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內容簡介: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张蕾:博士,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和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常任理事,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系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话语研究、隐喻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近年来,在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etaphor & Symbol, Text & Talk, Discourse, Media & Context, 《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语言学研究》、《山东外语教学》等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主持和参与四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包括天津哲学社会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话语隐喻中译英翻译策略与传播”。
目錄 :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2.1 政治话语与翻译
2.2 隐喻的跨语言研究
2.3 隐喻翻译研究
2.3.1 传统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2.3.2认知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隐喻研究
3.1.1隐喻的认知研究
3.1.1.1 隐喻的认知本性
3.1.1.2隐喻的具身性
3.1.1.3 隐喻的系统性
3.1.1.4 隐喻的主观性
3.1.1.5 隐喻的复杂性
3.1.1.6 隐喻与文化
3.1.1.7 隐喻的创造性
3.1.2 隐喻的三维研究
3.2 翻译研究
3.2.1 异化与归化
3.2.2 目的论与读者接受论
3.2.3认知对等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译本的翻译性质和原则
4.2 研究过程
4.2.1 隐喻的识别
4.2.1.1 原著的隐喻分析
4.2.1.2译著的隐喻分析
4.2.2 翻译方法的描述
4.2.3 翻译策略的阐释
4.3研究方法
4.3.1 隐喻识别方法
4.3.2 隐喻的类型
4.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接受度研究
第五章 对等隐喻
5.1引言
5.2对等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5.3“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1 常规“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2 新奇“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3.3 互文“行程”隐喻的对等翻译
5.4小结
第六章 隐喻变异
6.1 引言
6.2“行程”隐喻的变异
6.3“建筑”隐喻的变异
6.4“战争”隐喻的变异
6.5“自然现象”隐喻的变异
6.6“艺术”隐喻的变异
6.7 其他变异隐喻
6.8小结
第七章 隐喻删除
7.1 引言
7.2词汇化隐喻的删除
7.3成语隐喻的删除
7.4新奇隐喻的删除
7.5小结
第八章 新增隐喻
8.1 引言
8.2新增“行程”隐喻
8.3新增“建筑”隐喻
8.4新增“战争”隐喻
8.5新增“生物体”隐喻
8.6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引言
9.2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9.2.1等化翻译策略
9.2.2 归化翻译策略
9.2.2.1 隐喻删除
9.2.2.2新增隐喻
9.2.2.3 变异隐喻
9.2.2.4 对等隐喻
9.2.3 异化翻译策略
9.3 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认知对等
9.3.1 异化策略如何实现认知对等
9.3.2 归化策略如何实现认知对等
9.4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交际功能
9.5 隐喻翻译的接受度
第十章 研究启示
10.1 引言
10.2 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
10.3 译者的敏感度
10.4 译者的忠诚度
10.5 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
10.6 小结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绪论
1.1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作为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手段,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思维和各类语篇当中, 并作为无意识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左右着人类的意识活动 (Maalej , 2007 :134 -137), 成为透视语言背后概念框架的有效途径。 同时隐喻所涉及的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以及隐含意义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文化知识, 体现了他们共同认可的标准和价值观 (van Dijk 2002;张蕾2000) 。作为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背景知识, 隐喻会潜移默化为一种常识。对它的使用和理解往往是无意识的, 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不易被人觉察。因此隐喻成为话语这种社会活动中一种比较隐蔽的表征和强化现存社会结构的认知和语言手段。
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普遍存在(Lakoff 1996;Sch?ffner 1999;Charteris-Black 2004:70;Musolff 2004),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增加话语的文采与感染力,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帮助政治家用共享文化中熟悉的事物即意象去表征抽象的政治理念与现象,将熟悉事物蕴含的特征与情感因素投射到政治家坚持的政治理念与思想,在与受众互动中传达他们的政治观点与理念,同时获得受众的认可,影响他们对政治事物的认知。政治家对隐喻的驾驭,反映了隐喻的语言、认知与交际的三大维度(Steen 2008, 2017)。
1.2 研究内容
如何将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译文受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外宣工作一个不可忽略的论题。本书从认知隐喻视角研究中国新时代话语的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分析的对象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汉语与英文读本,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不同文体共79篇。其中,隐喻作为一种有效的话语策略被大量使用,包括“行程”、“生物体”、“战争”等常规隐喻,也包括蕴含中国文化意境的各种新奇隐喻和互文隐喻。研究基于认知隐喻三维模式,从语言、认知、交际三个维度探讨隐喻翻译策略表征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对外传播的功能。
