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
》
售價:NT$
254.0

《
HALCON机器视觉算法及应用
》
售價:NT$
454.0

《
牙周再生术:直通成功的技术战略
》
售價:NT$
3050.0

《
古今名人写给孩子的家书
》
售價:NT$
356.0

《
馆窥——我的图书馆之旅(公共编)
》
售價:NT$
510.0

《
广东藏书印谱
》
售價:NT$
1326.0

《
明末清初西洋汉语词典三种
》
售價:NT$
2448.0

《
女士品茶
》
售價:NT$
383.0
|
編輯推薦: |
想要转化心情,看看苏东坡吧!
委屈无人懂的,来学苏东坡吧!
对人性快绝望时,来看苏东坡吧!
★“台湾畅销书天后”吴淡如全新作品,一部温暖治愈的东坡心灵传!重绘苏东坡的内心世界,探寻苏东坡命运沉浮的隐秘终点。他的一生不只在安慰自己,也安慰了许多被时代扭曲过的干净灵魂!
★ 在林语堂之后,如何给苏东坡作传?作者吴淡如绕开陈说,独辟蹊径,超越就苏东坡谈苏东坡,就个人关系谈个人命运,聚焦在政治漩涡中颠沛流离却不断觉醒的苏东坡,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苏东坡,一个文学家苏东坡的背后,是一个整整一生都被抑制的政治家苏轼!
★ 采用侦探小说的结构设置和解谜式戏剧手法,抓住人物命运主线,重绘立体人物链环,从多元角度追踪苏东坡的命运与际遇。
★ 跳出繁琐的历史考证,拒绝顶礼膜拜的心态,采取平视叙述视角,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笔调温暖、细腻,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同情、同理之心,填补漫长的时空阻隔,给读者带来一种历史现场感般的心跳与激动,彷佛苏东坡就活在我们眼前!
★ 知名文史学者朱周斌教授专文推荐。
★ 40余幅珍藏级精修彩插,全彩四色印刷,书后附苏东坡年谱、赠《赤壁赋》大拉页、精
|
內容簡介: |
《成为苏东坡》是一部温暖治愈的苏东坡心灵传,作者绕开陈说,独辟蹊径,采用侦探小说的结构设置和解谜式戏剧手法,抓住人物命运主线,重绘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和人物链环,从多元角度追踪苏东坡的命运与际遇,探寻其命运沉浮的隐秘终点,一个文学家苏东坡的背后,是一个整整一生都被抑制的政治家苏轼。作者跳出繁琐的历史考证,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同情、同理之心,填补漫长的时空阻隔,文字温暖、治愈,给读者带来历史现场感般的心跳与激动,彷佛苏东坡就活在我们眼前!
|
關於作者: |
吴淡如,知名作家及节目主持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被誉为“台湾畅销书天后”,曾与刘墉等人被评为“台湾二十大风云人物”。吴淡如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写作、主持、理财、创业等各方面成绩出色,令人艳羡。她将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灵魂的出口,文字朴素走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出版畅销作品多部。
|
目錄:
|
东坡元年
群鸦围攻
烂心情不如换一场呼呼大睡
来自蜀地的天才少年
屡考屡胜的偏乡学子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夫婿?
不如求去
是敌人还是朋友?
西湖虽好莫吟诗
墙里佳人笑
酒酣胸袒尚开张——密州的蝗虫战争
会写诗的工程师
一直被升官的大学士
还西湖一方清净
几番归来风兼雨
苏东坡到底得罪了谁?
最好的朋友最坏的敌人
流离的序曲
去似朝云无觅处
世事一场大梦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些东坡逸事
附录
那些年的恩恩怨怨、起起伏伏:从哲宗孟皇后的视角谈起
苏东坡年谱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政治旋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
——吴淡如笔下的苏东坡及其时代
朱周斌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林语堂之后,如何给苏东坡作传?大陆许多学者比如王水照、曾枣庄、朱刚等等,都曾做出过回答。每一次关于苏东坡的书写,无疑都为后来的书写增添了困难。苏东坡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座高峰不断诱惑着我们去接近他,每一次的接近又让他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对于试图再一次描绘苏东坡的吴淡如来说,问题更为棘手:在短视频流行的今天,在影像语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苏东坡可以对我们直接“开口说话”的今天,又该如何向年轻的一代谈论被心灵鸡汤化了的苏东坡呢?
