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时间的斑点——新世纪世界华文小说的问题与阐释

書城自編碼: 400655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戴瑶琴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3259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未来特工局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10
《 群众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
+

NT$ 132
《 诗词格律:插图版(语言学大家王力经典作品,诗词格律入门读物,于平仄之中窥见诗词之美。) 》
+

NT$ 296
《 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李敬泽作品) 》
+

NT$ 500
《 中国文学常识 》
+

NT$ 265
《 《名家对话:网络文学传播》 》
+

NT$ 296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十) 》
內容簡介:
《时间的斑点——新世纪世界华文小说的问题与阐释》聚焦2010年以来世界华文小说的新论题、新生代作家与有一定辨识度的作品。第一辑“文学是思维的形体”,提出并阐释十个华文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即在地性、乡土写作、技术流、地球人、推理核、科学思维、都市法则、文史互渗、性别书写、自我认知;第二辑“抵达故乡的一种可能”,分析“中国故事”书写的特质;第三辑“‘新移民’如何自处?”解读“他国故事”题材的新变;第四辑“十年”,收录海外华文小说年度综述。本书为当前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材料和新方法。
關於作者:
戴瑶琴,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书评人。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
目錄
抵抗遗忘: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代序)
第一辑 文学是思维的形体
在地性
《流俗地》的圈层结构
乡土写作
“长江”系列之《大江》
技术流
张惠雯新作的人像新变和印象技法
地球人
“住”在世界
推理核
日本华文小说的辨识度
科学思维
生产小说的化学反应
都市法则
东京等待被言说
文史互渗
中国叙事?历史叙事?年代叙事
性别书写
海外华文女作家创作的旧轨及新路
自我认知
在享受与厌倦缠绕的情绪中,辨析自我内外的融与斥
第二辑 抵达故乡的一种可能
如何习惯不由自主的命运
故乡,在夜里,舒活筋骨
家的狂想曲
温州“反骨”
成长的路径
时间之流
超脱离去和归来的阈限
“新”的女性与女性的“新”
岛,有形的与无形的
一张天罗地网
第三辑 “新移民”如何自处?
逐“梦”之后
《胭脂》的写作策略
既然黑夜已经来了,那就这样吧
弧线:“八十七”的谜底
董先生家的后院与春风旅社的天台
逼真的虚构与幽暗的纪实
心灵秘境
涨潮和落潮之间
第四辑 十年
小说之势
小说之镜
小说之念
小说之谜
小说之眼
小说之新
小说之力
小说之维
“有情”的文学:海外华文小说五年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抵抗遗忘: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代序)
1965年,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发表成为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牟天磊无比感伤的那段话“没有具体的苦可讲……那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感觉……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回旋于20世纪近40年的海外华文文学史。白先勇称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代言人,而“融不进去”的“文化隔膜”成为海外华文的创作母题。2003年,物理学家杨振宁以亲历者身份对於梨华小说的阅读体验,收入《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为序:“几十年来,於梨华以几代来美国的留学生的性格、经历和心理状态为题,写了极成功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几代留学生们,累积了甜的、苦的、欢乐的、痛苦的、触及灵魂的人生经历。当然她的读者们也同时累积了多种人生经历,她们和他们会从这本小说中看到她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影子。”2020年5月1日,於梨华在美国辞世。她见证了美华文学发展,小说确立的两个基础事实——“隔”与“无根”,牵动中西比较的宏大论题,被后续的华文文学创作者不断夯实,不断推进。

新世纪二十年间,北美华文文学表现出两次题材转折(他国故事—中国故事—他国故事)、两拨作者接力、两个国家创作力量消长,新颖的文学构思、艺术立场和生命阐释得以交流互通。但美华文学学术史,存在散点式与突现式的研究事实。我选择“作者—写什么—怎么写”的简单逻辑,对美华文学的亮点实施拢合及整合,阐释其创想与创新、狭隘或保守。

美华文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代际序列,每个“身份共同体”都已储备代表作家。代际划分固然是比较粗放的,但其昭示的创作接力显现华文文学的良性稳态发展。若抛开“新生代”概念的特定指向,而仅圈定“新”,二十年间每一次代际更迭都是以重新“融入”的姿态出场,携带个性化的文化理念和文学野心。

