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郭宝昌擅长讲故事,他编导的影视剧的成功,就是证明。他讲故事的天赋同样体现在他的写作能力上——擅长用生动爽脆的京味儿口语写文章,每一个人物,都被他写得活灵活现地如在眼前。
|
內容簡介: |
这是经典电视剧《大宅门》导演郭宝昌的创作——这次他不再用影视的方式,而是以一支文学家的笔,把自己真实传奇人生中所遭遇的那些难忘的奇人奇事,生动精彩地呈现在这本《都是大角色》里。
《都是大角色》以人物写作为主体,呈现了一组精彩绝伦、复杂生动的人物群像:隐身宅门的传奇武功高手和他的纨绔少爷徒弟;外表优雅美丽却在宅门里扭曲变形的小姐们;朴素善良、却在被自己卖入豪门又扶正当了太太的女儿面前畏首畏尾的奶奶;长得极丑倒守着美的媳妇干着美的活儿、一身坏毛病却极其善良懦弱的家仆;宅门花园里深藏的古琴文化和古琴大师;坚信共产主义却在时代车轮倾轧中逐渐失去自我、终落入骗钱陷阱的偏执挚友……人性的复杂多面、人生的不可预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特色,这些丰富深沉的人物谱背后,是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深刻感慨。
他们是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生活里的大角色。
|
關於作者: |
郭宝昌,一九四〇年生,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五九级导演系毕业生。曾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剧工作,创作有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界》《春闺梦》以及电视剧《大宅门》《淮阴侯韩信》《大老板程长庚》等多部影视作品。近年仍从事着影视、文学、京剧、话剧的创作及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
郭宝昌身世传奇,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被时代的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挣扎与痛苦,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探索,他因身世独特而陷在亲情迷宫里的孤独,他被命运拨弄如同坐上人生过山车一样的刺激……跌宕起伏的经历,加上这些经历所带来的奇人异事,构成了郭宝昌异于常人的非凡人生。
郭宝昌自己感慨:老天爷让我经历那么多事儿,认识那么多人物,又给了我讲故事的能力,这大概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老天爷给我的使命。
|
目錄:
|
自序 奶奶与我 王师父与猴三儿 女张飞与艮萝卜 老花园子与琴人 钱二爷与小伙计 郑老屁与屁 我们房头的两位小姐 共产党人于华 杜伯伯侧影 干校糗事 爱信不信 大哥
|
內容試閱:
|
自序
海中有条河
常看影视剧的朋友,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偶尔遇见在屏幕上常见到的演员,就指着鼻子:“你你你……你不是……那什么……”只觉得脸熟,就是说不上名字来。其实他(她)是演过无数片子的主角儿了,具体演过什么,对不起,一个也想不起来,只弄了个脸儿熟。相反,有些小角色,就一场或一集戏,能让你记住十几年。电视剧《大宅门》中有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是个当铺的小伙计,由著名导演何群客串的,有句台词:“写——虫吃鼠咬,光板儿没毛儿,破面儿烂袄一件——”此剧播出后,何群一上街,就有无数不相识的人大叫:“嘿!光板儿没毛儿!”何群自嘲地说:“我拍了几十年戏,没人认识我何群,演一小伙计,得,我满大街的改名儿叫‘光板儿没毛儿’了。”
《大宅门》剧本次送某领导审阅时,他顺手翻了几页,当看到人物表时很不耐烦地说:“七十多个角色?叫我看谁?叫编剧先把角色删去一半儿再拿给我看!”剧本就被枪毙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角色不论大小,有魂则立!
这世上多的都是小人物。小人物只要能折射着时代风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让读者从这个小人物身上读解出万千思绪,小人物就站在中间,成为大角色。比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当然很难。
我一辈子没结识过什么大人物,在小人物的河流中蹚来蹚去,随着年龄的老去,这些小人物却越来越清晰,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并引动我一声声的叹息。读懂和发现小人物挺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太不起眼,没什么丰功伟绩,几乎没什么值得记载的事。像树叶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就是叶子,多气势!可你再霸道也是绿叶配红花,叶子是配角;“一叶落知天下秋”,多气派!可终归也只是个报信儿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个轮回就被大扫帚清理了,或深埋,或焚烧,命好的落叶归了根。我幼时有收集叶子的爱好,夹在一个精装的大厚本子里,有时拿出来看看,挺好看。细细品味,每叶各有不同,颜色除西山红叶较绚烂热闹以外,都是各种不一样的绿,比花儿平和、漠然、不张扬,味道就略显孤寂苦涩了些,那叶脉、纹理、图案是文章,是历史,是林木大家族中的芸芸众生,是容易被忽视的真实的过去。我到过原始森林,落叶厚厚的,踩到上面软塌塌的,假如不是自然销蚀的话,早就把参天的大树掩埋了。
都知道陆地上的河流向海。但也都会觉得“海纳百川”是陆地上的事儿,陆地是海的边儿。一九六三年夏,我随渔民出海驾着渔船“赶溜子”——“溜子”,就是海中的河。这是我次知道海中还有河。陆地上的河无需辨认,明明白白地在那儿奔腾着,到了海上不行了,河的边界是海,那流动是隐秘的,那水的颜色却是不一样的。只有经年累月与大海生死与共的渔民汉子,才能辨识出来。赶上溜子,渔民们撒了几十里的大绳钩钓鱼,个个脱得精赤条条躺在船板上享受阳光,待鱼上钩。面对大海,人真小,不由得感叹,人哪,你算老几?!我唱起了京剧《空城计》里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船老大蹲在船头,边拉屎边为我叫好,充满诗意。
海当然是大角色。海中的河呢?流向哪里?沿着这条河,逆流而上寻源头,顺流而下找归宿,一任上下求索,终是一头雾水,方知这“溜子”也不是小角色。渔船浮于海上,很突出,虽是一叶扁舟,倒也像是主要角色,可渔民汉子主宰着一叶孤舟,又似乎他们也是海上的主角。
说不清大海和溜子,孤舟与汉子,谁是大角色。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