吴淡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把她的书的第一章,对准了在黄州耕作的苏东坡。是的,就是在那儿,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她称那一年为“东坡元年”。在后世无数粉丝眼中,苏轼——苏东坡作为一个几乎是不世出的才华横溢的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是豪迈与豁达。但吴淡如想要描绘的却是一个身处困顿和斗争、被流放然后又自觉地选择远离旋涡中心的苏东坡;在她笔下,更多地指向的是作为悲剧人物的苏东坡。千头万绪中,吴淡如紧紧抓住了苏东坡这一悲剧主角。乌台诗案不是苏东坡人生悲剧的起点,也不是悲剧的高潮,但却是苏东坡悲剧人生中最为醒目的一章。吴淡如将舞台第一幕放在了黄州,她给读者抛出了一个谜题——年少得意的苏轼,是怎么成为这个颠沛流离的苏东坡的?这种侦探式小说的戏剧性设置,让全书得以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手段逸趣横生地展开。这种抓住人物命运的主线、采用解谜式的戏剧化手法,让苏东坡在一瞬间就向我们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灵魂,是本书与其他苏轼传记的第一个显著差别。
吴淡如并没有陷入到烦琐的历史考证和顶礼膜拜的心态中,而是采用了一种平视的叙述视角,深入到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中去。这使得历史人物在吴淡如笔下具有了生动有趣的在场感,仿佛他们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眼前。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关于苏东坡的心灵传记。但同样精彩的是,苏东坡同代人的心灵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我相信读者通过吴淡如那细腻深入的笔触,将会重新认识苏东坡的心灵世界,同时也将重新认识其他人,比如王安石和他的心灵世界。我们阅读九百多年前的古人,对他们很容易产生隔膜,但吴淡如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思熟虑的同情、同理之心,填补了这段漫长的距离,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历史“现场感”般的心跳与激动。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然而借用戏剧结构,吴淡如删繁就简,同时又重点突出,重绘了一条立体的人物链环,由此得以从多元的维度,追踪苏东坡的命运与际遇。所以在许多章节中,苏东坡反而暂时退居一旁,对他的命运造成重大影响的那些人物则成为局部的中心人物。这种安排既是戏剧结构的要求,同时也源于苏东坡命运的内在逻辑。在吴淡如笔下,对苏东坡命运影响至关重要的人物渐次登场:父亲、母亲、弟弟、妻妾、孩子、政敌、恩师、朋友、最好的朋友成了最坏的敌人……这一个个生动的戏剧人物,让我们好好享受了一把“历史—小说—戏剧”同时在眼前播放的故事大餐。
在这一系列的人物故事中,最为动人的是书中对女性以及苏东坡亲人命运的关注与揭示。吴淡如用了一些独立的章节,谈论了与苏东坡有关的女性的形象和命运。她们的形象与命运既是苏东坡的形象与命运的侧影和倒影,同时,这更是对她们自身命运悲剧的深深同情与控诉。吴淡如自己作为一个当代经历丰富多彩的成功女性,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与遭遇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正是这种作为一个女性的自我认知与切肤感受,使得她情不自禁将苏东坡的母亲、妻妾乃至于孩子作为重点叙述的对象。由于苏东坡,也是为了苏东坡,苏东坡身边的女性和亲人,几乎没有一个获得命运之神的照拂与垂青。虽然苏东坡也在竭尽全力地爱着他们,但他们仍然为他们的这位男性亲人付出了他们的所有,乃至生命。他们的悲剧命运又何尝不是苏东坡的命运!而悲剧中的悲剧在于,苏东坡的悲剧又决定了他们只要是他的亲人,就注定了要过完他们悲剧的一生!
