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个人游记的辑集。作者从上海出发,对许多城市、景区如荆州、桐城、青州、洛阳、合肥、八公山、太行山、沂蒙山等等有着深厚的兴趣,以质朴的写作手法,对所到之城市、景区进行记录和描述,夹叙夹议。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是一股浓的化不开的情感,或对祖国的挚爱,或对领袖的崇敬,或对故乡的眷恋,或对前贤的敬重,或对名胜的赞美,或对古迹的流连,无不都是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甚至把自己爱书的痴迷之态和对古代藏书楼朝圣般的向往之情,都在他的游记中表白得真真切切。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是一部个人游记的辑集,收录36篇游记文章。作者曾为旅行社导游,热爱中华文化,爱好旅游,经常利用假日游历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而且很有心、很仔细地观察、记录。他从上海出发,对许多城市、景区如荆州、桐城、青州、洛阳、合肥、八公山、太行山、沂蒙山等等有着深厚的兴趣,从人文和历史的视角讲述所见所闻所感,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探索自然风光之美。作者以质朴的写作手法,对所到之城市、景区进行记录和描述,按照时间顺序,怎么出发,怎么到达,先看什么,接着看什么,又到哪里,看到什么,再到哪里……一直到游玩结束,夹叙夹议的,并发出自己的观感和情感,表达出强烈的对中华文化的敬重和爱国情怀。
|
關於作者: |
孟庆捷,1959年出生,山东沂蒙山人。从事导游工作30多年,走遍大江南北,游历名山大川,而且很有心观察、记录。工作之余创作众多的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出版《畅游越南》一书。《萍踪纪游》收录了他的36篇游记文章。
|
目錄:
|
桂林公园览胜记001
骑车游松江011
春日浙东行022
慈城纪游041
走近南浔嘉业堂藏书楼048
登文游台055
游项羽戏马台记062
游记八公山071
琅琊山探胜记078
游记合肥 090
桐城景物观赏记100
韶山情深115
从岳阳楼到君山岛118
游荆州古城墙记 140
洛阳行记一:白马寺149
洛阳行记二:关林157
洛阳行记三:小浪底164
洛阳行记四:龙门石窟175
大同览胜记一:悬空寺与恒山180
大同览胜记二:应县木塔195
大同览胜记三:云冈石窟206
大同览胜记四:大同古城215
晋祠纪游234
从十笏园到杨家埠245
聊城纪游260
谒曹植墓278
游沂蒙山记283
从景阳岗到狮子楼287
青州古城纪游300
游记趵突泉313
从孟庙到孟府322
游记威海329
行旅照片忆蓬莱338
大连一日游345
悠悠拜谒情354
天安门广场纪行358
|
內容試閱:
|
《萍踪纪游》序
张军延
早春二月的一天,好友孟庆捷送来一叠书稿,名《萍踪纪游》,共三十篇游记,嘱我作序。
游记并不好写。徐霞客写游记,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难万哭。他的游不是游山玩水的那种潇洒之游,而是探险考察那种艰辛之游。他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而又经典的文化遗产。郁达夫写游记,行前必先查阅史籍志书,游后运用生花妙笔,把游记写得醇厚如酒,而又包含浓郁的诗意。余秋雨写游记,喜爱掺和人文史事,恰逢改革开放、文艺复兴初期,给人有种新鲜感和厚重感,因而声名大振。若对其游记连篇累牍,还真有点程式化之嫌。游记似乎也并不难写。当下,互联网时代,世上万物,网上应有尽有。各地的旅游景点,网上都有详细介绍。若将其改头换面,七拼八凑,真能打理出一篇象样的游记。
庆捷兄的游记,可不是从网上截下来的,而是“我手写我口”,信笔而写,娓娓而道,称心而出,直抒胸臆。那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是一股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那一股情,或深情似海,或豪情如山,或激情奔放,或热情洋溢,都是真情在汩汩流淌。或对祖国的挚爱,或对领袖的崇敬,或对故乡的眷恋,或对前贤的敬重,或对名胜的赞美,或对古迹的流连,无不都是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甚至把自己爱书的痴迷之态和对古代藏书楼朝圣般的向往之情,都在他的游记中表白得真真切切。
庆捷兄爱书。每次出游,若能收得心爱之书,便有一种幸福感,若在景区无书可求,则有一种失落感。他在《游荆州古城墙记》中写道:“我是个颇有些儿书痴相的爱书人。所以,我每到一地,总要买些有关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物。去年我到山东聊城的光岳楼游览,也想在楼里买些有关聊城及光岳楼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可是,竟无书可买。为此,我还遗憾了好长时间呢。”他在《天安门广场纪行随想》中写道:“这册书的名称是《帝都之门》,就是讲正阳门的前生今世历史的书籍。我心里一阵兴奋,便立马掏出银子,将此书收入囊中。真的好庆幸啊。得到这本书,实为我这次北京之行,平添了无尽的快乐。”
