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混凝土弹性与粘弹性多尺度理论
》
售價:NT$
857.0

《
别害怕冲突 高情商处理冲突避免情绪化反应 揭秘冲突背后的复杂原因
》
售價:NT$
301.0

《
从敦煌到撒马尔罕 汗青堂丛书002
》
售價:NT$
551.0

《
梁衡给孩子的365堂作文课(孩子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大师级作文课)
》
售價:NT$
1316.0

《
天工雕画:中国经典壁画线稿描摹大全(全4册)
》
售價:NT$
1010.0

《
凤梨科植物的分类、鉴赏与应用
》
售價:NT$
2285.0

《
《野草》意会
》
售價:NT$
500.0

《
格外的活法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本书属于大众阅读物,是关于器物美学的专著,供家长阅读。全书包括三篇十九章,涉及器物育美的原因、方式、方法。第一篇从器物的审美价值、器物美对成长的意义、器物的美育价值方面讲述器物育美的原因;第二篇从器物设计、器物形线、器物色彩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器物审美与中西文化交流、积极心理成长、美德、秩序感之间的关系,讲述器物育美的方式;第三篇从家中器物育美、家外器物育美的途径,讲述如何运用器物之美进行家庭育儿。总体来看,全书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观点独到,有助于家长增强对器物、对器物美学、对美育的理解。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李碧虹,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曾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旅居美国生活经历以及对绘画的爱好,启发着作者以一种更深刻但又更普遍日常的方式,将美学与教育联系起来。游历多国的经历扩展了作者对器物、对美学、对美育的理解,作者不仅了解到现代设计与艺术的交融,而且从中发现其所带有的东西文化交流印记。
|
目錄:
|
目录
1 第一篇 为何以器物育美
4 第一章 器物独特的审美价值
4 一、从静物说起
5 二、大用与无用中的审美价值
10 三、器物对传达美的意义
14 第二章 器物美与审美之谜
14 一、器物美怎样令人痴迷
18 二、器物美与愉悦感有何联系
21 三、是它自身美,还是我们感觉它美
23 四、我们是怎样审美的
27 第三章 器物美感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个体性与社会性
28 一、器物的个体性之美
30 二、走向心灵的个体化审美体验
31 三、器物的社会性之美
33 四、走向心灵的动态与多样之美
40 第四章 器物审美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人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
41 一、最大的收获:生活中的自由感
43 二、蕴含学习因素:自由发展与自觉练习同步
45 三、对潜能的启发:创造性思维
48 四、对情感的丰富:陶冶性情
51 第五章 器物的美育价值:超越学校教育
52 一、知识和经验影响审美
54 二、学习在器物审美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发生
55 三、孩子成长的理想是自由全面发展
56 四、并非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成为艺术家
58 五、器物审美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超越
61 第二篇 器物之美如何孕育审美素养
64 第六章 器物设计与审美意识
64 一、器物设计唤醒了审美意识
67 二、继承与创新中的器物之美
70 三、以审美意识提升生活品位
76 第七章 器物形线与审美能力
77 一、圆曲之形与生命感悟
79 二、简洁线条与审美领会
82 三、立体造型与敏锐判断
85 第八章 器物色彩与审美能力
86 一、自然的色彩抒发审美天性
88 二、天青色的诗意激发审美联想
90 三、鲜明的色彩示范美的组织
92 四、五彩纷呈的故事性唤起探索灵感
96 第九章 中国器物的美感特色与历史地位
97 一、生活物品的实用美观
99 二、悠久文明的神秘独特
100 三、以精美工艺记录文化发展
102 四、以书画纹饰展现生命韵律
105 五、以生活情趣注入灵动之美
108 第十章 器物审美与中西文化交流
109 一、器物商贸中的文化交流之美
112 二、中国器物的文化包容之美
115 三、中国传统器物对西方文艺发展的贡献
119 第十一章 器物审美与积极心理成长
120 一、在日常接触的器物中发现和感受美
122 二、家用器物审美对情感的陶冶
125 三、器物审美对积极心理的导向
128 第十二章 器物审美与美德
129 一、美与善
130 二、器物美的美德启示
133 三、器物美与敬业、专注、耐心、坚持
135 四、器物美与创新、合作、谦虚、勇气
138 第十三章 器物审美与秩序感
139 一、大自然的秩序感启示器物创作
141 二、礼:器物色彩与古中国的社会秩序
144 三、宗教:哥特式与欧洲古人的心灵秩序
146 四、简约与经典交融:电子产品与现当代秩序
148 五、理解文化秩序是理顺审美心理的基础
149 第三篇 家庭育儿运用器物之美的实践
151 第十四章 家庭育儿是一门美学
151 一、育儿具有美的性质
