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編輯推薦: |
儒学经典《论语》,传统上分为20篇,各篇中各章内容独立,缺少连贯。本书打乱了原有版本《论语》的次序,对论语中的“章”进行了重新排列,按照以为学之道、为政之道、礼乐之道、行仁之道、孝悌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为商之道、游艺之道、成圣之道等十大专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既有严谨的学理,又通俗易懂,对《论语》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解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论语》的主体思想,阐发义理,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基于《论语》篇章结构但又突破章句的局限,将《论语》一书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酣畅淋漓地铺陈展现开来,既有严谨的学理,又通俗易懂,其中贯穿了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等传统经典解释方法,在当今《论语》研究和解读方面别开生面,对于读者深入领悟《论语》的核心观念,弘扬儒家治学之道,掌握经典研读方法,增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大有裨益。
|
關於作者: |
韩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经学研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有《儒家人文精神》等10多部专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山东教育电视台《孔子大学堂》、陕西电视台《知道中国》主讲嘉宾。近年来先后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
目錄:
|
001 第一章 为学之道
003 一、学、教、为学之道
004 二、学为君子, 学而乐道
008 三、学做人, 明人伦
013 四、敏而好学, 以就有道
023 五、温故知新
027 六、学思并重
029 七、为学三层境界
031 八、为己之学
034 九、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037 十、学以致道
041第二章 为政之道
043 一、政、为政、为政之道
044 二、政者, 正也———为政的核心理念
045 三、正己正人, 德风德草———为政的首要前提
049 四、民无信不立———为政的基本原则
054 五、德、礼、政、刑———为政的总体构架
065 六、王道政治———为政的理想模式
068 七、天下大同———为政的最高理想
073 第三章 礼乐之道
075 一、礼、乐、礼乐文化
077 二、春秋礼崩乐坏
082 三、礼乐的价值基础
087 四、礼乐的内在精神
099 五、礼乐与道德人格
105 第四章 行仁之道
107 一、“仁”的渊源与演变
109 二、仁: 《论语》思想的核心
115 三、仁学: 《论语》的主体思想
122 四、行仁的方式与途径
130 五、孔子仁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137 第五章 孝悌之道
139 一、孝、悌的内涵与渊源
143 二、《论语》的孝悌之道
160 三、孔子之后孝悌之道的发展和现代意义
167 第六章 君子之道
169 一、“君子”概念的含义及演变
170 二、《论语》的君子之道
193 三、君子之道的现代意义
197 第七章 朋友之道
199 一、朋、友、朋友的含义
200 二、朋友以道义为基础
203 三、朋友有信
207 四、交友真诚
209 五、多交益友
214 六、以礼待友
216 七、以友辅仁
219 八、朋友相处
222 结语
225 第八章 为商之道
227 一、由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说起
228 二、儒商: 儒家为商之道
235 三、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241 四、以义制利、博施济众
245 五、内诚于心, 外信于人
248 六、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250 七、尚中贵和、和气生财
254 结语
255 第九章 游艺之道
257 一、游、艺、六艺的含义与内容
261 二、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264 三、立于礼
267 四、成于乐
274 五、射以观德
276 六、御以治国
278 七、重诗教
283 八、咏而归
286 九、“六艺”教育的目标和现代意义
289 第十章 成圣之道
291 一、圣、圣王、圣人的含义与演变
295 二、古代圣王
305 三、孔子是怎样超凡入圣的?
308 四、怎样认识孔子是圣人?
