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第奇金融家族——金钱、艺术与权力
》
售價:NT$
305.0

《
古味风华录:打捞历史深处的饮食细节
》
售價:NT$
347.0

《
AIGC革命 :新时代技术变革与场景赋能
》
售價:NT$
352.0

《
大学问·当代自由意志导论(写给大众的通俗导读,一书读懂自由意志争论。知名学者徐向东精心翻译。)
》
售價:NT$
347.0

《
(格式塔治疗丛书)进出垃圾桶
》
售價:NT$
449.0
![趋势交易(原书第2版) [瑞士]安德烈亚斯· F.克列诺](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12/9787111768685.jpg)
《
趋势交易(原书第2版) [瑞士]安德烈亚斯· F.克列诺
》
售價:NT$
454.0

《
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报告2025
》
售價:NT$
403.0

《
建国者的财富:金钱如何塑造了美国的诞生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
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
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
*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
*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获奖记录
作者为欧洲科学史学会Gustav Neuenschwander Prize获得者
|
內容簡介: |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生于1956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文社科部主任,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欧洲科学史学会古斯塔夫·诺伊恩施万德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期刊主编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历史认识论。国内已引进著作有《相对论之路》(合著,2019)、《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2009)等。
译者简介
朱丹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生态哲学、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译著有《环境正义论》《现代环境主义导论》《绿色政治论》等,主持中国MOOC《环境伦理学》。
|
目錄:
|
推荐序? / Ⅰ
中文版序? / Ⅳ
本书的故事? / Ⅵ
第一部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
第一章 人类世的科学史? / 3
第二章 人类知识历史理论的要素? / 27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第三章 抽象与表征的历史性质? / 43
第四章 知识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 / 76
第五章 作用中的外部表征? / 102
第六章 作用中的心智模型? / 118
第七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 / 135
第三部分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第八章 知识经济? / 167
第九章 实践知识的经济? / 196
第十章 历史上的知识经济? / 218
第四部分 知识如何传播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知识全球化? / 281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多种渊源? / 318
第十三章 认知网络? / 341
第五部分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第十四章 认知演化? / 365
第十五章 “出全新世记”? / 401
第十六章 面向人类世的知识? / 426
第十七章 科学与人类的挑战? / 462
术语汇编? / 472
注? 释? / 498
参考文献? / 544
出版后记? / 6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