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編輯推薦: |
——名家云集,阐古释今。本书既包含段秋关、武树臣、孙皓晖、赵馥洁、严存生等前辈的宏篇,又囊括一批实力强劲的中青年后学的精论。
——批判重述,守正创新。本书不单纯是对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学说的梳理性描述,更是一种以批判评析为特征的学理性重述;不单纯是对法家思想的延续性继承,更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书既是思想历史研究,更是治国理政研究。博古而通今,资治而通鉴。
|
內容簡介: |
对于身处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的首要政治主题。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中国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支撑。先秦法家“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理念,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的理论形态、历史贡献、合理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等问题,力图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发展法家思想,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撑。
|
關於作者: |
钱锦宇,云南昆明人,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基地)常务副主任,法学博士,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聘长安青年学者,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权战略与中国传统法律文明,尤为关注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文明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换问题。
|
目錄:
|
上编:法家思想的历史缘起
重述先秦法家/段秋关
法家的师承——出乎儒而返乎儒/武树臣
论先秦法家的价值体系/赵馥洁
《管子》的“法治”思想评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观念/严存生
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霍存福
法家治国方略与秦朝速亡关系的再考察/屈永华
子产铸刑书新考: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研究/王沛
申不害刑名法术思想及对传统治道的影响/马腾
《商君书》源流考/黄效
秦德与秦法——从秦始皇刻石看秦王朝的帝国叙事/杨基炜
中华法系体系构造中的儒家与法家:汉代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下的法律样式/张师伟
中编:法家思想的近代重生
晚清“新法家”的“新法治主义”/程燎原
近代“救亡叙事”中的新法家法治意识形态及其问题/魏治勋
变法、法治与国家能力——对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再思考/支振锋
意识形态的重构与中国道路的探索:“五四”语境中的新法家主义/钱锦宇
下编:法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大秦帝国对话当代文明/孙皓晖
一个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王人博
“一断于法”与国家治理/谢晖
法家学说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立足于法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喻中
治强生于法:法家治道的反思与重构/韩伟
当代新法家研究及其主要价值/赵玉增
|
內容試閱:
|
面对21世纪“新战国时代”的诸多挑战,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世界各国首要的政治主题。而对于中国而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性塑造,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识润养,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学说的支撑。先秦法家思想中的诸多理念,尤其是“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令尊于君、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对于当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布局,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法家思想在21世纪的复兴,绝不是未经批判地在当下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结构中嵌入先秦法家的全部观念和重述其所有的政治法律主张,而应当是在现代性建构的问题意识之下,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提炼,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并终以强化国家竞争力、防止国家衰败、促进人权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良法善治、强化政治正当性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为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正是秉持着复兴法家思想、彰显秦文化价值的信念,一批来自于五湖四海的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的学人,笔耕不辍,力图发掘先秦法家思想和秦文化对于中国文明建构的可能贡献。其中既有中国法学界的巨擘,又有中国哲学界的耆宿;既有铸秦文明于文学经典的大师,又有呈法家智慧于学术刊物的先进;既有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体系奠定“四梁八柱”的前辈翘楚,又有为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添砖加瓦”的青年才俊。本书得以编辑出版,诚倚赖于诸位先生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