研究通过描述原著及其译著中使用的隐喻,归纳出译者采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关注原著隐喻与译著隐喻是否对等,这种对等属于异化翻译策略还是规划翻译策略,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是认知层面,认知层面的对等是否反映了隐喻体验哲学的普遍性,是否能够反映政治领域不同文化的认同。如果采纳的翻译策略使原著隐喻与译著隐喻存在不对等关系,这种不对等关系产生的原因来自语言层面还是认知层面。研究还关注原著隐喻与译著隐喻选择不同源域表征相同政治事物,以及用非隐喻表达代替原著隐喻(消除隐喻)、原著隐喻被细化或概化、译文中新增隐喻等翻译方法。
本书政治话语中隐喻的翻译研究属于符号学视角而非翻译行为研究。研究基于语言资源归纳出概念隐喻,推断出触发的认知框架,揭示这些差异能否反映中英不同的政治理念,反映双方文化差异,探讨译者在有效完成交际目的,准确传达中国领导人政治观点与理念的同时,如何选择兼顾认知差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同时,研究关注译者采用翻译策略产生的译文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通过目的语大型语料库的搜索功能,揭示译文在目的语中出现的频率,间接说明译文在译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同时语料库中的搭配词与同现行功能也会展现译文被用做隐喻表达的频率、译文隐喻经常出现的语境、所在的话语类型,蕴含的评价意义能,揭示它们是否表达与原著隐喻相同的喻义。
1.3 研究意义
国外不少学者指出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围绕隐喻的可译性进行讨论,提出克服隐喻翻译难点的诸多理论、方法与规范。 最初学者从修辞学视角,基于隐喻分类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与步骤。分类法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不同类型隐喻之间界限模糊,让译者在翻译步骤上难以做出选择(Dagut 1976;Broeck 1981;Newmark 1988),后来的成分分析法(Al-zoubi 2009)虽然利于进行等效翻译,但同修辞学视角一样孤立地看待隐喻,而忽略了语境的作用。语篇分析、语用学与文化视角的隐喻翻译研究(如 Dobrzyfiska 1995;Buchowski 1996;Deacon 2012)弥补了这一缺陷,强调隐喻在语篇中的融入程度,考虑交际目的,指出跨语言隐喻翻译与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强调译者必须考虑不同的文化认知。随着认知隐喻学的兴起,学者们更多地提倡认知译法(Sch?ffner 2004, 2011;Sch?ffner&Shuttleworth 2013),认为隐喻翻译不再仅是寻找不同语言间的对等关系,而是探求符合两种概念系统间的对等关系。在实践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隐喻翻译策略,在非文学语类范畴,涉及新闻语类、教育语类、科技语类等,也探讨了译者身份、女权主义,但鲜有涉及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翻译以及它对政治家身份构建以及政治理念传播的推动作用。
国内隐喻翻译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包括对外国理论的引介、评论与思考(袁洪庚 2005;滕延江,张晓梅 2006;王天翼 王寅 2018;胡壮麟 2019)。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有少数研究关注到政治话语中隐喻翻译的重要作用,如隐喻性科技词汇在《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潘卫民 张娇 2016),以及奥巴马就职演讲中隐喻的各种翻译策略(王玲 2018)。学者同样强调了具体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指出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隐喻保留、隐喻替代、隐喻去除和隐喻变异等方法的运用。国内有学者关注中国新时代政治话语中隐喻的使用现象(如 文秋芳 2017;汪少华 张薇 2017),有不少学者分析此类话语特征及其英语翻译策略(如窦卫霖,温建平2015;陈风华,董成见 2017),但研究中国国家领导人政治话语隐喻英译的较少。现有研究包括基于和谐论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审美性、整体性与辩证统一性 (张羽 2016),基于哲学体验观对以原语体验为导向的翻译策略的正面评价(曹灵美,王宏 2017),以及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话语中特定隐喻的翻译观思考(肖坤学 2013)。
现有研究理论方面,对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的前沿研究关注不够,翻译策略阐释中隐喻的认知与语用交际功能的结合度不够深入。在实践上,对政治话语隐喻英译翻译的关注度不够深入与全面;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话语隐喻英译翻译的研究只存在于零散的个案研究中,还缺少翻译接受度的研究。这些不足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深入的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从隐喻的三维模式探讨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接受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理论上,研究成果能促进翻译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并拓宽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强调隐喻翻译对政论文对外传播效果的推动作用,考察隐喻翻译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认知过程,能提高隐喻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中国主流政论文的外译工作,有助于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推动其对外传播的过程,能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
应用方面,本书的研究内容会揭示中国主流政治文献英译特点、原则和策略及其总体倾向,为政治文献英译提供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借鉴。其结论能凸显汉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为揭示双方治国理政与全球治理观念方面的差异提供新途径,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补充。最后,研究成果会加深我们对政治话语翻译交际功能以及语言结构特征的理解,对相关教学活动会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