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教育事件是近些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词,也是中小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中一个受到关注的主题。这类以小见大的方式,比较切合教师研究的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因而受到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但总体上说,涉及关键教育事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中小学教师对于应该怎样理解和表述关键教育事件,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问题。这里根据有关文献和实践材料,作一些梳理和解读。
一、 关键教育事件的内涵与功能
关键事件原是用于企业管理和经济研究的一个概念,指某些影响产品质量或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或细节,后来被借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05年前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晓东教授曾以关键教育事件为主题,在山东潍坊举办了三次专题教师培训。2006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等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对教育事件的反思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阐述了有关反思层次的观点。2007年,英国学者大卫特里普(David Tripp)所著《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在国内翻译出版,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2006年,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开展了以重要教育片段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并于2007年申报立项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市级课题,在以关键教育事件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经验离不开经历,而经历由事件构成。所谓关键教育事件,是指对教师有特别影响和启发的,甚至改变了原有观念和发展方向的事件。围绕关键教育事件的主题,选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值得回忆和思考的细节和事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及方法策略,有助于反映关键教育事件对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影响和作用。
按照大卫特里普的解释,事件经常发生,但关键事件是由我们观察情景的方式产生的: 关键事件是对事件意义的阐释。David Tripp.教学中的关键事件[M].邓妍妍,郑汉文,译.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15.所谓关键教育事件,是由研究者创造而不是发现的,即某些看似平常的事件,被选择并赋予了丰富内涵和启迪意义,并用作教师培训的讨论材料。怎样选择和生成关键事件?大卫特里普提出可以选择适当的形容词,由此确定观察记录的角度,如: 有趣的、滑稽的、悲痛的、聪慧的、暴力的、不幸的、烦恼的、好的,等等。David Tripp.教学中的关键事件[M].邓妍妍,郑汉文,译.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4.与一般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模式相比,关键教育事件研究聚焦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研究的切入口较小,操作比较简便。教师通过对某些疑难现象的剖析和瓶颈问题的突破,达到提高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的目的。归纳起来,其功能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聚焦。提炼重要片段或关键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现象和实践材料中发掘出有思考价值的内涵,形成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主题,从而改变有些教研活动粗放式低效率的现象。研究者把关注点聚焦于某个值得深思的事件或细节,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观察情景、发现问题的能力。
2. 释义。一个事件是否关键,是否有意义,在于研究者对于事件内涵的解读,所以关键事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通过对事件的释义,研究者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意义价值,可以给人更多的启示和联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件内涵的解读不仅来自直觉,更大程度上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
3. 对话。由于各人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解读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相比理论学习,对关键事件的不同看法的表达交流,更容易引发讨论,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考。以关键教育事件为载体的讨论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学习共同体,是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和写作,可以偏重于叙事和描述,也可以偏重于分析论证,但总体上都是对特定时空内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和解释。这种教师实践研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梳理、思考和解决自身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表述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教师的研究不仅是为自己,而且也是为他人,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表达经过交流和发表,可以得到认可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故事是需要讲给别人听的,讲述者考虑到听众的接受心理,就会有一种研究的预测或假设,会考虑自己的表述是否清晰和有说服力,由此可以增进和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话对于聚焦和释义有着提升研究质量和思考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 关键教育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人在生活中经历的事件,简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大事,比如考上大学、当了教师、调动工作、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获奖等。大事对人的影响也大,但大事不一定就是关键教育事件,因为事件是否关键,是否有教育意义,还是要看这个事件是否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带来明显的影响。另一类是容易忽略的小事,小事是否有意义,各人的感受看法可能差异更大,这与经历过的大事一样,都需要选择和思考。但一般来说,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更看重小事的发掘,从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中发现其中蕴藏的价值意义,往往给人以更多更大的启发。
进一步分析,关键教育事件还可以从事、课、人、物等角度予以分类说明,以便于教师作者了解和借鉴。从关键教育事件这个大概念来看,后三类当然也属于事的范畴,因此更严谨的说法是,第一类事指的是不包括从课、人、物等特定角度来引出和描述的一般事件。
(一) 事的角度
从一件事的角度切入或引出一个事件系列,是比较常见的写法。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工作、培训、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件都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比如对课堂上某个特别现象或学校里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就反映了教师教学智慧、管理能力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实例1.《朋友》根据杨婷老师《朋友》一文改写,原载于《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进入四年级,班上的同学大都有了较为固定的好友,形成了由两三人或更多人组成的要好群体。不料,班上却由此兴起了一股绝交风,如果你跟某某玩,我就跟你绝交。这股风先从女生那边兴起,再蔓延到男生中间,使矛盾逐渐公开化,甚至有同学为了保住友谊而帮助要好同学去打闹。班主任杨老师决定在午休时与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英语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很快有同学举手回答,患难见真情,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你的朋友就是真朋友。经过讨论,同学们对需要和真朋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女生小池的话更让老师和同学们吃惊。她说,人是自由的,不能阻止他人与别人交朋友,更不能威胁自己的朋友。第二天中午,杨老师又组织同学们做了一个邀请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游戏,一场绝交风就算过去了。事后杨老师体会到,以同伴影响同伴,以游戏取代说教,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从此,讨论法加游戏法,成了她最钟爱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策略。