153 二、情之所至,美在传达
154 三、自由有序,美在生成
156 四、日积月累,美的领悟
159 第十五章 运用家中器物育美的途径
159 一、家务劳动
160 二、家居布置
162 三、整理拼拆
164 四、手工制作
165 五、鉴赏传统器物中的艺术
166 六、品味现代艺术中的器物
170 第十六章 运用家外器物育美的途径
170 一、看展:震撼之余的探索
171 二、探馆:真与美协同成长
173 三、探寻:传统与潮流的文化趣味
176 四、玩乐:休闲时光中的诗情画意
178 五、选择:以秩序统合复杂性
181 第十七章 器物运用如何循序渐进
181 一、发展之序
185 二、遵从孩子的眼光,保护本真的原创性
187 三、依循成长的秩序,自由展开探究兴趣
189 四、细读孩子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心声
191 五、并非线性秩序:在开拓与重返中回旋式发展
194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器物美感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个体性与社会性
这是一双特立独行的鞋:它们长成耐克 Air Force 1 的样子,却巨 大到真人无法穿着,还取材于回收的汽车部件,上面挂着密苏里和伊利
图 3-1 雕塑 Live Culture Force 1’s,长 2.7 米,宽 1.2 米,高 1.5 米,作者 Aaron Fowler,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展品。
诺伊两个相邻州的车牌;然而这又是一双颇具社会文化意义的鞋子雕 塑:由于密苏里的嘻哈乐队 St. Lunatics 在 21 世纪初推出同名单曲, 这款鞋带动了美国街头运动鞋的时尚潮流。因而,“80 后”美国艺术家 亚伦 ·福勒 (Aaron Fowler) 的这件雕塑作品,表达了嘻哈音乐对当代艺术和物质文化的影响,诠释了艺术与器物在社会文化思潮中的互动。此外,材料、车牌等引人注目的汽车元素,还述说着新冠疫情初期作者与艺术界友人之间的互动。
个体性与社会性,是器物美感所具有的两种特性,又恰恰是孩子成 长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孩子素质的发展不可偏执于一面。 品味器物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美,十分有益于孩子审美素质的生成。
一、器物的个体性之美
美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如第二章所言。情感内在于人心,因此 美感、审美在当代由心理学来研究。极具个性化的美感,使人们对器物 的美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表达出来便是具有差异的观点和态度。孩子的 审美观是极具个体性的,只有保护和尊重这种个体性,美才将真正滋润 他们的心灵。
审美情感属于独特的个体。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成长于不同 环境,无论是感受美,还是理解和习得知识,都是具有个体性的。他们 总是凭借自己的情感和认知,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欣赏器物之美。 这是非常值得保护的“原创”:如果器物单调重复、整齐划一,我们不会觉得美;如果教育让孩子们千人一面,我们会无法接受。
其实我们早已发现,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就家居环境 而言,一些人喜欢家具样式简洁明快、少装饰,颜色以中性为主。其青春洋溢的感觉强调的是向未来的日子延伸,似乎要留下很多的空白,由
图 3-2 各种茶水器。
不可知的发展来填充。简约在另一些人眼中则缺乏美感,他们更喜欢有 各种装饰细节的家居,美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浓浓的家庭生活氛 围。在这个氛围中,每一处细节都是属于家的印记,让他们一回家就感 觉仿佛与繁忙的工作、繁杂的都市暂时告别,享受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 间、空间。还有一些人,在各种不同的元素中体会到美感,他们喜欢家 居能将各类美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也有不少人将舒适、实用作为美的标 准,或者说,没有标准,解脱于标准。
审美情感影响着人们所拥有器物的特征,因为对于生活中总要用到 的各种器物,人们会在购买时依据个人的喜爱情感进行选择,这在经济 学中叫作偏好,表现为消费者的主观购买意愿,涉及质量、实用性、价格等诸多因素,但美感会第一个触动感觉,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
觉等。谁爱为自己感觉不好的物品花钱呢?买回去岂不闹心?偏好是一 种明显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心理倾向,其中最具有感性特征的美感,则无 疑更具个性化特征。于是,人们购买的器物,便由于个人偏好中审美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比如每日使用的茶水器皿,在颜色上,深褐色如紫砂拥有朴雅之美,白色如白瓷则是纯粹的无色之美;在材质上,玻璃的晶莹剔透是一种美,不锈钢的简约流畅是另一种美;在形态上,硬朗的形象传递出力量之美,柔和曲线则表达了温润之美。哪种风格你最喜爱呢?