313 五、作圣之功
318 六、二帝三王之道
|
內容試閱:
|
读书对于丰富精神、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其用甚大。然而读书也会有误区。叔本华说 :“劣书读得再少也嫌太多 ,好书读得再多也嫌太少。”这一点读书人要特别注意。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庄子 ·养生主》)读书要花时间 ,而生命由时间组成。因此 ,珍惜生命中宝贵的读书时间,读最能配得上你生命的书。
《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本书。《论语》始为孔门之书、儒家之学 ,终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 ,“子曰诗云 ”的古训 ,“修己安百姓 ”的古道 ,“仁者不忧 ”的气象 ,“斯文在兹 ”的精神,孔子的文化世界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乃至人类文明的正途莫不在此。掌握《论语》这部经典的基本思想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省察自身 ,回顾中国历史 ,进而反思中国当下 ,展望世界未来。
敬德书院作为一所现代书院 ,高明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之宗旨 ,深入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 ,自设席以来多次延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教授开设经典研读课程,学因讲而愈明 ,道以师而益尊。 2019年,先生再次莅临书院围绕为学、为政、礼乐、孝悌、君子 ……十大专题开讲《论语》之道,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基于篇章结构但又突破章句解读的局限 ,将《论语》一书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酣畅淋漓地铺陈展现开来 ,对于学者领悟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弘扬先哲治学之道 ,掌握经典读书之法大有裨益。
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作为书院工作人员也尽可能听课 ,下课后业余时间也自己研读《论语》,还常常与韩教授进行交流 ,对于怎么读《论语》,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借机总结如下 ,以就教大方。
读《论语》:成就圣贤人格
读书之终极目的即是修身养性 ,希贤希圣 ,成就圣贤人格。孟子曰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 !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谈及治学时有言 “立学以读书为本 ”,苏东坡亦言 “自孔子圣人 ,其学必始于观书”。读书的终极目的 ,在于修身 ,在于提高修养。古今学者 “立学 ”“立言 ”者,无不坚守以读书为本。治学读书求其放心而已矣。
阅好书、读经典契入是关键。契入之后再读 ,那是另一种境界,出乎于口 ,入乎于耳 ,存乎于心 ,便现智慧 ,一句便受用无穷。你契入经典 ,经典亦契入你的生命。因为与经典相应 ,你的神情、气质、心境已经完全不同 ,你会用全新的眼光来解读这个世界 ———世界没有变 ,你变了。契入得法 ,方可入其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
读《论语》:需得读书之法
治学修身以读书为本 ,立志为要 ,择善固执。学者当树立坚定向上的志向 ,继而居敬持志。博学而志不笃 ,必大而无成。钱穆先生认为 ,读《论语》必须要把握的中心问题就是 :“懂得吃紧 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钱逊先生曾言 :“我们读书不是学一种理论、学一点知识 ,更不是学了以后去教给别人。而是通过读书学做人的道理 ,扣紧 ‘吃紧为人 ’是读书最根本的精神。经典读了多少 ,背了多少 ,几万字 ,十几万字 ……这些都不是读经典的标准。我们自己读也好 ,我们教孩子们读也好 ,一个标准就是 :读了以后有没有改变 ,在做人上有没有改变 ,如果没有改变,那就是没有读 ,白读了。”
治学修身需博精结合 ,厚积薄发。韩愈对读书问题有精辟的阐述 ,其在《进学解》中提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强调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且以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的精神状态夜以继日、勤劳不懈地读书学习。另外 ,东坡先生在其《孟子论》中有言 “博学而不乱 ,深思而不惑”。强调学习方法不谨慎 ,学习不会达到效果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学习要做到深思不惑 ,谨严缜密。这对于今天的学者无疑有很强的启发警醒作用。
治学修身当涵养心性 ,不带成见 ,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近代大儒马一浮先生一生以读书为业 ,即便在浙江大学、复性书院任教时 ,仍是以读书为主 ,其“教”亦是为进一步的读书做准备而已。诚如先生所言 ,之所以创办复性书院 ,其宗旨仍 “在于培养读书的种子而已”。马先生强调学者读书首先要持“无成见 ”“不怀疑 ”的态度。马一浮读书宗法孔子 ,认为孔子读书法乃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 ”的“好古 ”读书法,那种动辄怀疑经典的做法为马一浮所不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朱子·朱子之四书学》也提出 :“某所以读书自觉得力者,只是不先立论。”其《再谈论语新解》中也强调 “朱子教人读《论语》应专管《论语》,且莫问《孟子》《中庸》,千万不要牵合他说强通为一。此是朱子教人读书极关重要之一项 ,学者最当注意”。
治学修身宜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着紧用力。理学大家朱熹遍注典籍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 ,均有研究。 他总结归纳出 “二十四字 ”读书法 ,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24个字组成。朱子读书法以朴实的语言概括了读书活动中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集成了中国传统的读书思想和方法 ,其见解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他说 : “事有大小 ,理无大小 ,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 ,后传以远者大者。” “学者自强不息 ,则积少成多 ,中道而止 ,则前功尽弃。” “未明于前 ,勿求于后。”同时 ,朱熹将读书学习比作 “撑上水船 ,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退。并进一步强调读书又是细致功夫 ,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 ,急躁是不行的 ,而且过冷孵不出来 ,过热又会死。他提出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的读书原则。总的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治学修身需求心知意 ,切己体察。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 ,必须于字里行间 ,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 ,特别要注意研读历代注疏。中国文化学术的传承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注释经典 ,对经典义理做出自己的阐发 ,实现学术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要深入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 ,也必须注意读注。最初虽缓慢枯燥 ,但会渐入佳境 ,乐此不疲 ,欲罢不能 ,其中滋味自知。如读《论语》,钱穆先生有言 :“《论语》注有三部可读 :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若要深读精读 ,读了朱注 ,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 ,然后再读刘宝楠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 ,不知朱注错误处 ,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另外 ,学者还要注意在文字以外体会经典的精神实质 ,学行结合 ,于修养行止上做功夫 ,融会贯通。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 ,提出 “学而时习之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敬德书院 高峰