庆捷兄爱读书,爱藏书。日收月聚,年复一年,如今藏书已逾万册。满屋书香,坐拥书城,读书撰文,其乐无穷。而其旅行,他以三十篇游记推算行程,累计业早已超过万里。好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这,正是爱书人、读书人努力追求而又感到无比欢欣的好事、美事、快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识面讲,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修身养性讲,读万卷书可以增学识,明义理,行万里路能够开眼界,扩心胸。读万卷书不易,行万里路亦难。好在庆捷兄花甲之年初度,读书有的是时间,出游有的是精力,何况早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进程中,每天都能有进步。相信杜甫老先生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庆捷兄一定能精心布局,疏密有致,把一股浓浓的真情贯穿于行文之中,写出更多更好的游记。
是为序。
张军延
辛丑春日写于莘庄半屏书屋
《萍踪纪游》跋
《萍踪纪游》终于要付梓问世了。它的问世,则是对我数十年来游历生涯的一个小小的总结。
之所以取《萍踪纪游》之名,则是源自于著名武侠小说《萍踪侠影》。笔者取它前面的两个字,再加上‘纪游’二字,方成为拙著之书名。亦所谓萍踪者,乃飘忽不定也;纪游者,乃萍踪之见闻也。故之名也。
至于笔者为何撰写《萍踪纪游》一书,还是缘自数年前的那次与上师大马洪林教授的兴会。在闲谈中,他建议我写点东西,游记也可以。于是,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着手写起了游记。因此,拙著的写成,有他老人家的一分功劳。
其实,我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就阅读过许多的游记。应该说从那是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旅游和游记。记得我第一次到青岛游览时,就曾买过一本《郁达夫游记集》。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还完好无损地珍藏在我的书橱里。不过,我当时还没有写游记的想法。但我却收藏了许多的游记图书。通过阅读和收藏这些游记图书,为我后来的游记创作,打下基础。可谓受益非浅。而我对旅游的兴趣,也就起源于那个时候。从1981年8月的黄山、南京之旅起,到2019年9月的山东济宁的孟子故里之行,至今已整整四十年了。真所谓往事如烟,缥缈散去。留下的就是那挥之不去的美丽如画的风光和那万古不朽的江山,还有那刻骨铭心的感悟。我在想,这也许就是游记真正意义之所在吧。
书中共收游记三十篇,题材涵盖了山水、园林、石窟、古城寺庙和革命圣地等名胜古迹。虽谈不上面面俱到,却也是有所侧重。在写作中,笔者力求做到生情并貌、情景交融,形象地再现景观风貌和笔者的游览观感,以期为读者留下诸景观的壮丽与美妙。尽量使每篇游记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只是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书稿早在2019年10月完成。本打算在2020年上半年出版的。可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役情袭来,彻底打乱了我的计划。我与它都被关了‘禁闭’,达半年之久。一直拖到2020年的11月下旬,方才启动出版事宜。
在接下来的对书稿的数次校对里,我的感觉就象一次次地重走‘长征路’似的。往日的游历,如同影像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倍觉亲切。毛主席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娇’绝对是大实话,令我折腰叹服不已。
为使拙著能象个书样,能够有序有跋,我冒昧地向好友张军延老师求助,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为我的拙作写好了序言。他那平实流畅的文笔,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拙著增色不少。在此,我向张老师深表谢意!而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张军延老师是知名的藏书家、诗人,更是闵行区收藏协会的老会长。况且,他也是一个旅游发烧友,到过海内外许多地方。眼界见识,非一般人能比。因此,请他写序,可谓门当户对。
最后,就用我早年在一本影集扉页上写的四句题记,作为结束语吧:
江山多娇,
分外妖娆。
屐痕处处,
赏景留笑。
孟庆捷
2021年3月20日于沪上