器物还传达了创作者的个性之美。自然界的美比较容易获得人们的 共识,艺术品和其他物品的美就不一样了:一朵美丽的鲜花众人都说美,但对于一件艺术品则是众说纷纭。这是因为,产品是由人来设计和制造的,融入了“人”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因素。如果说美感本身具有个 体性特征,那么器物的美感就更加个性化了。
明代金陵派竹雕创始人濮仲谦有着随心随性的个性,作品正如其人:依材料和形态施刻,自由不拘,成天然之趣。清朝泥人张的创始人张长林喜欢在街头观察集市生活,到戏院看角色和装扮,他个人的这些特点为彩塑的写实与生动所记录。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虽然大部分产品为机器所生产,但器物在设计中融入了人的情感,因而传达了个性之美。
二、走向心灵的个体化审美体验
个体化审美体验是怎样进入心灵,而不是停留于眼睛的?上一章提 到的《琅嬛琐屑》给出了一个范例。作者吴荣荣是一位大学教师,这本有趣的书不仅孕育于她的古典文献功底,更是源自她独到的审美趣味。 那些大多只能在博物馆、古董市场看得到,甚至仅在文字中留有身影的
古代书斋清玩或生活用具,像铜雀瓦砚、纸帐、玉壶春瓶、酒船、心字香、银蒜,每一样都仿佛讲述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与器物故事、古人生活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
审美体验进入她的内心,通过图书表达了出来,当我们阅读这些文 字,关注这些器物,往往也从各自角度偏爱于其中一些器物、故事、人物、描述,对其念念不忘,再次体现了审美情感的内在性、个体性特征。
其实,人的审美情感并不一定通过“看”艺术品、工艺品而获得, 艺术教育家维克多 ·罗恩菲德对视觉型、触觉型两种反应倾向的区分,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① 人们大多不同程度地倾向于其中之一:视觉型的人偏向于观察;触觉型的人则以身体的感应即触觉和运动感来了解外部世界,他们进行创作时,不是表达视觉感受,而是表现内心情感。这一分类加深了我们对审美情感个体性的认识,当我们使用器物时,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把玩,极具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就这样走向内心深处。
三、器物的社会性之美
美感是人的情感,但主观情感深受社会文化影响。如前文所说,家居设计具有个体偏好差异,而这种差异被归为不同的装修风格,就体现了审美的社会性特性。
社会文化孕育了器物美感的社会性特征,也孕育了孩子们的成长环 境。孩子与小朋友接触,到社会场所活动,就开始了社会互动。这种社会化的进程随年龄而日益增长,范围日益扩大,器物的美感对于他们而言,越来越带有了社会发展的印记。
我们看到美的事物,忍不住拍摄下来发到朋友圈与人分享,这表明,
① 维克多 · 罗恩菲德 . 创造与心智成长 [M]. 王德育,译 .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58-262.