此种悲剧的根源来自哪里?这正是吴淡如这本苏东坡传记所要探寻的隐秘的终点。吴淡如一直在谈论“小人”的存在,但同时她又不断地突破“小人”这一视点。更重要的是,吴淡如不断地质疑和反思今人所津津乐道的北宋“仁政”时代。她尖锐地指出:北宋并非不屠杀士大夫,而仅仅是不以“文字狱”的借口进行屠杀而已。这一下子就揭穿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帝王的虚伪。她努力告诉我们:苏东坡命运的沉浮,实质在于北宋党争政治贯穿了苏东坡的一生。本书最富魅力的地方正在于超越了就苏东坡谈论苏东坡、就个人关系谈个人命运,向我们描绘出了北宋时期以太皇太后(或太后)和皇帝所代表的保守与革新两种政治面貌与力量的此起彼伏,尤其是二者的分化与组合。每一次分化与组合都是残酷的权力机器的重启与绞杀,抽象的阵营最终还原为一个个斗争与被斗争的血肉之躯,个人作为君权的牺牲品,一个个被献祭在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舞台上。吕惠卿、章惇、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当然还有苏轼自己和他的妻儿、弟弟……甚至连贵为皇后的孟氏,也是以一种类似于荒诞的方式,才得以获得了一个安稳的人生。顺便说一句,也许孟皇后是两宋之交命运最好的皇族。悲剧吗?悲剧。讽刺吗?讽刺。
从审美感受而言,这是一本轻松甚至让人愉快的书,不时流露出幽默轻松和温暖的笔调。但必须强调,这些笔调背后的底色——历史的悲剧和人生的身不由己——始终深深地浸染着全书。吴淡如为我们书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苏东坡。这个苏东坡对我们来说也许有一点陌生,或者说,我们在情感上不太愿意去凝视和观看那个凄苦与挣扎中的苏东坡。但吴淡如试图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这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前行又不断挣扎的无数人的命运。只有如此这般去体察苦难和颠沛流离中的苏东坡,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豁达和干练而不得施展的苏东坡:一个文学家苏东坡的背后,是一个整整一生都被抑制的政治家苏轼。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会更好地去理解历史、文学与政治。这是苏东坡的一生带给我们的领悟与启示。准确地说,这是吴淡如那情动思深的笔下的苏东坡,带给我们的领悟与启示。
二○二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农历腊月十九)初稿,
时维苏轼九百八十七岁诞辰纪念;
二○二四年二月十六日,次稿于Kroch图书馆。
自序
想要转化心情,看看苏东坡吧
喜欢苏东坡的人,都不是那种一板一眼、墨守成规、胶柱鼓瑟的人。
先说一个小故事。
苏东坡与北宋史学家刘攽,是好朋友。
有一天苏东坡对刘攽说,以前他与弟弟苏辙在寒窗苦读时,母亲都会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一道叫作“三白饭”的美食:“吃过之后,就再也不信人间还有什么佳肴,能比得上这三白饭。”
说得这么夸张,引起了刘攽的好奇,他问苏东坡,三白饭是什么呀?
只见苏东坡故作神秘,然后说:“三白啊就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原来是咸萝卜饭啦。盐是白的,萝卜是白的,饭也是白的,所以称之为“三白饭”。
这是苏东坡信口诌出来戏弄刘攽的,自己不久也忘了。过了一段时日,苏东坡收到刘攽的请帖,邀请他到刘府吃“皛饭”。苏东坡欣然前往,想要看看刘攽请他吃什么佳肴。
满心期待的苏东坡到刘府,只见桌上摆着一撮盐、一碟生的白萝卜、一碗白饭。这下子,苏东坡马上明白,这回是被刘攽耍了。
苏东坡吃个精光,并不说破,还对刘攽说:“为了报答你的款待,明天换我请你到寒舍吃个‘毳饭’吧。”
刘攽知道苏东坡一定会以牙还牙,但心里实在好奇,第二天也依约来到苏家。
一见刘贡父(即刘攽,贡父为其字),苏东坡便拉着贡父坐下,天南地北地开讲了起来。到吃饭时间过了,还不见毳饭上桌。饿个半死的刘攽忍不住说:“吃饭时间都过了,你那毳饭到底煮好了没?”
