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王尔德、希拉里、拜登、《等待戈多》作者萨缪尔·贝克特、《权力的游戏》导演校友,都柏林三一学院临床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副教授西蒙·麦卡锡-琼斯多年研究之作。
◆关于人类的恶意,这本书能带你看到更多:恶意诱惑着我们,让我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深度解析恶意这种古老的情感,看清它的两面性。恶意与生俱来,既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也是一种生产力。
◆带领我们审视自己的本性,巧妙地运用前沿的心理学研究和进化论,讲述恶意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被忽略的影响。阅读完这本书,我们看待自己的视角大概率会有别于从前。
|
內容簡介: |
损人不利己?偷偷期盼朋友会失败?为了报复某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混乱的候选人。
恶意的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但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人无法获得某些东西。你是否产生过这种念头?
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基因学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恶意;并将恶意分为支配性恶意和反支配性恶意。恶意在自由、政治、宗教领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表明这种阴暗的情绪有正向的作用,就像从邪恶中寻找美德的源头,恶意可以推动人类前进。
|
關於作者: |
[英]西蒙·麦卡锡-琼斯(Simon McCarthy-Jones)
都柏林三一学院临床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副教授。他的文章见诸各大众媒体,如《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新闻周刊》(Newsweek)、《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每日邮报》(Daily Mail)、《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和《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等。
|
目錄:
|
前言 第四种行为 最后通牒反支配性恶意支配性恶意恶意、演化和惩罚恶意与自由恶意与政治恶意与神圣 结论 恶意的未来
|
內容試閱:
|
前言 第四种行为
恶意,是自古就有的。我们可以在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找到它。它存在于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Medea)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只是为了报复她不忠的丈夫伊阿宋(Jason)。阿喀琉斯(Achilles)拒绝帮助他的希腊战友作战,因为他的女奴被其中一个战友夺走了。此外,民间故事中也有一些关于恶意的情节。一位天神答应帮助某人实现一桩心愿。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无论他得到什么,他讨厌的邻居都会得到双倍。这个人提出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一只眼睛瞎掉。这样的故事,虽然很古老,但仍然道出了一种很易于识别的行为。
如今,我们知道,恶意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司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一个邻居竖起了篱笆,只是为了挡住你的视线。我们也可能意识到,恶意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 混乱的候选人。但我们是否准备承认,恶意也可能有积极的一面?
恶意究竟是什么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马库斯(David Marcus)的说法,恶意是指,在伤害他人的过程中,你也伤害了自己。这是对这一行为的一个“强定义”。在较弱的定义中,恶意是指伤害他人,同时,也冒着伤害自己的风险;也可能是指伤害他人,但自己并未从中获益。然而,正如马库斯所指出的,恶意的强定义是在伤害他人的同时需要付出个人代价。这有助于将其与敌对或施虐行为区分开来。
确实,关于恶意,理解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看看它不是什么。如果从行为的代价和收益来考虑,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可以有四种基本行为方式。有两种行为可以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好处:一种是以既利人又利己的方式行事(合作),另一种是以利己不利人的方式行事(自私)。第三种行为,是对他人有好处但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的行为利他行为。就合作、自私和利他行为而言,很多研究人员毕生致力于研究它们。但除此之外,还有第四种行为恶意(即害他)。恶意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一直被隐藏在暗处,但这对它来说不是安全的。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它,看看它究竟是什么。
恶意,是很难解释的。这似乎是一个进化之谜。自然选择为什么没有淘汰掉这种会使众人皆输的行为呢?这种行为本不应该存在,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你有利,那么它的持续存在就变得可以理解了。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恶意并不能给你带来长期利益,这该如何理解?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些行为呢?这种行为真的存在吗?
经济学家也很难理解恶意。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很少见,因此,也就不需要解释了。18世纪,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 Smith)声称,人们“并不经常处于恶意的影响之下”,即使它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会“受到慎重考虑之约束”。很多年后,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一般人的行为有95%是利己的。1 在20世纪80年代 ,那个 “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的年代,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一估计偏低。
经济学家将人类视为“ 经济人 ”(homoeconomicus)。“经济人”理性行事,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常而言(尽管并非总是如此),人们从金钱角度来理解自身利益。然而, 正如我将在第一章中讨论的那样,早在1977年,就有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表明,人们常常乐意拒绝意外之财。亚当·斯密过于乐观了。在戈登·塔洛克所说的利己行为之外的那一小部分行为当中,潜藏着一些非常真实和强大的东西。
恶意,是涉及伤害的,但是什么构成了伤害呢?谁能决定一种行为是否有伤害,从而将之定义为恶意行为?举个极端的例子,认为自己来世会得到回报、自己的家人会在此生得到补偿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到底有没有伤害自己?对于进化生物学家来说,伤害有一 个客观的衡量标准,是一种适合度(fitness)或繁殖成功率(reproductive success)的丧失。在第四章中,我们将探究那种涉及个体的适合度(personal fitness)丧失的恶意行为,即所谓的
“进化上的恶意”(evolutionary spite)。与进化生物学家不同的是,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倾向于关注直接涉及个人代价的伤害行为。这种“心理学上的恶意”(psychological spite),可能会给个人带来无法预见的长期利益。这种恶意,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是有益处的,是一种利己行为。
在明确恶意的定义之后,我们还需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是什么促使一个人当即采取行动,做出伤害他人之事?也就是说,恶意是如何出现的?这关乎它的“近因”或直接原因。其次,我们产生恶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恶意为什么会存在?它在进化上的功用是什么? 这关乎它的“终极因”。举一个其他领域的例子:为什么婴儿会哭?直接原因可能是由寒冷或饥饿,但“终极因”则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就恶意而言,相应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关于恶意,当我们有了一个“近因”解释之后,可以开始思考一个紧迫的问题:恶意如何塑造现代世界?我们的祖先偏爱富含糖和脂肪的食物,因此常选择高热量食物。然而,在当今的西方世界,廉价的高糖高脂食品无处不在。这种曾经的适应性偏好(对富含糖和脂肪食物的偏好),如今却会导致我们患上糖尿病和心脏病。我们恶意的一面,也是在进化中出现的,当其陷入一个本不应该应对的世界时,会发生什么?当今世界经济不平等的程度、人们感知到的不公正,以及社交媒体促成的快速便捷的交流,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这样一个世界,恶意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很紧迫,因为恶意似乎不仅仅是危险的。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像人类的氪石。从定义来讲,恶意与合作是正好相反的。这令人担忧,因为合作是我们人类的超能力。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成功,来自非凡的合作能力。虽然就算是黏菌,它们也会彼此“合作”。我们人类的合作能力是超强的,这使得我们能够在大规模群体中与非亲属一起生活,但合作能力稍差的人类“近亲”灵长类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使得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被《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中的猿族所统治,但是除了被灵长类所统治之外,我们需要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恶意如果破坏合作的话,那它不仅会阻碍人类进步,也可能会降低我们解决所面临的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世界正在变得更好,但进步并不是必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