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1.“英国畅销哲普天王”再出力作,重塑哲学思维的价值
朱利安·巴吉尼被誉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你以为你以为的都是你以为的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等著作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他的写作一举打破哲学艰深晦涩的刻板印象,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吸引每一个普通读者走进广袤的哲学天地。当下,社交媒体的发展令公众情绪愈发激烈、冲动、不可控,巴吉尼这本最新力作正是针对这一症候的良方,重塑哲学思维的重要价值。
2.汇集58位当代顶尖哲学家访谈,淬炼百余位古今哲人的思想火花
朱利安·巴吉尼重新梳爬了20年间对58位全球当代顶尖哲学家的访谈,收集他们的著作和言谈里的吉光片羽,从中淬炼出12条清晰思考的关键原则。远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近至迈克尔·桑德尔、齐泽克、玛莎·努斯鲍姆,巴吉尼还串联起古今中外百余位哲人的思想精粹,邀请读者们共同踏上哲学思考之旅,用哲学思维点亮生活的每一寸角落。
3.重拾理性精神,在不确定性中锚定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凡事推崇快速和轻松的时代,思考必须是缓慢而艰苦的。”社交媒体上滚动的“热搜”、病毒式传播的网络“爆梗”、口号式的“生活小贴士”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份来自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简明且清晰的思维指南。如今,面对各种虚假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灾难,我们该如何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利安·巴吉尼从过去和现在最杰出的哲学家那里得到启发,转向对理性本身的研究,以寻求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在本书中,你可以探索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冲突,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概念,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以及辩证法到底是什么。巴吉尼还提供了12条关键原则,让人们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专心;质疑一切;小心你的脚步;遵循事实;注意你的语言;不拘一格;做一名心理学家;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舍去自我;为自己着想;建立联系;不放弃。每一章内容都以现实为例,展示这些原则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引出更有思想的结论。《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维技巧和诀窍的书,更有助于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所迫切需要的。
|
關於作者: |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国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著有《你以为你以为的都是你以为的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简单的哲学》《世界是如何思考的》等。他也是皇家哲学研究所的学术主任、肯特大学的荣誉研究员,《卫报》《独立报》和BBC的特约撰稿人,BBC第四电台《在我们的时代》栏目的固定嘉宾。
|
目錄: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集中注意力
第二章 质疑一切,包括你的质疑本身
第三章 推敲每一个步骤
第四章 遵循事实
第五章 使用准确的语言
第六章 兼容并蓄,全面思考
第七章 学些心理学
第八章 捕捉重点
第九章 培养自知之明
第十章 独立思考,但不要独自思考
第十一章 把万物联系起来
第十二章 永不放弃
结语
关键概念词汇表
受访者
注释
|
內容試閱:
|
序言
聪明人最容易在傻事上栽跟头。一个人越是狡绘,就越不可能怀疑自己会在阴沟里翻船,因而,捉住他的圈套往往就越简单。——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人类失去理性了吗?还是从未拥有过它?每个时代都有人哀叹理性的式微,只不过在今天,这些声音听起来更聒噪、更无望、更不绝于耳。尽管如此,我们仍无法想象历史上哪个时代的理性活动会比现在更轻松。曾几何时,人们目不识丁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能读会写的;教会和宫廷牢牢把控着出版;书籍高得离谱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政治上和宗教上的不同意见可能把人送上绞刑架;科学知识寥若晨星、谎言谬论如日中天……难道说那时人们的思维反倒比现在更缜密吗?这让人难以置信。即使在短短50年前,多数人的主要信息来源也仅限于党派色彩浓重的报纸及屈指可数的电视和广播频道。当时的公共图书馆发挥着如今维基百科的作用,然而它们的藏书量小得多,检索起来也很不方便。
