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NT$
347.0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NT$
449.0
《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售價:NT$
1061.0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NT$
352.0
《
帝国时代
》
售價:NT$
959.0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NT$
500.0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NT$
857.0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NT$
2295.0
編輯推薦:
本书利用情报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围绕科学交流环境下学术大数据的运动和特征,按照“数据—人—人和数据—数据到内容”的章节安排,从章节设计到内容指向,强调运动的规律和动态的变化,而非静态的主客体关系或现状描述。作者为管理学博士,又有长期从事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工智能、经济与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在书中能运用相关经典理论,又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从而更全面地从科学交流层面把握学术大数据的运动规律及其实质。
內容簡介:
当科学研究进入超大规模数据时代,传统的研究方法正被重新定义。本书旨在探索科学交流的新世界,揭示人、数据与内容之间复杂而又紧密的互动关系。跨越情报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全书深入剖析了数据如何在科学界流动,如何改变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式,甚至是他们表达思想的方式。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科学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双螺旋的互动舞蹈。数据和人之间的关系正在重塑科学的边界,而科学语言在不同学科中的变异更是耐人寻味。本书旨在为开放科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促进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推动全球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使科学知识得以更高效地传播和应用。
關於作者:
楼雯,管理学博士、上海市晨光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等。研究兴趣包括科学社会学、健康信息学、数据可视化等,擅长利用基于大规模学术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学交流中各部分的规律与特征。著有《学者与数据的融合——学术资源语义共享的未来》《语义图书馆知识检索的方法与应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和IPM、JI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等十余项课题;获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青年成果优秀奖、全国图书情报创新案例大赛优秀案例奖等。
目錄 :
第一篇 科学交流中学术大数据的运动本质
第一章 科学交流与学术大数据概述3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与学术大数据3
第二节 科学交流3
第三节 学术大数据23
第四节 本章小结40
第二章 科学交流中学术资源共享的机制分析43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中的学术资源共享43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影响学术资源共享的因素43
第三节 学术资源共享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56
第三章 学术大数据在科学交流中运动的机制分析58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中运动的学术大数据58
第二节 学术大数据运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58
第三节 学术大数据的运动仿真分析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70
第二篇 学术大数据的语用规律研究
第一章 正式科学交流用语规律研究75
第一节 正式科学交流用语75
第二节 正式科学交流用语研究的基础理论75
第三节 正式科学用语特征的量化分析7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15
第二章 正式科学用语的同质与异化规律研究117
第一节 正式科学用语117
第二节 同质与异化规律的基础理论构建117
第三节 多学科正式科学用语特征研究124
第四节 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正式科学用语特征研究136
第五节 本章小结148
第三章 非正式科学交流的用语规律150
第一节 非正式科学交流用语150
第二节 研究方法、数据搜集与处理150
第三节 数据分析154
第四节 iSchools讲座标题语词分析163
第五节 本章小结166
第三篇 科学交流主体之间的运动规律
第一章 学者之间科学交流的互动规律169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中学者间的互动169
第二节 科学家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169
第三节 科学家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194
第四节 本章小结209
第二章 学者之间利用文献数据的科学交流211
第一节 基于文献数据的学者科学交流211
第二节 相关学术进展211
第三节 研究设计213
第四节 研究结果217
第五节 本章小结224
第三章 用户之间利用科学数据的科学交流226
第一节 基于科学数据的用户科学交流226
第二节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226