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文学”崛起,与“留学生文学”相比,写作主力转向内地留学生;创作者布局“落地生根”后的生活景况。21世纪初,“新移民文学”创作群在拓宽,它逐步与“留学生”脱钩,一方面是“留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一方面是不同背景的“新移民”加盟华文文学。人生经验的充实,叠加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继而活化为生活的广度与人性的深度。严歌苓、张翎、陈河是最具有辨识度的美华作家,也是学界研究、跟踪最多的作家。他们并非纯然文学“新人”,以相异的题材、技巧和审美,建构个体辨识度。而“60后”中生代,对他国生活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开发,印刻美华文学的微观路向。

2010年前后,“70后”作家开始发力。他们中一部分是在中国内地已有知名度的创作者,移居北美后继续写作,一部分是纯粹文学素人。无论是中国故事还是他国故事,他们重视其背后指向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精神。“70后”引发的新变,并非仅仅从作品中反思与质询社会现实,而是他们坚持主动探寻并质疑的行为本身,折射出对独立思考与自我表达的尊重和坚守。近年,“90后”作者群已然显现,但他们会给海外华文文学制造怎样的新意,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作品来检视。

“中国故事”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创作亮点。作家从对异国故事(现状与问题)的白描,转向对中国本土叙事资源(历史与文化)的调度。於梨华、白先勇、陈若曦、丛甦等从家国切入,建立“无根”乡愁美学。20世纪80年代新移民小说的贡献是反思“无根”的原因,通过回国“寻根”的方式求解,将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深度思考纳入对“无根”现状的考察。它与中国内地“寻根文学”交集于相似时间节点,海外和内地,不谋而合地形成“寻根”想法呼应,但提出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并不相同。90年代“新移民”的“中国故事”,多为50—70年代的家族故事,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缠绕捆缚,但缺少些创新及锐见。近十年世华“中国故事”以理性思考取代感性叙述,强调对普通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严歌苓对“中国故事”具有重大贡献。她开启一种写作模式,也固化了一种写作模式。这个固化,主要是指她的成功对其他作家的示范意义。严歌苓持续延展“中国故事”的表现层面,在历史/现实、家庭/社会、个人经验/时代热点、既有困境/当下境遇等多重逻辑关系中进行转换;从作品角度,小说具有独特的问题视角和稳定的情感流向,特别是人物塑造的重点与叙事节奏的拐点,都经过精心设计。

同样面对“中国故事”,“50后”“60后”从空间交错、史实并置中探索文化寻根,而“70后”华人作家更青睐从民间和都市面临的具体问题中讨论中国现实民生,从艺术元素的具象写照中反观中国文化生态,进而推演21世纪中动态化的“失根—寻根”所引渡的文化反思、文化接受、文化互通。“70后”笔下的“中国故事”更是出现关注对象的平移,从“父亲母亲”转向“哥哥姐姐”。可是“中国故事”又形成充满默契的漩涡,数量快速生产、新意反复消耗,“扎堆”现象反证出“他国故事”急剧收缩。受众的阅读经验依然定格在“新移民”个人奋斗史,移民一代“落地生根”后的生活经营,移民二代的当下诉求,无法获悉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感受到创作者似乎更愿意经营故事,而感情的处理则相对匆促。“具体到人、到群、到世界,小说在刻画着紧张,宣示着矛盾,表达着对立,唯独不书写平庸。我姑且称之为平庸,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故事就是特别寻常的,平淡到写进小说里,甚至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生活比一切构思都离奇,生活它在自然地发生,而构思难免人工的痕迹。”大开大合的中国故事,跌宕起伏,但“落地”困难;人物纷繁攒动,但女性人物比重太大,外国人形象始终模糊,甚至可以说,核心人物在身份、行动、经验上的脸谱化、概念化趋向已经显现。作品传达的表现欲较强,急切地想说出主题、技巧和立场,表明各种新发现和新探索,无形中造成作品十分“紧张”,“真”也都被“急”给逐层剥离了。