专家们总是急不可耐地宣布,自己所处时代的衰颓与非理性是最严重的,而哲学家们往往更多地看到,人类理性的失灵由来已久,且无处不在。人类的确迫切需要更好地思考,而且现在就需要,而其原因仅仅在于它永远是必需的,并且这里的“永远”指的都是“现在”。当前泛滥成灾的扭曲思维亟待纠正,过去也是一样。过去只能游走在边缘地带的蠢事如今占据了舞台的中央:阴谋论、气候变化否认论、疫苗怀疑论、宗教极端主义、江湖医术骗局……简直不可尽数。与此同时,曾经广受敬重的主流变得无所适从。英国女王问过几位经济学家这样一个让他们非常难堪的问题:为什么他们没能预见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那是女王最能代表自己国民的时刻之一。人们不需要多么精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知道,气候灾难早已迫在眉睫。然而,全世界的领导者却在争座次、抢交椅,忙得不亦乐乎。在很多教育程度发达的富裕工业化国家里,例如美国、巴西和匈牙利等,数百万选民抛弃了正统政治,把选票投给了教唆仇恨、蛊惑人心的民粹主义政客。
优秀思维占据上风的例子同样有很多,这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众多迹象都在彰显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例如:新冠疫苗的快速研发、绝对贫困人口的大幅下降、人们对非理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种族主义、厌女症和同性恋恐惧症等问题的危害更加深入的理解等。
想要更好地促进理性思考,我们可以从哲学家身上学到很多。数千年来,哲学家始终是完善思维的行家里手。在一个对新奇性和创新顶礼膜拜的时代,人们更有必要重新学习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思想,真正领悟经典常变常新的道理。当然,并不是每位哲学家都认同我的说法,因为哲学家本来就是争论不休的,即使是——或者说尤其是——在面对最根本的问题时。哲学并不是缜密推理的垄断者,也不可能对粗陋草率的思想免疫。但是只有哲学把焦点对准了明晰思考的必要意义,并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哲学以外的每个学科各有自己的确凿依据。科学家可以做实验,经济学家有数据可依,人类学家有“参与性观察法”,历史学家有史料,考古学家有文物……只有哲学家两手空空,没有特别的信息来源。哲学家的独门功夫只有在没有保障可依的情况下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想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如何在缺少可依靠的专门知识的情况下更好地思考,再没有比哲学家更好的榜样了。
然而,哲学推理原则的标准框架遗漏了最重要的部分。哲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逻辑推理原则,他们有成堆的谬误需要避免,他们还要解释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之间的不同,诸如此类的技能不胜枚举。这些都非常重要,但是仅凭它们是不够的。这就好比开车,绝大多数驾驶者都懂得如何换挡和控制速度,但是,开得好与不好的差别主要不在于驾驶者对驾驶原理和驾驶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在于他们对开车这件事的态度。态度才是最要紧的:你有多重视这件事?开车时你会多专心?你有多大的动力把车开好?你对路面上的其他人考虑多少?思考也是如此:态度和技能同样重要。
恰当的态度是哲学独有的“X因子”——我们也可以称之为“P因子”。最优秀的哲学家凭此脱颖而出,把那些具备一切逻辑技能却唯独缺少洞察力的同辈甩在身后。“P因子”和“X因子”同样让人难以捉摸,也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义。它是一种美德。这里的美德指的并不是食用有机燕麦或者爱岗敬业。在古希腊哲学中,美德指的是有利于好好生活——和好好思考——的习惯、态度和性格特征。德性认识论(认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的推理方法认为,好的推理离不开特定的思维习惯和态度,它不仅仅是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的表面流程那么简单。最近几十年来,学院哲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理解和欣赏认识论中的美德,但这还远远不够。现在是时候把它放在优质思维中的核心地位了,那才是它应有的位置。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始终致力于研究哲学、阅读哲学、撰写哲学著作、谈论哲学,而且经常和哲学家探讨。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确信,如果少了“认识美德”的“P因子”,批判性思维的种种技能就只能是卖弄高深的把戏。耍这些把戏的人依仗敏捷的才思把他人的论证撕成碎片,给旁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我要把真正优秀思维的源泉同这种所谓的聪慧划清界限。缺少“P因子”的聪慧思想者往往无聊至极,令人生厌。对哲学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并理解彼此这一历史使命来说,这些人毫无帮助。
