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NT$
3468.0

《
手把手教你养护关节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典诗学源流
》
售價:NT$
806.0

《
顷刻兴亡——吕思勉讲两晋南北朝(两晋·政治卷)
》
售價:NT$
347.0

《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精装版)(“第一次遇见”系列丛书)
》
售價:NT$
301.0

《
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顾问、《开讲啦》特邀讲师、 《新周刊》年度生活家 蔡澜)
》
售價:NT$
255.0

《
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
》
售價:NT$
403.0

《
中国甲胄史(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历史展开了诗意与理性并存的思索。其深邃的人文情怀与独特的解说文案把众多国宝捧成了超级网红。文物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冰冷器物,而是带有历史余温的华夏文明传承。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金的、银的、铜的、木的、石头的;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高大的、威猛的、小巧的、精致的”,统统纪录下来。透过文物,照见生命。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同名系列图书,旨在原汁原味呈现纪录片的精彩图案和优美文案之外,还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带领读者实现上下八千年、纵横两万里的文物纵览,能对基于文物的中华文明建立印象,同时又能深入了解某件具体文物的信息。本套书充分展现文物内涵以及历史背景,带领读者深入领略中国文物风采和中华文化精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适合读者沉心静气,细细品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
內容簡介: |
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25 件国宝的故事内容, 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 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 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 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
關於作者: |
《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团队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以总导演徐欢为核心,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重要的创作力量,从《东方时空》创办起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近二十余年坚持创作大量历史文化纪录片,主要作品有《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china·瓷》《园林》《我从汉朝来》等。
|
目錄:
|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婴戏图纹碗:一只碗 002
定窑白釉孩儿枕:与谁同眠 010
早春图:春日永恒 022
春水秋山玉:春水秋山 032
宋瓷:心有所住 056
故宫漆器:漆的红 中国红 044
黄州寒食帖:失意人生 064
宋刻本《昌黎先生集》:一只蠹鱼的自白 074
枯木龙吟琴:载道之器 086
瑞鹤图:皇帝的心事 096
居庸关云台:台阁到天端 106
朝元图:神仙的样子 118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我不是工具人 128
针灸铜人:我就是工具人 138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和平使者 148
泥塑彩绘关羽像:神的人设 158
陈国公主金面具:你的模样 168
富春山居图:时间的河流 180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福船回家路 190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水月观音 200
苗族百鸟衣:妈妈的盛装 210
金丝翼善冠:置顶天下 218
黄花梨夹头榫画案:明式家具 228
胤禛耕织图册:完美的一年 242
九龙图:你是什么样的龙 254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低语,是文明的印记,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二三季图书出版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的热烈反响与深情反馈。读者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化的热爱,如一股股暖流,汇聚成我们前行的动力。今天,我们带着满满的诚意与敬畏,推出《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
第四季依旧秉承前三季的编辑思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纪录片的精彩文案与文物高清细节画面,甚至将纪录片中的动画图也一一呈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文物世界。同时,我们针对每一件国宝增加知识链接的辅文,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读者的视野,深化读者对文物的理解与感悟。
从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婴戏图纹碗的细腻温婉,到定窑白釉孩儿枕的纯真无邪;从早春图的生机盎然,到春水秋山玉的雄浑壮美;从故宫漆器的精致华美,到宋瓷的温润如玉……25件国宝,如同25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之中。它们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我们得以在上下八千年、纵横两万里的文物纵览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书。它充分展现了文物的内涵与历史背景,带领读者深入领略中国文物的风采与中华文化的精粹。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有历史余温的华夏文明传承者。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与故事,诉说着生命的律动与文明的辉煌。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充满魅力的书籍,聆听国宝所诉说的故事,感受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在沉心静气中,细细品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人类最早的“碗”,就是掬起的双手。手是灵活敏感的身体末梢,而碗则成为手的延伸。端起碗,不过是平凡的日常;放下碗,人类免除饥渴,迎接生命生长。
最初,人类曾尝试用木头做碗,木碗轻巧但容易腐坏,在木头的表面施加漆,它就变得耐用和美观。人类用火焙烧土,发明出了陶。坚固的陶碗,来自水与火,也善于与水火相处。后来,更细腻的土,更炽烈的火,孕育了瓷。瓷碗诞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至今未被时间超越。又过去很长时间,一个地名流传开来——景德镇。釉色如玉的青白釉瓷器,从景德镇去向四方,邂逅不同的山水、家园、面孔。
其中一件瓷碗,今天完整保存于故宫博物院。轻盈的碗内,两个婴孩仍然在莲花旁嬉戏。清冽的水,浣洗着花与叶,每一次举起它,对着阳光或灯火,主人就从碗的外侧,看见它们闪动的影子。
无数次,我们向碗里探望,用手端起碗,送到唇齿边,饮用,进食,碗体的材质,碗壁的线条,碗口的厚薄,为我们的身体所感知。有时候,我们借助勺子、筷子,帮助水或食物入口,建筑从碗到人的桥梁,撰写礼仪的法则和传说。
我们以身体为尺度,不断重塑碗的形状和大小。当食物被煮热,碗底慢慢升高;当碗的容量增加,端碗的手便虎口张开;当我们的眼睛停留在碗的内外,碗就出现了缤纷的装饰。目力可及的位置,才有描绘或书写的需要。
永远中空的碗,是为了实现容纳,保存了人类感官体验的历史,也为了盛放文明的细节。一万年过去了,碗还是碗,透过它,我们仍能看见每一个人最真实朴素的生活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