传达美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去单位上班、参加聚会、逛街,只要涉及社会活动,人们都在出门前照照镜子,甚或修饰打扮一番;家里有客人来访,也事先拾掇打扫。周末不出门,则一切以慵懒舒适为要,若有条件独自居家,干脆脸也不洗,窝在沙发里,书籍、杂志和零食堆满茶几。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有动力将自己的审美愉悦传达出去。本世 纪 20 年代初,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化妆品滞销的后果,多半是传达美 的需求大量下滑所致。可见美感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就是将个人眼中、心中的美赋予形象,传达给 大家。因此,美学不仅研究美与审美,还有一个重要议题:艺术。但在 当代,艺术与工艺设计彼此交融,普遍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传达美不 局限于艺术品,实用器物也让使用者体会到美感和艺术性。在阿姆斯
图 3-3 莫比婴幼儿浴缸喷嘴盖,是深受美国普通家庭欢迎的母婴用品。
设计者为美国现代工业设计师斯科特 · 亨德森 (Scott Henderson)。摄影:Shenderson1。
特丹的史基浦机场,荷兰设计师马丁 · 巴斯(Maarten Baas) 于 2016 年创作的实时时钟,向无数游客传达时间、传达美。这个时钟看上去是由工人全天候实时绘制时间变化,其实是将事先录好的视频置于时钟 内,而工作服的蓝色、水桶的红色、抹布的黄色,正是向荷兰著名艺术家蒙特里安致敬—跨时代的社会互动也见证了美感的社会性特征。马丁 · 巴斯既是一名艺术家,又是一名设计师,他的作品总是游刃有余地 穿梭于艺术与设计之间。实时时钟不仅是艺术品,还有实用价值,只是这种时钟尚不能批量生产。
日常生活器物作为商业性的产品,数量众多,类型复杂,被普通人广泛使用,美感服务于实用,又让美向大众传播,这些器物帮助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传达美感。
四、走向心灵的动态与多样之美
器物美感的社会性体现出动态特征,宏观地,就是在历史进程中的 发展变化。
只消看一看老人和年轻人审美倾向的差异便可知晓:人们对美的感 受和要求,与所处时期社会文化背景是相关的。如果放大到不同历史时 期,差异无疑更大。这必然会使创作和得到接纳的器物之美,随历史发 展而呈现出不同特征。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这是黑格尔在《美学》中对不同时期艺术之美的命名。而针对中国古代器物美感的变化,蒋勋老师在《美的沉 思》中比较了商、周器物纹饰,认为其差异传达出商朝巫文化与周文化迥然不同的气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描述古代陶器从原始几何到生动活泼,又由严峻威吓走向“狞厉”的发展特征。笔者对此存有疑问,比如,若礼器纹饰以狞厉来震慑民众,又何以在祭奠时向先祖表
达自己的感情呢?不过,正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考证,以及引来 的持续争鸣,才令我们看到器物美感所具有的历史性,无论中外。
器物美感的社会性体现出多样特征,尤其是在地域差异上。
久居城市者来到乡野,会有心情舒畅之感。乡间质朴的房屋,以及周边的一草一木都仿佛是久别的亲人,那么安静,又那么亲切。而成长于大山区的孩子,初进城时反而觉得,林立的高楼、交错的大马路、繁忙的车辆充满了现代化的美感。两类不同人群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长期生活的地域对美感的影响,反映出美感的社会性特征。将这种地域 的范围扩大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地域差异所折射出的社会性特征便表现 为本土性。
梅兰竹菊为中国传统器物提供了最经典的图案,四个季节的代表性 植物象征着气质高雅的君子形象,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平添雅趣。而传 统家居的装饰,也喜欢在墙上悬挂四君子的画幅。梅兰竹菊国外虽有, 却唯有中国古代文人赋之以象征意义,才使得其形象的美感深入人心。
频频出现于中国器物之上的另一美好形象荷花,一方面因《爱莲说》 赋予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洁雅;另一方面,以荷花为熏香台、观音端坐于荷花的形象,又平添了几分禅意。实际上,佛教文化发源地印度就十分推崇荷花的圣洁形象。
荷花亦被称为莲花,但并非西方的睡莲。同为水生花卉的睡莲在西 方广泛种植,颇受欢迎,也因莫奈的作品而广为人知。渊源于古埃及的 睡莲早期也具有宗教意义,是雕塑和墓碑等器物常描绘的形象。荷花、 睡莲的形象在现当代常分别见于东、西方器物,荷花临风而舞的优美身 姿,睡莲在光影中的斑斓色彩,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
由于荷花与睡莲的文化内涵孕育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无论是 鲜花栽培,还是器物图纹的运用,都不能将二者混淆。比如说,园林中
图 3-4 睡莲形水晶玻璃 烛台与荷花图案茶叶罐。
只有种植荷花,才能营造出残荷听雨的意境;而图中的茶叶罐如果以睡 莲为图纹,便会失去茶文化的清雅情趣。