从孟庙到孟府
孟庙,即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它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部,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据史料记载:原墓在城东北部。后由邑士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达到现规模。
史料还说:孟庙占地约24000平方米。前后分为五进院落,前三进为导引式庭院。后两进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保存有历代碑碣石刻270余块,古树名木300余株。
来到孟庙大门前,我就被它那颇有特色的建筑形式所吸引住了。原来它是一幢四柱三楹的古牌坊式建筑。它的四根红柱建在四级之上,且建有四扇斜面砖石护柱墙,看上去十分稳固。它有三层屋檐,中间为大,两侧略小一些;且中间屋檐,亦略高于左右两侧的屋檐。我看到大门使用红蓝黄三种颜色装饰,大门中间屋檐下方的红色横匾上书写着繁体“棂星门”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大门两侧则为红色的墙体,一眼望去,十分的壮观。
起初,我以为孟庙的大门,亦如孔庙的大门那般高大堂皇呢,谁知竟是这般的简约、小巧。说实话,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可是,这也许就是孟庙有别于孔庙的地方。同时,这就是孟庙的特色所在吧。
我走进孟庙,扑面而来地竟是一股柏木森森的古朴之幽香味;同时,又仿佛沐浴在千年松柏那浓荫蔽日的清静之光荫里。
走在宽敞的用青砖铺就的甬道上,我看到其两侧分别竖立着大木坊。其左坊曰:“继往圣”;其右坊曰:“开来学”。据传,这两块坊额的题字,都是当时山东巡抚丁宝祯亲笔手书。题意是盛赞孟子对儒家思想传播有继往开来之大功。
由于,此时已开学,且也不是周日。所以,来这里游览的人不多。偌大的一个院落,竟没有一个游人。在这样静谧的环境里游览,让我的心绪顿时安静了下来,我在如此安静的氛围里,静静地领略着这份美景,却也是一份难得的享受。我站在甬道上,静静地看着院里的无数棵柏树,欣赏起了这些千年古树的默伫、屹立的石碑和安详的殿宇。
在看过了大门景区的风光后,我沿着宽阔的甬道,来到了庙中的第二道坊门——“亚圣庙”石坊面前。
此石坊建于十六世纪中叶,坊名由邹县县令章时鸾题写。
“亚圣庙”石坊为四柱三楹式牌坊建筑。整座牌坊的造型简约中显典雅之古朴气息。坊额正中镌刻着楷书“亚圣庙”三个大字,其西侧分别镌刻着“云中翼龙”、“海水蛟龙”的石雕图案。
穿过了这座石坊大门,我来到了孟庙的第二进院落。来到院内,我就看到这里的古树更多。可谓古木苍苍、遮天蔽日。一看就知道这些古树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枝干挺拔,为孟庙增添了盎然的生机,显示着千年古庙历史的久远。我还看到这里的地面上除了松树柏木之外,地上还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其实,前面的院落里也是满地的青草萋萋,十分养眼。我以为,这似乎是孟庙的基本风貌吧。
走过第二进院落,很快,我就来到了“泰山气象门”前。跨过此门,就等于来到了庙内的第三进院落。
来到门下,我就看到门樑上方竖立着一块写着“泰山气象门”蓝底金字立匾,样子颇为大气。大门两侧,都为高耸的红墙。
跨过大门,我算来到了第三进院落。站在门下,我朝院内环视了一周,觉得此院内虽然不算大,可藏有意想不到的乾坤可览。
首先,我看到院内的古树更多、更密、更高大了。且还有不少的古屋及石碑屹立其间,显得颇有些人文历史的色彩。
我发现这个院落的绿地,并没有前两个院 落多。而只是后半院落有绿草坪,其前半院落则是青砖铺就的宽阔甬道。而甬道的空地上,则种植着许多高大古朴的松柏古树。最大的不同是这个院内,有着许多石碑和房屋。其中,最有名的是康熙御碑亭和著名五通碑。这里也是游人最多的景点,我也过去瞻仰了一番。这也算是与古物,来了个亲密接触。
而院内的古松柏树,就更有特色了。如有的古树上,结着各种形状的树瘤。我看到在一棵树干上,结着一个类似乌龟的树瘤。十分形象地呈现出了它正在爬树的样子,十分有趣。我还看到,这里的古树的长势,多为笔直形态。其树稍在蓝天的映衬下,呈现出姿势优美的造型,引人遐思。
看过院内的石碑和古树后,我就走进了五通碑边上的启贤门,来到了启贤殿前。此殿建于十五世纪末,里面供奉着孟子父亲的塑像。看过塑像之后,我又来到另一座殿堂前。此殿名为启圣寝殿,里面供奉的是孟子母亲的塑像。我看到,在殿堂的西侧立着一块石碑,上曰:“母教一人”四个大字。
告别石碑后,我便穿过承圣门,就算进入了孟庙的中路景区,也就孟庙的第四进院落。这里耸立着庙中最为高大的主体建筑——亚圣殿。
