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的教育观
》
售價:NT$
403.0

《
小学生就该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
售價:NT$
306.0

《
看见三星堆
》
售價:NT$
908.0

《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
售價:NT$
449.0

《
经纬度丛书·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
》
售價:NT$
398.0

《
基因密码:生命探秘之旅
》
售價:NT$
403.0

《
AI摄影与后期:高清细节、真实质感创作与商业应用
》
售價:NT$
500.0

《
旷野人生2: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1.本书援引大量宋代艺术哲学领域的一手文献,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作者对宋代艺术哲学特点的总结和分析不仅具有独特性,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对其具有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具有突出特色的时代。宋代创造出来众多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本书是对宋代艺术哲学思想进行的研究。作者从宋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宋代之艺道观、“自我”之主体观、宋代艺术之生命观、宋代艺术之伦理观、宋代艺术之美丑观、宋代艺术之创造观、宋代艺术之时空观等多个方面对宋代文艺艺术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宋代理性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影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论证严谨,资料引用广泛,对于宋代文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刘桂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博士,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哲学系、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学理论、中国艺术哲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中国艺术批评通史(宋元卷)》《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游心太玄》《艺术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宋代哲学的发展及三教融合 6
第一节 宋代理学及其生命探问 6
第二节 宋代禅宗的接受及文士之禅趣 24
第三节 宋代庄学的接受与阐释 43
第四节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57
第二章 宋代之艺道观 69
第一节 “文道”视域中的艺道观 69
第二节 三教融合视域中的艺道观 99
第三章 “自我”之主体观 119
第一节 宋代艺术之心性情思 119
第二节 尚意旨趣 138
第三节 自作主宰、自得自适 167
第四章 宋代艺术之生命观 182
第一节 生命之理 182
第二节 生意活络 196
第三节 生命之气象 210
第四节 生命之气韵 229
第五章 宋代艺术之伦理观 246
第一节 艺术心胸的成就 246
第二节 艺品载道 257
第三节 天地之大德 303
第六章 宋代艺术之美丑观 311
第一节 先秦至唐五代的“美丑观” 311
第二节 宋代人物画之丑怪意象 321
第三节 宋代艺术的枯木怪石意象 327
第七章 宋代艺术之创造观 349
第一节 “法而无法” 349
第二节 创作之墨戏 393
第三节 逸之超越 418
第八章 宋代艺术之时空观 425
第一节 宋代艺术之时间观 425
第二节 宋代艺术之空间观 438
第三节 宋代园林艺术之时空观 451
第四节 时空之“观” 461
参考文献 470
后 记 487
|
內容試閱:
|
导 言
宋代总使人沉浸、流连,若有所思、思之不尽,宋以后总会有说宋的“冲动”,然总又言之不尽,这也就是宋的魅力与意义吧。王国维曾曰:“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亦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现代文化中的这二位大师曾有着何种认知和情怀竟如此召唤着后人不断步入宋代。