器物的动态、多样之美提示着作为父母的我们: 一方面,美感是发展的,年轻一代心中的美,也许很不一样,当看法相左时,别急着评判他们;另一方面,美感具有文化内涵,器物审美需要将器物置于社会文 化环境之中。
五、美感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携手支持孩子成长
苏轼,中小学生再熟悉不过,有趣的灵魂让他的作品极富个性化特 征,在逆境中,别人茶饭不思,他却依然煎茶品茗,超然自若。
今人读苏轼诗词,能品到古茗之陈香、古器之雅朴,个人的精神愉 悦跨越历史长河传达给了我们。且不要忘记,他所品味到的美感就扎根 于他心中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感的个体性 与社会性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轼以诗词创造了美的意境,社会文化的传播将其传达给后人,一 场精妙的茶器文化史便如此开启。写于贫病交迫之时的《试院煎茶》提 到随身携带“石铫”壶:“砖炉石铫行相随。”为什么喜欢石铫壶呢?他在答谢周穜送壶的《次韵周穜惠石铫》中回答过:“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清朝时,文人及画家尤荫根据此诗以及对壶的考证,收藏了石铫壶。
尤荫的审美底蕴不仅为个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更将美迅速传 递开来。他的石铫图启发了紫砂艺人、艺术名人,如以“曼生十八式” 享誉紫砂界的清代书画镌刻家陈鸿寿,有“壶艺泰斗”之称的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宋代用于煮水点茶的石铫,后人以提梁壶型回味其形制的美观实用,又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出颇受欢迎的石瓢壶(参见图 3-2第一排中间图片,P29)。
图 3-5 日本江户时代莳绘砚箱,盒盖外部绘苏东坡与随从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 物馆收藏。苏轼形象取材于《东坡笠屐图》所广泛流传的故事:当时苏轼被贬至海 南,一 日因路途遇雨而借来斗笠、木屐等农家衣服穿上。见他滑稽模样,不仅妇孺 大笑,农家狗也吠。苏轼借柳宗元讲蜀犬吠日的话, 说道:“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此景此语,令人忍俊不禁又深为折服。苏轼的精神跨越了国界,喜爱他的日本人以各种画作和器物绘图来纪念他。
图中这把曼生铭提梁紫砂壶,我们观其形流畅舒展,看其色古朴自 然,赞其书法与陶艺相互衬托。一件陶器,将陶艺、文字、历史名人、 故事、传说融汇于一体,多维度的文化韵味为了解紫砂器乃至中国传统 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美育资料。
紫砂器并非罕见之器,然而对于可能并
不爱喝茶的孩子们来说,如果没有人物所赋 予的美感个体性特征,没有历史文 化所赋予的美感社会性内涵,
他们将如何能真正感悟到紫砂器的美妙呢?
我们不可忽视美感社会
性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性美 感外在于个人,却可以由外 而内转化为个人情感,这是 如何实现的呢?连接内外的这座桥梁是“习惯”。 用苹果前置摄像头自拍 脸部,人们会被照 “丑哭”,因为习惯了后置镜头拍的照片,习惯了镜子里的自己。 但如果我们反复观看、对照,直到视觉习惯得到更新,就会惊讶:不丑啊。
图 3-6 曼生铭提梁紫砂壶,陈鸿寿设计,杨
彭年制作,上海博物馆收藏。摄影:Gary Todd 。
当人们在面对不断出现的社会新潮时,个人的感觉也是如此:从排斥到接受,更进一步产生所谓时尚的美感。习惯对于美感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大,大到可以让社会性的美感攻入个人内心。当两代人对美的感受明显出现代沟现象时,父母不妨想想这一点。
美感中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并非遥遥相望的两端,二者其实一直是携手的。而且,还正是因为深层挖掘美感的个体性,才让我们看到了美感的社会性,这得感谢精神分析说的美学贡献。精神分析说主张美感个体性的极致:美感不仅来自内心,而且来自内心深处,深到别人无法觉察甚至连自己也感觉不到的地方,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或曰“潜意识”(unconscious)。荣格又将无意识发展为超越了个人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让美感在人意识不到的地方具备了社会性。
孩子的成长也一样,个体性与社会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同一现象的两面,毫无顾此失彼的必要。而且,个体性特征越是明显,越是深受社会性的影响,你看,青少年的个体性要远远高于婴儿们。孩子的个体性特征正因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美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互动所形成的知识和经验,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孩子们审美的眼睛和心灵,以至于唤醒那些沉睡着的无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