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
售價:NT$
454.0

《
理想国译丛070:1914年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迷惘一代”的诞生
》
售價:NT$
551.0

《
夜观星空:大众天文学观测指南(第4版)
》
售價:NT$
755.0

《
假扮名媛
》
售價:NT$
286.0

《
索恩丛书·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
售價:NT$
913.0

《
ETF全球投资第一课 顾成琦等著 体系化、全方位的ETF投资入门指南 帮助新手投资者一键入门全球资产配置 ETF投资、ETF基金
》
售價:NT$
347.0

《
动机与人格:精译导读版(原书第3版)
》
售價:NT$
458.0

《
帝国残影:伯顿·霍姆斯1901年行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在新的时代环境中, 治理出现了新动向, 遇到了新挑战。虽然治理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包容性和制衡性, 但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化、数智化和平权化、多元化的大潮流中, 在风险与机会均易迅速扩散的大环境里, 进一步增加治理的韧性和进步性, 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通向韧性和进步性治理, 必将是治理的未来之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系统地探讨现代治理机制的重要著作。
作者从治理的本质出发,详细分析了治理与统治加管理的区别,深入讨论了治理失序的原因,指出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行权共治与分权制衡机制,尤其强调激励约束、透明度和问责的重要性。
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聚焦于中国现实,深入剖析了作为治理机制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治理与公共治理如何紧密交织、相互影响;互联网和数智时代的治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数据治理的底层逻辑和基本架构。尤其有意思的是,书中对我国公共治理中屡禁不绝的形式主义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分析,为应对这一弊病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作者结合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了如何增进治理的韧性和进步性。
本书集理论探索、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于一体,既可为思考治理问题提供理论框架,又可为推动治理实践提供启发。
|
關於作者: |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增长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和数字经济、企业改革发展等。在政策研究方面,他主持或参与的一些研究报告发挥了较好的政策影响;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公开发表的论文见诸《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改革》等期刊,一些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曾出版专著《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之梯与大企业踏板》《数字经济的产业组织与反垄断》等。
|
目錄: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治理的本质
一、治理不等于统治加管理
二、治理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精神
三、治理与管理的分际及交叠、错位
四、治理形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内核的同一性
五、本质:行权与共治
第二章 治理的秩序
一、治理为何丧失秩序
二、达成治理秩序的核心与基础
三、治理秩序的成本与可能的副产品
四、结语:治理秩序与强力秩序之间的悖论
第三章 治理的能效
一、如何审视治理能效
二、企业家精神、能人主义与治理主义的差异
三、亲创新的治理能效观
四、接力视角和文明进步视角的治理
五、结语
第四章 治理中的参与行权与制衡分权
一、参与行权的要件
二、制衡分权的基本逻辑
三、一些讨论
第五章 治理中的选人用人与激励约束
一、公司治理中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
二、公共治理中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
三、声誉、地位以及社会评价、市场评价的重要性
四、结语
第六章 治理中的问责
一、管理中的问责与治理中的问责
二、公司治理中的问责
三、公共治理中的问责
四、谁来问责及对什么问责
五、一些讨论
第七章 治理中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一、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二、公共治理中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三、独立中介机构、分析机构与传媒的作用
四、对造假、误导、欺诈与腐败的惩治
五、结语
第八章 治理中的纵向关系
一、企业集团中的治理与管理
二、国家治理中的纵向关系:央地关系与分级治理
三、一些讨论
第九章 国企治理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国家治理如何影响国企治理
二、我国国企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联
三、一些讨论
第十章 作为治理机制的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不能仅仅视为资源配置机制
二、为什么市场经济是一种治理机制
三、市场经济与良好公共治理之间的相互促进
第十一章 互联网与数智化时代的治理
一、互联网和数智化与治理的关联
二、一些具体的治理构建和治理改革
三、广泛意义上的治理挑战
四、结语
第十二章 数据治理的底层逻辑与基础构架
一、正确理解数据和数据权利
二、数据治理的底层逻辑
三、数据治理的基础构架
四、数据治理最佳实践与全球数据治理
第十三章 形式主义的经济学分析
一、通过焦点事件和各级文件界定形式主义
二、对层级体系和各层级任务的分析
三、对各层级成本的分析
四、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五、结语
第十四章 通向韧性和进步性治理
一、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二、给治理赋予韧性:研究与实践进展及局限性
三、公司治理中的韧性:最佳实践与最新进展
四、公共和社会治理中的韧性:参与、公正、社会可信度及“用脚投票”