我的兴趣并不仅限于探究是什么造就了优秀的哲学家,还试图捋清是什么造就了优秀的思维——关于一切事物的优秀思维。因此,本书的目标不仅是提出关于哲学问题的认识并说明哲学家是怎样思考这些问题的,它还要阐明哲学的思维习惯如何适用于政治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解决,如何帮助我们关照自我以及理解这个世界。
多年来,为了撰写期刊文章和专著,我采访过几十位全球顶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些采访将为本书提供丰富的养料。我的很多采访对象都曾无意或者明确地评论过自己的工作方式。这些评论远比他们关于哲学方法的高谈阔论更富有揭示性和启发意义。我还会援引很多伟大的哲学经典。我提到的例证大多来自西方哲学传统——那是我学习的专业,不过其中蕴含的原理是普遍适用的。我偶尔还会引用其他各国的哲学著作,它们同样会说明哲学原理的普适性。从哲学的历史来看,女性从未获得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话语权,因此,尽管我会引用很多杰出女性哲学家的观点,但是本书的引用名单仍然不可避免地偏向男性。
我还会审视各种各样的圈套和陷阱,它们密布在人们成为熟练理性思想者的道路上。无论使用者的出发点多么美好,理性思维都可能遭到滥用和误用。其实所有的工具都是如此。德性认识论的一大特征在于它对警醒和谦逊的需要。要警惕每个自诩绝顶聪明的思想者:真正的天才很少会被自负心冲昏头脑。
我想把本书同其他“聪明思想”的堂皇大作划清界限,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并不讳谈优秀思维的绝对难度。假如我一边邀请读者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一边把这件事的困难掩藏起来,那么我的邀请就是虚伪的。过厚的糖衣只会破坏糖果的口感,减少营养成分。在密不透风的注意力经济中,我们总是受到终南捷径的诱惑。人人都想抄近路、节省时间,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认知速度。然而这样的思想很快就会撞上效率的极限,而且每一条近路都是有代价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法门,而是消灭法门的法门:思考绝非易事,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实践它,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方便之门。
勤加练习,我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出色。如果本书不能发挥缜密思维的“锻炼”作用,它就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我会在每一章的开头引用一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这样做的本意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智力操练的机会。它们不应该被当作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文案:被“提炼”的智慧火花噼啪作响,人们不由得赞许点头,然后分享了事。希望读者结合各章的内容自己判断这些引言所蕴含的联系和深意。
我是哲学的坚定支持者,但是我对哲学家始终是“可传授的思维技巧”的最佳包办者这一说法充满了怀疑。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院系都在这样自我吹嘘,但事实并非如此。西塞罗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没有什么荒唐至极的话是哲学家没说过的。”令人不快的真相在于,很多哲学家在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理性思维糟糕至极,大哲学家罗素就是个例子。罗素在20世纪初发表的逻辑学作品堪称逻辑学史上最壮观的失败案例之一。罗素的传记作者瑞·蒙克就指出:“罗素在哲学领域以外的很多作品堪比垃圾。它们缺少恰当的思考,看上去十分草率……他在这些作品里宣泄自己的偏见。他没有在考虑眼前问题时顾及所有应该想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也会时不时地提醒读者,在有些情况下,请不要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至少不要像某些哲学家那样思考。
我无法保证本书会让你成为优秀的思想者。但是,想要明白梅西为什么成为梅西、C罗为什么成为C罗,我们用不着成为像他们一样红遍全球的顶级明星。同样的道理,想要懂得伟大哲学家的才能所在并向他们学习,我们也用不着成为孔夫子或者康德。我们都渴望向最优秀的人学习,然而我们不会幻想自己和他们比肩而立。更脚踏实地的希望在于,我们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