在浩瀚的宋代研究中,哲学的研究可谓深厚,艺术的研究可谓丰盈,但各自仍有巨大而无限的探索领域,而二者的交互更待加强,宋代哲学的研究缺席了艺术便是缺憾,宋代艺术离却了哲学何以是其自身?此问题放之于整个中国哲学和艺术的研究来说更是存在并亟待解决推进。哲学与艺术的研究与其说是交互,不如说是融合,抛去学科的局限,超越时空的隔离,通汇多层群体、多面社会、多种视域,尽力识得宋代哲学和艺术的本来面目,此对于中国哲学和艺术的整体而言亦应如是。
中国艺术哲学的研究亟须推进深化,而宋代艺术哲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宋代有“艺术哲学”吗?也就是说以西方的“艺术哲学”之名可以吗?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近代以来源自西方文化的大量概念涌入中国,进而形成当代学科依据、学术话语,甚至是思维方式,当后学者依此理解阐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时便有了种种的割裂、裁剪、局限、误解,中国古代原有的整体文化生命难以再现,进而便有了学人的学术自觉反省,由此生发了种种自我考问:中国有哲学吗?有美学吗?以至于今日艺术学之名都始终在被质疑和改变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学术的进步,考问本身即是让学人处在清醒之中,特别是以现代、当代之维回溯中国古代的时候,尤其需要这种考问和清醒。
然而,考问本身是要清醒,要直面问题,要负重前行,当反省西方话语、思维框架、理论模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关闭国门,要抛弃所有,正如当我们回溯传统、挖掘古代文化宝藏、寻找文化自信时,也并不意味着今人要回到过去,将自我包裹于传统的套子里,当下的学人是站在时空交错的宇宙之点上,向宇宙世界、向自我发问:我来自哪里?立基何处?去向何方?高更的哲学之问仍具有警醒的力量,依此,世界和自我的文化资源均可成为“我”之生命滋养,而“我”可在创造中前行,成为人类文化的因子,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
面向当下,回到问题本身,“艺术哲学”之名虽源自西方,但如果能在学术共识的情况下直面问题,便可拿来,正如哲学、美学、艺术学在考问当中却一直被沿用一般,仍具有学术的“合法性”,符合学术“惯例”,并不一定是要以西方模式整合或裁剪中国古代文化。当下对“艺术哲学”的认知有着不同的路径,一是建基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美学传统,无论是艺术哲学即是美学的统一,还是二者区隔中的互含互涉的纠缠,都在此视域之中,并将其思想回溯到古希腊,拓展到后现代哲学家的艺术之思。二是基于艺术学科的发展而建构的艺术学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如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定义问题,以及相应的史论评的本质之问、相关概念范畴、核心问题等。此部分和美学传统会有交融,但更是在超越美学的艺术学视域之中。三是基于艺术基本问题框架下的艺术哲学及其理论体系,此可追溯到丹纳的艺术哲学,尤其是在 20 世纪以来的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那里得到凸显,此种艺术哲学的面目更具开放性,将问题域多元扩展,致使更广阔的艺术活动、现象被提升至形而上的维度考量。因此,当下的艺术哲学具有广义上的特质,并向更广泛的地域开放,向未来开放。
“艺术哲学”之名之于中国艺术的研究仍然是具有效用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其名,但确有其实,中国艺术就是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生长的,离开中国哲学很难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的思想,以及艺术创作、鉴赏、收藏这些艺术活动及作品,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是完整的生命有机体。宋代艺术哲学是中国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谓艺术哲学思想的成熟期,代表着中国艺术哲学思想的特色和精神指向。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源自先秦哲学和艺术,经由汉魏晋、隋唐五代而建基于宋代哲学、艺术及整体文化的发展繁盛,可谓宋代艺术思想之精髓,本书采撷其中一些基本问题予以生发。
