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在过往的百年中,《新青年》吸引了无数文化人、革命者和普通读书人,被赞为中国现代*杂志、20世纪中国*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先生所创,陈独秀先生也由《新青年》而兴。本书通过全面梳理《新青年》从1915年至1926年整个在版期间所刊发的各类广告(通告、宣言、社告、启事、图书广告、报刊广告、社团广告,其他商业广告),发现《新青年》刊载的广告数量、广告主的分布、广告涵盖内容等,由此探求这些广告与《新青年》本身的关联、演变乃至与彼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通过《新青年》的广告个案,透出中国现代出版史、广告史的本真。
|
內容簡介: |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出版第一号(至1926年7月共出版9卷54期),迄今已逾百年。为了纪念这本影响中国百年思想文化史的名刊,特别推出《新青年》创刊百年纪念《〈新青年〉基本读本》、《〈新青年〉广告研究》两种,由资深书业研究专家、出版从业者汪耀华编著。而本书《〈新青年〉广告研究》是其中的一本。在过往的百年中,《新青年》吸引了无数文化人、革命者和普通读书人,被赞为中国现代第一杂志、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先生所创,陈独秀先生也由《新青年》而兴。本书通过全面梳理《新青年》从1915年至1926年整个在版期间所刊发的各类广告(通告、宣言、社告、启事、图书广告、报刊广告、社团广告,其他商业广告),发现《新青年》刊载的广告数量、广告主的分布、广告涵盖内容等,由此探求这些广告与《新青年》本身的关联、演变乃至与彼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通过《新青年》的广告个案,透出中国现代出版史、广告史的本真。
|
關於作者: |
汪耀华,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主编,早年曾任上海新华书店总经理助理、《上海新书报》总编辑。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编著并出版《书道中国书业职业精神培训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书街上海福州路文化街长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国书业经营规章》(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史料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书业名录(1906-2010)》(上海书店出版社)、《1948上海老书店地图》(中华地图学社)、《文革时期上海图书出版总目(1966-1976)》(上海辞书出版社)、《1843年开始的上海出版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二十多种书籍。
|
目錄:
|
前言 汪耀华
广告,及《新青年》的广告
群益书社,《新青年》的广告主
朋友们在《新青年》展露新书和业绩
中共初创时期图书出版的大聚会
《新青年》提供了众多杂志登场的机会
报纸广告不多,但都是同道的
毛笔、眼镜还有高明灯,都是广告
南洋烟草,《新青年》曾经的广告客户
社团广告,成为不可或缺的延伸
自我宣传,《新青年》做得很好
《新青年》,有关出版的一些记载
《青年杂志》与《青年》的交集
《新青年》各埠分设代派处,显示影响
《新青年》由1746篇文章构成基本面
群益书社,《新青年》的传人
《新青年》脱离群益书社之后
《新青年》,在十次休刊后停刊
孟邹:交得好朋友出得好书
汪原放,为《新青年》留下珍忆
《新青年》,不读初版本不知什么是原版
1949年以来,《新青年》影印本、重排本出版史
原版本再版本影印本
中共二大是在上海哪里召开的?
兼及陈独秀与中共早期组织的一些说法
韬晦之时:岫庐公民丛书与王云五
印刷业,过去的状态0
附件一:《新青年》广告刊载记录
(以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版为依据)
附件二:《新青年》人民版与书店版:广告版面的差异
附件三:《新青年》(书店版)与(中西版)
第一至五卷广告版面的差异
附件四:《新青年》(书店版)与(中西版)
第六卷开始的广告版面差异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汪原放,为《新青年》留下珍忆
学林出版社对学界的一大贡献是在1983年出版了由柳肇瑞责编、汪原放著的《回忆亚东图书馆》,由此书,使读者了解了有红刊之首、中共第一刊之称的《新青年》是怎么创办的?为何由群益书社出版?初印多少?最盛时印刷多少如果没有汪原放的回忆留存,我实在想象不出这三十年来诸多《新青年》研究专家的专著,博士、硕士的论文在论述这些问题时还有什么答案?不过,也因为有了汪原放的回忆,使《新青年》的研究在论述这些问题时有了标准答案。
《回忆亚东图书馆》是1980年仙逝的汪原放1953年撰写、1965年修补的遗稿。据说,原文有一百多万字,内容相对庞杂,1983年出版时围绕亚东图书馆展开,仅存十六万字。2006年此书出新一版时,改为《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基本内容仍然没有增加。如果能找到汪原放的原稿出全本,或许对于民国史、出版史、家族史的研究都颇具价值。
《回忆亚东图书馆》虽然围绕亚东图书馆展开,但讲亚东的历史不能没有陈独秀、没有群益。如果没有陈独秀的倡导扶持、如果没有群益的相助相帮,也就没有亚东了。同样,讲到陈独秀、群益书社,自然就要说到《新青年》。我之前读过的数十本(篇)研究《新青年》的著作、论文,发现不引《回忆亚东图书馆》说事就写不来似的。可是,引文总是为撰文服务的,读了多了,我也会怀疑汪原放究竟有多少关于《新青年》的回忆呢?干脆,就将书中的相关内容做个全面的陈述。
《新青年》的诞生
汪原放在《回忆亚东图书馆》中提供了一个现在来说还是比较实在的记录:
1915年的《孟邹日记》里,有这么一条:七月五日,星期一,晴。子寿来,告以青年事已定夺云云。这里说的青年,即《青年》杂志,即后来改名为《新青年》的,是由群益书社出版的。群益是陈子沛翁1907年创办的。这里说的子寿,就是他的弟弟陈子寿翁,在群益店里相帮的。子沛、子寿同我大叔过从甚密,情谊极深。据我大叔回忆,民国二年1913年,仲甫亡命到上海来,他没有事,常要到我们店里来。他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叫我认真想法。我实在没有力量做,后来才介绍他给群益书社陈子沛、子寿兄弟。他们竟同意接受,议定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月出一本,就是《新青年》先叫做《青年》杂志,后来才改做《新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