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国大革命史(1789-1815)(全三册)
》
售價:NT$
1520.0

《
秦宣太后传
》
售價:NT$
356.0

《
埃及7500年
》
售價:NT$
449.0

《
6世纪欧洲文化记忆中的晚明乌托邦 -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研究
》
售價:NT$
755.0

《
甲骨文丛书·两个世界的英雄:革命年代的拉法耶特
》
售價:NT$
704.0

《
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
售價:NT$
347.0

《
拥抱五十岁后的生命:瑞典医生关于饮食、锻炼和睡眠的建议
》
售價:NT$
347.0

《
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为“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丛书”中的一本,技术体系完整。2.本书内容丰富,深浅适中,适合绝大对数行业内的读者学习。3.丛书作者队伍庞大且专业,内容质量有所保障。
|
內容簡介: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九章,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智能网联汽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各个环节,不仅全面概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技术架构及测试评价体系,还深入探讨了测试场景库的构建、仿真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ADAS系统的测试方法、实车测试的难点与解决方案、行人保护测试的重要性、预期功能安全的保障措施,以及信息安全测试的关键技术。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分享,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验证及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本书适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业者、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阅读学习,也可供高校汽车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
目錄:
|
第1章 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001
1.1 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与发展 002
1.1.1 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与内涵 002
1.1.2 智能网联汽车的演变与发展 004
1.1.3 智能网联汽车的价值与功能 007
1.1.4 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化分级 009
1.2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与技术 011
1.2.1 智能网联汽车顶层支撑架构 011
1.2.2 感知层:自动驾驶的“眼睛” 016
1.2.3 决策层:自动驾驶的“大脑” 018
1.2.4 执行层:自动驾驶的“手脚” 022
1.3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体系 024
1.3.1 智能网联汽车测评体系框架 024
1.3.2 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技术 026
1.3.3 智能网联汽车的仿真测试 027
1.3.4 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车测试 030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库 032
2.1 测试场景库的基础知识 033
2.1.1 测试场景的要素与类型 033
2.1.2 测试场景库的概念特征 035
2.1.3 场景库数据的主要来源 037
2.1.4 场景库数据的格式标准 039
2.2 测试场景库的构建过程 041
2.2.1 场景区域特征的描述 041
2.2.2 场景数据采集与传输 042
2.2.3 场景数据架构与规范 043
2.2.4 场景数据质量的评价 045
2.2.5 场景库建设问题与对策 046
第3章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与评价 049
3.1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系统 050
3.1.1 驾驶模拟系统 050
3.1.2 车辆模拟系统 051
3.1.3 环境模拟系统 052
3.1.4 传感器模拟系统 053
3.2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方法 054
3.2.1 仿真测试总体框架 054
3.2.2 模拟仿真测试输入 056
3.2.3 仿真测试环境搭建 056
3.2.4 仿真测试场景集构建 057
3.2.5 仿真测试可信度验证 059
3.2.6 模拟仿真测试与评估流程 060
3.3 企业仿真测试能力的建设路径 062
3.3.1 建立仿真测试管理办法 062
3.3.2 建立仿真测试工作流程 063
3.3.3 建立仿真测试标准体系 066
3.3.4 完善仿真测试工具链 066
第4章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技术 068
4.1 车辆在环(VIL)测试技术 069
4.1.1 车辆在环测试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069
4.1.2 车辆在环系统组件与功能 070
4.1.3 车辆在环仿真平台的实现 073
4.1.4 车辆在环测试流程与方法 075
4.2 硬件在环(HIL)测试技术 076
4.2.1 硬件在环测试的系统结构 076
4.2.2 硬件在环测试的流程步骤 078
4.2.3 VCU硬件在环仿真测试 080
4.2.4 MCU硬件在环仿真测试 082
4.3 软件在环(SIL)仿真测试 086
4.3.1 软件在环测试原理与步骤 086
4.3.2 软件在环仿真环境的搭建 088
4.3.3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SIL仿真 090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ADAS测试 093
5.1 ADAS系统与V2X技术概述 094
5.1.1 ADAS系统应用与发展 094
5.1.2 ADAS系统的类型划分 095
5.1.3 V2X的概念与技术分类 097
5.1.4 V2X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101
5.2 智能网联汽车ADAS测试方法 104
5.2.1 ADAS系统的仿真测试 104
5.2.2 ADAS驾驶模拟器测试 106
5.2.3 ADAS受控场地测试 106
5.2.4 ADAS系统实车测试 107
5.2.5 ADAS测试面临的挑战 108
5.3 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方法 110
5.3.1 汽车软件的性能测试 110
5.3.2 汽车软件的功能测试 111
5.3.3 汽车软件的安全性测试 111
5.3.4 汽车软件的可靠性测试 113
5.4 基于云平台的汽车软件测试 113
5.4.1 云平台测试概念与内容 113
5.4.2 汽车软件测试技术架构 115
5.4.3 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测试 116
5.4.4 汽车移动应用软件测试 117
5.4.5 软件可靠性测试评估体系 118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实车测试 120
6.1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 121
6.1.1 封闭场地基础设施建设 121
6.1.2 智能汽车测试服务平台 125
6.1.3 封闭场地的安全性测评 127
6.1.4 国内外封闭场地测评要求 128
6.2 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 129
6.2.1 国外开放道路测试的发展概况 129
6.2.2 我国开放道路测试存在的问题 130
6.2.3 我国开放道路测试的发展对策 132
