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爬梳细节,呈现当代文学观念和制度发展的来龙去脉,并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对研究党史和文学史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见证尘封多年珍贵史料文献,重现延安精神!
★大量珍贵史料,对研究党史和文学史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兼有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
★作者学术背景过硬,主持过大量相关课题研究。
★历经多年打磨,内容质量过硬。
★图书装帧设计精美,气质高雅。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将延安文学制度的生成置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中期延安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生态中,在20世纪中国历史、现代文学思潮与制度演进史的大背景下,以思潮史、微观史学和文学社会学的方法,爬梳各种历史细节,呈现延安文学体制和当代文学观念、制度之发生、生成的来龙去脉,并对本体特征的型构进行动态追踪与描述。
本书为作者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作,又经历多年打磨,内容丰富翔实且考究,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对研究党史和我国文学史具有珍贵的学术参考价值。
见证尘封多年珍贵史料文献,重现延安精神!
|
關於作者: |
赵卫东,1970年7月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浙江大学学报》、《理论与创作》、《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转载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
|
目錄:
|
第一章 “左联”:延安文艺制度“前史”/1
第一节 “左联”的创立与“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2
第二节 形式·语言·“三观”:“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诉求/5
第二章 苏区文学与红军文学:延安文学制度的红色“基因”/ 9
第一节 宣传动员与“扩红”:苏区与红军文学的发生/9
第二节 苏区与红军文学制度概略/16
第三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孕育:苏区与红军时期的探索/24
第四节 瞿秋白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中介”作用/27
第三章 延安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化/33
第一节 “开门纳士”与知识分子在延安的聚集/34
第二节 “人尽其才”与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问题”/38
第三节 文艺界整风与《关于延安对文化人的工作的经验介绍》/46
第四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变”与“不变”/51
第四章 延安文艺政策的演化/55
第一节 前期延安的文艺政策/56
第二节 延安作家与文艺政策的调整/63
第三节 文艺政策的“变”与“不变”/ 70
第四节 毛泽东与张闻天在文艺政策上的共鸣与“纠偏”/ 73
第五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可文学制度/83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动因小考/83
第二节 《讲话》及其他相关体制文件重读/94
第三节 《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105
第六章 延安作家的“宗派主义”及影响/110
第一节 延安文坛曾遭“宗派主义”作祟/110
第二节 周扬是“鲁艺派”的首领/113
第三节 “文抗”:在“派”与非“派”之间 /121
第四节“宗派主义”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130
第七章 周扬与“鲁艺”文学系的人事组织——延安文艺界的人事任免与人事组织案例/134
第一节 “两个口号”在延安与周扬的新机遇/135
第二节 “京派”作家与“左联”旧友——周扬的“鲁艺”“朋友园”/138
第三节 想入不得与避之不及:周扬与“鲁迅弟子不得不说的故事/144
第八章 延安文学制度建构的“事件路径”/ 153
第一节 文艺界整风与作家的思想改造/153
第二节 文化人下乡:走向民间文化的再生之途/162
第九章 延安的文学社团与文学刊物管理/169
第一节 延安前期的文学社团与刊物/170
第二节 “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早期社团刊物运作情况管窥/178
第三节延安后期的出版管理/186
第十章 延安文学批评方式及其媲变/193
第一节 诗的“主义”之争/194
第二节 萧军“拾零”引发的争论 /196
第三节 周扬“漫谈”引起的轩然大波/198
第十一章 秧歌剧、《白毛女》与旧戏改革/202
第一节 秧歌剧:民间文艺的再生/202
第二节 《白毛女》:民族新歌剧与集体创作模式的诞生/208
第三节 京剧改革:“古为今用”的一个尝试/211
主要参考文献/216
附录 “四事”与“四文”的连动--重论延安文艺制度的建构过程/221
后记/2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