亚圣殿,因亚圣孟子而得名。言下之意,是为祭祀孟子而修造的建筑物。我看到它的形状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七楹。其顶端覆以绿色琉璃瓦,底层环以廊柱二十六根,皆为八棱石柱。据说,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的。而每根石柱下面的覆莲基座,则是宋代建庙时的原物,是名符其实的千年文物。至于整座亚圣殿则是明代遗物,迄今也有五百多年了。一块写着“亚圣殿”的蓝底金字的竖匾,立于大殿大门正中的重檐之间。来到亚圣殿大门前的硕大的平台上面,我仰首环视着亚圣殿全貌,饱览大殿的风采。为了能够拍摄大殿全景,我是一再地朝前走。终于,走到了一口古井前,方才将座大殿全景收人进了景头。
这口古井位于孟庙的中轴线上,与亚圣殿呈水平状。传说此井在清康熙年间,因地震所生成,故名“天震井”。我走到井前,低首朝井中望去,然也没有看到什么特殊之外,就是一口普通水井而已。几百年来,却因传说玄虚而名垂青史。不过既然来了,就得观览一番,亦算不虚此行也。
辞别天震古井,我便朝大殿走去。登上六级平台,来到亚圣殿的大门栅栏前。隔着栅栏,朝殿内看去。就看到大殿正中间,放着一个大红神龛。里面坐着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的孟子塑像。他面朝龛外看着大家,接受大家的祈福。我还看到在神龛的顶端悬挂着一块写着“守先待后”四个金字的蓝底横匾,此乃清代雍正皇帝的亲笔手书所题。使人朝上看去,颇具气势。我还看到在大殿右侧,竖着一块颇大的石碑。据说,上面的刻文记叙了孟庙迁建现址的经过,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绝对是文物宝藏了,理应倍加保护。
离开亚圣殿,我就来到了它后面的一座殿堂。名之曰:寝殿,是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走进殿堂,我抬首一望,里面正在举办《孟子圣迹展》,主要向游人展示孟子生平简介、游说诸侯、著书立说、名人论孟子等几方面的成就与传说。既然来了,我就绕场一周,浏览了一番孟子事迹。这在别处,是看不到的。
此外,寝殿平台前面,还种植着三棵古树,这也是在别处看不到的景致。据史料记载:这三棵古树为北宋宣和三年建庙时所栽种。它们见证了孟庙九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巍然挺立。
离开寝殿后,我沿着院落内的古树甬道,再次来到亚圣殿的前面。我再次走到亚圣殿平台之上,再次瞻仰了这一著名的历史古建筑。它那巍峨壮观的雄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之中。最后,我带着无限的景仰之情,辞别了它-------
离开孟庙,我就来到了著名的孟府大门前。
孟府,又称“亚圣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资料披露:它始建于北宋末期,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我看到大门为北方普通民居建筑而已。其门洞上方正中悬挂着写着“亚圣府”三字的鎏金竖匾。看着这块匾额,我觉得立马提升了这座房屋的身份。
走进大门,再穿过一道门,我就来到了著名的仪门前。
仪门,号称“垂花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据说此门平时是不开放的。只是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才在礼炮声中开启。
我看到,仪门规模并不高大壮观,仅为一扇门的规格。不过,仪门建筑的还算豪华。它的顶端覆以灰瓦吻兽,两扇门板绘着门神,十分的威严。可以说,仪门是孟府的一座重要的建筑物。至少,我是这么看的。
绕过漂亮的仪门,我沿着石铺甬道,来到了孟府的大堂前。就看到它座落在石铺平台之上。为单檐歇山式样,面阔五楹,且四周种植着千年古树。大堂为孟府的主体建筑,是孟子嫡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及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我看到大堂正门上方悬挂着“七篇貽矩”四字的横匾,系由清雍正皇帝亲笔手书题写。站在门前,我朝堂内看去。就看见大堂正中设着木制暖阁,并在阁内设置公案。而在暖阁的两侧,陈列着各种执事。
离开大堂,我便来到了孟府的内宅。
所谓内宅,传说是孟家的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在游历了十里香院后,我就来到了世恩堂参观。我看到屋里中堂挂的是一幅《蟠桃大会》的画轴,其两侧还挂着一副对联。至于上面写着什么,我什么也没有记住。估计都是佳言妙语吧。
走过内宅院,我就来到了著名景观——赐书楼。此楼为二层,三上三下。竖匾悬挂于二层正中檐下,从一层大门洞里,可以一眼望到最后一个门洞的景致。据考证,此楼为明代遗物。是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书籍和家族档案的地方。
看过赐书楼,我就来到西跨院景区游览。我看到院落里并没有什么景致。只是那个圆门,还有点儿特色。在这里,我请人为我拍了几张照片。而就在拍照时,我看到对面耸立着一块硕大的太湖石。号称“见山石”也。上面刻着几段诗句,也不知道是谁的杰作。
看完这里的风景,我就走出了偌大的孟府。从而,结束了这次孟子故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