2020年 4月 13日
《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罔: 通“惘”,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还有解为诬罔(即欺蒙)、 无知、 约束等。 殆: 危险, 困境。 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疑惑。 还有解为疲殆、 懈怠等。
何晏《集解》引包咸说: “学不寻思其义, 则罔然无所得。”何晏注: “不学而思, 终卒不得, 徒使人精神疲殆。”
皇侃《义疏》: “此章教学法也。 夫学问之法, 既得其文, 又宜精思其义。 若唯学旧文而不思义, 则临用行之时罔罔然无所知也。 又一通云: 罔, 诬罔也。 言既不精思, 至于行用乖僻, 是诬罔圣人之道也。 又若不广学旧文, 而唯专意独思, 则精神疲殆也,于所业无功也。”
朱熹《集注》: “不求诸心, 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 故危而不安。”思而有心得才是真收获; 但所学还要运用于生活实践, 才能够安身立命。
张栻《论语解》在朱熹的基础上有细致发挥: “学者, 学乎其事也, 自洒扫应对进退而往, 无非学也; 然徒学而不能思, 则无所发明, 罔然而已。 思者, 研穷其理之所以然也。 然徒思而不务学, 则无可据之地, 危殆不安矣。 二者不可不两进也。 学而思,则德益崇; 思而学, 则业益广。 盖其所学, 乃其思之所形; 而其所思, 及其学之所存也。 用功若此, 内外进矣。”
黄式三《论语后案》: “学如博学详说之学, 谓读书也。 ‘学而不思则罔’者, 循诵习传, 思未深, 所学亦浅, 无益于身也。 薛氏《读书录》言: ‘读书惟精心寻思于身心事物, 反复考验其理, 则知圣贤之书皆有用。 否则徒为口耳文辞之资, 所谓买椟还珠。’此戒罔者也。 ‘思而不学则殆’者, 存于心而难信, 施诸事而难安也。 天之生人, 上智少而中人多。 上智者本觉悟以参闻见, 韩子所谓‘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也。 中人先闻见而后知觉, 思深而学浅, 犹有滋其弊者, 未有不学而能扩其思者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夏言‘博学近思’, 《中庸》言‘博学慎思’, 是学、 思不可偏废, 故此章两言其失。 ……为学之道, 明于古人所言之义, 而因以验之身心, 故思足贵也。 《孟子》 曰:‘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不得’, 即此注‘无所得’之义。 《荀子·劝学》: ‘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 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入耳’, ‘出口’, 即谓学而不思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引《中论·治学》子曰: “弗学, 何以行?弗思, 何以得? 小子勉之! 斯可以为人师矣。”《中庸》曰: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子张》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卫灵公》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并按曰: “罔者无也,学而不思, 其失止于丧己; 殆者危也, 思而不学, 其病可以误人。殆之害甚于罔。 故孔子又曰, 思无益也。”
钱穆、 杨树达先生都认为此章当与温故知新章相参。 钱穆说:“此章言学思当交修并进。 仅学不思, 将失去了自己。 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当与温故知新章合参。” 杨树达又按:“此章与上温故知新章义相表里。 温故而不能知新者, 学而不思也; 不温故而欲知新者, 思而不学也。 《论语》言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中论》引孔子语谓学与思可以为人师, 说正相合也。”
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学与思都很重要,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关系, 必须结合起来, 不可偏废。 学是思的基础, 思是学的深化。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要经过自己的分辨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应对现实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在学习中有思考, 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而,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知行合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是为学之道。 只重于学习前人的东西, 如果自己不思考、分辨、 判断, 就容易被前人蒙蔽和限制, 就有可能陷于迷惑, 不知所从; 但也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苦思冥想, 不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 陷入困境。
后儒对孔子这一观点有许多发挥。 《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 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朱熹《集注》引程子云: “博学、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五者, 废其一, 非学也。”
清初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指出: “致知之途有二: 曰学,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 而一唯先觉之是效; 思则不徇于古人之陈迹, 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 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 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就是说, 学不独不妨碍思考,相反学识广博将有利于思考的深化。 思考也有助于学, 因为思考时遇到困惑而感到难以深入, 就会促使自己进一步勤奋学习。 学与思二者并重, 互相促进, 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代学者叶秀山在《学与思的轮回》中说, “学”与“思”原本“同出”“心源”,“思”固然要用“心”。 “学” 也要用“心”。 用“心” 来“学习”, 用“心”来“思考”, 则“学”也“思”在其中, “思”也“学”在其中, 二者是一而二, 二而一。 也可以看作是对本章的进一步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