内化了的“意象原型”,会被设定为战士、圣徒、爱者、照顾者、人道主义者、治疗师或幸存者等。我们在自己个人神话中设定哪种角色,将会影响身份认同。第7章谈到,我们在成年早期的不满与痼疾可能会表现在个人神话中,这些不满与痼疾将对人们的信仰造成影响,并促使人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第8章,我们迈入中年阶段。个人神话在这一阶段将会变得更加完整和深刻,我们会寻找先前故事中对立、缺失的部分,并将这部分一同整合到个人神话中,使故事成为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同时,我们会开始预想生命故事将如何结束,以及该如何在工作领域、家庭和社区中生成新的开始。第9章提到个人神话中的“生成性脚本”。“生成性脚本”包含一系列与他人有关的活动,它们或是伟大或是微不足道,例如养育子女、教育与督导、维持长时间的友谊、工作上的承诺与成就、对艺术与科学的创造性贡献、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生成性脚本”,人们将自己的个人神话同社会的集体叙事结合在一起,在个人神话中加入了“提升人类幸福、促进下一代福祉”的部分。
在本书的最后章节,我鼓励读者们试着研究自己的个人神话,我简单地介绍了识别、实践与改变个人神话的方法。
在我们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里,个人神话会持续地发展与变动。但当人们面临生命的终结,他们会停止撰写个人神话,转而回顾起自己的一生。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指出,在人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人们将经历“自我完整感对失望”的冲突。4
按照我的理解,在回顾个人神话时,只有接受“我的故事中有缺点也有局限,但它仍然是足够好的”,人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完整。就像当创作者审视自己的创造时,应能欣然接受自己创造的一切。如果创作者抗拒自己的成果,那么他难免会感到绝望。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是再创造一篇新的叙事又已经太晚了。
我想大多数人在回顾自己的个人神话时,都抱着复杂的心情:他们欣然接纳部分叙事,又对另一些部分心生抵触。在等到足够年长、能回顾自己的故事之前,我们在悬念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我们是自己故事的作者与实践者,同时也是它的批评者、分析者与审视者。
本书基于科学研究与理论写就。书中的数据与信息,都是我从真实的人身上收集而来。他们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接受过长期的心理治疗,也没有因为精神疾病而入院治疗。在过去13年,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并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与圣奥拉夫学院任教;最近,我搬到了西北大学继续我的教学生涯。书中提及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学术刊物中,也出现在我出版的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类书籍里。5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也可以在我1985年出版的书籍《权力、亲密与生命故事》(Power, Intimacy and the Life Story)的第1章中找到。6
研究方面,我得到了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许多小额资金的支持,并在1988年获批冬季与春季的学术休假。此外,来自美国路德教会1980年的赠款,被用于对学生宗教信仰系统的研究,在书中我也将简要提及这件事。最后,斯宾塞基金会在1990年夏季提供的大额资金,与来自西北大学的资助,助我得以完成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手稿的最终准备工作。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许多朋友和同事提供了各种帮助。我想将自己最真挚的感谢,献给我1986~1989年间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研究生们—Rachel Albrecht, Ed de St. Aubin, Barry Hoffman, Denise Lensky, Tom Nestor, Julie Oxenberg, Dinesh Sharma,以及Donna Van de Water。我教导他们,也与他们一起工作。我也想感谢Katinka Matson,她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懈的支持;感谢Maria Guarnaschelli,她的热情感染了我,并在我写书过程中提供了智慧的引导。还有一些人帮助并鼓励了我,包括Becky Blank, Marcus Boggs, Rodney Day, Bob Emmons, David Feinstein, Bob Hogan, George Howard, Jane Loevinger, Gina Logan, David
McClelland, Richard Ochberg, Karen Rambo, Mac Runyan, Janet Shlaes, Abby Stewart, Carol Anne Stowe, David Winter,以及我的妻子Rebecca Pallmeyer。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