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对关键事件的一种理解和描述,曾在2012年成长纪事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小事情蕴含着大道理,具体而言,这个案例的意义价值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1)从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方法。作者不是简单地描述事件情境,而是能够结合经验总结,提炼出处理人际关系和班级工作的有效方法,即讨论法加游戏法。(2)能够有意识地用理论来解释故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作者借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基本理论,特别解释了女生小池在班会讨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道德水平高出一筹的同伴将有效地影响和促进其他同伴的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看,作者正是对这个事件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讲述故事时才能做到条理清晰、不蔓不枝。
(二) 课的角度
选取某一节课的片段或细节切入,引出关键教育事件的讨论,也是比较常见的选题视角。与一般的课例研究相比,关键事件的研究不强调对一节课的全面系统的观察分析,只是关注其中某个特别有启发意义的片段或细节。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课题组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基本模式,即分析课堂教学关键事件的四个步骤或环节: (1)事件白描;(2)实践疑难;(3)相应对策;(4)理念思考。
实例2.《这样的回应合适吗?》根据刘健老师《这样的回应合适吗?》一文改写,原载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编《关键教育事件个案集(第一辑)》,2009年1月。
事件白描 这是一节六年级英语公开课。学习内容是学会表达喜欢某种活动,即掌握I like to do something的语言结构。学生纷纷用这个句型表述自己喜欢的某种活动,如看电影、踢足球、玩电子游戏等,老师都给予了肯定。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实践疑难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人提出,教师的回应肯定了学生正确应用了句型,而不是所表达的内容;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喜欢这些活动,教师并不关心。而语言习得论告诉我们: 最重要的是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造一个结构正确的句子。教师用Correct正确、Very good 很好来回应,这在实际交际场合中是不会有的,客观上把学生引向了对结构正确与否的关注。在这里,师生对话成了检测语言结构而不是语言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就此落空了。
相应对策 假设,当学生说I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我喜欢看电影)时,教师可以回应,So do I. What kind of film did you like best(我也喜欢啊,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呢),或Really, what film did you see last time(真的吗,你上次看的什么电影)。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
理念思考 当教师用关注学生表达内容的交流语言来回应时,教师就和学生处于平等位置来交流,而不是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这正符合语言习得论的情感过滤假设,也符合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抓住课的疑点提出不同意见,以此引发讨论和思考,有一定的思考深度。这个分析模式的运用对教研活动主持者的要求较高,讨论前需要寻找合适的课例材料,并对讨论过程进行适当的组织引导。从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来看,更多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对课的分析,可能还是更偏重于对优秀课例的发掘。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提出疑难问题还是总结成功经验,都需要以小见大,凸显事件的关键之处。
(三) 人的角度
从人的角度切入叙事,有一定难度,但写好了会给人以特别的印象和影响。重要他人是一个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对人的成长过程有特殊影响的具体人物或群体。根据不同的人物关系,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人物类型。例如: 互动型与偶像型的重要他人;积极型与消极型的重要他人;单个与某个群体的重要他人;不同年龄阶段的重要他人等。把有关人物及交往事件提炼出来,就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实例3.《学有人与大象老师》根据项恩炜老师《学有人与大象老师》一文改写,原载于《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这是一个语文差生与他的大学生家教老师的交往故事,学有人取自《论语》第一章第一则三句话中的第一个字,用以自勉;大学生姓项,安静却富有能量,故得名大象。学有人的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只得了50多分,对一篇简单的现代文也难以阅读理解,家长很着急,担心他考不上高中。面对现实,大象老师决定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他选用了《新民晚报》的浅近短文为教材,从解词造句开始家教课程;经过一个暑假的词句训练后,再过渡到短文阅读写作和文体知识学习,实现了从词句到文章的突破;然后进一步重点学习文言文,以经典滋润精神,学有人的笔名由此而来。中考成绩揭晓,总分120分的语文学科,学有人获得109分。进入高中后,师生二人继续阅读中外名著,并商定了一个学习目标: 写一部代表作品,并找一个有公信力的比赛或机构进行鉴定。在高二阶段,学有人以一篇《艺术人真诚》的习作获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从此走上了读书、写作、投稿的道路。再后来,也当了老师的学有人给大象老师写信,诉说了自己的成长感悟,教育者的素质之一就应该是: 直面问题。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永远不要说孩子笨。与此同时,大象老师也体会到与学有人相处的日子给自己的极大影响,一个信念越发坚定起来: 我就是做老师的料。
这是一篇从人的角度来写事的优秀作品,故事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富有可读性和启发性。从选材立意的角度说,该文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个优点是善于抓取关键性的细节反映作者的教育理念,如写师生第一次补课时分析初二期末试卷的情景。面对一篇现代文,老师发现学生不仅不能把握全篇的大致意思,连对其中的关键句、重要词语都一片茫然,于是下决心从头开始补课。这个细节准确生动地体现了教师对生本理念及教学策略的理解和把握。另一个优点是突出了教育者本身在施教过程中的成长,即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作者跳出了描述有效教学方法、总结先进教育经验的框框,注重把家教成功的经验与个人成长的经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习者、探索者、思考者,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一个教学相长的美好经历和结果。
(四) 物的角度
从物的角度写事并不多见,但通过一个物件引出相关的人和事,却是一种值
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手法。俗话说,见物生情,睹物思人,用物件做引子来构建故事情节,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比如老师们逢年过节常常会收到学生寄来的贺卡、信件、礼物,或发来的微信问候等,这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值得回味的往事。此外,一本书、一支笔、一首歌、一幅画、一部手机、一件衣服,等等,都可以作为关键教育事件的引子和线索。
(张肇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