苏东坡大笑,用他的四川话说:“老哥啊,盐也毛(无),萝卜也毛(无),饭也毛(无),这就是三毛(无),毳饭啊。”四川话将“无”念作“模”音,而“模”读音又接近“毛”,所以这“毳”就是:无盐、无生萝卜、无饭。
刘攽一听,知道自己中招了,大笑开怀。
玩笑开完、诡计得逞后,苏东坡让家里人端上好酒好菜,让刘攽饱餐了一顿。
刘攽大苏东坡十五岁,算是他的长辈,也是当朝的学术泰斗之一,但苏东坡仍然是很敢开玩笑的。
这就是苏东坡。
话说苏东坡目前的传世故事,多半出自宋人笔记之中,是真是假,多数无从考究。(如果有关苏东坡每个有趣故事都要经过考证才当真的话,那么天下所有《苏东坡传》也就不用写了。)为什么有这么多苏东坡的传说?因为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有个核心主轴,就是他的幽默感。
在那个枯燥正统到有点无聊的士大夫世界,他的幽默感是难得的落花缤纷。
幽默感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开得起玩笑,一个是想得开。
在居高位时还开得起玩笑,在困顿时想得开,还能自嘲。
苏东坡在幽默感上是古今学者表率。
有这样的同事,你会觉得辛苦,还是觉得幸福?
他是个有趣的人,有儒家胸襟,又不墨守成规。只可惜,当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消受他的玩笑,他身边的同事们,没才华又没雅量的人不少,使他的人生一直在被“黑”,被“黑”到差点没命。
在最惨的时候,他还是挺有幽默感的。被贬到惠州时,吃到了鲜美的牡蛎,他写了《食蚝》,还写信给儿子苏过说:“你可别告诉别人牡蛎有多好吃,以免朝中士大夫都争相到南方来抢食。”吃了荔枝,也留下了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你有看过被流放得那么怡然自得,还如此“转亏为赢”的人吗?
苦虽苦,怨归怨,但是他的“转化”能力无人能及。他是一个最懂得“过去不用追究”“今朝值得面对”的人,总是那么坦然地看待沉没成本。再怎么倒霉,也不是不好好活的理由,什么叫活在当下,他懂得。
再怎么被“黑”,要跟苏东坡比委屈的自古至今没几人。当然,我是指活着的;因被“黑”而作古的,那也就委屈无人解了。
所以我说:
委屈无人懂的,来学苏东坡吧。
被“黑”到对人性快绝望时,来看苏东坡吧。
想要真放下的,除了苏东坡,历史上大概也没办法给你其他偶像了。
现今世界看书的人已然不多,古人也都被遗留在尘封的墓碑里,所以此序,以实用作为吸引力。
苏东坡会是你很好的心灵导师,虽然,这世界上没有谁和谁的遭遇是一样的。
本书从苏东坡最惨的事情之一乌台诗案写起,非常白话,你会懂在那些无奈浮沉的风波中,一颗不随波逐流的真心,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个血肉扎实的人的传奇。
东坡元年
人都是在困顿中看见拐点的。
苏轼也是。
他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在黄州,一种他之前没有想象过的生活中,他才自号东坡居士。这个东坡,是扎扎实实的血汗之坡,他在那片向阳坡地上种粮食、种果树,因为不得已,因为穷,也因为无事可做。
那是从少年开始被称为文豪、顺利仕进之后,从未想象过的生活。原以为这手是用来拿笔的,没料到现在得天天拿起锄头。
此时他半是农夫、半是文人,半是官、半是罪人。说是官其实没事管,说是罪人,读过他诗的天下人和他自己,都不认为他有罪。
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不是很久之前仍然冠盖满京华逸兴遄飞、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但也在不久之前曾被死亡殷切问候,差点含冤而死;侥幸逃生之后,才觉得能够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日子也不错。此时没想到,又在不是那么久的将来,还能回京;然后,也还有更荒凉的命运在等他。