6.3 国外典型的智能汽车试验场 133
6.3.1 美国:Mcity自动驾驶试验场 134
6.3.2 瑞典:AstaZero试验场 135
6.3.3 英国:Mira试验场 136
6.3.4 日本:JARI试验场 137
6.3.5 加拿大:PMG试验场 138
6.3.6 国外汽车试验场的实践启示 138
第7章 智能网联汽车行人保护测试 140
7.1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141
7.1.1 被动安全法规体系 141
7.1.2 实车正面碰撞法规 142
7.1.3 实车侧面碰撞法规 143
7.1.4 实车追尾碰撞法规 143
7.1.5 安全气囊试验标准 144
7.2 智能网联汽车行人检测方法 145
7.2.1 基于视觉传感器的行人检测 145
7.2.2 基于部分特征组合的行人检测 147
7.2.3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行人检测 149
7.3 NCAP试验与行人保护冲击器 150
7.3.1 全球国家NCAP测试标准 150
7.3.2 NCAP行人保护试验方法 151
7.3.3 行人保护碰撞试验冲击器 157
7.3.4 下腿型碰撞冲击器的类型 158
第8章 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 161
8.1 汽车预期功能安全保障技术 162
8.1.1 预期功能安全的标准体系 162
8.1.2 预期功能安全的保障目标 164
8.1.3 开发阶段的SOTIF保障技术 165
8.1.4 运行阶段SOTIF的保障技术 170
8.1.5 构建汽车预期功能安全体系 171
8.2 汽车预期功能安全的优化技术 173
8.2.1 感知定位功能技术优化 173
8.2.2 决策控制功能技术优化 176
8.2.3 合理可预见误用的处理 178
8.2.4 整车层功能的技术优化 179
第9章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 181
9.1 汽车信息安全的逻辑架构 182
9.1.1 汽车信息安全攻击面 182
9.1.2 智能车载终端安全 184
9.1.3 车联网通信安全 187
9.1.4 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 188
9.1.5 信息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188
9.2 汽车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 190
9.2.1 车辆安全防护 190
9.2.2 网络安全防护 194
9.2.3 云平台安全防护 196
9.2.4 移动App数据安全 198
9.2.5 汽车生态安全检测 199
9.3 汽车信息安全测评方案 200
9.3.1 信息安全测评的需求分析 200
9.3.2 信息安全测评范围与依据 201
9.3.3 信息安全测评的主要对象 204
9.3.4 信息安全测评流程与方法 206
参考文献 212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各个领域的企业开始借助这些先进技术的力量进行数字化转型,力图进一步激活产业生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产品、业态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汽车行业也正向着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新业态。
智能网联汽车融合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且装配了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多种先进设备,能够通过网络与车辆、道路、行人和云端的服务平台进行信息交互。2020年11月,我国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在该文件中确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三横两纵”的关键技术架构。其中,“三横”指的是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两纵”指的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
随着各项相关技术的发展升级,整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速度也在提升。例如,车路协同技术可以与5G协同作用,充分发挥5G低时延、高速率和多连接的优势,加强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连续性,增强智能网联汽车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C-V2X具有低时延、高速率、强稳定性的信息通信功能,能够为车辆实现车路协同控制、车车协同编队和远程操作等多种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提供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在整车制造、信息通信和道路交通等方面实现高质高效发展,提高产业生态的丰富程度,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和文件,围绕顶层目标、规范制定和核心技术等内容设立了相应的政策条例,从政策层面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为汽车行业实现智能化和网联化提供了支持。
202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力图通过试点逐步优化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机制和道路交通管理安全体系,并在试点过程中获取和应用实践经验。由此可见,我国鼓励汽车领域进一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同时提高各项相关产品和应用的商业化落地速度,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随着政策和技术等因素对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日渐深化,整个汽车产业链持续升级,大量新参与者涌入到汽车行业当中,推动行业规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对于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能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在研发环节,经过一系列测试与评价,研发人员能够获得较为准确而全面的数据和反馈,及时发现现有产品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从而不断提升车辆的性能和质量;在生产环节,基于相应的测试与评价,汽车生产商能够了解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确保生产的产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售后环节,测试与评价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评估车辆的性能,发现车辆潜在的问题,保障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之,测试与评价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汽车厂商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测试与评价技术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不仅阐明了测试与评价技术的价值,而且对相关的原理、方法、流程、标准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书囊括了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适合对智能网联汽车及其测试与评价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此外,由于本书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丛书”中的一册,因此推荐读者结合丛书中的其他书籍对照阅读,以便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更为深入准确的把握。
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