五、治理中的进步性
六、一些讨论
跋
|
內容試閱:
|
《治理的性质》导言
治理——这一术语译自英文governance,不但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将专业性和公共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良善潮流,而且我国也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许多文献和文件,以及口语和口号,都充斥着治理这一词汇。
不过,如果对滥用这一词汇尚可一笑置之的话,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治理的底层逻辑及其背后的人类文明形成错误的认知,则可能恰恰走向治理的反面,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因此,需要对治理的本质、治理的机制、治理的构造、治理的背景、治理的目的,乃至治理的困窘和前景等,进行基础性的梳理和分析。也就是说,需要对治理的性质进行剖析和研究。这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当专业人员以及普通读者,在学习和接触治理的有关书籍资料时,如果总是被董事会、理事会以及股东会、监事会如何设立,管理层与董事会或理事会如何分工,以及董事、理事如何尽职尽责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小股东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关联交易如何得到规范等内容,所牵引、所框定,那就很可能使人们对治理的理解失之狭隘,并且最终使人们对治理的追求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首先探寻治理的本质。通过对现代治理的发端和发展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对不同国家体制、不同公司法域的治理框架和治理规则的异同进行解析,对治理的演变轨迹以及治理的历史源流进行探索,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治理绝不是汉语中的统治加管理,也不是控制、掌握、规范的时髦近义词或柔性替代语;治理的本质,就是行权和共治,即远离控制权的人们积极行使权利,各类代理人分权共治。治理的技术方式,包括开辟参与通道、强化制衡措施、提高运作透明度和信息真实性、诉诸法治和问责、增强激励相容机制,等等,以及必要的发声、控诉、反抗。
对治理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就容易理解,治理体系、治理制度,要将那些愿意顺应委托人诉求,并且有能有德又有积极性的合适人物,选拔到掌握及行使控制权的岗位,使他们推进事业发展、增进委托人福祉、维护和提升弱势人群的正当权益,其实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时还需认识到,共治、制衡、问责,等等,往往伴随着掣肘和制约、扯皮与迟疑、分歧与冲突,因此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秩序构成挑战,尽管传统的统治加管理也时常爆发重大的秩序危机。
但无论如何,一旦开启迈向现代社会的程序,治理的构建便很难阻遏、很难回避。因此,我们需要顺应治理的本质,推进必要的改革,努力建设治理的基础性机制,扎实构筑治理的技术性手段,以提高治理的能效、实现治理的秩序。这些工作,既包括鼓励人们的参与能动性、优化投票和诉讼程序,又包括真正确立分权制衡框架、科学设计选人用人制度和合理使用激励约束方法,以及包括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等等。本书分别对这些议题作出专门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在我国,治理面临着独特的问题、包含着独特的议程,也即我国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改善,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确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许多人而言,市场不过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已,因此市场化改革就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本书从多方面揭示,市场更是一种治理机制。不但市场经济源自于普通人们一些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以及基于此的机会开放秩序;而且,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发展,需要以平等为基础,需要合约精神和诚信文化,需要承认个体的经济利益和财产权利,需要对掌握控制权的人物进行分权制衡。本书警告,如果试图撇开现代治理而拥抱市场机制,最终得到的不过是镜中之花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治理构建也与国企改革密切相关。一方面,国企的治理结构映射着公共领域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映射又会成为国际经贸协定谈判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加事情的复杂性。如何应对这种复杂局面,将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此外,我国的治理改革,如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主义这项顽疾的困扰,本书通过对治理中的纵向关系和委托代理博弈的分析,剖析了形式主义的本质和根源,揭示了以各种文件和运动来整治形式主义但却事与愿违的内在必然性。
还必须意识到,数智化浪潮的到来,对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信息的利用,无疑是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一。数智化一方面使得信息成本呈几何级数下降,从而有利于治理的实施;另一方面,信息泡沫的堆积、信息扭曲的扩散又会伤害良好治理,而且算法程序和人工智能会显著改变传统的权责利结构和行为方式。此外,对数智化本身的构成要素,譬如数据、算法、智能决策等,应该构建怎样的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书就这一崭新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譬如信息规则、数据权责、人工智能治理等,提出了见解和建议。当然,数智化只是治理所面临的诸多当代挑战之一。实际上,在一个更具开放度、透明度的时代,在一个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高涨的时代,如何增加治理的韧性与进步性,并使之与治理的能效、治理的秩序相融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不过,治理的构建以及发挥作用,最终还是依赖于各类参与者的责任感和能动性,以及社会理性;因此,人的善良、乐观、积极、奉献,永远是最后的凭借和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