中西文化比较是北美华文文学无法绕开的议题,而继承与创新是创作者需要直面的“怎么写”问题。具体到“中国”书写,不同“身份共同体”的华文作家,事实是一种本能反应。新移民文学的前二十年,美华文学几乎都在重复“边缘”论题。时间在淡化隔膜感,近十年它试图解决如何写作“在地”。当前中西双向审视,其更重要意义是“新移民文学”从“他者”(西方)反观“自我”(中国)的思考惯性被打破,转换为“自我”(华人新移民)观审“他者”(西方本土)的思路。

新世纪初小说创作,作家曾为中西比较找到了一个源发于空间的落点——“交错”,它一度成为“新移民文学”的叙事范式,甚至存续在当前海外华文小说里。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因一部《交错的彼岸》成为“交错”的技术代表,需要明晰的是,“新移民小说”中绝大部分“中国故事”实际都是“交错”结构,而张翎对于中西“交错”的运用主要集中于早期三部长篇:《望月》(1998)、《交错的彼岸》(2001)、《邮购新娘》(2004)。2017年出版《劳燕》时,她将空间交错(中国/加拿大)置换为人称交错(我/你/他/她),这一转变宣布作者将交错的形式性让渡于交错的协同性。空间交错,虽然为学者提供了中西比较的研究便利,但拘囿华文文学的艺术构思。AB平行式文化编码一度成为主流,差异的罗致覆盖共性的挖掘,文化互动后文化互鉴的内在向度,亟待强化。在面向“中国”的时候,创作者找到了乡土。今昔对比,成为最便捷的切入点,现代化对传统的介入并革新,逐步抹去乡土底色。乡土叙事收藏着每一位华人作家的故乡版本,宏阔深广的家国情怀,落实到寻常人家,就是人与家/故土的依存。

正如石黑一雄所说有多元文化背景,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作家几乎会本能地在创作中寻根。他指出了“寻根”的必然性,而哈金则解决了“寻根”的方法,即“寻找自身的传统,缠住伟大的对手”。海外华文文学,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无法回避的最基础、最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并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从客观上看,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还没有获得扎实研究,艺术思考更只是浮光掠影地流转于形式。

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提出“星系”写作,“星系”概念,有时空观、有包容度、有开放性。新世纪二十年,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就如一个个星子,结构出北美华文文学星群,先行者在陆续离场,创作者不断消失、闪现、交接、聚合。应该说,相当数量的研究者会产生价值低判,不自觉地设定潜在他者是整个中国内地当代文学上。从本质上看,北美华文文学就是区域性,怎可能持续出现、成批出现重量级作家作品?它所能呈现的是某几位代表性作家。局部和整体的对比,逻辑是不合理的。与此同时,创作者自然也需自行搁置“速成”期待,文学创作需要常年的积累与打磨。但美华文学经典化确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我想特别提起2000年出版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在为21世纪北美华文文学开篇,整理了过往的创作实绩,扶植了年轻的创作力量。如今我们再回溯其作品,更能捕捉住美华文学进阶,切实感受作家风格的突变、家国情怀的流变、题材热点的转变、艺术审美的渐变。

2008年初版、2018年再版的《异旅人》回归留学生故事,关照亚裔群体,他们不再失魂落魄,却难免荒腔走板。隔膜,依然存在,他们因生命力过强或过弱,表现出与世界不够融合:“算了,装什么多愁善感,我是什么人自己还不明白吗?”“留学生”心态的转变,表现为由孤岛“谪仙”、丛林中伺机而动的猛兽,变为“冲着笼子奔跑的熊猫”。困境,在新一代亚裔留学生的世界里,是悉数接纳和果断取舍。

这部书所论及文本多为近年新作,我在确定篇目的时候,是因其题材或艺术的独特性,比如故土、在地、都市、科学、跨界、感官联觉,更是因其普适性的情感质。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中说,“一些流传下来的,能够为我们一看再看的电影,没有崇高的题材,亦无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法。它们之所以流传下来,有时只因为它们像利箭一般,直刺我们的内心”。这些小说是以耐心、从容且真诚的写作,驻留于华文文学世界的作品。此时开启的细读,是一次对文学实绩的整理,是一场心灵的怀旧。创作者以一个被定义的“海外华文作家”身份在孤独地写作,何时可以不在文学期刊的年度性专辑中集体出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困境是只有预设,没有等待,更缺乏期待
坚持华文写作,坚持华文研究,说到底,都是抵御遗忘传统的一条路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