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1、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博士多年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2、变态人格经典著作,畅销十余年
內容簡介:
我们以为,反社会人格者会有一副罪犯的狰狞面目,能辨识,能加以提防。然而,一些反社会人格者不具备这些特征,但他们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伤害我们这些有良知的人。作者根据多年研究与观察,描绘出这群人的真实相貌。这些人自小开始隐藏内心深处想控制他人的真实性格,并且对外展现出迷人有趣的个人形象,正因如此,人们往往臣服在这些反社会人格者热情、复杂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后却遍体鳞伤。借由过去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作者剖析了许多遭受反社会人格者影响的来访者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厘清诸多冷血社会新闻的根源,并且提供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建议。
關於作者:
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博士,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超25年,曾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生院、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心理学。她著有《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The Sociopath Next Door)、《智胜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Outsmarting the Sociopath Next Door)、《理智的奥秘》(The Myth of Sanity)等多部作品。
目錄 :
目 录 赞誉 推荐序 作者的话 导言 让我们设想一下 第1章 第七感 良知是什么 良知发展史 良知与超我 第2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超级斯基普 一场游戏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 第3章 当良知沉睡时 道德排他 皇帝的新装 当良知划定界限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烟雾弹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第5章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煤气灯下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可怜的洛克142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抚养方式 文化影响 冷血杀手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尾声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海因茨困境 性别与文化 连接全球的纽带 第10章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赢的失利面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良知过剩” 第11章 土拨鼠日 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注释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近几年,由于在网络平台上宣讲辨识、侦破、预防犯罪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我经常会被网友要求给出一些短平快的识别潜在犯罪人的方法,最好是通过言谈举止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家暴,有没有天生犯罪人的潜质,是否值得信赖,等等。遗憾的是,我的回答很少令询问者满意,缺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操作性。我也因此明白,网友更希望有如同古代受过墨刑的犯罪人的画像,肉眼即可识别出谁是坏人。我也常常反问,如果有如此简单的分辨坏人的方法,同样也就有分辨好人的做法,你我在生活中接触陌生人的时候能够迅速判断出对方是好人吗?显然只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所说的好人未必一生不犯错,坏人也不可能天天都在作恶,对人永远不能轻易下结论。 刻板印象目前仍然是误导公众认识犯罪人的障碍。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没有天生犯罪人,但有天生犯罪风险高的人,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这类人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生物遗传、成长环境,导致人格、认知、价值观上与环境的冲突,往往具有高于一般人的暴力攻击性。他们缺少良知与共情能力,缺少自我约束和控制情绪的自觉与方法,缺少接受规则的自愿,等等。这类人由于环境适应不良,比一般人更容易实施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属于具有犯罪高风险的人。而在这些表征当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当良知沉睡》一书中探讨的反社会人格者和精神病态患者。 本书作者玛莎·斯托特是一位资深心理医生,和像我这样长期与杀人放火罪犯打交道的人相比,她有天然的便利。与我接触的罪犯都是被动的、抗拒的、不情愿的,因此谎言多于真实。玛莎·斯托特医生则不同,她面对的都是被那些反社会人格者伤害过的人,这些受害者大多数是反社会人格者的伴侣、家人,甚至是同事,他们都是最熟悉这些人的人,所以他们知道这些反社会人格者的日常行为、过往经历、原生家庭、疾病史,甚至是动机等内心活动。从这些人的反馈中回溯反社会人格者的人生过往,玛莎·斯托特医生恰恰能够获取更为客观的信息,并在此书中全景式地展示这一群体的特点。真实、客观、可信的案例归纳,无论在科学层面还是经验层面,都堪称不可多得、难能可贵。 先说几个作者的观点,它们也令我茅塞顿开。其一,疯狂、令人毛骨悚然的反社会人格者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根据西方社会进行的统计,这类人大约占他们人口的4%。这确实是让人感到危机的存在,数量如此庞大,也就难怪变态杀人狂的新闻有时会见于媒体。其二,这类人最核心的特征是缺乏良知。在作者看来,“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我们对其他生命情感依附基础上的义务感,这种依附表现在情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爱、同情以及温存。”反社会人格者缺少共情、缺少责任感、缺少负罪感,心安理得地为所欲为。其三,这类人可不是我们以为的攻击性爆棚,见谁都张牙舞爪,他们比较确切的外显特征竟然是装可怜。“寡廉鲜耻的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要让我们恐惧,相反,他们需要博得我们的同情。”这也意味着,反社会人格者未必是法律上的犯罪人,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犯罪人”,企图用各种方式控制他人的欲望与行动远远多于杀死对方的想法。掌控别人,反而更让他们分泌多巴胺。这个经验又提醒我审视以往对PUA的解读,博取同情反而是控制被害人的方法。其四,“他们不见得会去杀人……一旦他们杀人,我们都不见得能怀疑到他。”如果继续罗列下去,本书的亮点还有很多,读者身临其境应该更解渴。 科学、文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搭建起了本书的架构。鲜活的案例不仅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本书作者在领域中的权威性,更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这些鲜活的案例让读者能了解反社会人格者在生活中多样的行为模式,读者还能结合生活中遇见的人和他们的行为,在本书中获取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更全面地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会有一些与大多数人不同,尤其是缺少良知的人,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每个职场人都不希望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这种“破坏者”,每个人更是不希望“灾星”降临在自己家中。如果你有这个疑问,并希望获得良方,玛莎·斯托特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掩卷长思,我看到了榜样—玛莎·斯托特,一位有良知的心理医生。 马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作者的话 本书内容并不透露真实个人信息。保密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准则,按照惯例,我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护措施来保证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书所涉及的案例当中,所有人名均为虚构,而且其他有可能辨识当事人身份的特征信息都经过修改。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同意让我使用化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即便如此,这些案例也不会涉及任何可能暴露他们身份的信息。 “土拨鼠日”那一章的故事纯属虚构。除此之外,本书呈现的人物、事件以及对话都取材于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5年以来的实践经验。为了履行保密承诺,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和情境都经过了一定处理,每个案例当事人的原型都源于很多个体。我会从概念上提炼这些人物的特征和经历,再对具体事实进行仔细修改,最后合成一个能够作为例证的人物。倘若与真实人物有所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