第三节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228
第四节 科学交流过程分析229
第五节 科学交流模式研究240
第六节 本章小结241
第四篇 科学交流主体与数据的运动规律
第一章 学者与数据的双螺旋互动规律245
第一节 学者与数据的双螺旋互动245
第二节 学者与数据互动的基础理论245
第三节 学者与数据的互动机理254
第四节 学者与数据的双螺旋互动模式259
第五节 双螺旋互动模式的验证263
第六节 本章小结271
第二章 用户与数据的互动规律273
第一节 用户与数据的互动273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273
第三节 数据来源和处理275
第四节 基本借阅特征统计分析277
第五节 模型的构建和验证282
第六节 本章小结286
第五篇 学术大数据的语义规律研究
第一章 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内容的关联研究291
第一节 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现状291
第二节 相关研究291
第三节 研究设计294
第四节 结果分析297
第五节 本章小结305
第二章 基于论文结构的语义内容聚合307
第一节 论文结构的语义内容307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307
第三节 相关著作309
第四节 研究设计311
第五节 本章小结325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关键研究内容识别328
第一节 复杂网络背景下的关键研究内容识别328
第二节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328
第三节 研究方法331
第四节 实证研究333
第五节 本章小结340
第四章 基于语言网络的关键研究内容推荐341
第一节 信息超载背景下的关键内容推荐341
第二节 基于语言网络的研究背景341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342
第四节 研究设计346
第五节 实验与结果分析350
第六节 用户研究设计与分析353
第七节 本章小结356
第六篇 研究总结
第一章 研究内容总结361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中学术大数据的运动本质361
第二节 学术大数据的语用规律361
第三节 科学交流主体之间的运动规律362
第四节 科学交流主体与数据的运动规律363
第五节 学术大数据的语义规律363
第二章 研究观点总结365
第三章 研究创新366
参考文献367
內容試閱 :
科学研究正在经历科学活动的重大变革,如果说上一次变革是从演绎归纳的研究范式到实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的话,那么这一次变革则是变为超大规模数据量的实验主义的研究范式。
随意翻看近年来各类顶刊的研究论文,以数据为基,更以大规模学术数据为基的分析已成为主流,大有“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态势。数据可获取性也被开放科学运动支持得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科学界“同仇敌忾”,力推开放科学,大力共享数据。引起我们好奇的是,这些超级大规模数据是如何出现的?在科学界是如何流动的?这种流动是否有规律可言?
同时,科学界的主体是科学家和学者,在“数据洪流”的浪潮下,研究范式的转变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让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那么,科学家是否正在被数据推动着改变他们的研究内容、篇章结构甚至表达语言?我们认为,现在正是到了强调“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内容指向的研究精神的时刻,需要提倡坚持基础研究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
总的来说,科学交流是一个复杂系统,广义上,人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和知识的各类交换活动,都是科学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理解概括了科学交流的总体内容,但同时表明了研究科学交流的本质和特征的难度。本书创新性地尝试从系统的多样的角度整理科学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对应性地围绕人、数据、内容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多维度研究科学交流中学术大数据的运动规律,旨在揭示科学交流中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这正是我国科学界重点指向的基础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书利用情报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围绕科学交流环境下的学术大数据的运动和特征,按照“数据—人—人和数据—数据到内容”的章节安排,从章节设计到内容指向,强调运动的规律和动态的变化,而非静态的主客体关系或现状描述。主要表达三个核心观点: 一是科学交流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并不明显,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数据可以互换。人可以作为数据,数据可以代表人;同时,数据需要人来传播,人需要数据作为媒介来交流。因此,第二篇虽是语用数据分析,但包含科学家的语用规律;第三篇虽是科学家知识交流研究,但离不开数据分析;第四篇则强调人和数据的互动关系。二是科学交流中人和数据之间存在双螺旋互动规律,以双螺旋模式相互作用、共同进退。其互动过程可呈“点型”“线型”“网状”,其双螺旋互动可呈平面、立体两种模式。平面模式由科学家螺旋、学术数据螺旋的单独螺旋,与“合作型”“学科型”两大互动关系组成。立体模式则由平面模式在时间上扩展而来。三是科学交流中的正式科学用语普遍存在同质与异化现象。语用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本人特征与学科差异,但在不同学科使用时,字面含义相同的语词出现相同语用特征的现象,称为同质现象,出现不同语用特征则为异化现象。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由项目负责人楼雯主持并撰写主要内容,全书的完成依托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是学友同事贺建根、李恺,学生马昕钰、张灵欣、陈姣、郑少丹、张颉、苏子龙、傅坦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本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者错误,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科学交流与学术大数据概述