宋代哲学是两宋艺术思想的根本支撑,宋代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既有理学、庄禅的分别作用,也显示出三教合一的共生力。宋代的理学夯实了儒家的仁德旨趣,将这种仁德从天地宇宙之天理、人人社会之人理至万物之物理涵纳融合为一,将道体根植于心性,将仁爱的德性价值化为人与万物的本性归属,如此,艺术之笔墨、形式、物象、意趣、境界等都蕴含表达着“天理”,梅兰竹菊便可为君子,山水错落便有主从之秩序,鸟兽草木也在言说人心人事,鬼神也在担负家国道义,总之,艺术无不说“理”,且这种“理”又是活泼泼地彰显着“理趣”“生理”,其长在天地之中,又根植于心底;宋代文人士大夫好庄悦禅,成就了宋代的庄学和盛期的禅宗,庄学的自然逍遥、禅宗的即心即佛等建构了文人士子的心性哲学,生成了艺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超越精神;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艺术思想、活动和作品中可分别呈现,但就整体而言,是共同生成了宋代艺术的哲学观念和精神气质,偏于一家而言宋之艺术恐怕难以领会其无穷魅力。
宋代艺术哲学由其思之者来建构和呈现,这一主体构成呈现为多元交叉特质,主要由如下层面构成:
其一是文人士大夫群体,此又包括几个层面:一是两宋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等,他们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乐论,再就是书画、园林甚至舞蹈;二是以欧阳修、苏轼代表的所谓“文人”群体,以欧阳修、苏轼为核心,还包括梅尧臣、黄庭坚、米芾、文同、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欧阳修和苏轼的思想几乎涵纳各种艺术门类,其他文人主要是对书画、金石博古、园林等方面的论述品评;三是以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为主的思想家,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音乐、园林书画、器物工艺方面。
其二是艺术理论家,或理论家兼艺术家,包括书论、画论、乐论等艺术理论的作者,如郭若虚、韩拙、刘道醇、黄休复、邓椿、朱长文、成玉磵及宋徽宗编辑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作者等,理论家兼艺术创作者如郭熙、郭思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等,由于宋代的文治特质,此一群体也可归为文人之列,这里区隔只是着重于其艺术之长。
其三是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如《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洞天清禄集》作者赵希鹄、《攻媿集》作者楼钥及宋代笔记作者等。
其四是禅僧思想家和禅画家,如《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作者惠洪、《罗湖野录》作者晓莹,大慧宗杲、圆悟克勤等诸多禅僧的书画题跋和乐论等。禅僧群体对艺术的思想表达非常丰富而深刻,这一群体也是宋代艺术哲思之重要生成者。
上述各层面群体成为宋代艺术哲思之主要构成者,这种分法没有严格的群体区分,之间互有交叉,只是为了论述方便权且区别之,实际上,随着宋代文化的繁盛和包容开放,艺术世界也是涵纳诸方,思想互渗,这也是宋代艺术创作、鉴赏、收藏具有创变、活络和趣味浓厚之所在,更是宋代艺术哲思焕发的生命精神之所在。宋代艺术的思之者作为艺术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我”的强调普现在书论、画论、乐论中;文人精英、理学家等士大夫阶层的“心性情思”凸显出生命之主体思想,彰显艺术内在化的思维理路;宋代艺术形成“尚意”之风,“意”是生命主体的集中体现,宋人的“尚意”观构成了一个以“意”为核心的观念族群,包括“写意”“形意”“得意”“适意”“意气”“意趣”等,呈现出主体自我之生命精神。
“大生命”是中国艺术哲学尤其是宋代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大生命”观并非原生于宋,但可以说直至宋代在儒释道三教的哲学深化与合流的视域下,在文学艺术的繁盛发展中才得到明晰的、全面的深度阐发和表达,从而成为宋代艺术哲学的思想特质。这种“大生命”可从以下层面理解:宇宙生命涵纳之广大,将天地万物尽其收纳;宇宙生命的整全为一之宏大,包括天地、天人、人人、人物、身心,天地万物“一物也”“一理也”,宇宙天地生命为一内在有机的生命整体;生命多维存在之博大,生命体首先是物之意义上的生命自身,体现为生理生命,然基于人而言又有人文向度的扩充,因而具有历史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这些生命形态在通贯为一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多维的博大,彰显着生命的意义。之于艺术而言,“大生命”观体现在人与艺的统一,如人品即艺品;艺术自身各种形式的统一,如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琴棋书画一体等观念,将艺术作为有生命之整体,如人之生命自身不可分割一般;艺术哲思与艺术创作、鉴赏、收藏等艺术活动的通体一贯,即作者、作品和接受者的一体性,这也使得宋代艺术观念及作品对于后世具有整体性的奠定和建构作用,从而也具中国艺术观念、精神和风格特质的典型性。宋代艺术哲思之“大生命”观是宋代艺术世界的本根之色彩,“生意”“生趣”“生理”随处而现,生命之气象、气韵、气势笼罩,此可谓识得领悟宋代艺术之枢要吧。