苏轼的个性,注定要与穷神共处。因为他彻底不在乎。在黄州之前,他出任过不少地方长官,做了不少事,有多少、花多少,是他的理财方式。
但他的贫穷感是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真切浮现的。他说: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本来就是个不在乎有没有积蓄的人,一被贬谪,保住了命,马上面临着零俸禄的生活,手上的余钱只能支撑些许时日,还有一大家子要喂饱。多数的家人没有随其到贬谪地同住,暂时与他弟弟苏辙同住;然而与他同来的家人,还是要靠他提供温饱。
该怎么谋生呢?这时候,一个穷朋友来找他,帮了大忙。这个朋友叫作马梦得,年轻时在太学里当个训导行政的小官,当过苏轼的幕僚,和他结为好友。有人传说,某一天,苏轼在马梦得家的书房墙上题了一首诗,马梦得越看越感慨,就辞了官浪迹江湖去了。听说苏轼被贬到黄州,马梦得不远千里来寻他,也为大文豪带来一线生机,向地方政府申请到五十多亩的废弃坡地,苏轼当了自耕农。
苏轼开始筹划开垦。低湿的地方,种稻;较为平坦的地上种枣子和桑树、栗树;视野最好的地方盖所屋子……此地多半是坡地,坡地虽然可以使用,但这个夏天缺乏雨水,就算开垦了坡地,水源也成问题。还好他在将荒地上的杂草烧掉时,竟然发现一口藏在荒烟蔓草中的井。这口井的出现让他兴奋不已。然后,老天爷也来帮他,久旱又逢甘霖,从山坡上流下的雨水,又让他发现自己的土地上有小小涌泉。那坡地就用来种茶、种橘子吧?不远处有个池塘,水塘边可以种些水芹菜;为了消灭那些杂草,还可以养牛、养羊、养鹿……他一边挥汗如雨地耕作,一边已经想到了不久之后的快乐收获。或者可以来个“水芹芽烩斑鸠”?
苏轼把这个山坡命名为东坡。“东坡”两字,取自白居易的诗。苏东坡向来喜欢白居易,白居易曾在东坡种花,也曾经写过《步东坡》一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有了此号,此年就是苏东坡元年了。
照理说,一个人遭此噩运,应该是早埋怨、晚嗟叹的,然而他却像一个重新出生的人,似乎爱上了这种自耕自食的生活。只有午夜梦回时,还有一些对无常人生的感慨。感慨偏向自嘲,自嘲中也有一种豁达,他笑自己谋生拙,“团团如磨驴”,就算是“梦断酒醒山雨绝”,也还有“笑看饥鼠上灯檠”的小小潇洒。
这时,他和十多年后想要他命的章惇,还算是好朋友。他还曾回信给千里之外的章惇,说自己的一头牛,差点病死了。请兽医来,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还好自己的妻子王闰之也出身自农家,知道这是一种叫作豆斑疮的病,只要拿青蒿粥喂它就好了。治好了一头牛,他以妻子为荣,开心叫好。房子落成了,好歹可以安居;虽然没有俸禄,还可以靠自己的劳力把全家喂饱。一个被下放、不知道何时又有人来找麻烦的知识分子,赞美起黄州价廉物美的生活来了。他说这里山水佳绝,酒也酿得好,盛产橘子、柿子,芋头好大一个,和他的故乡一样。跟北方一样有羊肉吃,猪肉、牛肉、鹿肉价格便宜如土,鱼蟹根本就是不要钱的……只要你能够在烹饪上发挥一点创意,那么此地还真的无可挑剔。
长江中鱼肉鲜美,山坡上有好笋丛生,东坡在这里做出了好吃的鱼羹。新鲜江鱼,微盐,加上切碎的菘菜心、各种野菜一起煮,和着葱白一起烹个半熟,再放入姜、白萝卜汁与酒,再以橘皮切丝调味,这是东坡引以为傲的鱼羹。再来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东坡肉了。当时羊肉为上品,猪肉被嫌腥。但此处猪肉贱如泥,不好好吃它就对不起没啥钱的自己,于是他研发了一道东坡肉。《猪肉颂》是这么欢欣鼓舞地歌咏着: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随着这首诗,一幅活生生的农家乐呈现眼前。说他悲极生乐也好,说他自得其乐也行。亏得此处附近的县令,都待他不薄,知道文豪爱酒,常常会请人拿好酒来送他。边吃肉、边喝酒,何等美事。
