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12章,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总结十年来,伴随着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主张、新理论。从“主要内涵”“精神实质”“探索路径”“实践经验”“历史责任”“四个规律”等方面,从“论”与“观”结合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
|
關於作者: |
孙洪敏,汉族,1955年6月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哲学硕士。现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人才学会常务理事、省社科院中澳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1985年开始从事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变革与创新思维。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创新思维》《超前思维》《首脑思维》《追求崇高》等学术专著12部其中合著3部,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创新思维哲学路径》《创新思维的哲学境界》《创新思维的主客体运行机制》《关于制衡机制》等论文148篇,总计约305万字。其中1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评价,2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主持完成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项、省科委软科学项目2项、省社会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各一项。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还有“和谐社会”、“辽宁省中介组织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刨新思维”等课题。
|
目錄:
|
导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第一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
第一节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章 对“四个规律”的科学认识
第一节 以高度的战略思维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
第二节 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第三节 以开阔的世界眼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四节 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规律
第三章 对“主要内涵”的科学阐述
第一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创新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核心
第三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创新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根本方法
第四章 对“精神实质”的科学解读
第一节 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
第三节 “初级阶段”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立论基础
第四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第五章 对“探索路径”的科学揭示
第一节 理论创新探索的实践路径
第二节 理论创新探索的理论路径
第三节 理论创新探索的整合路径
第六章 对“思想资源”的科学发掘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第四节 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借鉴
第七章 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一节 对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二节 对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三节 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四节 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总结
第八章 对“时代大势”的科学把握
第一节 对国际形势的科学把握
第二节 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
第三节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把握
第四节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握
第九章 对“历史责任”的科学定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史中的地位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创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的地位
第四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中的地位
第十章 对“系统对象”的科学分析
第一节 “论”的视角从横向上反映了理论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观”的视角从纵向上反映了理论创新体系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 “论”与“观”的结合视角
第十一章 对“创新要求”的科学选择
第一节 守护“中国”:以中国的实际为基础
第二节 注重“特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南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