“艺道”问题是中国艺术哲学的本体问题,此问题的探究力图彰显出宋代艺术哲学的本体之思,此基于宋代哲学和文人思想展开,将“艺道”放之于“天道”“文道”的视域中延展,从史论的双向合一的理路揭示宋代艺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本根支撑。“宋代艺术伦理观”是宋代哲学思想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首先探究艺术主体将自我置于何地而进入艺术活动之中、生活在艺术作品之内,实则是艺术世界中“人”的问题;进而,探究此种“人品”如何建构“艺品”之道;最终揭示这种伦理观是“天地之大德”的大伦理意旨。
宋代艺术的审美之思涉及多种维度,而“丑”在宋代成为普遍的审美现象,此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质,并影响到后世。“宋代艺术之美丑 观”首先需要澄清宋代艺术有着怎样的“美丑观”及“审丑”现象,突 出“丑”的超越之思,进而拓展到艺术创作和鉴赏收藏;其次揭示宋代人物画之丑怪意象,通过思想的挖掘和作品的分析,阐释在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人物画蕴含的美丑思想;最后分析阐释宋代艺术之枯木怪石意象,揭示出宋代文人和艺术思想家对“枯木怪石”的理解,以及作品中此种意象表达的思想,从而凸显此时期艺术哲思的独特性。“宋代艺术之创作观”意在整体阐发宋代艺术的创作观念,首先从创作之“法”而论,从“法”之自然道趣、“法”之创变、“法”之“活法”和“法”之 “无法”四个方面揭示出其中的创作思想和精神;其次是“创作之墨戏”,阐发宋代文人及艺术家的“墨戏”观,其中包括“墨戏”之“游戏自在”“创变自我”“超越法度”“自然天趣”的思想蕴含;第三是“逸之超越”,阐释了宋代艺术理论中“逸”的观念内涵以及在两宋时期的变化,突出了“逸”之超越思想,揭示其中蕴含的艺术主体之心性和精神理想。 “宋代艺术之时空观”,力图揭示宋代艺术哲学中独有的“时间观”“空间观”“时空合一观”,在此基础上阐发“时空之观”,从“观”的多重维度突出“观”之“心观”的生命属性,彰显生命时空、生活时空的思想特色。
后 记
宋代的艺术色彩纷呈且意趣独到,其中深蕴和彰显出的哲学思想值得进一步挖掘开显,此种学术探秘和反省领悟永远是未竟之途。本书力图从几大问题板块入手整体而综合地概观此时期艺术的哲思及其艺术的呈现,每一部分都是大问题,都需要再从文献、问题、现象、媒介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广度的开拓,需要从艺术、哲学、美学延展到文学、社会、经济、历史等领域,以及由中至西、由古至今的贯通、追问、比较、理解和阐释,学问之路无穷尽矣。
宋代艺术哲学思想追源于先秦,经过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深究拓展和辩证,以及唐五代的转变,到两宋时期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观念、学术理路、学术话语等得以基本定型,并开启和建构了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哲思。因此,宋代艺术哲学确实有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甚至可以说很多层面都可成为中国艺术哲学的思想特质。但当我们推进到整体视域,中国艺术哲学宏大博广、深邃悠远的世界永远是待追问、探究、开垦与澄明的,宋代亦然。
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人之为人”的反身自问,“人”之如何“在”的拷问,“人”之“类”如何“理解”进而“融通”从而“类”真正可能,数智时代“人”如何与 自己的生产者相处,面对如此等等,我们希望中华的“美丽精神”依然朗现自身,朗照世界,中国古代的源头活水、鲜活生命依然滋养着现世人生,“生生”于未来。
本书的所思所感受教于师友的启迪鼓励,深表感谢!本书得以出版得益于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廖小芳老师辛勤的付出,编辑辛苦深以为感。感谢年轻小友的校对,纠错的路无尽头,我们一起成长!
2024 年 11 月 6 日于紫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