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1.将逻辑学与心理学融合到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理性思维理论中,将中国传统色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色彩构成的知识体系中2.从读“文”到读“图”、从读“图”到造“图”、从读“色”到读“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探索物到图语言的转化,揭示二维构成语言设计的奥秘。撰写本书的初衷源自多年的教学与设计实践,鉴于构成法则对于设计初学者的重要性,希望读者深入理解平面设计理论并能够超越理论的边界,用创造性的眼光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灵活运用这些原理和法则。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基本元素;设计元素基本形创作方法;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理性审美法则;二维构成语言设计的应用。本书适用于设计爱好者、相关专业学生和设计从业者。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构成法则的解读,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希望本书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创意世界的大门,引领读者踏上设计的辉煌之路。
|
目錄:
|
第一章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基本元素001
第一节 元素的本源追溯 002
一、元素的文化渊源追溯 002
二、近代设计语境下的本源追溯 006
第二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基本元素—点 010
一、点的描述 010
二、点的特征 011
三、点的视知觉 015
四、点的视错觉 016
第三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基本元素—线 019
一、线的描述 019
二、线的特征 020
三、线的视知觉 028
四、线的视错觉 030
第四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基本元素—面 031
一、面的描述 031
二、面的特征 034
三、面的视知觉 037
四、面的视错觉 040
第二章 设计元素基本形创作方法043
第一节 元素创作的基本方法 044
一、基本形创作方法 044
二、正负形创作方法 045
三、基本形群化创作方法 047
四、骨骼排列创作方法 050
第二节 规律性构成形式 055
一、重复构成 055
二、近似构成 060
三、渐变构成 067
四、发射构成 070
第三节 非规律性构成形式 075
一、密集构成 075
二、对比构成 079
三、特异构成 081
第三章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审美法则087
第一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理性审美法则 088
一、格式塔的理性视觉原则 088
二、格式塔的完形设计原则 096
第二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之感性审美法则 106
一、变化与统一 106
二、对比与调和 109
三、节奏与韵律 110
四、空间与张力 113
五、虚实与留白 114
第四章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的应用119
第一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在绘画中的应用 120
一、构图 120
二、线条 121
三、形状 121
四、纹理 123
五、对比度 123
六、空间 126
第二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在摄影中的应用 127
一、点、线、面构图 127
二、对角线构图 128
三、重复构图 129
四、对称构图 130
五、对比构图 130
六、空气感构图 131
第三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32
一、UI设计 132
二、产品外观设计 133
三、产品包装设计 134
四、产品广告设计 135
第四节 二维构成语言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36
一、空间 136
二、形状 137
三、比例和尺度 139
四、纹理 139
五、秩序 140
第五章 结论143
图片目录148
参考文献160
后记162
|
內容試閱:
|
设计元素是构成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信息传达也变得重要,同时诞生了对审美的追求。早期的设计语言是通过从实物到图像的方式传达信息,如岩画和陶器上的花纹表达对现实事物的理解。
随着文明的演化,语言成为主要的交流途径,文字作为符号具有文意指向性和符号造型功能。当文字可以精准对应视觉形象时,则弱化了图形的直观传达,需要将文字再次转换为视觉形象符号。文字作为图像传播时,具有图形功能和艺术特质,其造型和风格具有文化表征。
随着时代的演化,图形和图像的传达方式、结果和艺术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类认知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大革命以及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引入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态度和个人主义。艺术越来越注重表达主观精神和视觉性,强调发现和创造,立体主义的出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代的构成概念由俄国构成主义大师塔特林提出,受到法国立体主义、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影响。构成主义在工业化时代通过印刷推动了设计语言的演变,使从物到图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和商品化特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AI技术的出现使从物到图的转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可变性、瞬息性和互动性,使信息传达得更加迅捷,更加易读。然而,这也导致了设计语言的同质化和扁平化。