东坡还觉喝不够,自己从道士那里搞了一个秘方。养了蜜蜂取蜜来发酵白酒,还作了一首《蜜酒歌》。不过,虽然他很欣赏自己的新创酒,但众人都觉得过甜,而且蜜酒放久了再喝,还会拉肚子,所以也就只做过那么唯一一次。
不说生活清苦,他看的都是正面之处。在不得已中,还用一种“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来做点什么好事”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一个文人的历史悲剧,也可以被他渐渐活成生活的平淡喜剧。
黄州还有不少古道热肠的朋友,也有一些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被排挤来此偏乡的官员。东坡胸中没有什么阶级,四海皆兄弟,一起吃肉喝酒,煮茶作诗,还比在京城痛快。戴罪贬谪的官员,要受地方长官监管,他偏又幸运地遇到一个同是进士出身的知州徐大受,把他当兄弟看待,逢年过节,就会邀请他在黄州名胜地共度,席间还有歌姬歌舞助兴。这也是苏东坡写词写得最多的时期。醇酒美人在眼前,他称自己“老大逢欢,昏眼犹能仔细看”。才三十出头的名画家米芾也慕名来此地拜访他,与他谈诗论画;他在耕作之余还能有空写书,《论语说》和《易传》都是此时的作品。
倒霉点是他的人生拐点。如果不以官位论成就,此时的他,虽然面对渺茫未来,人生却得了闲,可以做学问,可以交朋友,可以更有想象力,天地就变宽了。
做点好事,是苏东坡面对生活的态度。一个自顾不暇的戴罪官员,救不了自己性命,却不忘救命。过去他在密州当长官时,发现当地只要遇到荒年,养不起孩子,路上就常出现弃婴。当年他曾下令,生子者每个月官方发米六斗。一年之后,和本来想抛弃的婴儿有了感情,孩子也就得以在本家存活,不会再被抛弃。在黄州,他也建议知州以法令禁止杀婴,请本地富有人家,每户每年定期捐献,只为使贫家有钱抚养自己的骨肉。手头没钱的他,也认真地捐献,要人家好好养自己的孩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自己这么说。这三地,都是他与命运地角力、备受政敌诬陷的人生低潮之地。这是自嘲,也是自评。在困顿的日子,心情未必尽好,在生涯路上最是荒凉,但对于人生而言,感受的确丰富。
黄州,是东坡元年,是他暗夜行路的第一程。他还是有滋有味地活着。心里最大的愧疚,是自己连累了一家子,也连累了他所有交往的朋友。
朋友不怪他,他还是不免自责。此时他写的词,仍为众人传诵。某个秋天的夜里,苏东坡和朋友们在江上饮酒,江风吹得他酒醒了,回家却不得其门而入,他写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的是感叹,说的是人生看开了就好。这是我最喜欢的东坡词之一。《临江仙》一词,传说曾闹出一个“苏东坡逃亡”的闹剧。此词传到太守徐大受那里时,太守紧张了,因为看守苏东坡毕竟是他的职责,人逃了会被朝廷怪罪。太守立刻前往苏东坡家,发现他还在呼呼大睡,鼾声如雷,遂大笑而去。
这段时间,苏东坡的病痛不少,有时咳嗽,有时得疮(描述起来像是俗称“皮蛇”那样的病状),又有眼疾……他习于把乐处和惨况都写成诗文,不时寄与友人。当然,有些又成为他后来的罪状。在偏乡的他仍然受到关注,所以引来不少谣言:除了有人传说他逃了,也有人传说他死了。传说当时讨厌他、降罪于他的宋神宗也听闻了他的死讯,信以为真,饭吃到了一半,感叹此人之才难得,就不吃了。
此事若为真,神宗未免有些猫哭耗子。这些描述都出于后世文人的笔记,不过是后世文人心中的同声惋惜,想要让皇帝有反省一下的能力。他的真朋友听闻他因病过世的谣言,是真关心,派人到他家去看,看他好好活着才安心。苏东坡知道朋友派人来看他死了没有,自己也莞尔一笑,他回信给朋友说,他“平生所得毁誉,殆皆此类也”。一切都是文字惹祸,成也文字,败也文字,因文字而为人称道,因文字而成谣言,因文字而获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