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我国城市化急速扩张的发展背景和城市传播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聚焦社会化媒体这一媒介角色,以“建立可对话、可沟通的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为指引,创新性地提出城市传播“一体两翼”的内在架构,即以对内的城市公共信息传播和对外的城市形象传播为工具性两翼,二者相互融合,彼此协同,为城市这一本体性组织服务,力图说明“形象信息”和“公共信息”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传播活动,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手段,从而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践改进以及“可沟通的城市”理念的理论完善。
|
關於作者: |
李明,女,博士,江汉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城市传播、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1项,与地方企业和政府合作横向课题3项,参与国家985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教*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论文集1部,参编教材2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论文曾荣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优秀博士奖助金,2017年与2019年获得江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获得“武汉市岗位建功立业女明星”称号。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目标、框架、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社会化媒体
二、城市传播
三、城市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传播学理论
二、社会学理论:风险社会
三、管理学理论:公共治理
第三章 社会化媒体下城市传播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社会化媒体下的城市传播的五大主体及特征
一、政府组织
二、非政府组织
三、企业
四、传媒
五、市民
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下的城市传播的客体
一、实体符号
二、公共信息
第三节 社会化媒体下城市传播主客体的双重性与角色重叠性
一、城市传播主客体的双重性
二、城市传播主客体角色的重叠性
第四章 社会化媒体在城市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节 城市传播中社会化媒体角色内涵
一、城市事件内涵
二、城市传播与城市事件的关系
三、社会化媒体角色内涵
第二节 城市传播中社会化媒体角色形成
一、厦门 PX 项目事件(2007 年)——社会化媒体参与城市治理的里程碑
二、温州动车事件(2011 年)——社会化媒体在城市事件传播中初露锋芒
三、仙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事件(2016 年)——社会化媒体深度参与城市事件
四、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2019 年)——社会化媒体全面展示城市形象
五、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抗疫行动(2020 年)——城市传播中的多重身份
第三节 典型城市事件传播中社会化媒体的现有角色
一、公众议题的设置者
二、公众动员与集结者
三、公众舆论场
四、事件进程推动者
五、舆论引导者
第四节 典型城市事件传播中社会化媒体角色异化风险
一、社会化媒体角色的异化
二、社会化媒体角色异化的表征
第五章 社会化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形塑影响
第一节 社交媒体信息质量对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信息质量影响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三、实证研究及假设检验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社交媒体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塑造影响
一、社交媒体活动影响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三、实证研究及假设检验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社会化媒体下城市公共信息的传播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化媒体提升了公民参与的可能性
二、政治效能感下的政治功效意识
三、公民参与
四、社会化媒体的政治化使用
五、政治犬儒主义
第三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变量测量
四、结果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社会化媒体使用对公民参与的正向影响
二、政治犬儒主义对公民参与的负向调节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公共信息传播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城市传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第一节 研究内容总结
第二节 城市传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的实践指向
附录 1 社交媒体对武汉城市形象影响的调查研究
附录 2 社会化媒体公共信息获取与市民参与行为研究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新兴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不断涌现,促使国民经济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难题。一方面,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角逐日趋激烈,城市该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形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外来务工者和城市移民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势必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碰撞,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那么如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形成价值认同,培养城市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是城市发展中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能够实现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和社会协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传播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传播行为,事实上也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能够对城市的治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21 世纪以来,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以强大的交互性为标签的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城市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有效的媒介手段。那么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助力城市外塑形象、内促沟通,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和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显得尤具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本书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基本研究框架,“一体”是指城市本体,“两翼”分别是指城市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即由研究城市本体出发,廓清社会化媒体视阈下城市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剖析不同传播主体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对城市传播的影响,进而展开城市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翼”的研究。本书认为,合理有效的城市传播不仅要对外进行城市形象传播,还要对内进行城市公共信息的有效传播,着力实现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沟通,使之达成对城市的共识并推动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传播的“两翼”植根于城市本体,同时“两翼”又是同生同构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共同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探寻社会化媒体在城市传播中承担的具象化角色,本书选取了近年来五个典型“城市事件”作为研析案例,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参与“城市事件”过程中,发生了历时性演变,其参与程度逐步加深,且形成了类型化角色。出于对社会现代性和媒介技术性的警惕和反思,本书亦对社会化媒体角色演变过程中的异化风险、表征和机制进行了剖析,对社会化媒体的负面角色予以了问题性思考。在角色探寻的基点上,本书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别对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城市形象,以及社会化媒体如何通过公共信息传播影响市民参与政务信息传播的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考证了社会化媒体信息质量、社会化媒体活动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变量,而公民的政治功效意识、社交媒体的政治化使用、公民参与行为则会对城市公共信息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
显然,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中,社会化媒体忠实地履行了文化技术的使命,并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优化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传播机制”,城市传播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其工具理性得以彰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在城市传播中被流量、资本和技术所挟裹,城市传播价值理性的沉降与失语日益严重。本书提出,城市传播工具理性的扩张、发展和效用必须受到其价值理性的导引,良性的城市传播活动应当突破城市“就传播论传播”的工具理性局限,扩大社会化媒体和城市传播活动的社会治理功能,借助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平等地连接城市内的各类主体,交流观念,融通价值,共享文化,协商政策,实现城市治理的“善治”与“良政”。
由此,本书最终研究的实践指向了传播—沟通—调节—融合的城市传播路径,即城市传播需要超越信息传播的工具性本身,实现更深层次、更本质的沟通、触及公平性和公正性方面的社会调节以及终极意义上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价值意义上的超越,这也是实现 “建立可对话、可沟通的智慧城市”这一传播理念和城市实践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诞生已有数百年历史,相较于对城市的研究,城市传播的研究仍是一个较新的命题,城市体系构成的复杂性既赋予城市传播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又给它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未来学者对于城市传播的研究还会出现更多的面向和开掘更深的层次。相信本书的研究是一种赓续,也是一束微光,努力去照亮城市传播研究的下一个路口。作者是我的第一个博士,在此领域深耕多年,颇富思考,时有新见,期待会有持续的成果面世。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冉华
2022 年 5 月 5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