本书重点介绍了从物到图的当代二维构成语言设计的基本元素、构造原理、审美特征和视觉形式美法则。重点讲解了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基本形创作规律、骨骼建构方式以及视知觉与视错觉的艺术规律,并通过实践进行了说明。本书主要面向本科和专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对基础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还适用于已就业的设计师,希望他们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视觉设计的基础理论水平。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二维构成语言的研究,国内外主要关注德国包豪斯建构的构成主义理论。研究者探讨了二维构成的原理和形成机制,注重形式语言的逻辑构成、视知觉和视错觉理论的实验验证,并与现代实验科学相结合,注重逻辑性和科学性的探讨。其次,关于设计实践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环境空间设计、服装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对于从物到图的二维构成语言设计的逻辑转化缺乏系统的总结,缺乏对设计原理到实践的方法论指导,也缺乏对设计实践和理论架构之间动态调整的研究。因此,本书旨在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梳理与探讨。
本书所定义的“二维构成语言设计”是现代造型设计领域的专业术语。它涉及在二维平面空间中将视觉形态高度抽象化后的基本形进行创造性组合,遵循视知觉理论和特定的审美法则。这种设计需要符合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和心理特征,以综合艺术审美的方式表达。二维构成语言设计是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同时具备功能性和艺术性,用于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视觉逻辑。在本书中,“构成”指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抽象提炼的点、线、面等元素的组合。
设计元素是构成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点、线、面等抽象形态,涵盖线条、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属性。设计师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来表达设计的形式,包括整体形状、结构和组成。形式涉及平衡、对比、节奏和比例等基本逻辑构造概念。设计师运用不同的设计元素组合来表达这些概念,创造出理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传达信息和情感,实现设计目标。平衡形式通过均匀分布重量、使用相似大小的元素、平衡不同元素的相对位置、统一颜色或纹理等方式实现。对比形式通过元素之间的大小、纹理、位置、方向和色彩的对立变化来突出某个元素。节奏形式通过有规律地排列元素形成韵律,使设计具统一性。比例形式基于数理逻辑,通过九宫格、三分法、对称、黄金分割和发射状等法则将面进行逐渐分割,创造理性的设计美感。
本书中关于设计元素的概念界定,包括情感要素、形态要素、关系要素和功能要素。情感要素涉及设计元素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向观者传达设计的宗旨和引发情感共鸣。形态要素涵盖设计作品的形状、大小、比例、线条和颜色等,直接呈现设计的外观特征和视觉冲击。关系要素则指设计作品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比、重复、平衡、对称等,营造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功能要素包括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前者需符合人体工学,后者与设计风格定位及传播媒介有关。
本书中对“物”的形态进行了界定,包括现实主义形态和非现实主义形态。现实主义形态分为自然形和人造形,前者存在于人能感知到的实际形态,后者经过人的主观分析和提炼而得。非现实主义形态是无法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的形态,体现主观意识和情感因素。形象在造型上分为具象形和抽象形,前者存在于现实中,后者经过高度抽象而得,具有简洁明快的符号化表征。视知觉方面分为有机形和无机形,前者包括具有生命和活力的曲线及灵动造型,后者缺乏生命与活力,以几何形为主。
这些要素在设计构成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可以创造出美感和实用性兼具的设计作品。
本书指出,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与纯艺术在审美探索方面存在区别。绘画注重个性化表达,其视觉元素、构图和材料选择都体现了画家的主观性。艺术家在创作时更强调情感传达,不追求大众化和标准化,如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派等艺术流派。然而,二维构成语言设计建立在有序和理性的美感基础上,形式法则遵循标准化原则,呈现了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它不追求满足具体现实需求,摒弃了纯粹的形式主义范畴中的主题阐释和立意表达。例如,约翰·契肖德在书籍设计中创造了数字逻辑形体设计。总之,二维构成语言设计与纯艺术在审美探索中有着不同的取向和目标。
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