第一节 科学交流与学术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人类对于数据的生产和利用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在学术研究领域,进一步认识、研究、管理和利用学术大数据能够促进科学交流和学术知识发展。
科学交流是在学术研究中进行科学信息交流的过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交流的基本定义与相关理论、主体与客体、功能与作用等方面,与学术领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术大数据应时代而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功能与概况等方面,对科学交流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结合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章围绕科学交流和学术大数据介绍二者概况;同时,对科学交流和学术大数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二节 科学交流
一、 科学交流理论及溯源
(一) 定义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科学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根本基础。科学交流是所有思想与成果的融会贯通,从最简单的点对点、线连线,到更为复杂的网状链式交流,都是对科学研究的传播与贡献,搭建起一座座学术沟通的桥梁,夯实学术链接的基石。因此,科学交流融入了整个科学时代缓慢而坚定的前进过程中。对于科学交流的定义,是一个必不可少且较为开放的概念系统。本章将科学交流相关定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确定核心元素
对于科学交流的核心元素确定,苏联信息学家米哈依洛夫有独树一帜的贡献。他不仅阐述了信息学作为一门正式科学的理论,更揭示了科学交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他于1976年出版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科学交流的定义,将人类社会中提供、传递并获取科学情报的整体过程统称为科学交流,并指出其是科学持续存在并稳步发展的基本机制。该定义围绕科学情报的整体信息流程提出了相应见解,点明科学交流的实质即社会与科学中普遍存在的情报交流过程。同样针对科学信息的相关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学术交流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的学术研究、信息、思想为内容和主要对象,以及与此有关的广泛的科学活动,即学术交流活动的总称。该定义指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术交流,它也是科学家在业界发表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评论及认可的一项团队活动。其作为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既是研究者学术生涯中的日常工作,更是人类社会知识生产的一种模式。国外学者布奇(Bucchi)与特伦奇(Trench)也提出了相关定义,认为科学交流是围绕科学展开的社会对话。该定义简短地指明两个重点: 一为围绕科学,即科学交流的核心元素是全面专注于科学事业而展开的;二为社会对话,即科学交流发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且作为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活动。
考虑有关对象
上述定义的关键在于核心元素的确定,由此科学家展开了对科学交流定义的补充,陆续增加了过程中的有关对象参与。加维(Garvey)在《交流:科学的本质》(Communication:The Essence of Science)中将科学交流定义为科学家在所属科研工作中进行的信息交互活动,直接点明科学交流的对象及主体为科学家,确定科学交流的发生范围为科研活动背景。该定义将整体交流系统统称为信息交互活动,整体对象为科学家,然并未详细阐明交流系统的各环节涉及的有关对象是否相同或全然为科学家;同时,定义排除了先前观点中的部分社会性质的信息交流活动,将交流对象框定在科学家群体,限定了科学交流的发生范围。因此,该定义可能存在部分局限。在该基础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交流系统各环节进行补充,认为科学交流是由学者创造,由出版社发布、传播、保存,并由图书馆组织信息的系统。该定义弥补了加维观点的部分局限,根据交流系统的不同环节分析涉及的有关对象,通过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科学交流体系,于持续运作中稳步前进。国外学者萨姆·伊林沃思等在《高效的科学交流——善于表达的科学家是怎样练成的?》中将科学交流分为面向内部与面向外部两个方面:内部主体为科学家,外部包括科学推广与公众参与。该定义扩大了交流对象,使受众不再限于科学家群体,而是面向全社会,并提出针对不同受众的沟通方法与不同形式。学术圈内一般采用同行评审期刊与学术会议报告的方法,普通公众需要科学家打破惯用的技术思维模式进行交流。
点明交流目的
定义不限于科学交流的核心与对象,部分学者将其拓展至科学交流的功能与目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科学交流构建了有关科学成果的完整体系,其中涵盖从创作、评价、传播到保存的系列环节,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术的发展与共享,即交流体系的使命与愿景是科学发展与共享。伯恩斯(Burns)等从最广泛的意义角度,提出有效的科学交流是与科学相关的知识的共享。二者的相同点在于科学交流的共享性目的,即科学知识的传播基础。通过这种共享,个人的努力能够对知识使用者产生显著影响与效益,从而最终达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韩毅等指出了科学交流的功能实质,认为科学交流是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依据某种约定的符号系统从而发布成果和交流思想的过程总和,因此其本质上是科研人员按照相关性需求而选择特定信息的一种过程。